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伦之乐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礼记·曲礼篇》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按理说谈不上有什么天伦之乐,然而在自己的努力调整下,我确实找到了属于我的天伦之乐,也享受了天伦之乐,我觉得自己的晚年生活因此而过得很充实也很有意义。现在,我很乐意将我的经验写出来,与和我年龄相仿或即将步入老年生活的朋友们一同分享。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用个可能不太确切的成语来概括,就是属于“生不逢时”的一代人,因为我们这代人最美好的时光都伴随着国家的动荡不安。当我们这代人站在个人前途命运的十字路口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都被打乱了,求学之路没有了,前途一片茫然。尤其是像我这种“黑七类”的子女,命运更加悲惨。“文革”结束后,我已经从一个十七八岁的热血小青年变成了一个三十而立的中年人,还稀里糊涂成了家,有了孩子。然而,在这一代人里也有许多意志坚定者。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自暴自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始终怀有远大的理想,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默默地、孜孜不倦地学习。在1979年国家恢复高考之后,这些人陆续考上大学,圆了大学梦。后来他们又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大器晚成”的成功者。而我呢,却总是怨天尤人,强调客观原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结果一事无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就到了花甲之年。60岁,乍一听,多么残酷的现实,多么不愿意听到的岁数。简单的一个数字,宣告我已经迈入老年人的行列了。但是这也没有办法,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我常常在想:人的一生也许能活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看似很漫长,其实都很短暂,因为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回首往事的时候,有的人觉得有滋有味,因为努力过,奋斗过,也收获过;有的人则自怨自艾,觉得这辈子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如果老年生活也一直这样平淡乏味下去,只会平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其实,一个人的过去,无论成功也好,失败也罢,终究都会成为历史,生活仍将继续,还得想办法生活得更好、更快乐,这样才不枉此生。三国时的曹操曾说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21世纪的老人,“暮年”于我还言之尚早。常言道:人生有限,事业无涯。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剩余的时光我该做点什么呢?投资做生意,我既没有那么多的本钱,也没有足够的精力来打理;下棋打扑克,自己既不是那么热衷,也不是什么高手;打麻将吧,逢年过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玩一把还凑合;而养鸟种花之类的,个人也无太大兴趣。我总觉得不应该将自己的余生完全奉献给这些对我而言毫无意义的事情。
当时有人建议我去上老年大学,我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正当我准备了解上老年大学的情况时,我的妹妹(在内蒙古自治区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作)向我推荐了一本关于婴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的书,让我好好看看、学学,以便将来有了小孙子可以因材施教。此建议正合我意,拿到书后,我开始认真地看起来。这一看不得了,我如同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豁然开朗。其实,人的一生,无论是命运的好坏,还是事业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其童年时成长的好坏。这就验证了那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将那本书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仔细看完。终于,我知道了什么是素质教育,又了解了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6岁之前是如何感知、观察、了解、学习和适应这个世界,然后融入社会中去的。可以这么说,6岁之前是奠定一个人人生基础的关键时期。
俗话说得好:“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人们常说,小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可以写出最优美的文字,可以绘画出最美丽的画卷。但谁去写,谁去画呢?答案是我们家长,是我们每一位施教者。
该书告诉我,要时刻联系自己童年的成长经历来阅读学习,通过回忆、对照自己童年的得失来理解早期教育的深刻内涵。对此,我非常赞同,而书中所说的“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童年的遗憾,但绝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再有遗憾的童年”这句话更是一下子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人生成长的许多哲理以及人生成长与早期科学教育的因果关系。我不禁慨叹:要是我能早点明白这些道理和方法,也许今天的我会很不一样,我也许会比现在成功,我的孩子也许会比现在优秀。“虽然我们自己已不可能成为天才,但我们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书中的这句话我尤为喜欢,它让我看到了晚年生活的曙光,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正当我沉浸在早教理论学习当中并颇有收获时,女儿给我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外孙。此时的我已经掌握了不少关于早教的理论知识,再加上有了小外孙这个可以实施早教的对象,于是,我便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对孩子的早教实践上。几年下来,虽然很辛苦很劳累,刚开始的时候还手忙脚乱,但是收获还是颇丰的:我觉得自己活得更加充实,也更加快乐了;小外孙在我的精心培养下健康成长起来了,他既乖巧可爱,又聪明伶俐。
通过这些年我与小外孙朝夕相处的时光,以及我对他实施的早教经历,我要为老年人平反。什么“老年人不能带孩子”、“会有隔代亲”、“把孩子宠坏”等,这些说法都是带有偏见的。关键还是要看你怎么带、如何带,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其实老年人带孩子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老年人有充足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完全可以充当全职教育者。除了睡觉,其余时间均可以对孩子进行早教。孩子睡觉时,如果你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看看书充电,想想下一步该给孩子讲些什么。这样忙忙碌碌的,一天也就过去了,既能教育小孩,又能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老年人有实际养育孩子的经验,最起码有生理养育的经验。这是年轻的爸爸妈妈无法相比的。老人可以将自己过去对孩子的养育经验梳理一遍,以便更好地培育下一代。
老年人通过学习早教的知识,对照自己童年成长的得失,对孩子实施科学早教。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自己童年成长的遗憾在孙子这一代身上重演,从而使孩子不再有遗憾的童年。
老年人相对来说比年轻的父母更有耐心、也更细心,受得了孩子的哭闹、经得起孩子的折腾。人老了,相对来说火气没年轻时大了,棱角也大致磨平了。就算着急上火,老年人也极少会冲着孩子发脾气,因此能平静地对待孩子的哭闹,并能想出各种应对的方法。
老年人最适合与孩子一起生活,尤其是想对孩子实施科学早教的老人。因为与孩子朝夕相处,可以使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年轻。看着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你会感到很欣慰。孩子要是像个小尾巴似的一天到晚黏着你,你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并且很快学得有模有样,就像一个懂事的“小大人”。那时,你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同时,这也可以延缓自己的衰老速度,使自己充满活力,忘记年龄。
教育孩子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因为教孩子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你重新学习的过程。首先你得明白、学会、记住那些要传授的内容,然后才能把它们教给孩子。这样不但有效锻炼了自己的大脑,而且会使脑子越用越灵活,从而延缓大脑的老化,可谓一举两得。
与孩子在一起会使老年人觉得自己童心未泯。要是教育出来的孩子聪明机灵又可爱,你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每天高高兴兴的,保持心情舒畅,这样就不容易得病。而且每天忙忙碌碌的,根本没时间想东想西,也就不容易得疑心病。
人人都希望有成就感,老年人也不例外。每当外人夸你的孙子“有进步”、“真懂事”、“好聪明”时,你会觉得无比自豪,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使自己更加热爱生活。
老年人教育小孩的时候,也会给自己的儿女树立榜样。若方法科学得当,那么儿女们会对自己的父母刮目相看,而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会更加重要。这样无形中也缓和了家庭矛盾,增进了亲人间的感情。
所以,老年人不是不适合带孩子,而是最适合带孩子、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孩子6岁之前。当然,爸爸妈妈的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只要全家人齐心合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就一定能成就孩子美好的未来,成就家庭的希望。
啰啰唆唆地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我的晚年生活情况了吧。没错,这就是我所期盼的天伦之乐,而且我也乐在其中。
为了更好地培养我的小外孙,我特意参加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学习了《育婴员》教程,并于2007年2月份考取了育婴师的资格证书。记得在北京考试期间,好多小姑娘、小媳妇还有老师都问我同一个问题:“大爷,我们学育婴员是为了生计、找工作,您学这个干吗?”我很自豪地说:“我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我的小外孙。”她们都笑了,从她们的眼睛里我感受到了她们的好奇与不理解,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另类。
当然,我之所以对小外孙进行早教,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文中所提到的“第三个美好的心愿”:好好培养自己的孩子,让他将来有出息,并一生有好运。一个有梦想的人,还会将这个心愿延续到他的子孙身上,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家族更加兴旺发达。
培养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我认为在孩子6岁以前,老年人可以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孩子还小时,很容易听大人的话,你完全可以对其实施早教,将他逐渐培养成一个聪明、机灵、活泼、可爱、听话的小宝贝;等孩子慢慢长大了,要上小学了,老人就逐渐退居二线了,同时,让爸爸妈妈接过教育的接力棒。因为孩子长大了,其叛逆心理会日益增强,而老人容易心软。另外,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都太快了,老年人难免有些跟不上节奏。此时,爸爸妈妈的作用也就日益凸显出来。其实也没什么遗憾了,能和孩子朝夕相处六七年就应该心满意足,这老年生活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