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史上,王霸之辨一直是儒家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诸子尤其是历代儒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从而展现出各自的政治思想。传统儒家以王道为最高理想,试图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以仁德的政治原则、以礼义教化的政治途径、以民本为基础构建一个美好的王道社会。王道是儒家在霸道盛行的现实基础上对理想政治的一种思考和构想,它既是儒家政治哲学思考的逻辑出发点,又是最终的归宿点。同时,传统儒家还以王霸之辨为中心展开了天道观、历史观、人性论等方面的理论论证和仁政说、民本论、圣王观等方面的具体设计。可以看出,传统儒家政治哲学中的许多重要观念都是围绕王霸之争展开的,都是王霸之辨的延伸,因此可以说王霸问题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本质特征。
一、选题意义
传统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政治思想是传统儒家的思想核心,而王道理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早期儒家的王道思想则大多是通过王霸之辨阐述出来的。传统儒家不仅通过王霸之辨确立了其政治理想和实践的目标,更以王道理想为中国传统社会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原则和政治价值信仰,塑造了传统中国的政治行为方式。在古代政治实践中,历代君臣士大夫无不以实现王道为其最高目标和人生使命,现实的政治也一直是“霸王道杂之”的状态。因此,全面地认识儒家的王霸之辨,对于体认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哲学、更准确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的特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霸之辨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开创者孔子把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作为社会政治的最完美的体现,并将之作为统治者治国的最高理想和境界。之后的孟子和荀子等都提出了略有差异的王霸观以为现实服务。王霸问题从而也成为先秦诸子所争论的焦点。此后,王霸问题一直为后代的思想家所关注,并逐渐发展出两种不同的倾向。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家都从不同角度对王霸问题进行探析,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解并在儒学内部和各家之间进行论辩,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宋代朱熹和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辩。然而无论后期思想家对王霸的认识如何不同,其研讨论争的基本范围和思路却也大致没有超出早期儒家的界囿。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本书把焦点放在先秦至汉代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上,希望通过王霸之辨的历史溯源,探究王霸之辨这个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的起源、演变和特性。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作为论辩的正方,与同时代的其他学派围绕着王霸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纷争的思想反映,同时思想上的论辩也积极地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的治理和发展。秦王朝的建立,虽然从现实层面上表明了王道政治的破灭,但是秦王朝短短十余年亡国的教训对于汉王朝来说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汉初统治者和思想家们迫切地需要寻求新的治国方略,树立治国理念和政治权威。在战国、秦、汉初时期居于时代政治斗争边缘的儒家学派通过积极吸纳诸子的思想成果,通过对上古三代、春秋战国和秦朝社会政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重新论证和设计了理想的政治状态——王道社会。发展后的儒家的政治思想迎合了西汉统治者对树立政治权威、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被西汉王朝采纳为官方意识形态。在汉代“独尊儒术”的过程中,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董仲舒构建了完整的儒学理论体系并树立了王道理想在传统政治思想上的权威地位,王道思想的理论架构和政治实践在传统社会中基本得以确立和实现。所以,本书以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思想为基点,系统梳理王霸之辨所关注的问题,呈现王道、霸道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理论架构,探究王霸之辨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及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通过分析其理论得失挖掘王霸之辨的积极意义,使其展现出思想的活力,以借鉴于现代社会政治文明建设。
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实质上代表了两种不同政治治理模式或政治思想,是先秦儒家通过对三代政治和春秋社会政治的动荡的反省和批判而提炼出的核心问题。王道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实现的理想政治,是儒家所向往和坚守的政治路线和价值原则;霸道则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现实产生的现实治国模式,是儒家所批判和反对的治国方针与现实政治。王霸之辨对内表现为德与刑、礼与法,即德治与法治的区别;对外则表现为德与力,即道德感召与强力征服的区别。王霸之辨早期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究竟采取何种政治模式才能更好地维持社会的稳定、实现天下的统一与和平。在早期儒家看来,只有以仁政、德治通过礼义道德教化提升人的道德水平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以道德力量的感召才能真正地一统天下,从而实现理想的王道政治。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建设的社会政治就是遵循了这样的治国理念,使其社会政治状态不仅成为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顶峰,更成为儒家思想所崇奉的治国理想和治国方针。
西方著名政治思想家施特劳斯在研究政治哲学史的意义时说:“伟大的政治哲学家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理解古今社会,我们不仅必须了解这些学说,也必须借鉴这些学说。我们相信,历史上政治哲学家们所提出的问题在我们自己的社会中依然存在,只要在主要之点上不言而喻或不知不觉得到回答的问题依然能够存在。我们也相信,为了理解任何一个社会,即为了在任一深度上分析社会,分析家本身必然会遇到这些经久不衰的问题,而且不可避免地被这些问题所左右。”在现代与传统的对照中我们会发现,早期儒家通过王霸之辨展现出来的所关注的如关于政治的意义、政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政治治理模式等问题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而且在当代社会中凸显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就更有必要对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从中汲取积极的理念与内容,以之探索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之路。
在当代社会,从国内政治方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单纯地追求物质的丰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却导致了社会道德、文化和精神追求的堕落与贫乏。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日益细密的全球化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面临着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转型后所带来的法治建设、道德建设等艰难课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制体系尚未健全,道德转型更为艰辛,传统道德遭到鄙视而新道德无从得以建立其应有的社会地位,这就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矛盾和问题。现实中人的功利欲望越来越缺乏节制,在许多行业中基本的职业道德失去了底线,其结果便是人的价值的失落与社会政治凝聚力的削弱,全民道德素养下降,社会道德规范认同缺失,社会腐败现象严重,政府和社会的公信力削弱,社会冲突加剧。于是,现实的社会道德建设问题的重要性又一次凸显出来。
早期儒家对政治合法性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和积极意义,同时也有着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给我们今天的政治领域带来了许多问题。当今社会政治领域存在着权力滥用的问题,究其根源,除了道德方面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政治合法性认识不清,对权力的意义、权力的来源、权力的使用等问题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在当今中国社会,许多人对于政治合法性的认知还深受传统社会中儒家的合法性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关于政治合法性的优秀理念、独特见解,摈弃消极观念的影响,对政治合法性尤其是权力的合法性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思考,将政治合法性观念进行现代转换,重塑政治合法性观念,巩固合法性基础,就成为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国际方面来看,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的跨国威胁和国家地区间的冲突,这就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合作,共同创造一个使所有人安全繁荣的国际秩序。世界合作的前提之一就在于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因此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对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已逐渐成为各国政治家所关注的热点。同时,当今世界仍战争频发、冲突不断,贸易争端、保护主义盛行,各国仍将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作为政治的重点。如何更好地实现国际合作,如何消减国家间的暴力冲突,以什么样的原则和方式来处理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关系才能实现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发展中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在上升,作为古老文明的代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它有责任、有义务提供自己的意见,贡献自己的智慧,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建设新世纪的国际政治理论不是一个单纯的外交事务,而是关涉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整体国力的提升问题,关涉如何维护民族尊严和利益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儒家的政治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建构既适应中国现实发展,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转型时代。中华文明自夏商周时代创立了以宗法分封为基础的礼乐政治后,在秦汉时期转向了以郡县制为主的中央集权政治。在这样伟大宏阔的历史时代,先秦诸子、秦汉儒家都提出了不同的政治理念和现实政治的实施措施,其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政治理想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传统社会。同样的,我们今天的时代也是处于伟大的中华文明复兴的转型时期,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民族独立的人民共和国迈向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大国,如何总结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治国理念,就成为我们今天学术界所面临的时代任务。早期儒家,也就是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儒家,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方式已经有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系统的政治信仰、政治道德原则、治国方针等理论,通过王霸之辨这个核心概念,提出了许多有原创性的见解。因此,我们应回到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中去寻找可供利用、参考的价值资源以解决当代国内国际存在的政治问题。
二、研究综述
相对于王霸之辨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来说,学术界对王霸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到现今仍旧没有专门从政治哲学角度研究的论著,对王霸的研究大都散见于各种论著的章节之中,相关论文也寥寥可数。从研究切入的角度来看,对王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专人专著王霸思想研究及比较
以往对王霸的研究往往依附于思想家或专著的研究,把王霸思想作为思想家整体思想的一部分或专著中的某些章节进行概括总结和比较。这类研究大都出现在思想史类或人物研究类的书籍和论文当中,其中主要集中在孔子、孟子、荀子、《管子》、董仲舒、贾谊、《盐铁论》、王安石、司马光、二程、朱熹、陈亮、孙中山等人物及其专著上,由于材料众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二)王霸思想专题研究
相对于对传统思想家政治思想的研究,王、霸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一对重要范畴或观念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对王霸的专题研究也仅散见于各专著的章节之中,研究论文数量也比较少。根据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对王霸专题的研究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篇:
罗根泽的《诸子考索·古代政治学中之“皇”“帝”“王”“霸”》:论文从历史的角度辨明了皇、帝、王、霸产生的时期,并分析考察了四者之政治异同。作者认为以皇为君产生于战国中期,帝在战国末期才作为政治学名词使用,王始于周,霸始于春秋,而王政、霸政之说则出现在战国中期,到西汉开始以政治分别皇、帝、王、霸。他认为王、霸之分,就形势而言,王者兼有天下,霸者仅为诸侯之长;就政治而言,则王植基于仁,霸植基于力。
贺昌群的《贺昌群史学论著选·论王霸义利之辨》:作者认为儒家的政治哲学是王道,道法二家是霸道,自秦汉以来无时无代不是王霸并用。所以中国政治社会是儒道法三位一体,王、霸不是二元,是相对的一元,不是绝对的一元,不能分离。
冯友兰的《新理学》第五章《道德人道》:文中简单说明了王、霸之别,认为在政治上依照道德的本然办法以办政治者,其政治是王;依照功利的本然办法以办政治者,其政治是霸。政治上道德的本然办法是合乎全社会利益的,功利的本然办法则多是为社会之某方面的利益,此二者可相合而不必相合,儒家贵王贱霸。从道德观点看,无论何人皆应贵王贱霸。
张立文的《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第十九章《王霸论》:以王霸范畴的发展为线索,梳理了王霸的含义及春秋至明清期间主要思想家的王霸观点。该文资料比较全面,罗列了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对王霸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各历史时期对王霸的不同观点:春秋时期:王霸对偶相与别;战国时期:尊王贱霸成王霸;秦汉至隋唐时期:霸王道杂王仁义;两宋时期:王霸并用辨同异;明清时期:王霸之分在心术。
张分田的《中国帝王观念——社会普遍意识中的“尊君—罪君”文化范式》第五章第三节《王霸之辨》:作者认为王霸之辨是一种哲理化程度很高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品评体系,是对两类不同政治方略的概括。王霸涉及政术与心术等一系列问题,是中国古代讨论政治方略与施治技巧的两个重要概念。王霸之辨是不同概括方式、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理论之争。有关理论又成为评判君主的德行功业和历史地位的重要依据。王霸之辨的实质不是要不要暴力和权术的问题,而是德与刑、仁与力何者为主,实现君主政治主要靠矫治君心还是富国强兵的问题。另外,作者还对王霸的传播和发展进行了概括,根据对霸道的不同态度把历代思想家的王霸思想分为绝对否定和有所肯定两派。
孙晓春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上卷):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对王霸的争论主要是在不同学派之间进行的,争论的焦点是实行王道还是实行霸道,王霸的优劣在思想界尚无定论。到了两汉以后行王道而黜霸道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此后王霸之辨的问题不是行不行王道的问题,而是要说明什么是王道,王、霸的界限及评价王、霸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两汉以后思想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先秦儒家所说的王道是成王之道,两汉以后则是为治之道。孙晓春还在论文《王霸义利之辩述论》中简单考察了王霸义利之辨的始末;分析了王霸义利之辨的内容,认为王霸义利之辨主要围绕以仁义治国的必要性及其与法术刑名的关系,政治的本质、目的及其由以遵循的原则,王、霸分界以及品分政治的标准及其政治哲学意蕴等问题而展开;文章还揭示了王霸义利之辨的意义及其局限,认为没有王霸义利之辨就不会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发展;而王道的理想化使其远离于社会现实,在如何实现王道问题上,历代儒家都没有找到切实的答案。
韩星的《“霸王道杂之”:秦汉政治文化模式考论》:作者首先认为“霸王道杂之”是以儒法思想为主进行政治文化整合的一种政治文化模式,然后又对其学术思想渊源、在汉代的政治实践进行了分析,对其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研究,作者认为汉代形成的“霸王道杂之”与战国百家争鸣中的王霸之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思想发展的逻辑上讲,王霸之辨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霸王道杂之”主要表达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王霸结合,即代表儒法结合,由此延伸是礼法、德刑结合;二是在王霸结合的前提下同时杂取其他学派的政治思想来治理国家。“霸王道杂之”这一政治文化模式在政治、法律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连接部位起着一种支撑和稳定作用,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超稳定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红卫的《王、霸的时序性——试析由王道向霸道转变的原因》: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王道政治由于自身体系内部的矛盾,即人性善的理论与人性的本质的矛盾、理想化的为政理念可望而不可及、过于内倾的文化导致的软弱性,使王道政治很难适应拨乱反正的需要,而霸道重仁、智、农、兵,正好克制了王道的不足,是对王道的批评继承。但霸道也只是一个过渡阶段,随着历史的发展,霸道政治将最终被法治所替代。
秦闻一、常培军、高卫星编著的《统治的规则与艺术》第一章《王霸论》:对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三家的王霸观进行考察,从帝王统治的角度认为王霸是两种不同的统治思想和规则,但都是帝王之术,王道的特点是先教后杀,德礼刑政并用,霸道的特点是先事而后兵。
王鸿生的《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和霸道》:从现代政治学的观点看,王道和霸道都没有“合法性”,但有其历史的合情合理性和文化正当性。无论是王道还是霸道,都是君主政治,而非民主政治。
任力的《先秦儒家“王霸”思想及其启示》:文章认为“王道”取天下靠的是“德”,即精神和道德的力量;“霸道”取天下靠的是“力”,即物质和武力的手段。先秦儒家王霸思想是对先秦时期各大诸侯国崛起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规律探索,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大国情怀和强国之梦。
台湾东海大学吴力行的硕士论文《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王霸思想演变》:该论文以王霸思想的德刑内涵为基点,论述了先秦自明清王霸(德刑)思想的演变,并对其所显示的文化精神进行了揭示,认为王霸思想演变中,德刑为主要运用准则,然而这两个观念来源仍然是道的系脉,亦即阴阳说法的传承转变。只有王霸相依为用,才能使王道始终有意义。
以上论著在王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王霸思想进行了梳理描述和概括提炼,为王霸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资料来源。第二,对各思想家不同的王霸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王霸的不同内涵。第三,对王霸范畴进行了历史考证,基本厘清了王霸的字源字义及内涵的发展。第四,对王霸之别进行了界定,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定位:(1)从地位上区分王霸:认为王霸是皇、帝、王、霸四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另外还有一种认识认为“王”指的是天下之共主,“霸”指的是诸侯之长。(2)从性质上对王霸作了不同的界定:表现为德与力、德与刑、礼与法、动机与效果、道德与事功、心术与治术、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等方面的不同。(3)从派别的角度对王霸进行了区分,认为“王道”指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霸道”指的是法家或道、法两家的政治思想。
上述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这些论著大多仅仅是从思想史的角度以思想家为基点对王霸之辨进行了梳理比较,没有把王、霸作为传统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进行具体问题和内容的梳理,因而就没有能够很好地呈现出王、霸范畴的不同内容。其次,虽然对王、霸范畴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但同时也存在界定标准的多样化、片面化的问题。再次,以往的研究仅仅是点线式的梳理,并没有对王霸进行立体的理论架构的展开,分析其内在逻辑结构及与其他政治哲学范畴的联系进而刻画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特征。最后,由于研究多侧重于政治学、史学角度的分析,没有将传统与现实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没有挖掘出王霸之辨的现实意义,缺少传统与现实的连贯统一。
本书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力求弥补目前的不足,以期展现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霸之辨的丰富内涵并为现代政治文明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本书第一章首先对王霸进行概况性的介绍,以对王霸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文章首先解释了王霸的字义演变,然后分别介绍王道、霸道的主要内容,最后梳理了王霸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史中的产生发展过程。
第二章内容就早期儒家围绕王霸之辨所展开的论题进行分析归纳,文章认为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主要是围绕着圣王与霸主、德与力、义与利、礼与法、德与刑这几个论题而进行论辩的。早期儒家首先对历史上的圣王和霸主进行评价,总结其政治得失,在此基础上分别把王道中的道德、道义、礼制和道德教化与霸道之中的武力、利欲、法治和刑罚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只有王道才是理想的政治,从而确立了王道为政治理想。
第三章内容分析了早期儒家为解释王道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现实可能性而展开的论证。首先,早期儒家以天命天道来说明王道来源于天,是天意天道在人间的体现。其次,早期儒家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王道的合理性,认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治理下的圣王之治,以此来说明王道不仅可以实现而且在历史上也曾经真实地存在着。再次,早期儒家以人性为考察对象,认为王道是人性的需要和体现,而且人性是可以通过教化而向善的,所以王道所追求的道德完满的境界是可以实现的,是有现实可能性基础的。
本书前三章内容主要是总结归纳王霸之辨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及理论框架,接着在下面几章的内容中着重从政治哲学和历史的角度对王霸进行理论分析。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王霸之辨的理论实质和理论价值。本书认为早期儒家所进行的王霸之辨实质上是他们对于政治本质、政治合法性与正当性、政治原则、政治价值的思考和把握,体现了他们对人类社会理想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追求。通过王霸之辨而确立起来的王道理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政治领域内的政治理想模式、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原则导向,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及传统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五章具体分析了王霸之辨的历史影响。首先系统梳理了传统政治哲学中各时期各思想家对王霸的不同看法,展示了王霸问题在传统政治哲学史中的发展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然后又分别探讨了王霸之辨对传统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的影响,认为王霸之辨是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在现实政治实践中促使人治到君主专制的出现,并形成了霸王道杂用的政治方略。
最后,在书的第六章,对王霸之辨进行了现代分析,分别探讨了王道、霸道的本质特征及王道的理论缺陷,以对王霸之辨有客观的认识。我们对王霸的研究绝不仅限于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在于探索其现代价值。本书认为王道确立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信仰对现代性危机导致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王霸之辨所论及的处理国际政治关系的理论对全球化下的国际政治理论也具有启发意义。
在此基础上,本书力图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创新:首先,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把王霸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进行研究。其次,以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思想为基点,从早期儒家所聚焦的问题的角度系统梳理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呈现王道、霸道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理论架构,探究王霸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其他范畴的逻辑关系,以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及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的特质。再次,通过分析早期儒家王霸之辨的理论得失,挖掘其积极意义,使其展现出思想的活力,以借鉴于现代社会政治文明建设。
然而本书的写作也存在着一些难点。本书涉及大量的原始材料,在研究过程中对材料的整理吸收是一份庞大而细致的工作。另外,本书对王霸问题进行逻辑地分析与理论框架的建构,需要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及西方政治哲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本人基础薄弱,对中西政治哲学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同时,本书注重挖掘早期儒家王霸之辨的现实意义,就必须对当代社会政治问题和国际形势有较清楚的了解,由于学科的限制,这方面也是难点之一。由于以上原因,本书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将做进一步思考,以期对王霸之辨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提炼出更多有益于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