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资源稀缺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有效用的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相对于人类需求而言,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稀缺性”成为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一、资源稀缺的概念
稀缺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某种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有限性。
(一)资源稀缺的类型
根据人们对资源的需求特点以及资源的时空特点,可以把稀缺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下,按照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耗速度,某种资源的存量无法满足总需要且难以被替代的稀缺性。可用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和需求,所有的资源都是绝对稀缺的。相对稀缺是指自然资源的总供给能满足需求,但因空间分布不均衡而造成局部的稀缺。某些资源可能在理论上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由于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均匀,或者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而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结构被破坏等,部分区域资源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当需求不断上升时,资源价格不断上升,造成供应极其短缺,资源出现危机,相对稀缺可能转化为绝对稀缺。经济学中通常研究的是相对稀缺。
根据资源的含义,可将稀缺分为广义稀缺和狭义稀缺。广义稀缺是指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稀缺,资源稀缺形成的约束是相对于整个经济总量增长而言的,即相对于一个经济体的潜在生产能力的约束。资源的广义稀缺在短期表现为从价格、成本方面对经济体产生供给冲击,导致经济衰退或经济运行产生剧烈波动,在长期则表现为对一个经济体的潜在产出的约束,决定了经济体生产能力的上限。狭义稀缺是指企业或个人所面临的资源稀缺,资源稀缺所形成的约束是相对企业的盈利或个人的收益而言的,是指企业或个人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企业盈利的上限或个人收益的最大值。
(二)资源稀缺的原因
资源的稀缺是相对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而言的。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不断增长,资源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则被认为是稀缺的。造成资源稀缺的原因很多。
首先,自然资源本身的数量是有限的,存在自然极限。由于资源的新探明储量增加的速度一般低于资源消费量增加的速度,所以随着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形成稀缺,甚至造成资源耗竭。
其次,人口的急剧增长也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据联合国有关部门预测,1990—2025年世界人口将增加32亿人,而其中30亿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这会使得原本很稀有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更少,资源更稀缺。
再次,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了资源的稀缺。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某些要素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的变化,这使得人与环境的平衡遭到威胁甚至破坏。随着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加快,人类大量使用自然资源造成了环境的恶化。比如一些可再生资源,由于其具有可再生性,人们在利用时就不加节制,对其消费的速度远远高于其更新的速度,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功能上的整体退化。而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又使得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减弱,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了资源的稀缺。
最后,从国家和区域的层面上看,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均衡、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科学技术的欠缺、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差异、内部经济—社会体制不适应、资源分配不公平等,都是造成资源稀缺的原因。
二、资源稀缺性的度量
资源稀缺性的度量可以分为物理度量和经济度量两大类。
(一)物理度量
资源稀缺性的物理度量是指通过估计某种资源的现有储量,根据现在和未来的使用水平来推算该种资源可供使用的年限,以此衡量资源的稀缺程度。按照计算方法不同,资源的物理度量方法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的物理度量采用当前资源储量与其年利用量的比率来表示资源在一定时期里的稀缺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Y为静态储藏指数,用年表示;S0为当前资源储量;R0为当前年开采量或年利用量。
上式中假设R0不变,而实际上,未来的年利用量是不断增长的,并不是一个常数。假设资源每年利用量以r的比率增长,则在第t年时,资源的利用量为:
式中,Rt为第t年资源的利用量;R0的含义同上。则未来T年的资源利用总量为:
式中,R(T)为T年的资源利用总量;其余变量含义同上。
因此,储量耗竭的年限计算公式应为:
储藏指数具有前瞻性、可比性和可计量性,计算结果也简单易懂,因此被广泛使用。
(二)经济度量
资源稀缺性的经济度量比其物理度量更具有研究意义。稀缺性的经济度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资源价格
资源价格是资源价值的体现,如果资源价格反映了资源全部的真实的社会成本,那么,市场将保证这些资源是以最有效的方式被利用的。一种同质的储量有限的资源,随着资源不断被开采,其未来的可利用量不断减少,因此稀缺程度不断增加,如果资源市场的功能正常,资源产品的价格就会不断增长,资源价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资源的稀缺状况。资源价格具有前瞻性、可比性和可计量性等特点。一般认为资源自身价值越高,其稀缺程度越高。资源的稀缺性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体现并由市场价格反映出来。
2.边际开采成本
边际开采成本是开采一单位稀缺资源时所需要牺牲的价值,它是生产资源的边际私人成本。随着累积的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很多资源的边际开采成本也不断上升。开始是品位较高的资源被开采,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开采越来越难,同时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上升,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品位较低的资源也被开采,品位较低的资源的开采成本随着开采量的增长而不断增长,边际私人成本不断增加,因此,资源的稀缺程度也不断上升。
3.边际使用成本
对于储量有限的资源,现在多开采一单位就意味着未来少开采一单位,因此要将未来由于现在的开采而放弃开采的机会成本考虑在内。这种机会成本就是资源的边际使用成本。从收益的角度考虑则用稀缺租金表示,它是指资源的市场交易现价与边际开采成本之间的差额,由资源所有者获得。由于边际开采成本随着累积开采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时,边际使用成本随时间的发展而减少,即随着边际开采成本不断上升,未来由于保有资源而得到的净收益越来越小,因此,资源的稀缺程度越来越高。
三、资源稀缺对经济的影响
资源稀缺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具体而言,是通过影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来影响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
资源是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资源的稀缺会导致经济衰退或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它决定着一个经济体生产能力的上限,因此,资源的稀缺成为经济增长的客观制约因素。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经济活动的规模越大,资源的消耗就越快,资源稀缺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就越紧张。资源的稀缺也使得人类从以大量的消耗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主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2.技术进步
资源的稀缺使得人们不断地寻找能高效利用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资源稀缺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资源作为物质基础,技术就无法改进,所以资源稀缺会阻碍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资源稀缺促进了技术进步。随着资源的消耗量不断增长,资源越来越稀缺,这就需要靠技术来改进资源的利用方式,所以资源稀缺对技术进步又有促进作用。
3.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经济结构状况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因此资源稀缺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也同样决定着资源的消耗水平和速度,资源稀缺和经济结构两者互相作用。
4.社会经济制度
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资源配置就是对资源按照不同的用途进行选择并将其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或地区。资源配置有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两种方式。市场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按利益驱动原理将资源配置于不同的部门和地区。政府配置是指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调节资源配置的格局和规模。资源的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资源的配置情况,从而使得资源的自由流动受到阻碍或者影响着政府的调节手段,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制度。
四、解决资源稀缺的途径
(一)节约资源
节约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开采的节约、资源消耗的节约、资源再生利用的节约。
资源开采的节约,是指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
资源消耗的节约,是指要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先考虑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小、废弃物可回收利用的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促使人们具备良好的节约理念,养成克服浪费的习惯,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
资源再生利用的节约,是指重复利用资源,使其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我们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积极推进各种废旧品和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使用。
“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形成能源和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
(二)价格手段
资源价格体现资源的价值。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开发资源时遵循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边际成本由边际开采成本和边际使用者成本构成,边际收益由边际开采成本和稀缺租金构成,边际收益主要取决于市场价格。由资源的价格传导机制可以看出,资源的市场价格过低的话,资源的需求越大,供给越少,则资源越稀缺。在有效的市场机制中,资源约束的强弱可以通过价格的变动真实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在资源产权明确且成熟的市场里,价格可以通过刺激供给、抑制需求来达到节约使用资源的目的。价格在某种程度上还能鼓励技术创新,充分且有效地利用资源。
(三)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使得资源的配置状态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中,而产业的发展引发的资源配置要求又不断地鼓励着技术创新。
首先,技术进步可以发现新的资源储量。新能源、新材料这些新资源的出现无一不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新资源的出现打破了原有条件下资源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使其原有的结构发生变化,改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资源能够更有效地被利用。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是受资源稀缺驱动的,技术进步缓解了资源稀缺产生的问题。
其次,技术进步节约了资源。技术进步改善了经济管理方式和生产体制,使资源的配置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节约了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并且可以使资源被集中使用,节约资源成本,增加收益。另外,技术创新也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从而使同量的资源可以用到更多的产品中。
再次,技术进步通过降低开采成本以节约资源。技术进步通过新工艺、新方法来降低开采成本,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增加了稀缺租金,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节约资源的新技术的进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劳动稀缺而资源相对丰富,新的技术将倾向于节约劳动使用资本。如果劳动资源相对资本更加丰富,新技术则倾向于节约资本使用劳动。
最后,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寻找替代性资源。资源稀缺的缓解还可以通过使用其他资源替代稀缺资源来实现。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新的技术可以减少对稀缺性资源的依赖,可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四)制度变革
资源稀缺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但是资源一方面面临供应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存在浪费严重的情况,导致资源价格无法反映其真实价值,市场配置资源失效。因此,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变革。
首先,资源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应改革现行的资源产权管理制度,提高国家资源的使用收费,完善资源初始产权分配制度,建立完善的使用权交易制度等,使得当事人的利益与资源节约的责任相关联。
其次,资源的价值被忽视,资源基本处于低价或无价状态,使得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其价值,因而无法激励资源的节约使用。因此要建立相应的价格制度来引导市场,使得资源的价格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
最后,应建立行业的环境资源绩效标准,用环境资源绩效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来衡量一个行业的资源使用情况和环境污染情况,使得行业行为有章可循。另外,还应该提高重点资源、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禁止一些资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市场。制度的创新变革能有效地改善资源稀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