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言
2014年的初春,《南方都市报》副刊通过驻京记者李昶伟找到我,想在他们的副刊“名家访谈”栏目做一个谈百年北京社会生活变迁的连载。此前,李昶伟曾因纪念王畅安先生百年而两次来过我家,采访过我所了解的畅老。后来谈及此事,我也有些犹豫,不知这个题目应该从何谈起。又兼听说在我之前,这个栏目刊登过陈援庵先生文孙陈智超先生谈其祖父陈垣,及宋以朗谈宋家与张爱玲关系的两篇专访,更不敢冒昧应承。后来经昶伟代表《南都》一再鼓励,才勉为其难答应了下来。
关于这个题目,过去也有几家出版单位找过我,都因故推托耽搁下来,这次不知如何阴差阳错地竟在岭南的《南都》连载了一年有余。最后至四十五期杀青,中间除了节假日和一个多月的世界杯足球赛没有版面之外,占用了《南都》这个栏目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自己也觉得很不好意思。
《百年旧痕》的题目是《南都》定的,我也觉得不错,既然是旧痕,也就比较自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可以没有什么拘束,不像正经的学术研究文章那样要有完整的系统和严谨的结构。
《百年旧痕》应该说是一部口述史,但是实际上从开始就没有什么计划性,更没有提纲,只是每次设定一个要谈的主题。昶伟每次来,我们都是坐在我书房中固定的位置,一杯茶,一支烟,围绕这个主题聊上两三个小时。昶伟将一支录音笔放在我的旁边,也用笔记本记下一些要点和比较生疏的词汇和人名、地名。她回去后根据录音并结合一些要点整理成文字,再回发到我的邮箱,由我来最后审订并进行文字修改,然后寄给她转《南都》副刊。每次谈的,大抵够用两期的内容。一年多时间中,寒来暑往,就是这样完成了四十五期的内容。
《百年旧痕》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辛亥以后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饮食娱乐、社会工商、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收藏琐事和社会交往等等,所涉猎的是百年来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都》主编和责任编辑的意思,是要我尽可能多谈别人所较少涉及的领域,并多谈我亲身经历和所知所闻的内容,故访谈大体秉承他们的意见,后半部的内容尤其如此。
正是由于采取这种口述漫谈的形式,可能整体看来没有很完善的体系,记忆也会有所疏漏,加上主观的成分较多,错谬在所难免。在行文上,也会有不少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希望读者不必看作信史,只当作百年社会生活的一点随笔就是了。
不久前去湛江讲座,恰好是四十五期结束,于是在回京前居停广州,与《南都》副刊主编戴新伟和责任编辑帅彦两位青年才俊在陶陶居饮茶一叙,也算为《百年旧痕》画上一个句号。值此,要感谢他们让我占据刊物的宝贵一隅,完成了这个访谈。昶伟一年多来在百忙中帮我录音采写,整理出文稿,也是十分辛苦的工作,衷心感谢她为此付出的劳动。
承蒙北京三联书店不弃,愿将这个连载成书付梓,责任编辑张荷女史又陆续将各期梳理,并重新组合,设定标题,也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在此并致谢忱。
由于《百年旧痕》涉及的人物众多,因此在书后附有人名索引,以便读者在阅读时检索。
赵珩
乙未孟冬于彀外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