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勒公司的诞生
The Kohlers of Kohler Co. have prospered for a century and a half
despite—or perhaps because of—the differing personalities and management
styles of their company’s leaders. If Kohler is to be described in one
sentence, it should be that each generation of Kohlers is unique and innovative.
约翰·麦克·科勒(John Michael Kohler)的性格外向、精力充沛。
每一代科勒人的领导风格和个人魅力迥异,但也可能正是因此,
科勒公司得以保持辉煌依旧。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科勒的话,
那应该是每一代科勒人都独树一帜、标新立异。
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科勒镇的科勒公司是美国最伟大的企业之一,它是美国乃至全球商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公司之一。
每一代科勒人的领导风格和个人魅力迥异,但也可能正是因此,科勒公司得以保持辉煌依旧。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科勒的话,那应该是每一代科勒人都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成为威斯康星州的科勒人就意味着必须足够坚强、自我。既要自力更生,又能独立思考,偶尔甚至可能得带点怪癖—这始终是这个家族所鼓励的特质。也许这也是创建于1873年的科勒公司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领袖们所拥有的想象力让科勒永远不缺乏原创。
关于科勒公司的故事,让我们先前往19世纪的奥地利阿尔卑斯的一个小村庄。
约翰·科勒(Johann Kohler)出生于阿尔卑斯峡谷风景如画的布雷根茨沃尔德一个奶制品农场主和奶酪制造世家,在这里他原本可以继续祖传的家业,在田园风光中过完一生,他的祖祖辈辈早已在那里生活了几个世纪。故事的开头似乎也是如此,他在1838年娶了邻村施科佩尔瑙的女孩玛利亚·安娜·穆斯布鲁格,玛利亚家在当地经营一家名叫“小马驹”的小旅馆。但平静的农场生活因为玛利亚的过世而中断,1853年,只有三十六岁的玛利亚过世。不久,四十八岁的约翰又迎娶了年轻的管家玛利亚·特里西亚·耐特,他们后来一共又生下了九个孩子。
约翰·麦克(John Michael Kohler)的父亲是约翰·科勒(Johann Kohler),母亲是玛利亚·安娜·穆斯布鲁格。两人都来自奥地利布雷根茨沃尔德峡谷,他们的祖先在那里居住了几个世纪。玛利亚在约翰·麦克只有九岁的时候过世,约翰再婚后把整个家搬到了美国,在那里成为一名乳业农场主。
就在玛利亚·安娜去世的第二年,1854年5月,与玛利亚·特里西亚结合不久的约翰,突然决定离开欧洲和美丽富饶的阿尔卑斯,前往新大陆。
到底是什么让老约翰不顾一切下定决心把整个家庭带去那片遥远的土地?
也许是当时欧洲动荡的政局。1848年革命失败,整个欧洲弥漫着不安的气息,未来是更大规模的革命还是一场场战争?没有人知道,他们更害怕18世纪末从法国兴起的动荡将席卷欧洲。而革命失败后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政治压迫,也把一批批欧洲人送上了去美国的道路。
又或许老约翰是受到了第一任妻子玛利亚·安娜的哥哥加斯帕·穆斯布鲁格的影响,加斯帕早在十年前就踏上了美国土地,成为在明尼苏达州定居的第一批欧洲人之一。定居点就在今日圣保罗市中心,他在当年的荒芜之地以北8公里之处开垦了32公顷土地。
但无论是哪种原因,我们知道:约翰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他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有着自己的判断。
尽管约翰在奥地利的生活不错,但他并不是富翁。事实上,科勒一家坐的是船上最便宜的三等舱,在五十四天的航程里都依靠自己下厨。
科勒一家的第一站跟大部分欧洲人一样是纽约,当时当然还没有自由女神像给他们指引未来的道路,但他们明确知道未来将在这块土地上干什么。他们一行人继续向伊利诺伊州盖尔斯堡前行,在那里短暂地住了一阵。然后他们搬去了明尼苏达州,在美国的腹地,约翰·科勒首先能做的依然是老本行,在妻子哥哥的土地旁边买下64公顷土地,建成了奶牛场。
公司早期产品包括这个原始的“引擎”:一群马匹牵引着一系列铁具。
这是现存最早的科勒员工在原来位于威斯康星州希博伊根第九街和圣克莱尔大街的工厂前拍摄的照片。中间偏左为公司的创立者约翰·麦克·科勒(John Michael Kohler),他手中抱着一个孩子。在创立的最初十年里,公司制造犁和其他铸铁耕作产品。屋顶上的犁是商品标识,桶里则装满了水,用来防火。
约翰的土地变成了当地的一个传说,科勒家族在上面耕作了135年,超过当时县里的其他所有农场,直至城市化开始。家族里的土地拥有者最终在1978年把这个农场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尽管现在这个农场已经不再,但科勒家族里的许多成员依然生活在圣保罗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那里甚至还有科勒牌冰激凌的存在。这些明尼苏达州的科勒人正是威斯康星州科勒镇的科勒人的兄弟姐妹。
同其他许多19世纪的移民一样,约翰是个备感自豪的美国人。到达明尼苏达州之后,他就把名字改成了约翰的美式拼法(John),而且立刻申请加入美国国籍,并于1860年获准。科勒一家似乎把欧洲阿尔卑斯山村的生活方式完整移植到了美国。但故事并不会如此照本宣读,这里毕竟是美国不是欧洲,更多的机会将在未来一一展开。
老约翰的两段婚姻给他带来了十七个孩子,约翰·麦克·科勒是约翰和玛利亚·安娜的孩子,他跟随父亲来到美国前,刚刚经历了母亲离世和父亲再婚的一系列家庭变故,而这一切让他懂得,应该承担一个小男子汉的责任。
01 科勒工厂制造的铸铁轮子。
02 科勒公司创始人约翰·麦克·科勒(John Michael Kohler)是一名商人、艺术经理和社区领袖。他的生活丰富、活跃。
1854年来到美国时,约翰·麦克·科勒十岁,但他很快适应了美国的生活,适应了这里恶劣的气候和一望无际的农地。他还年轻,未来还有很多可能性。
1862年,十八岁的约翰·麦克离开了家庭农场去芝加哥,过上了白天工作、晚上在迪伦弗斯学院上课的生活。他在芝加哥待了九年,最终在一个家具公司找到了一份销售工作,成了四处奔波的销售员。这份工作让他经常能够来到威斯康星州希博伊根县,靠近密尔沃基北部密歇根湖的滨线。一趟出差之际,他遇上了莉莉·沃尔拉特,希博伊根商人雅各布·沃尔拉特的女儿。
同科勒家族一样,沃尔拉特家族是说德语的移民,1845年从莱茵兰来到美国。约翰·麦克和莉莉坠入爱河,1871年他们结婚了。雅各布·沃尔拉特很快把约翰·麦克招入麾下,为他在家族铸造厂里找了个职位,两年后,又把工厂以50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他。
01 宣传单上的细节图:供人(立柱上的龙头)、马(水槽)和狗(底部的小水槽)使用的饮水池。
1873年12月3日,约翰·麦克·科勒与岳父雅各布·沃尔拉特完成交易,这也标志着科勒公司的诞生。当时约翰·麦克年仅二十九岁。而在把铸造厂卖给约翰·麦克之后,雅各布又做起了别的生意,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沃尔拉特公司:一家在希博伊根非常成功的食品服务、医疗和消费市场产业公司。
其实在当时看,这并不是一笔很好的买卖。首先时机很糟糕,就在交易前三个月,整个国家陷入了19世纪最大的经济萧条。“1873年大萧条”长达五年,几千家企业因此破产。更糟糕的是,约翰·麦克的铸造厂生产的产品是犁头和其他农业用具,而农民在经济萧条中首当其冲,蒙受重大损失。然而,公司还是存活了下来。在最初的几年里,农民手中缺乏现金,约翰·麦克经常以实物抵款的方式收款:土豆、鹅、毯子、木材、培根或是任何农民拥有的物品都可以用来换农具。此外,尽管我们无法百分百确认,但他很可能将这些物品又作为工资发给了自己的员工。
02 一张印有某些公司早期铸铁产品的宣传单。
1883年,在约翰·麦克·科勒(John Michael Kohler)为一个铸铁缸(左上)装上支脚变成了一个浴缸(左下)后,科勒公司开始涉足洁具行业。四年之内,卫浴和搪瓷产品已经占据了公司70%的销售额。
除了铸造农业用具外,铸造厂也生产住宅院子里使用的各种铸铁装饰品,比如鹿和天使雕像,以及其他类似公墓大门或是拴马柱之类的铸铁产品。近一个世纪之后的1972年,时任科勒公司董事局主席的莱曼·康格回忆起当时收到的一项提议:存储空间不足的科勒档案部要求丢弃天使的旧木模。身为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康格说:“我当时略带幽默地回答,我不知道你们怎么能丢掉一个天使。”但他最后同意了这个请求。今天,有些人也许会对这个做法感到尴尬,因为那个木模是美国工业历史上的罕见遗产。
在购入铸造厂的时候,约翰·麦克找到了一个小股东:查尔斯·希尔伯扎恩,他是厂里的一名员工。事实上,科勒公司原先的名字叫科勒和希尔伯扎恩公司。这家公司拥有21名员工,大多数是讲德语的移民。公司位于希博伊根的第九街和圣克莱尔大道交界处。屋檐上钉着一个犁头(科勒公司的第一个广告)以及一些装有水的木桶,便于在发生火灾时让水倾泻而下。尽管如此,当1880年公司大楼发生火灾时,这些水很快消耗殆尽,无济于事。此后公司就搬到了位于第七街和杰弗逊大道交界处的厂房中。
但希尔伯扎恩很快就把自己的股份卖掉了。1878年,他把自己的股份卖给了公司里的两位机械工人:同为德国移民的赫曼·海森和约翰·斯特恩,公司的名字也因此改为科勒、海森和斯特恩制造公司。进入20世纪后不久,海森和约翰·斯特恩的遗孀把持有的股份卖给了科勒家族。
早期的科勒公司快速成长和变化,就跟那个时代一样。正在进行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席卷了已结束内战的美国,重新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和社会面貌,也给所有人带来成功的机会。这也是科勒公司的机会所在。到了1870年代末,科勒公司已不再是那个生产农具的小铸造厂了,它首先大大拓展了产品线,成为J·I·凯西脱谷机公司和诺尔顿制造公司(制造收割机、割草机和干草耙)的代理商。1880年,公司在遭遇火灾后把总部搬到了更大的地方,约翰·麦克又创立了一家搪瓷工艺间,用来制造茶壶和其他搪瓷产品。
然而,最大的变化发生在1883年。在寻找新产品的过程中,约翰·麦克为一个铸铁缸(这些铸铁缸出售给农民作为洗猪的容器和饮水器皿)包上搪瓷层,加上四个装饰性的支脚,把它变成了一个浴缸。据公司传说,科勒的第一个浴缸以一头牛和十四只鸡的价格卖给了一位农民。
从那时开始直到今天,卫浴迅速成为公司成长的动力和主营业务,甚至成了科勒的代名词。在1883年之前,农具占据了公司80%的销售额。到了1887年,卫浴和其他搪瓷产品占到了70%。
约翰·麦克·科勒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在如今保留的老照片上,约翰·麦克·科勒有一张看起来愉悦又善良的面孔,唇上的胡须整洁地修剪过,下颚有一撮山羊胡,体型健壮,像个吃穿不愁的奥地利市长。成年后的约翰·麦克拥有广泛的个人爱好,包括艺术、社区服务、商业和家庭,而且广交朋友。所以他的成长过程也为他带来了开放心胸和对生活的热爱。19世纪末加入公司的奥斯卡·A·克罗斯把约翰·麦克形容为一个“温柔善良”的人。他说,约翰·麦克“对苦难抱着巨大的同情,并且把这种同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公司制造的铸铁产品类型极广—只要有市场需求。
性格外向、拥有天然领导力的约翰·麦克成为当地社区的重要支柱。他第一个在希博伊根动物保护协会请愿书上签了字,并且建立了为青年提供服务的“友谊之家”,这一机构在一个世纪之后依然存在。他成为县议会和市议会议员,并在1892年被选为希博伊根市长,任满一届。
约翰·麦克和莉莉有六个孩子,令人心痛的是,1883年,莉莉去世,当时才三十五岁。约翰·麦克后来迎娶了莉莉的妹妹威廉敏米娜·沃尔拉特。
科勒家族生活在离小镇中心不远的一栋维多利亚式楼房里。大家都说,科勒一家充满了温暖和快乐,没有八卦嚼舌也没有恶言相向。约翰·麦克的女儿伊万杰琳在壁炉台上刻上了一行字:“壁炉周围没有恶言。”这行字从未被抹去,至今犹在。(这幢楼现在是面对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机构—约翰·麦克·科勒艺术中心。)
和很多德国人一样,约翰·麦克热爱瓦格纳的音乐,如果想要轻松点,他就会听吉尔伯特与苏利文。在父母的鼓励下,他们家所有的孩子都学习乐器。约翰·麦克喜欢的体育项目是骑马,这项爱好也传给了他的许多后人。
约翰·麦克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艺术经理。他长期拥有并管理希博伊根歌剧院,那里会上演许多英语和德语节目。他为社区请来了不少当时相当知名的巡演艺术家,包括罗素·史密斯、弗雷德里克·沃尔、威廉·卡特尼和格蕾丝·斯特里克兰。约翰·麦克就像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无所不能的人,他甚至在某些戏剧作品中担任了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