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正确的领悟:
优秀老师等于一切
在我从北大出来到后来新东方发展得比较壮大的整个过程中,我觉得我最正确的直觉和领悟就是:在教育培训行业中,优秀老师等于一切。因为在教育培训行业中,拥有产品研发优势在当时是很难做到的:一是因为当时托福、GRE培训不需要研发产品,所有考题都由国外的出版社或出题机构提供;二是因为我们也不可能研究产品系统,那时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也没有现在所谓的人工智能,就靠老师的个人魅力把学生给吸引过来。这就意味着:掌握了优秀老师,就掌握了一切。
那时,我在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我给新东方老师开出的工资比周边所有培训机构都高。当时,我们周边包括北大、北外在内,已有二三十个托福、GRE培训机构。我调查了它们给老师开的工资以后,决定把我们给老师的工资翻倍。也就是说,新东方老师的工资必须是其他培训机构老师工资的两倍以上。如果其他培训机构给50元,我这儿就给100元;其他机构给100元,我这儿就给200元;其他机构给200元,我这儿就给400元。通过这种方式,我就能够把优秀老师培养出来。
但是后来我发现,光给钱还不行。因为开出高工资以后,其他培训机构的老师,包括我原来在北大的同事,都愿意跑到我这儿来讲课。他们到课堂上以后,出现一个问题——镇不住学生。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在讲课,但学生觉得这个老师的讲课水平不是自己期待的。就这样,第一批老师基本都被淘汰了,包括我刚才说的北大老师也被淘汰了。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既然现成的老师不能用,我就必须亲自培养老师。但是我不能因为这个老师是我亲自培养的就给他低工资,因为一旦他教课很好,给他低待遇就很难让他在这儿继续教课了。
当时,我培养老师非常认真。我让他们走进我的课堂去讲课,把我讲课的录音给他们听,让他们到我面前一道题一道题地讲,讲得不对、不精彩的地方,我会告诉他们应该怎么讲。这样到最后,所有的新东方老师都学会了轻松、幽默、励志的授课方法,有了比较一致的教学风格。这样,我就有了稳定的新东方文化,也有了学生们喜欢的老师队伍。
当然,后来在业内也有一些优秀老师,这些优秀老师讲课的风格跟我不太一样,但是他们对题目比较熟悉,也比较年轻,例如后来比较著名的教GRE和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白勇老师(后来因病去世),当时在国际关系学院、现在在美国当教授的黄少华老师,都是那时比较优秀的老师。他们来新东方的时候讲课风格跟我不一样,我就给他们进行了风格的再培训,最后他们都变成了新东方的优秀老师。
对于这些优秀老师,我认识到只要他们来了我就不能让他们走,所以除了必须向他们支付高于市场一倍的薪酬以外,还要有好的激励体系。比如当时我让学生对老师进行打分。也就是说,老师课讲得好坏不是我说了算,也不是老师自己说了算,而是学生说了算。根据学生给老师打分的高低,来确定每个老师到底应该拿多少奖金。这样,老师就会全心全意地讨好学生。当然了,讨好学生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为了讨好学生,老师要不断地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讲笑话、讲段子的时间会变多,这样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上课?后来,我发现其实没什么影响,因为学生来是为了托福、GRE和GMAT考试得高分的。如果老师只讲段子而不讲课的话,学生最后发现自己的水平没能提高,那么即使老师段子讲得再好学生也是不买账的。所以,学生喜欢又能讲段子,课又讲得好的老师。
但这样的好老师并不是很多,即使我当时全力以赴去培养,一年也就培养出来十几个。当时,新东方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多,老师不够怎么办呢?一般的做法是继续招老师开课,但是我当时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坚决不让我认为不合格的老师进课堂。优秀老师有限,新来的老师又不能进课堂,这就意味着开班数量会受到限制,很多本来想到班里来上课的学生进不来。怎么办?按照一般做生意的原则,每个学生身上都揣着钱,那就继续开班呗,反正把老师培训一下放进课堂去讲课就行了。
而我当时恰恰把握住了底线。当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饥饿营销,但是确实是有一半想来新东方上课的学生被卡在了教室外面,就是进不来,最后不得不跑到别的培训机构去上课。你可能会想:这样的话,不是白白把学生送给别的培训机构吗?岂不是很亏?其实不亏。原因很简单,当在新东方学习的学生比在其他培训机构学习的学生考的分数更高时,就会形成一种反差效应,这会直接导致后面想要来新东方学习的学生不断提早来报名,最后一年以后开课的班,一年之前就已经全部报满了,学生根本就进不来。
当然,这后来也给了我一个启示,那就是要加大力量培训优秀老师,因为如果优秀老师的队伍不能扩大的话,班级就不能增加,大量的学生依然会被挡在外面,从长远来说,这确实是在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因为竞争对手如果有了足够的生源,就可以向你学习,可以像你一样给老师发高工资,这样优秀老师就可能留在竞争对手那里,也就意味着培养了竞争对手。所以,问题就变成了在优秀老师就是一切的情况下,怎么扩大优秀老师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