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本草》里的草木果蔬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湿草

野菊

又名苦薏、野山菊、山九月菊等,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铺散,花为舌状、黄色。多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滨海盐渍地、田边及路旁。叶、花及全草入药,味苦、辛、凉,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的功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苦薏处处原野极多,与菊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状,气味苦辛惨烈。

别名冰台、香艾、艾蒿等。多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香气。全草入药,有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遍及全国。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丫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浓。

千年艾

即芙蓉菊,又称蜂草、香菊、白艾等。半灌木,茎直立,多分枝,叶互生,头状花序黄绿色。多生于山坡路边、海滩石隙中。以根、叶入药,有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咳化痰。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千年艾,出武当太和山中。小茎高尺许。其根如蓬蒿。其叶长寸余,无尖丫,面青背白。秋开黄花,如野菊而小,结实如青珠丹颗之状。三伏日采叶曝干。叶不似艾,而作艾香,搓之即碎,不似艾叶成茸也。

茵陈蒿

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头状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幼嫩枝、叶可作菜蔬或酿制茵陈酒。由于该种植物冬季地上部分枯死,而春季又萌发出新苗,因而古人称之为“茵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花实并与庵花实相似,亦有无花实者。

青蒿

别名苦蒿、细叶蒿等。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主根单一,垂直,侧根少。叶两面青绿色或淡绿色,无毛;有长叶柄,花期叶凋谢。常生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含挥发油,也含艾蒿碱及苦味素等。可入药,有清热、凉血、解暑、祛风之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

茺蔚

即益母草,又名益明、苦低草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多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夏季生长茂盛而花未全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后入药,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功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茺蔚近水湿处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长三四尺,茎方如黄麻茎。其叶如艾叶而背青,一梗三叶,叶有尖歧。寸许一节,节节生穗,丛簇抱茎。

夏枯草

多年生草木,别名乃东、麦夏枯等。根茎匍匐,在节上生须根。花萼钟形;花冠紫、蓝紫或红紫色;小坚果黄褐色,长圆状卵珠形,微具沟纹。多生于荒坡、草地、溪边及路旁等湿润地上。可全株入药,有清火明目之功效,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原野间甚多,苗高一二尺许,其茎微方。叶对节生,似旋复叶而长大,有细齿,背白多纹。茎端作穗,长一二寸,穗中开淡紫小花,一穗有细子四粒。

刘寄奴草

又名金寄奴、乌藤草,多年生草本。主根稍明显或不明显,侧根多数;根状茎稍粗,弯曲,斜向上。多生于低海拔地区林缘、路旁、沟边、河岸、灌丛及荒坡等地。含挥发油,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效,民间用于治疗肠、胃及妇疾患,还可代茶泡饮作清凉解热药。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刘寄奴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尖长糙涩,面深背淡。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枝攒簇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如小菊花状。花罢有白絮,如苦花之絮。其子细长,亦如苦子。

青葙

别名草蒿、萋蒿、昆仑草等。几乎分布全国,多生于平原、田边、丘陵、山坡上。种子供药用,有清热明目作用;花序宿存经久不凋,可供观赏;种子炒熟后,可加工各种搪食;嫩茎叶浸去苦味后,可作野菜食用;全植物可作饲料。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此草苗高尺余,叶细软,花紫白色,实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苋实而大,生下湿地,四月、五月采,荆襄人名为昆仑草。

鸡冠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无毛,粗壮。分枝少,单叶互生;叶片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穗状花序顶生,成扁平肉质鸡冠状、卷冠状或羽毛状,中部以下多花;花被片淡红色至紫红色、黄白或黄色。种子肾形,黑色,光泽。广布于温暖地区。栽培可供观赏,花和种子供药用,中医认为有凉血、止血之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鸡冠处处有之。花大有围一二尺者,层层卷出可爱。子在穗中,黑细光滑,与苋实一样。其穗如秕麦状。花最耐久,霜后始蔫。

葫芦巴

别名芦巴子、香草子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茎直立;花无梗,萼筒状,花冠黄白色或淡黄色,荚果圆筒状,种子长圆状卵形。多生于田间、路旁。种子入药,中医认为可补肾壮阳、祛痰除湿;嫩茎、叶可作蔬菜食用;茎、叶或种子晒干磨粉掺入面粉中蒸食作增香剂;干全草可驱除害虫;可作饲料。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或云种出海南诸番,盖其地芦菔子也。舶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番中来者真好。今医家治元脏虚冷为要药,而唐已前方不见用,本草不着,盖是近出。

蘘荷

别称洋火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白色,微有芳香味。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叶背被极疏柔毛至无毛;叶舌,膜质,总花梗长,花序近卵形,苞片红色,宽卵形或椭圆形,花萼膜质;花冠管白色,裂片长圆状披针形,白色或稍带黄色,唇瓣倒卵形,浅紫色,花丝极短,花药室披针形,蒴果内果皮红色。根茎性温,味辛。温中理气,祛风止痛,消肿,活血,散淤。治腹痛气滞,痈疽肿毒,跌打损伤,颈淋巴结核,大叶性肺炎,指头炎,腰痛,荨麻症,并解草乌中毒。嫩花序、嫩叶可当蔬菜。花序可治咳嗽,配生香榧治小儿百日咳有显效。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荷,荆襄江湖间多种之,北地亦有。春初生,叶似甘蕉,根似姜芽而肥,其叶冬枯,根堪为菹。其性好阴,在木下生者尤美。

灯心草

又称秧草、野席草等,多年生草本。茎丛生,直立,圆柱型,淡绿色;叶全部为低出叶,呈鞘状或鳞片状。聚伞花序假侧生,种子卵状长圆形,黄褐色。多生于河边、池旁、水沟,稻田旁、草地及沼泽湿处。茎内白色髓心除供点灯和烛心用外,入药有利尿、清凉、镇静作用;茎皮纤维可作编织和造纸原料。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此即龙须之类,但龙须紧小而瓤实,此草稍粗而瓤虚白。吴人栽莳之,取瓤为灯炷,以草织席及蓑。他处野生者不多。外丹家以之伏硫、砂。

地黄

别名生地、酒壶花等,多生于海拔50~1100米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其苗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浓,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

牛膝

别名牛磕膝、山苋菜等,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土黄色;茎有棱角或四方形,绿色或带紫色。叶片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种子矩圆形,黄褐色。多生于山野路旁。根可入药,生用,活血通经;熟用,补肝肾,强腰膝。兽医用作治牛软脚症,跌伤断骨等。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叶尖圆如匙,两两相对,于节上生花作穗,秋结实甚细。此有二种,茎紫节大者为雄,青细者为雌。二月、八月、十月采根,阴干。根极长大而柔润者佳。叶亦可单用。

紫菀

别名青苑、紫倩、小辫等,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斜升,茎直立,粗壮;花序梗长,有线形苞叶。生于低山阴坡湿地、山顶和低山草地及沼泽地。根药用主治慢性气管炎,止咳,化痰。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

近道处处有之。其生布地,花紫色,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有白者名白菀,不复用。

麦门冬

又名麦冬、羊韭、忍陵等,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地下具细长匍匐枝,须根常有部分膨大成肉质的块根。叶丛生,窄线形,总状花序顶生;花淡紫色,偶为白色。浆果球状,成熟时深绿色或黑蓝色。生长于溪沟岸边或山坡树林下,在我国分布较广。块根可入药,甘微苦,寒。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功效。

魏·吴普《吴普本草》曰:

生山谷肥地,丛生,叶如韭,实青黄。采无时。

淡竹叶

又称竹叶、碎骨子、山鸡米、金鸡米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木质根头,须根中部膨大呈纺锤形小块根,黄白色。叶披针形,圆锥花序,颖果椭圆形。多生于山坡、林地或林缘、道旁蔽荫处。叶为清凉解热药,小块根作药用,有清凉,解热、利尿及催产之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处处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数寸,细茎绿叶,俨如竹米落地所生细竹之茎叶。其根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门冬一样,但坚硬尔,随时采之。八九月抽茎,结小长穗。俚人采其根苗,捣汁和米作酒曲,甚芳烈。

鸭跖草

别名碧竹子、翠蝴蝶等,一年生披散草本。茎匍匐生根,多分枝;花瓣为深蓝色。产云南、四川、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生于湿地。药用,为消肿利尿、清热解毒之良药,此外对麦粒肿、咽炎、扁桃腺炎、腹蛇咬伤有良好疗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三四月出苗,紫茎竹叶,嫩时可食。四五月开花,如蛾形,两叶如翅,碧色可爱。结角尖曲如鸟喙,实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细子,灰黑而皱,状如蚕屎。巧匠采其花,取汁作画色及彩羊皮灯,青碧如黛也。

龙葵

俗称野海椒、小苦菜等,一年生直立草本。茎无棱或棱不明显,绿色或紫色。花冠白色,筒部隐于萼内。我国几乎全国均有分布,喜生于田边、荒地及村庄附近。全株入药,可散瘀消肿,清热解毒。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四月生苗,嫩时可食,柔滑。渐高二三尺,茎大如箸,似灯笼草而无毛。叶似茄叶而小。五月以后,开小白花,五出黄蕊。结子正圆,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数颗同缀,其味酸。

败酱

又称鹿肠、马草、泽败等,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或斜坐,有特殊的臭气,如腐败的酱味。茎直立,叶对生,卵形;聚伞花序多分枝,呈伞房状的圆锥花丛;果实倒卵形。多生长于山坡草地及路旁。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可全株入药,一般多在夏季采收,中医认为有清热解毒,排脓破瘀之效。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此药不出近道,多生冈岭间,叶似水莨及薇衔,丛生,花黄根紫,作陈酱色,其叶殊不似豨莶也。

款冬花

又名冬花、看灯花、九九花,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生地下,褐色。早春花叶抽出数个花葶,苞叶淡紫色。花冠舌状,黄色;瘦果圆柱形。常生于山谷湿地或林下。花蕾及叶入药,有止咳、润肺、化痰之功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根紫色,叶似萆,十二月开黄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实无子。

决明

又称草决明、羊角、假绿豆等,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1~2米。花瓣黄色,下面二片略长;荚果纤细,近四棱形,两端渐尖。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普遍分布,多生于山坡、旷野及河滩沙地上。其种子叫决明子,有清肝明目、利水通便之功效,同时还可提取蓝色染料;苗叶和嫩果可食。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今处处人家园圃所莳。夏初生苗,高三四尺许。根带紫色。叶似苜蓿而大。七月开黄花,结角。其子如青绿豆而锐,十月采之。

地肤

又名地麦、扫帚苗等,一年生草本。株丛紧密,株形呈卵圆至圆球形、倒卵形或椭圆形。穗状花序,开红褐色小花,花极小,无观赏价值,胞果扁球形。果实扁球形,可入药,叫地肤子。嫩茎叶可以吃,老株可用来做扫帚。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地肤嫩苗,可作蔬茹,一科数十枝,攒簇团团直上,性最柔弱,故将老时可为帚,耐用。

瞿麦

又名野麦、石柱花等,多年生草本,茎丛生,直立,绿色,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花瓣通常是淡红色或带紫色,蒴果圆筒形。多生于海拔400~3700米的丘陵山地疏林下、林缘、草甸、沟谷溪边。全草入药,有清热、利尿、破血通经功效。也可作农药,能杀虫。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田野生者,花大如钱,红紫色。人家栽者,花稍小而妩媚,有红白粉红紫赤斑烂数色,俗呼为洛阳花。结实如燕麦,内有小黑子。其嫩苗炸熟水淘过,可食。

王不留行

即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麦蓝菜,别称奶米、老头蓝子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花瓣呈淡红色,蒴果宽卵形或近圆球形。广布于欧洲和亚洲,多生于田边或耕地附近的丘陵地,尤以麦田中最为普遍。种子入药,可治经闭、乳汁不通、乳腺炎和痈疖肿痛。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多生麦地中。苗高者一二尺。三四月开小花,如铎铃状,红白色。结实如灯笼草子,壳有五棱,壳内包一实,大如豆。实内细子,大如菘子,生白熟黑,正圆如细珠可爱。

葶苈(tíng lì)

又名葶苈子、光果葶苈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花瓣黄色,花期后成白色。分布较广,分布较广,北温带地区都有分布;多生于田边路旁,山坡草地及河谷湿地。种子含油,可供制皂工业用。亦可入药,中医认为其有消肿除痰、止咳定喘的功效。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初春生苗叶,高六七寸,似荠。根白色,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

车前

这种草常成群生长在牛马迹中,所以把它叫做车前、当道或者牛遗,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多生于草地、沟边、河岸湿地、田边、路旁或村边空旷处。根茎短,稍粗。叶基生,呈莲座状,平卧、斜展或直立;穗状花序,花白色;果实卵状。全草可药用,有利尿、明目的功效。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中抽数茎,作长穗如鼠尾。花甚细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

马鞭草

因节生紫花,如鞭之节;而穗类似鞭鞘,所以得名“马鞭”。常生长在低至高海拔的路边、山坡、溪边或林旁。 全世界的温带至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全草供药用,性凉,有凉血、散瘀、通经、清热、解毒、止痒、驱虫、消胀的功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马鞭下地甚多。春月生苗,方茎,叶似益母,对生,夏秋开细紫花,作穗如车前穗,其子如蓬蒿子而细,根白而小。

连翘

早春先叶开花,花开香气淡艳,满枝金黄,艳丽可爱,是优良观花灌木。又称黄花杆、黄寿丹等,落叶灌木。多生于山坡灌丛、林下或草丛中,或山谷、山沟疏林中。果实可以入药,具清热解毒、消结排脓之效外,药用其叶,对治疗高血压、痢疾、咽喉痛等效果较好。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此物有两种,大翘,小翘。大翘生下湿地,叶狭长如水苏,花黄可爱,着子似椿实之未开者,作房翘出众草。其小翘生冈原之上,叶花实皆似大翘而小细。

甘蓝

即卷心菜,又称花菜、包菜等,二年生草本。矮且粗壮一年生茎肉质,不分枝,绿色或灰绿色。各地均有栽培,作蔬菜及饲料用。叶的浓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其叶长大而浓,煮食甘美。经冬不死,春亦有英。其花黄,生角结子。其功与蓝相近也。

虎杖

李时珍这样解释此名字的来源:“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又称花斑竹、黄地榆等,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根状茎粗壮,茎直立;花淡绿色,瘦果卵形,有光泽黑褐色。分布于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等地,多生于山坡灌丛、山谷、路旁、田边湿地。根状茎可供药用,有活血、散瘀、通经、镇咳等功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其茎似荭蓼,其叶圆似杏,其枝黄似柳,其花状似菊,色似桃花。合而观之,未尝不同也。

蒺藜

又名白蒺藜、蒺骨子等,一年生匍匐草本。茎平卧,无毛;花为黄色,五片花瓣;果实也分为五瓣。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生于沙地、荒地、山坡、居民点附近。青鲜时可做饲料。果入药能平肝明目,散风行血。果刺易粘附家畜毛间,有损皮毛质量。为草场有害植物。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蒺藜叶如初生皂荚叶,整齐可爱。刺蒺藜状如赤根菜子及细菱,三角四刺,实有仁。其白蒺藜结荚长寸许,内子大如脂麻,状如羊肾而带绿色,今人谓之沙苑蒺藜。

谷精草

也叫流星草,李时珍说它是谷田的余气所生,所以叫谷精。一年生草本。叶线形,丛生;花瓣3枚,离生,扁棒形。花茎纤细,长短不一,淡黄绿色,有光泽,稍扭曲,有棱线数条。多生于稻田、水边或池沼边潮湿处。可全草入药,有祛风散热、名目之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此草收谷后,荒田中生之,江湖南北多有。一科丛生,叶似嫩谷秧。抽细茎,高四五寸。茎头有小白花,点点如乱星。

海金沙

又名金沙藤、吐丝草等,多年生攀缘常绿草本。植株高攀达1~4米,根茎细而匍匐,生于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由于其孢子色黄如细沙而得名,据《本草纲目》,本种“甘寒无毒。主治通利小肠,疗伤寒热狂,治湿热肿毒,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经痛,解热毒气”。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茎细如线,引于竹木上,高尺许。其叶细如园荽叶而甚薄,背面皆青,上多皱纹。皱处有沙子,状如蒲黄粉,黄赤色。不开花,细根坚强。其沙及草皆可入药。方士采其草取汁,煮砂、缩贺。

半边莲

别名细米草、急解索等,多年生草本。茎细弱,匍匐,节上生根;花冠粉红色或白色。产自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各省区,生于水田边、沟边及潮湿草地上。全草可供药用,含多种生物碱,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湿塍堑边。就地细梗引蔓,节节而生细叶。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又呼急解索。

紫花地丁

别名野堇菜、地丁草,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花梗通常多且细弱。多生于田间、荒地、山坡草丛、林缘或灌丛中,在庭园较湿润处常形成小群落。全草供药用,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嫩叶可作野菜。亦可作早春观赏花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处处有之。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角。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