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很少谈论“类比”
本书的中心论点之一是,类比时刻定义着我们的思维,它是思维背后的动力。每个心理范畴都是一长串类比的结果。这些类比在不同实体(事物、行为、情境)之间搭建起桥梁,而这些实体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相距很远;类比还给范畴的边缘涂上光晕,让范畴变得灵活柔韧,它们对拥有这些范畴的人的生存和福祉起着关键作用。类比让我们在从未经历过的环境中思考并作出行动,它赋予我们大量新的范畴,并且在一生中不断扩展这些范畴。类比还让我们能够通过适当的抽象,把眼前的事件编码并储存在大脑中,从而指引我们理解未来的情境,使我们能够作出难以预测但却强有力的心理跳跃。
尽管类比如此重要,我们却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类比”这个词。这让我们以为类比像是鱼子酱或者芦笋尖那样难得的美味佳肴,或者是红宝石、翡翠那样的珍贵宝石。只有看到别人把两个乍看完全不一样的事物明显地联系起来,我们才会想到“类比”这个词。倘若提到“类比”,我们脑中想到的往往是出人意料或者让人恍然大悟的类比,比如芦笋尖和类比这两种相去甚远、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也许就存在着某种联系。
如果一位政客把萨达姆比作希特勒,每个人都会说这是类比,虽然不一定是很好的类比,特别是当二者之间的联系被明确指出之后,比如两人是如何掌权的、两人的统治方式以及他们对邻国的侵略。假设一位物理学家说气体中的分子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就好比无数个台球在一张巨大的台球桌上互相碰撞一样,或者一位生物学家把DNA两条链的分离和结合过程描述成衣服上的拉链,那么“类比”这个概念也会一下子冒出来。或者一位记者把影迷绕着影星转比作卫星绕着行星旋转,这也很自然地会被贴上“类比”的标签。
上面举的类比例子都很好,但是它们强化了这样一种偏见,那就是,类比必须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而且要出奇制胜,就好比下面的例子一样:
z…a
d…w
a…z+1
abc…xyz
abd…wyz
翅膀……鱼鳍
歌曲……毒品
去世……离开
除法……均分
出生……到来
原子……太阳系
上帝……圣诞老人
生孩子……跑马拉松
动物的心脏……水泵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性别歧视……种族歧视
创作艺术品……生孩子
白血病……爬满墙的常青藤
倒过来的红酒杯……埃菲尔铁塔
动物的循环系统……国家高速公路网
绕着行星转的卫星……绕着恒星转的行星
自杀炸弹袭击人……蜇了人就死去的马蜂
保护健康的免疫系统……保护国家的军队
绕着路灯飞舞的昆虫……绕着行星转的卫星
倒数第二个罗马字母……正数第二个罗马字母
连锁反应……一只狗叫后整个小区的狗都狂吠起来
在脑中逐渐成长的概念……在山谷中逐渐扩大的城市
生活在类比中却不自知的人类……生活在水中却不自知的鱼
每一行的类比都至少有一点儿促人思考,这和人们对类比的偏见又不谋而合。但事实上,大部分类比都没有这么引人深思,但它们也是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