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7.1
刘辉乘高铁来到了苏州,两人约在了一家茶楼会面。刘辉把录音笔拿出来放到了桌子上说,不介意吧。郭文诺说,不介意。刘辉说,那我们就开始吧。郭文诺说,开始吧。
刘辉:是什么原因让你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
郭文诺:大概还在上中学时,我就对作家这一职业很神往。我们的中学课本对那些知名作家从不吝惜赞美之词。我当时就想,自己有一天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受人敬仰爱戴呢?而且,我对他们能写出厚厚的一本又一本的书,也感到十分不可思议。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写作文困难户,我的其他科目都十分优秀,唯有语文一直学不好。可能就因为这一原因吧,我那时候也许就恶作剧般地想:一个上中学时写作文极差的人,后来成为了一个大作家……这是不是让人很兴奋,反正这个想法让我挺兴奋的。不过这个念头大概就是一闪而过吧,我很快就把这个想法抛弃了。
我第一次真正想当一个作家是在十六岁,当时我了解到一个畅销书作家动辄一年就可以有几百万的版税收入,而得到这一切他们只需要待在家里动动笔,既不受风吹,也不受日晒。我当时就想,天下还有这么好的事:坐在家里就挣了钱,还得了名?我也要当作家。
但是这一次当作家的念头也只维持了半年多就被我打入了冷宫。那时候我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我读了很多作家的传记和有关作家的材料,我认识到作家无一例外都出生于一个有着某种文化基因的家庭,或者就是文学启蒙十分早,比如五六岁,至多不超过十岁。可我这两点都不满足。我的父母没什么文化,父母的亲戚朋友、兄弟姐妹也都没什么文化,所以我的家庭是谈不上有任何文化基因和文化熏陶的。其次,我的文学启蒙十分十分晚。整个小学阶段,我都没读过一本童话故事和连环画,也没人告诉我要读。上了初二,我才读了人生第一本课外书,《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上了初四,我才开始把阅读当成了习惯,从此坚持不懈。所以,当时我就意识到,像我这样成长背景的人,是绝对当不了作家的。
再后来,就到了上高三。我爱上了年级里的一个女同学。受她的影响和鼓励,我再次动了写作的心思。但这时候,我也不确定自己会写小说,只是觉得自己将来也可以写点什么,比如写写时事评论,或是什么论文之类。于是就想朝这个方向努力,后来大学就报考了汉语言专业。
我真正开始动笔写小说是在大一后半学期。当时我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变故:女友突然失踪,父亲破产自杀。我心里突然就有了极强地倾吐欲望,此外呢,也想要挣些钱。而既能满足倾吐欲望,又能赚到钱的,也就只有小说写作了。于是,我就第一次真真正正地开始动笔写小说了。
但是这一次,我的作家梦也仅维持了一年,就又一次地被我打入了冷宫。我试着写出了两个中篇——其实我一开始都是奔着长篇去的,结果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也就成了中篇。你看海明威的长篇,一开始写的时候,想着就是一个中短篇,结果写得写得就成了长篇。从这件事上,你也可以看出我的性格特点:好高骛远,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我有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名叫高悟远,我总批评他不脚踏实地,好高骛远,但其实我也比他也强不到哪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借着这句话,我还得和你说说我的语文基础有多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格言,我竟然一直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物以类聚,我知道是什么含义,就是同类的动物聚在一起,但人以群分的含义,我就不理解了。我一直不明白,同一类型的人群为什么要分开呢,这和上半句的意思完全相反啊,在这里我把“分”的含义当成了分开讲,其实“分”在这里的含义是按类型区划开。所以,后半句和前半句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我是直到前不久才悟出了这整句话的含义的。举这个小例子就是为了说明我的语文基础有多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再举了。
言归正传。我写出两个中篇,相继投寄出去后,都杳无音信。我自己呢,也不知道该再写些什么了,于是我就再一次放弃了写小说,开始了日语学习。这时候我想要成为一个文学翻译家。另外,我学日语,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着有一天,到RB可以更方便地找我的女友。于是我就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日语学习。
我的日语学习还是卓有成效的。我买了几本RB作家的原版书,对着日语字典,虽然很吃力,但还是翻译了近十万字。说实话,从零基础开始学,一年半有了这样的成绩,我还是挺佩服自己的,不过你也知道,要想成为文学翻译家,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呢。于是我再次放弃了这条道路。
这时候,一来我的积蓄已经所剩无几了,二来大四找工作也不顺利。于是,这两件事就刺激我再次开始了小说写作。然后就一直在这条路上挣扎,在《达里尼之恋》前,我写了两部十万字左右的长篇小说,但是投寄出去后都杳无音信。这也很正常,我的这两部小说和以往写的中篇一样,仍然不考虑故事的可读性、节奏以及结构,只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平铺直叙,而且要么是单一的视角一贯到底,要么就是毫无过度地转换视角,给人以生硬、突兀的感觉。直到写《达里尼之恋》时,我才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因此在写《达里尼之恋》时,我就开始有意的控制节奏,尽量地做到有张有弛;其次,我也开始注意视角的转换,每一个情节我都会考虑以哪个人物的视角切入最好;最后,我也考虑到了故事的戏剧性,同样的情节以前我可能会按照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来描写,现在我开始故意的夸张和虚构了,尽量让读者读后感到有趣。总结一句话就是,我以前的写作,完全是“闭门造车”,闷着头就顾抒发自己的感慨,现在我跳出了“我执”,开始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关照世界,最重要的是,我开始考虑读者了——在写作过程中,尽量把读者的感受放在了第一位。所以,这部小说算是我第一部突破自我之作,也是我自打写小说以来,三年磨一剑的精心力作。
刘辉(笑):很传奇,听得我都热血沸腾,也想要写小说了。
郭文诺:写吧。我还得给你讲我做过的一个梦。这梦真实得已经不是梦了。这梦是在我大一刚开始写小说时做的,那时我失踪的女友,大概每三天就要走入我的梦里一次。在梦里,我对她说:有一天我的小说要是能发表,哪怕是发表在一个不起眼的刊物上,那么全世界所有的人就都能拿诺贝尔文学奖。这就是我想对你,想对所有有志于从事文学的青年说的话,因为我这样的都能成,那别人谁还成不了啊。
刘辉:你是想说你能成功就是一个奇迹?
郭文诺:对,就是一个奇迹。
刘辉:谈谈你是如何构思《达里尼之恋》的,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材。
郭文诺:说来还得感谢我失踪的女友。她失踪前,曾和我说,想以她哥哥的经历为基础写一部长篇小说,并谈了大体的构思。她也给我讲过许多她哥哥的事迹。在我第二部不成功的长篇写出来后,我就又不知道该写什么了。我凝神苦思了几天,忽然就再次想起了她曾经和我谈过的以她哥哥的经历为主要情节的小说。随着我思索的深入,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于是就立即开始动笔写了,写得非常顺利,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第一稿。之后又改了两遍,随后就发表了。
刘辉:你是说,这个题材和情节最初是由你失踪的女友构思的?
郭文诺:是的。题材和故事梗概都是她的,我只是填充了具体内容。
刘辉:这个女友就是你当年到我们学校寻找的人吧?
郭文诺:是的。
刘辉:她叫什么我都忘了。
郭文诺:苗菰叶。
刘辉:你至今都没能再联系到她吗?
郭文诺:没有。
刘辉:那你觉得如果由苗菰叶来写这部小说,会不会更好?
郭文诺:一定更好。
刘辉:谈谈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
郭文诺:波拉尼奥。第一次读他的书我就很震撼。我记得我是在当当网上看到广告后买的这本书。《百年孤独》的名气和地位我们都知道。当时《2666》的广告语就是:“超越《百年孤独》之作。”这个广告词一下就把我击中了,我想这究竟是一本什么书,竟敢这么宣传,竟敢宣称超越百年孤独?于是就立即买来看了。说实话,第一遍看完没太懂。后来又继续地看,这本书在此后的几年中我阅读了不下十遍,这也是我迄今为止读过遍数最多的一本书,其他书,我重复阅读的次数还没有超过三遍的。重复阅读《2666》的同时,我也把波拉尼奥在中国已出版的书都读了。波拉尼奥的文风汪洋恣肆、狂傲不羁,这也正是他本人性格特点的反应。我非常喜欢他的这种叙述语气和他讲述的题材,可以说是迷得不行,用“大呼过瘾”“很爽很爽”来形容是最为贴切了。这是我喜欢他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他的人生经历也让我痴迷。他出生于智利,十三四岁到了墨西哥,二十三岁又为了理想前往欧洲,他还曾徒步前往非洲旅行。当时我正值青春年少,就觉得这样的人很酷,打心眼里想效仿。第三个原因就是,波拉尼奥的成长环境和写小说的经历,让我有了很多的共鸣。波拉尼奥的父亲是卡车司机,母亲可能是个中小学理科老师。卡车司机这个职业的人一般来讲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从波拉尼奥的许多短篇小说中,也能大概知道他父亲的情况。波拉尼奥本人中学就辍学了。所以说,他的成长环境中的文化基因并不多,再加上他三十七岁才开始写小说,但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经历都极大地鼓舞了我从事小说写作。
刘辉:谈谈你的创作计划吧,目前有在写小说吗?
郭文诺:有。
刘辉:还是长篇?
郭文诺:长篇。
刘辉:能谈一下主要情节和主题吗?
郭文诺:青春题材的校园小说,以为自己的经历为背景。主题我现在心里还没有具体概念。
……
刘辉返回常州后,将谈话录音整理成了文稿。两个月后,《青年作家观察》刊登了这篇访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