汉字中国·汉字与人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头发与相关汉字

biāo《说文》小篆作。《说文·髟部》:“髟,长髮猋猋也。从长从彡。”许慎说:髟是长髮下垂的样子。会意字。“彡”是毛,从彡从长,来表示髮长披垂的意思。

“髟”的本义是“头发”,如晋潘岳《秋兴赋》:“斑鬓髟以承弁兮。”

fà 简体作发。《说文》小篆作。《说文·髟部》:“髪,根也。从髟,友声。,髪或从首。,古文。”许慎说:髪是头发,人的根。人出生时头先出,发在下,像草木的根。形声字,髟是形符,友是声符。髪或从首,首是形符。髪或从页,页与首同义。

“髪”字的本义是“头发”,读fà,如《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今简化作“发”。而这个简化字“发”的繁体也作“發”。

fā 繁体作發、髪。《说文》小篆作。《说文·弓部》:“发(發),射发也。从弓,癹声。”许慎说:发义是把箭射出去,发射。形声字,弓是形符,癹是声符。

汉代画像石上面的图画

从甲骨文看,左下方是一只手执一长棍,上方左右各是一只脚,表示手执棍前行的意思。金文在左边增加了一张弓,表示持弓前行。小篆将手执棍变成殳,殳也是古代的一种武器,仍然是持武器前行。

“发”字的本义应是“出发”,读fā,如《战国策·齐策》:“王何不发将而击之。”唐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

引申为“射发”,如《诗经·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意思是芦苇茁壮又茂盛,射中五只公野猪。驺虞,指猎人。《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意思是发箭射中那靶心,你饮罚酒我暗喜。“宾之初筵”指宾客初入席时。“筵”是铺在地上的竹席。《史记·李将军列传》:“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暮见火举而俱发。”由“射发”引申指“发射的数量”,如《汉书·匈奴传》:“弓一张,矢四发。”

引申为“发布”,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孟子·梁惠王上》:“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由“发布”引申为“发送”,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发书至赵王。”由“发送”引申为“派遣”,如《史记·项羽本纪》:“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由“派遣”引申为“征发”,如《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由“征发”引申为“发出”,如《孟子·告子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战国策·魏策》:“怀怒未发。”由“发出”引申为“发生”,如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头发的“髪”(fà)和发射的“發”(fā),今统一简化为“发”。

bìn《说文》小篆作。《说文·髟部》:“鬓,颊发也。从髟,宾声。”许慎说:鬓是脸颊边靠近耳朵的头发。形声字,髟是形符,宾是声符。

“鬓”字的本义是“脸颊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也称鬓角头发,如《国语·晋语》:“美鬓长大则贤。”《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唐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máo《说文》小篆作。《说文·髟部》:“髦,髮也。从髟,从毛。”许慎说:髦是细长的毛发。

许慎的说法不全面。毛是毛发,髦是长发下垂,从髟、毛,表示毛发中的细长部分。毛又是声符,是会意兼形声字。

“髦”字的本义是“毛发中的长毫”,如《山海经·南山经》:“如狸而有髦。”唐玄应《一切经音义》:“髦,发中毫者也。”“毫”就是毛发中细长而尖的毛。由“发中长毫”比喻“英俊杰出之士”,如《诗经·大雅·思齐》:“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意为文王育人勤不倦,士子载誉皆俊秀。《诗经·小雅·甫田》:“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黍稷指谷类作物。薿薿是茂盛的样子;攸即乃,就;介即长大;止是至;烝是进献;髦士是英俊人士。整句话的意思是茂盛的谷物,等长大成熟,田官献给我。

在古代,“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被称为“髦”,如《诗经·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注:“髦者,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髧(dàn),头发下垂状;两髦,指男子未成年时剪发齐眉。此句话的意思是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

髦又指“马鬃”,即哺乳动物颈部周围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如《礼记·曲礼》:“乘髦马。”

通“牦”,如《史记·西南夷列传》:“取其……髦牛,以此巴蜀殷富。”也通“旄”,如晋张协《七命》:“建云髦启雄芒。”

至于“时髦”,则是时兴的、流行的意思,如“时髦服装”。

tiáo《说文》小篆作。《说文·髟部》:“髫,小儿垂结也。从髟,召声。”许慎说:髫是儿童下垂的发式。形声字,髟是形符,召是声符。

“髫”字的本义是“儿童下垂的发式”,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又如“髫岁”、“髫齿”、“髫年”,都是指幼年、童年。

jì《说文》小篆作。《说文·髟部》:“髻,总髮也。从髟,吉声。古通用‘结’。”许慎说:髻是将头发聚拢盘在头顶或脑后,也称“发结”。形声字,髟是形符,吉是声符,古时“结”字与“髻”字通用。

“髻”字的本义就是“发结”,如《乐府诗集·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唐许景先《折柳篇》:“宝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倭堕髻的发髻偏歪在头部一侧,似堕非堕,是东汉后期流行的一种发式。晋崔豹在《古今注·杂注》中说:“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十字髻”是古代妇女的发式,因其呈“十”字形故名。其编法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形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环直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秦汉时期开始出现,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中,至唐宋元明清,妇女的发式日趋讲究,梳髻不仅是女性的特色妆式,还与缠足一样,成为约束女性的礼教。从遗留文物我们还可以见到“堕马髻”、“倭堕髻”等发髻式样。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中,有一个身穿窄袖襦、长裙,肩披花帔的女俑,梳的就是“十字髻”。陕西西安任家坡还出土了汉代女子“堕马髻”发式。

cháng zhǎng 繁体作長。甲骨文《林》《林》,即《龟甲兽骨文字》,[日]林泰辅,日本商周遗文会,大正十年(1921年)。以下重复出现的简称《林》,不再注释。2.26作,金文《长日戊鼎》作,《说文》小篆作。《说文·长部》:“长,久远也。从兀,从匕。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化。亾声。者,倒亾也。凡长之属皆从长。臣铉等曰:‘倒亡,不亡也。长久之意也。’,古文长。,亦古文长。”许慎说:长是时间久,空间远。形声兼会意字,兀、匕是形符,兀是高而上平,有高远的意思。匕是“化”的初文,时间久则变化;亡是声符。是倒写的“亡”字。所有与“长”相关的字,都采用“长”作边旁。徐铉等说:倒亡,意味着不亡。不亡则是长久,所以也表示长久的意思。朱骏声谓“此字当训发,人毛之最长者也。字象长发绵延之形,‘一’以柬之。从‘匕’,久而色变也,与‘老’同意。此字兼象形、指事、会意”。

甲骨文“长”,是个弓腰拄杖的老人独行的形状,其与“老”、“孝”二字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老人的头发在“长”字里更被强调了,长得像被风往后吹飘的样子。头发长、年纪大、策杖行、辈分高,正是长者的形象。金文夸张了老人的头发,从两绺儿变为三绺儿、多绺儿了。《说文》附录的两个古文,略像人披长发,都由金文变来,有的笔画变错了。篆文下面的拐杖变成了“止”,上面的长发变成三横了。

“长”字的本义为“老年人”,就是年纪大、辈分高的“长者”,读zhǎnɡ,如《战国策·魏策》:“以君为长者。”《史记·李斯列传》:“始皇有二十八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由“长者”引申为“地位较高的官员”,如《史记·陈涉世家》:“皆刑其长吏。”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尚书长史。”两句中的“长吏”、“长史”都是指高官。

由老年人的头发长,引申为“长短”的“长”,如屈原《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而《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中的“长”则是“拉扯大”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父亲啊生我,母亲啊养我。抚爱我培育我,拉大我教育我。

由“剑长”,引申为“距离远”,如《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礼记·表记》:“义有长短大小。”由“距离远”又引申为“时间久”,如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策·齐策》:“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乐府诗集·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繁体字“長”今简化为“长”。“长”字用为形容词“长短”时读chánɡ,用为动词“生长”时读zhǎ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