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神奇的抗逆力

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困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遭遇各种难题和困境,比如有的人投资了多个项目,失败后直接导致自己倾家荡产,这是经商破产引发的逆境;有的人与合伙人一起攻克某个项目,可是到了关键时期,合伙人却选择撤资走人,这是个人发展出路被堵而造成的逆境;有的人不善于与人交往,常常被他人排挤,遭受他人的攻击,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中;有的人则在恋爱和婚姻中遭逢打击,情感生活非常痛苦,陷入情感困惑的困境中;有的人被病痛折磨,被一些意外的伤害所困扰,导致身心受到重创,这是健康因素带来的逆境。

每一个人都会遭遇困境,都会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而所有的困难实际上可以归结为3种形态:

——周期性的变化

很多事情都具备周期性的变化。一个行业从不被重视到被人接受,再到被人热捧,最后进入衰败期;一个人的生理状况也是如此,从婴儿时代,到青少年时代,到中年时代,再到老年时代。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往往也决定了个人发展的规律,简单来说,人们会在发展中步入高峰期,也会进入低谷,人生的起起伏伏本身就具有规律性。一些人如果可以保持强大的精神力量,撑过这一段低谷,那么发展态势最终将会慢慢回升。但实际上可能很多人进入逆境之后,就被困在低谷中。

孟先生是家族企业继承人,家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大片产业,在最初接手家族生意的十几年时间里,他一直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生意总体上也很平稳,可是随着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家族生意不断凋敝,他名下管理的几大资产相继出现问题,渐渐地,他从当地有名的富翁变成了欠债数千万的负资产企业家。面对家族衰落以及人生进入谷底,他变得非常沮丧,根本不愿意面对当前的处境。

周期性变化的范围很广,企业的衰亡,个人事业的低谷,衰老、病痛和死亡的侵袭,竞争对手的压制,这些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对于人们的影响非常大。

——环境变化

在工作当中,许多人常常会在遭遇困难时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抱怨自己不巧被老板发现与朋友在网上闲聊,抱怨自己所在的公司突然裁员,抱怨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方案不巧弄丢了,这些所谓的运气差,实际上指的就是个人在环境变化时,在不可预知的一些变故面前失去了掌控力,这个时候就会对发生的一些事情感到沮丧或绝望。

王先生在一家外企上班,收入还不错,但是他不仅要支付房贷、车贷,还有日常生活开销以及孩子教育费用,生活压力非常大,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对于目前的工作非常看重,并且希望自己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可是当某次投资出现重大失败之后,这家公司遭遇了严重的打击,被迫宣布破产。突然发生的变故彻底打乱了王先生的生活计划,公司的破产无疑给他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接下来他将失去这一份固定的收入,会被房贷、车贷、生活费、教育费用等各种压力弄得焦头烂额。

环境变化是导致逆境的常见因素,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并对个人行为、动机、需求和目的造成干扰之后,就容易产生逆境感。突然到来的金融危机、投资者突然撤资、燃烧的大火、自然灾害、意外事件,这些都会造成环境变化。

——人生积累

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积累,其能力、经验、资源、人际关系都是不一样的,积累不足的人容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感到恐慌,会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一般来说,人生积累是衡量压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或者说是一个晴雨表,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的人生积累决定了他们在生活中的承受能力。

很多创业者会在初次创业失败之后陷入痛苦之中,甚至有人不再涉足该领域的项目投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人生积累的经验不够多,缺乏勇气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很多人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时,决定放弃自己的目标,也在于人生积累的缺乏,比如一些人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更好的社会资源,没有足够的能力,这就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底气来应对“困境”和“挫折”。

诸如工作中的失误和错误、竞争对手的打压和排挤、社交上的失败之类的困难,都属于人生积累的范畴。通常来说,人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大部分都和人生积累不足有关,比如企业进入低谷,可以理解为缺乏危机意识和预防能力;工作中备受打击,可以当作能力积累不够;面对自然灾害和意外的威胁,可以理解为个人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

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形态,都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容易被各种困难所干扰,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条件比父辈们要更好,但是压力却越来越大,这些体验无疑加剧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挫败感和无奈。

逆境的常见形态

人人都会在生活中遭遇一些难以克服和应对的问题,它们可能来自于外界刺激,也可能来源于自身的体验,而无论是哪一种困难,都可能会带来不愉快的情感体验,都会诱发情绪上的一些消极表现,一些人甚至会就此陷入恐惧、自卑、沮丧、绝望的情绪当中,这些就是逆境感,或者说是一种逆境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逆境心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机制,是指主体从事某个目的的活动受到客观因素的阻碍,以至于预期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情绪状态。一般来说,逆境心理体现出来的是负面的情绪,类似于挫折感、自卑、挣扎、恐惧、焦虑、抑郁、愤怒、暴躁、绝望、沮丧都是逆境中的常见情绪。

正因为如此,逆境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感觉,即人们对于客观环境做出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因人而异。同样一件事情,在某人看来是逆境,而另外一个人则未必会有这种感受。只有人们感受到追求目标的某种障碍不可克服且对自己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时,才会产生逆境感。

不仅如此,人们面对不同逆境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性质,并且产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这些行为和态度可能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也可能是反社会的,或者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倾向。而所有的逆境心理性质,归根结底都代表了人们在所处环境中的心理变化,以及面对逆境时的基本反应。

在谈到逆境心理性质时,人们应该分清楚几个重要概念,首先就是正向逆境和反向逆境。

正向逆境,是指主体的行为动机符合社会规范,迎合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由于受到不正确因素的干扰,最终产生的逆境感。

某人在生活中给朋友提了一些建议和意见,结果对方根本没有接受,反而恶语相向,这让他产生了挫折感和逆境感,但是在面对朋友的指责和批评时,他没有违背自己身为朋友的义务,没有违背社会道德和律法的规定进行回击,而是采取正当手段进行自我调节,或者通过第三方来说服朋友。

可以说,正向逆境是指在逆境中做出一些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主体的活动目的和动机都是合理的、正确的,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会产生积极的逆反心理——越是受到阻挠,就越是要去做。

反向逆境,是指主体朝着反社会或者逆社会的错误方向展开行动,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并不符合社会规范,主体的需要并不合理,且遭遇了重大挫折。

比如某人违背上司指示,没有完成上司交代的工作任务,面临着被开除的困境;囚犯因为盗窃和抢劫而入狱十年,这时候他们大都会产生反向心理。这一类行为都是反社会、反规则的,会受到道德、律法和规章制度的处罚。

反向逆境的人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容易产生消极的逆反心理,认为那些束缚自己的道德和规则并不合理。

正向逆境和反向逆境有时候是独立存在的,有时则是交替混合出现。比如,有些人会出现先正向逆境后反向逆境的情况,即主体一开始的目的和动机是正确的,符合社会规范,而那些阻碍性的因素则是不合理的。随着不合理因素的诸多阻挠,主体在进入正向逆境之中时,由于情绪受到影响,就会采取错误的、反社会的态度和行为,并且遭受到道德和律法等阻碍不合理行为的和理性因素的约束,这时候开始进入反向逆境。

有个职员工作非常努力,而且业绩也很不错,于是他主动向老板提出了加薪的要求,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需求,可是却被老板以“工作年限不长”为由拒绝了,这种不正确的阻碍性因素无疑让他进入了正向逆境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觉得老板这是有意刁难和剥削自己,于是放弃了正当的沟通渠道,而是直接威胁老板要将公司内的一些重要文件泄露给竞争对手,这让老板非常惊恐,于是只好选择报警,此时职员进入了反向逆境。

这一类逆境往往具有明显的报复性,是个人正常诉求受到阻碍后所产生的一种偏激心理,在社会上,有些人本性善良,一开始都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当自己的正常需求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破坏时,他们开始转变思路去报复别人,这些恰恰是先正向逆境后反向逆境的典型特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会出现先反向逆境后正向逆境的情况,即主体最初的动机、目的和需要都是不合理的,在受到一些正确的因素干扰和阻碍之后,形成了反向逆境。此时,主体开始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并且约束自己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但是一些错误的因素产生了阻碍,最终进入正向逆境。

某个工人半夜潜入厂房偷东西,被管理人员抓个正着,并且遭到了严厉的处罚,此时这个工人产生了很深的逆境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行为之后,工人开始改邪归正,努力工作,拿出最好的业绩来证明自己,可即便如此,可能也无法百分之百地改变同事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一次次遭受冷落和打压,他再一次陷入困境。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从错误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中得到了纠正,但是社会对他们的包容性明显不够高,因此当他们试图以正确的姿态迎合社会时,反而会因为过去的劣迹而遭受歧视,这种阴影会让他们感受到生存空间遭受严重的压缩。

除了正向逆境和反向逆境之外,还存在中性逆境。中性逆境是一种自然条件下各种阻碍因素引起的逆境感,其中某些自然现象和意外因素会给人们制造不小的麻烦,并且导致人们陷入困境之中。主体面对自然逆境的目的、动机也没有明显的社会意义上的对错之分,没有所谓的道德和法律划分,因此属于中性逆境。一般来说,意外伤害、病痛、灾难突发等情况造成的逆境都属于中性逆境。

比如某人旅游时进入大山之后,不幸遭遇了泥石流,出去的道路被阻断,自己则被困在一个山洞里,这个时候,他的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很显然,个人在旅游中遭遇泥石流的情况是始料未及的,没有谁可以提前做出预测,而且这种事情也不是因为个人道德上、法律上的不良表现引发的。

中性逆境不受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不会因为个人的道德问题而引发自然灾害,不会因为个人违背了社会规则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个人的目的和动机不会产生明显的情绪偏向和价值偏向。

不同的逆境心理性质,往往决定了人们在逆境中的承受力和抵抗力,不同的人会存在不同的差距,不同时期的人同样会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和差距。

每个人身上所隐藏的巨大潜能

有个记者听说有些职业技术学校中存在一些问题少年,这些问题少年身上出现了一些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旷课、拉帮结伙、暴力侵犯,他于是随机采访了某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可是随着采访的进行,他发现多数学生并不像外界所想的那样——正在变成一个坏孩子。同其他正常的高中学校一样,只有一部分人出现不服从管教的问题,很多人还是能够有效抵制外来不良风气的影响。

比如李某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小缺少母爱,加上父亲平时忙于工作,使得他变得非常内向,不爱说话。由于成绩一般,父亲只好将他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有人对他父亲说,职业学校是一个大染缸,孩子进去了往往会学坏。可是三年时间下来,李某并没有学坏,而且掌握了出色的机器维修技术。

小韩也是这家学校的学生,他的父母都是工薪族,常年在东部沿海城市务工,小韩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职业技术学校里,放暑假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回家了,他却选择留校帮看守学校的大爷管理学校的资产,以便挣取一些生活费。小韩的学习成绩并不算突出,但是很懂礼貌,而且独立生活能力非常强,完全不像什么问题少年。

小娜是整个学校里为数不多的女生之一,她是一个孤儿,从小被寄养在伯父家,由于伯父家条件不太好,她没有选择上高中,而是进入职业技术学校上学。按照她的理解,自己在职业学校里可以尽快学到一些生活技能,诸如机电、机床、缝纫之类的技能,这样就可以快点儿挣钱,减轻伯父一家的生活负担。很多人担心小娜会在学校里学坏,甚至成为问题少女,可是直到快毕业,小娜始终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自律和成熟,她的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而且还掌握了缝纫技术、纺织技术和机床操控技术,学校于是推荐她去广州一家大型服装公司上班,工资待遇非常不错。

记者发现在同期的学生当中,很多人都不像外界误解的那样,他们也许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可是在个人的道德行为方面并没有表现得低劣不堪,相反,很多学生表现得更加自立,更加善于自我保护。

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诺曼·加梅齐(Norman Garmezy)就曾深入一些问题家庭进行调查,特意对那些生活在充满罪犯、毒品、精神疾病、家庭暴力的拥挤生活空间的环境中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孩子抵抗不良环境侵蚀的能力明显被低估了。比如,他发现许多父母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但是孩子与患精神分裂的父母一起生活时并没有患上精神疾病,他意识到这些孩子身上具备某些抵挡不良因素伤害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人们以前想象的要大,而这种能力就是抗逆力。抗逆力是个人在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做出正面的、建设性的选择和应对策略的能力,或者说是潜能以及特质。

之后的很多心理学家也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很多孩子生活在高危环境中,可是却具有某种抗压能力,这些抗压能力可以保证孩子与不利环境进行互动,并且能够在危机和挫折面前保持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避免遭受身心障碍的危机。

诺曼·加梅齐当时将这些抗压特质简单地归纳为三项保护因子:积极人格特质的建构、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社会支持和外在资源的建构。他的观点为抗逆力相关理论的研究做了充足的铺垫,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关抗逆力的观点与阐述逐渐丰富,最典型的包括两种。

第一种是抗逆力的三种形态:

克服艰难的能力,这里是指个人凭借内在的信念和身体免疫机能等自我系统来化解危机;

克服压力的因应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即个人在面对压力时避免受到伤害的适应性行为;

创伤复原的能力,这种人具有克服挫折的成功经验,或者具有心理康复的能力以及建构成功的因应能力,能够恢复心理健康。

第二种是抗逆力的三种运作模式(针对个人危机情境的保护机制):

免疫模式,过去的成功经验能够化解危机;

补偿模式,个人的人格特质或环境资源能协助个人防御危机的影响;

挑战模式,危机并不完全具备负面影响,有时候也会成为强化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资产。

无论是哪一种观点,抗逆力是一种个体潜力或者说能够被激发的个体潜能和特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想法。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消极心理学占主流,人们关注的是心理出现消极状态的个体,研究人遇到挫折后会出现什么问题。

那个时候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疾患、行为问题看成是危机的结果,因此就导致了一个现象:人们为了减少心理疾患或行为问题,会将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当抗逆力理论出现之后,人们的视野就得到了扩展,不再单纯地将逆境或者危机当作人生的负面因素,而是作为一个能够唤醒抗逆力,从而激发和推动个体调动内在潜能,挖掘外在资源的刺激性因素。

抗逆力的提出丰富了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人们对于困难和挫折有了更为积极的认识,对生命有了更为积极的视野,如何激发个体优势和潜能成了一个绕不开的生活课题。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在遇到逆境的时候,身体会产生一些紧张、焦虑、恐惧、封闭之类的应激反应完全正常,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存在什么问题,“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会在逆境中自我调整,并逐步恢复到健康状态,就像人的皮肤被划破,一开始会出血甚至发炎,但慢慢会愈合。人的身体有这个能力,心理也有这个能力”。按照他们的说法,人们的内心与精神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自愈能力和复原能力,而且个体的总体趋势是复原的,只不过每一个人的复原能力不同。而且每个人都具有向上的诉求,都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动机。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人会将抗逆力当成天才特有的气质,但实际上抗逆力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它是实践积累下的各种技能、才干、资源、知识、优势和适应力的一种有机组合。这些特质包含了乐观、上进、忍受力、独立、适应力、应变力、自我认同等优秀品质,是个人克服人生各种困难的重要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抗逆力首先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个人与家庭、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支持性关系,这种关系维系了爱、平等和信任,规范每个人所扮演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给予人们更多的孤立和关心,从而确保个体在逆境中的承受力。其次,抗逆力是一种生活能力,人们可以制订切合实际的计划并进一步实现这些目的,确保自己不会半途而废。再次,抗逆力是一种态度,人们可以更为积极地看待自己,可以从乐观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生活,同时对自身的能力抱有很大的信心。此外,抗逆力是一种出色的技能,主要在于处理沟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抗逆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冲动,可以让强烈的情绪归于平静,而保证自己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

每个人都具备这种潜能,它并不像其他心理体验那样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难得的品质。人们之所以无法感知它的存在,不过是因为在多数时候,人们都处于顺境,根本不会面对什么风险,抗逆力根本得不到释放和被激发的机会,因此始终潜伏在身体内。只有当相应的危险因素刺激到人们的状态时,或者当挫折出现的时候,体内的抗逆力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这个时候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并且帮助人们顺利渡过难关。

抗逆力是如何形成的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心理机制,而每一种心理机制其实都是个人行为的一种展示,也彰显了个人行为的某种动机,更确切地说,这些心理机制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功能主要是为了解决适应性问题。这是进化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简单来说,就是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机制,而这些心理机制无疑会解决各种生存问题。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抗逆力的形成实际上也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可以说这是一种为了解决生存的适应性问题进化而成的心理机制,是面临生存困境时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生存困境是伴随着人类意识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当人类对于生存困境的知觉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人们的抗逆力也会不断增强。

在人类发展早期,人类的抗逆心理是被动的,也是不稳定的,只能对生存困境进行盲目的、消极的修复和应激,这时候,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都偏低。随着外界的反复刺激,经过反复的错误尝试,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人类的高级心理机制开始出现,在反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掌握了一定的生存规律,认清了摆脱困境的需要、目的和方法,这个时候抗逆心理从被动承受变成了主动改变的形态。

比如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一个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中,根本不具备太大的先天生存优势,猛兽的出现威胁着人类,并让人类的生存范围与空间受到严重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退缩和害怕肯定是不行的,为了确保自己不会在困境中丧失生存的勇气,人类不得不进化出更为强大的心理,不得不尝试着在逆境中提升自己的承受力与抗压力,这是确保种群延续并提升生存概率的方法。

而在进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抗逆力一开始是盲目、消极且混乱的,有时候他们会选择和猛兽硬碰硬,或者在挣扎几下之后干脆坐以待毙,面对猛兽的尖牙利齿,面对强壮而野蛮的身体,人类基本上处于被动姿态。可是在与猛兽斗争的过程中,人们慢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类的思维方式也不断进化,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总结规律,开始思考更为有效的方法,比如设置陷阱,比如联合众人的力量,比如利用木棍制作长矛,或者击打石头来制作锋利的攻击性武器,他们还掌握了一些动物的生存规律和行为模式,然后成功地制定出了更加高效的围捕策略。这个时候,人们在面对猛兽的威胁时,开始变得主动,并且能够有效做出各种成功的抗争。

一个主动的、正确的、理性的,对整体情况有所把握且制定了合理解决方案的抗逆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抗逆力,因为这才是积极的、正面的,具有向上、向前的力量,它具有一个完整的模式和正确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化,这种自我保护的模式也逐渐流传下来,但是总体的模式还是大致相同的——人们会逐渐从盲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主动思考和制定各种应对策略,会思考各种科学的、合理的方法。这也是个人抗逆力成长的一个基本流程,或者说是个人抗逆力得以形成的一个方法。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生病,很多人生了一场大病,就会变得恐惧不安,认为自己即将面临严重的健康威胁,认为自己时日无多,这个时候病人的情绪上是消极的、焦虑的、恐惧的,很多人会对治愈疾病失去信心,日渐颓废。有的人会盲目且激进地寻求治疗方法,胡乱吃药,胡乱相信各种偏方,胡乱地尝试各种非科学的治疗方式。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病人在面对病情时有了更为合理的认知模式,他们会观察和分析病症,思考一些更为科学的方法,会针对病症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选择一些相对温和的治疗方式。通过对疾病规律的摸索,通过对疾病症状认知的加深,通过对相关治疗模式的了解,可以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应对它。

对于人们来说,抗逆力的形成源于一种积累,从纵向角度分析,这既是生物进化的一种形态,也是个人经验积累和能力积累的一种表现方式。个人成长的一个标志就是抗逆力的不断增强,就是个人应对危机能力的不断强化和提升。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的历练和积累,才使得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资本和信心去对抗形形色色的危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抗逆力也不断得到强化,人们会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也有了更多主动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可以说,人们的心理素质也会相应地得到提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抗逆力的表现更为完善,更加突出,毕竟人们将要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各种困扰和逆境对于个人生活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成了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如果说得更加现代化一些,这些生存问题可以转化成需求问题,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由需要来支配的,如果没有了需要,个人就会变得消极而颓废,整个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但个人的需要往往并不是心想事成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和制约,总会受到各种干扰,因此人们通常会提出一些合理的需求,这些需求符合社会物质条件、文化因素、道德和律法的制约,而且获得的手段也是合理的正确的。但即便如此,逆境也会阻碍人们合理需要的满足,而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一部分强者会奋力与逆境抗争,并争取安然地度过这些逆境。相比之下,弱者会在逆境中做出妥协,他们会丧失奋斗的勇气。

抗逆力是强者的标配

心理学家亨特曾在1999年做过一个关于抗逆力的访谈研究,他的研究对象不是那些成功人士,而是经常出现拉帮结伙、暴力侵犯等行为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谈到个人的经历以及情感体验时,大都谈到了自己对生活环境的反抗,对于来自周围的压力的抗争,但不同学生的抗逆能力不同,多数问题学生的抗逆行为并不正确,比如很多人喜欢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有的人喜欢以远离人群的方式来保全自己。

亨特认为人们一般处于“身心平衡状态”,当压力来临时,身体就会调动起诸多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相抵抗。这个时候如果保护性因素占据了上风,那么抵抗就产生了效果;如果危险性因素占据优势,身体面临的压力过大且抵抗无效时,身心平衡就会被打破,甚至被瓦解。这个时候,个体原有的认知模式改变,个人的信念、信仰、价值观可能都会被迫发生变化,个体也会产生恐惧、内疚、迷惑等情绪体验,并且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重新进行整合,导致各种不同的结果。

比如机能的不良重组会引发功能紊乱,人们可能会寻求药物帮助(毒品)、物质消费(大肆购物)、破坏行为(四处破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宵熬夜)来应对生活压力,这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反抗,其目的仅仅是满足生存需求和一些低层次的欲望。最低层次的反抗主要体现为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情感压抑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或者人们会进行非适应性状态的重组,并重新建立低水平的平衡,这种平衡下的人基本上放弃了希望、动力、存在感丧失、自卑、自我否定,个人会变得更加消极。有时候个体为了维持暂时的心理安逸而不肯改变,因此所谓的重组其实只是导致个体恢复到初始平衡状态,而这往往会导致个体失去成长的机会。一般情况下,这种人会出现离群索居的现象,此时,他们可能出现没有社会支持或者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的现象,个体拒绝与别人交往,以便抵制外界生活的不良刺激。显而易见的是,这一层的反抗具有更强的防御性。

一些人也有可能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个体的抗逆力得到增强,潜能得到激活,因此个人能够有效应对和战胜困难,并在困境中积极成长。这是最高层次的抗逆力,具有健康以及成长的含义,这样的人具备很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调节能力,能够积极地调动个人资源,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且灵活地处理生活压力。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抗逆力,但是绝大多数都认同抗逆力是指个体对困境表现出积极反应,从困境中走出来并且感到更有力量、更有资源、更具自信,获得了成长和进步,即个人的抗逆力最终使个体产生出良好的适应结果。可以说,抗逆力是强者的专属能力,强者无论是面对什么情况,都可以保持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们具有强大的毅力和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包含了三个内容,即思维的独立性、意识的自觉性以及态度上的坚韧性。

所谓独立性,就是指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不会受到外在的干扰,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种人一旦认准了某个目标,就会坚定不移地去践行和追逐这个目标,直到完成自己的心愿。思维的独立性确保了他们在行动上的独立性与坚持性。

比如,有个人准备挑战一个难度比较大的项目,结果接二连三地遭遇失败的打击,这个时候,身边的朋友就会进行劝说,“算了吧,你不适合干这个”“你注定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这件事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诸如此类的劝说往往会产生强大的思想压力,导致执行者丧失信心,在失败和挫折中放弃挑战。

所谓自觉性,是指个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会自觉去实践和完成,会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过于被动地承受。自觉性高的人往往能更好地应对逆境,能够在困难时期提升自己的行动力。自觉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制力,能够对一些阻碍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不良心理进行克制。

自觉性强的人在做事的时候具有强烈的目标感和方向感,具有追求目标的责任感,有时候即便他们觉得自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也会想办法克制自己的行为和不良心理,也会确保自己在挫败感中迅速收拾心情,拿出良好的工作状态。当挫折感袭来的时候,他们会给自己不断释放各种信号:“我必须完成这项任务”“我必须克制这些不良心态”“我必须想办法振作起来”。

所谓坚韧性,是指人们在实现个人目标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会坚持下去,无论自己遭受多大的困难,无论面临多少压力,无论经历多少次失败,始终坚持向目标靠近,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

坚韧性是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体现形态,因为逆境存在的最大目的就是打断、阻止人们对目标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让人们主动放弃继续前进的道路。而保持坚韧性就是为了突破逆境设置的障碍,坚定地朝着目标移动,直到实现目标。

比如哥伦布在横跨大西洋寻找印度的时候,一路上的困难远超大家的想象,晕船、风暴、疾病、饥饿、航海事故、相互猜忌、船员叛乱,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让整个船队前功尽弃,但是哥伦布始终坚定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到达印度,最后他花费了七十天的时间终于到达了陆地(这里的陆地其实并不是印度,而是美洲大陆)。哥伦布依靠着强大的坚韧性完成了航海大行动,并为近现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独立性、自觉性、坚韧性,这三个要素成为强者抗逆力的关键要素,而对于任何人来说,这些都是自我心理强化的必备因素。

强抗逆力的几种常见特征

有的人拥有比较强的抗逆力,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危机,可以在挫折中保持更好的状态,而一些人则属于弱抗逆力或者抗逆力缺乏的状态,他们对于生活变故的承受能力很有限,在面对外界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和打击时,常常显得非常被动,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处理相关的情况。抗逆力强的人与抗逆力弱的人,在日常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上有明显的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具有强大抗逆力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健康的自我形象:他们的形象一般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不会出现自暴自弃或者自我否定的情况,在言谈举止上会展示出很高的素养,会注意自身的穿着和打扮,确保自己在他人心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海伦·凯勒、爱迪生、乔布斯、贝索斯、埃隆·马斯克等人都具有一个乐观健康的形象,他们对于自我的掌控力比一般人更强。

强大的独立能力:这些主要包含了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行动,面对各种事情时,拥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主动执行能力,同时又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懂得借助外在的力量完成任务,以及应对挑战。

如果对那些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独立性很强,正因为独立自主,他们更容易做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高度自律以及责任感:高度自律和责任感是抗逆力的基本表现形式,自律能力强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会严格按照流程办事,会注重自己的行为,这种自我克制的能力本身就是抗逆力不可或缺的一个前提。而责任感强的人不会轻易退缩,在面对自己要应对的困难以及要完成的任务时,必定会全力以赴。

在生活和工作中,那些高度自律的人,那些对生活和工作充满责任感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坚信自己的义务,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和原则,他们天生就具备强大的忍耐力。

良好的支持系统:他们遇事的时候会赢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丰富的社会资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可以迅速获得外部支持,减轻自己承受的压力,并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般来说,良好的支持系统中还包括一些比较合格的倾诉对象,这些倾诉对象可以扮演情绪疏导者的角色,当人们感觉自己抑郁和焦虑的时候,可以及时倾诉内心的压力。在生活中,一个人的好朋友越多,人际关系越和谐,那么他在困难面前的抗压能力和抗逆能力也就会更强一些,因为外界会给予他更多的支持和认可,会给予他更多力量和帮助。

自我认知:这是提升抗逆力的一个基本前提,许多人之所以缺乏承受能力,缺乏应对和抵抗逆境的能力,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才华和才干认识不足,就是因为对自己缺乏自信,以至于不懂得如何对困难做出正确合理的应对。

抗逆力强的人往往拥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他们不会轻易对自己丧失信心。

开放的理念:抗逆力强的人通常都能够保持开放的、豁达的心态,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对于不同的观点也能保持包容性,而且非常懂得兼收并蓄。

出色的梦想家:抗逆力强的人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总是乐观地看待自己的生活,总是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并且坚信自己可以实现这一切。正因为保持乐观且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能够很好地保持强大的心态。

多样化的兴趣:一般来说,那些承受能力很差的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都比较狭隘,生活也比较单一,这使得他们很容易陷入深深的挫折感当中,而抗逆力强的人往往拥有多样化的兴趣,这就使得他们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及时转移压力。

幽默感:抗逆力强的人通常更加乐观和豁达,他们会在言语中表现出幽默的特质,在面对一些社会压力和外在的不良刺激时,能够以幽默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焦躁的、紧张的情绪。

对生活保持热忱:抗逆力建立在一套合理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生活保持热忱,愿意乐观看待生活,并且投入更多的热爱,这样就会有效避免一些负面情绪的产生。

了解他人的情绪:许多人只关注自己的情绪表达,而忽略对他人情绪的观察,这样就容易在面对困境时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绪之中,同时也容易导致自己说话时忽略他人感受而伤害对方。而抗逆力强的人懂得观察和分析他人的感受,并且针对性地做出合理表达,从而减少他人对自己的误会,降低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

忍耐精神:抗逆力的直接表现就是忍耐力,一个人如果善于忍耐,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能够在感到压抑和不快的时候维持情绪的平衡,就意味着他具备强大的抗逆力。如果一个人遇事不够冷静,没有忍耐不快的能力,就容易出现恐慌心理。

以上几种就是强抗逆力的人身上具备的基本特征,有的人具备好几种特征,有的人具备所有的特征,可以说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气质、素养都是不一样的。但对于人们而言,抗逆力所展示出来的征兆和特征,无疑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积极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