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T”阅读课程:体验·梯度·提升三要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种下一棵悦读树

一、为什么要做“T”阅读课程

(一)小学课外阅读开展现状

时代对我国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的孩子应成为“T”型人才,既有广博的知识面,也有专业的知识深度。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能力,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使其形成良好的素养。

1.“静静地”阅读?

(1)形式呆板——一读到底,一测结束

在课外阅读课堂,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沉寂的场景:教师站,学生坐;教师讲,学生读。一本书一读到底,阅读课真正变“读书课”;读完之后,一张测试卷,片面狭窄地评价阅读成效。如此,一本书就算读过了。

(2)内容单一——教师强推,为考而读

目前,一部分课外阅读教学仍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没有建立起“大阅读”的理念。为了考试,阅读书目被限定,阅读范围狭窄,使得学生真正的阅读素养无法提升,甚至一些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负担,望而生畏。

2.“活动”中迷失

(1)活动目标不明确——热闹背后是空白

有些课外阅读活动看似开展红火,但其教学内容随意性大。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楚,往往交流层次浅,阅读指导的方法也比较单一,缺少有效的引导和调控,学生收获不大。

(2)活动策略不匹配——千篇一律实效差

因为文本不同,学生年龄层次不同,学生间阅读进度、阅读能力差异大,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活动策略。教学中我们特别容易忽略读中指导和读后指导,没有针对性策略,导致阅读指导停留于表面,读读就过。

(二)“T”阅读课程构建的价值意义

“T”阅读课程,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核心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T”表示有梯度的阅读,广泛的阅读,有深度的阅读。横向“—”,表示阅读的广度,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吸收各方面的知识——阅读的面要宽广;纵向“|”,代表阅读的程度,要求学生对于有需要的或感兴趣的方面能够加以钻研——阅读要深入。同时,“T”也表示“technology”,指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行信息技术评价,助力阅读开展。

1.广开视野:“—”打破壁垒,展开一片知识海

“T”阅读课程的设计立足于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的不同需求。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学生从一本教科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系列书、一类书,甚至是图书馆,他们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

2.专项提升:“|”挖掘深度,寻找一个潜能点

学生应选择自己的潜能点,深入阅读,细致阅读,甚至从专业的角度去探索。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探索,赋予孩子更多权利去发现潜能;也给学生一个机会,使其能在课堂学习之外得到更多收获。

3.技术支撑:“T”搭建平台,记录阅读生长线

“technology”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实时评价学生阅读情况,记录学生阅读信息,掌握学生阅读动态,测评学生阅读成效。同时,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使其在多维立体的读书交流、汇报、展示、表演等各项活动中,提升自信心,收获成就感。

二、怎么架构“T”阅读课程框架

根据每个学段儿童的特点和阅读需求,整个课程由六个子课程组成,层层推进,梯度上升,“体验、梯度、提升”螺旋式设计。这些子课程互为助力补充,推动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一)“T”阅读课程实施目标架构

1.课程总目标

该课程致力于小学阶段儿童课外阅读课程的研究,研究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阅读能力和阅读课型,借子课程分层、分级阅读,探索学生课外阅读体系,拓宽其阅读广度,挖掘其阅读深度,助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让学生乐于阅读、乐于分享,加快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见图1)。

图1 “T”阅读实施目标架构

2.子课程目标

共有六个子课程,子课程主要能力培养目标见表1。

表1 子课程目标一览

(二)“T”阅读课程实施推进构思

1.体验——大板块活动化,动态演绎课堂

所有的“T”阅读课程均是通过板块“活动化”的模式展开教学的。课堂不是传统的师生对话,而是以“课本剧”“故事会”“辩论赛”“思维图”等活动环节来展开阅读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深入阅读、爱上阅读。另外,我们构建了学校两大活动:有趣的“动动节”,让孩子深入课外阅读,以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展示课外阅读的收获;有料的“秀秀节”,让孩子进入书本情境,以服装秀、戏剧秀、人物秀等各种形式展现课外阅读的成果。

2.梯度——三大课型渐进,保障活动实效

“T”阅读课程有两大支撑。一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开发的一系列符合一到六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配套课外书目。我们有推荐阅读书目,该书目由寒暑假必读书目、平时阅读书目、校家委员会亲子共同推荐书目三部分组成。二是对应课程纲要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设计三大课外阅读课型——导读课型、交流课型、分享课型,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3.提升——立足能力素养,提量提质提能

“提量”工程:分年级梳理必读书目,建立相关的书库和诗词集,形成“T”阅读过关手册,逐步达成从“一篇文章”到“一本书”再到“群文”的阅读能力提升目标。“提质”工程:对教材进行整合性调整,改变一课一教的传统模式,开展“主题阅读周”活动,在整册教材中选取一个单元进行主题化教学,完成校本化、个性化的转变。“提能”工程:在补充和完善课内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学力”来拓展和改变教材,形成学生能力在不同阶段有效提升的线索和链条,立足于核心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如何开展“T”阅读课程

(一)生态化——“T”阅读课程文本选择

假如把课外阅读比作一片广袤的森林的话,那这一片森林应该是树木的品种、品性都各有不同的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园”。对于书目的选择,应尽可能体现以下一些生长点。

1.循序渐进:从“图文”到“文字”

按照年级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低段儿童配文看字,以图为主;中高段儿童就需要更多借助文字本身揣摩意思、体会意境、提升品位(见表2)。

表2 “T”阅读各年级课外阅读书目类别

(1)图文绘本入手

低段儿童从绘本入手,结合他们的阅读特点,借助绘本图文结合的形式,激发其阅读兴趣和表达欲望。绘本《我爸爸》《地上一百层,地下一百层》等都非常接近孩子的内心,能让孩子在观察、朗读绘本的过程中逐步爱上阅读。

(2)故事文本进阶

中段以故事类文本为主,中段儿童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他们喜欢阅读情节性较强的文本。如三年级的《中国寓言故事》《中国成语故事》、四年级的《床边的小豆豆》,故事难度由浅入深,能够逐步培养孩子对叙事性文本的阅读能力。

(3)经典名著提升

高段阅读文本则更多侧重于经典小说、散文等名著,如《鲁滨孙漂流记》《林清玄散文》等。孩子能够通过阅读锻炼思维,体味文本,发展语言能力——读经典,品意境,悟方法,写心声。

2.触类旁通:从“单本”到“系列”

“T”阅读课程书目从单本、多本、丛书发展到系列,孩子在阅读中扩大了阅读量,提升了阅读品位,同时在比较阅读中学会了鉴赏和思考。他们最初只看一本书,但慢慢地能够找到同个作者的其他书或者同样题材的书来看,还能够围绕不同作者的同一主题来看,并能比较异同,从而由最初的了解、体会慢慢地走向批判性的思考和评鉴。

(1)同一作者系列

例如,一年级绘本《月亮的味道》深受孩子喜爱,“T”阅读课程绘本便集合了作者麦克·格雷涅茨的其他几部绘本,如《彩虹色的花》《爸爸的围巾》。在比较阅读中,孩子们感受到了麦克·格雷涅茨的绘本特色:妙趣横生,温馨感人,充满了烂漫的奇思异想和令人会心一笑的小小惊喜。

(2)同一作品系列

例如,四年级的“哈利·波特”系列,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学生阅读了该系列的所有作品,J.K.罗琳对这一群十几岁青少年的描写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3)同一主题系列

例如,教师结合《西湖民间故事》,引导学生阅读《白蛇闹许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传》等作品,每个版本有每个版本的说法,这些都是阅读教学的极好资源。学生通过比异求同、联系猜测等阅读策略进行思考,从而提炼民间故事的特点。

3.有章可循:从“文字”到“文体”

“T”阅读课程材料涉及了国内外小说、童话、神话、小古文、诗歌、散文、自传等各种体裁与类型的阅读文本,使学生从最初从单一角度理解文本,到后来慢慢地学会站在不同角度欣赏文本。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和广阔的选择空间(见表3)。

表3 “T”阅读课程各年级文体特点及学生部分能力目标

(1)识体而读

阅读是一种问题思维,什么样的文章就要用什么方法去读。不辨文体就会忽视文本的内在含义。例如,一年级的绘本课程让学生在朗读绘本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学生借助图片理解文本,感受绘本的趣味性,锻炼观察能力。

(2)适体而教

每个年级的阅读材料的文体各有不同,阅读不可只停留于表面。例如,六年级辩论课程的目标与小学语文课程的口语交际中对于如何说、如何听、如何辩、如何驳的要求相对应,比如: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因体而学

很多时候,学生喜欢读书却不喜欢语文。为何?因为我们没有把文本的价值和魅力充分挖掘和运用。挖掘文本的最佳学习方式,就是把握阅读设计的要领,从文本阅读的思维方式入手,设计适合每个年级的阅读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生本化——“T”阅读活动化推进策略

根据各年级的阅读书目以及培养方向、重点的不同,我们确定了各年级的培养能力点。

1.低段“读编”——培养汲取、积累能力

一、二年级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在这一个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读本、认真朗读读本、随时背诵读本等能力,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带动,让学生把优秀课外读本中的经典词句,或是充满童趣的儿歌、童谣积累下来。我们尝试把绘本阅读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习作,激发其创造力:在课堂上,他们不仅可以读书、写字、讨论,还可以绘画、做书等。

(1)童言绘本,加强图文“观察”

低段儿童认字不多,但是对读图的兴趣比较大。在此基础上,低段“T”阅读课程设置成了绘本课程。“教师带读—师生共读—学生延读”,在图文结合的感染中,让学生爱上阅读。

【案例1】《我爸爸》绘本导读

一年级绘本教学《我爸爸》,绘本内容充实有趣,配图通过夸张的方式将绘本中的爸爸渲染得无所不能,而配图的文字更是孩子们学习语言、学习表达的一个良好素材。

师:我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出示图片,引导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1:大野狼夹着尾巴,眼神显得无可奈何。

生2:爸爸的姿势很勇敢,嘴巴里在说:“我不怕你!”

生3:远处树林里的三只小猪和小红帽看见大灰狼都躲起来了。

在自主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优秀绘本的魅力。

(2)童画续创,培养情节“想象”

在通过绘本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时,离不开想象,故要开放学生的思维形式,强化学生的探知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2】《地上地下100层》绘本续创

二年级绘本教学《地上地下100层》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奇特性和可合作性。在教学完绘本内容之后,教师安排如下环节。

1.引导孩子展开想象。地上地下100层还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

2.学生独立完成单页想象图画。

3.四人小组合作,创编绘本。

教师在这里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们充分想象,激发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表达鲜活起来、立体起来。

(3)童谣续编,内化语言“表现”

作为一个基点,文本是要在教学中和学生展开对话的,这种对话通过教学来实现,对话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与规律、揣摩其中表达的特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发现语言奥妙。

如二年级的“复式”童谣读绘本课程(见表4),通过读绘本、编绘本,让学生不仅能够阅读绘本,更能以“复式”童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带着一些语言技巧再三阅读绘本,感受到了语言的特色,并尝试自己去使用一些语言技巧。

表4 “复式”童谣绘本类型梳理

【案例3】《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童谣创编

“鼠小弟系列”绘本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复式”句型,将部分文字单独拎出来,再让学生读一读,引导其发现每一句话的共同特点。在反复朗读之后,学生发现:原来每一段文字中都蕴含着“复式”句型。如《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中的句式:“来了……拿了一个苹果,要是我也……”学生受此启发,续编了童谣:“蛇爸爸绕上树,摘了一个苹果。鼠小弟说:‘要是我也有蛇爸爸一样柔软的身体,我一定要摘下最甜的苹果。'”

2.中段“讲演”——培养提取、表现能力

三、四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复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一个阶段,应侧重于推荐一些学生喜欢看的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等,开展说说故事、编编故事、演演故事等活动。由此,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都将得到发展。

(1)思维导图,两个抓手助力“概括”

教师给学生两个抓手:一是给学生的简要复述提供一定的“介质”,即思维导图;二是为学生的复述提供板书、提纲。学生阅读完可以借助这些内容把故事大概复述出来。

如在《昆虫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抓住关键要素,进行书本导读。

(2)情节扶梯,三环教学创意“复述”

复述一般是指简单复述和详细复述,即根据文章的重点有选择地或创造性地加以复述。因此,中段的拓展性课程围绕“故事”展开,借助情节扶梯,“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通过阅读、交流、表演等形式,在拓展学生眼界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也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城南旧事》时,教师请学生阅读之后,回忆故事中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彼此交流讨论,就自己的理解完成情节扶梯。这一做法为学生详细复述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3)剧本编创,四步阶梯情境“表演”

童剧的“指导”意在引导学生读透文本、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指导学生用声音、表情、动作等去表现剧本。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感知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这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通过“聊剧、写剧、演剧、评剧”四个步骤来落实童剧的指导与实施,通过表演过程中对动作、表情、语音、语气、语调等的把握,学生能结合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把角色演绎出来,最大限度地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重点是在“体验”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见表5)。

表5 童剧社课程一般课时安排

【案例4】《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童剧表演

本节课的几个环节为:格式辨一辨,文体巧渗透;场景定一定,热情巧点燃;剧本比一比,形式巧明确;情节演一演,精髓巧把握。

(如剧本比一比环节)

师:既然要表演,总要有剧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剧本,请大家仔细对照原文和剧本。你发现剧本和原文,在内容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1:剧本前面有时间、地点、人物等文字,让我们对剧本的场景有了大致了解。

生2:剧本内容没有原文那么具体,有删减和改动,更方便我们分工和表演。

生3:剧本括号中有人物动作、神态等补充,让我们知道了怎么演。

生4:剧本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

3.高段“辩论”——培养思考、评鉴能力

五、六年级是学生独立思维的觉醒期。他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审美和评价能力,对于读什么书、什么是好书,都慢慢地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在这一个阶段,应侧重于推荐一些引发孩子思考的名人评传、科学访谈等作品,随后围绕书本内容让孩子们来评议、辨析、辩论等,顺势开展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培养孩子独立的阅读品质。

(1)专题演讲,高谈阔论能“表达”

演讲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语文课堂上的口语交际、学校举行的各种各样的演讲比赛。演讲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该课程通过阅读书目、开展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演讲课程的开展以小组讨论、分组活动为主要载体,主题选自书本、课外书目、时事政治中的一些话题。学生应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个人观点并用文字来表达,在演讲时清楚且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学会正确表达思想、交流沟通的方法等。

【案例5】《上下五千年》演讲指导

必读书目《上下五千年》的阅读教学以课外书的充分阅读为基础。

1.播放电影《楚汉传奇》项羽乌江自刎的片段,请学生谈谈观后感。

2.出示两首古诗:杜牧《题乌江亭》、李清照《夏日绝句》。

对于项羽,历史上评价不一。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一本书,你觉得我们应该批判他,还是应该欣赏他的英雄气概?

3.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观点,撰写演讲稿。

4.小组交流,推荐一人在全班面前演讲。

(2)主题辩论,唇枪舌剑会“思辨”

小学语文课程的口语交际中对于如何说、如何听、如何辩、如何驳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要求,但是对于辩论的相关技巧如何在口语课中实施与落实,尚缺少明确的序列与操作。

我们从课外书目中寻找一些辩论话题,再结合相关辩论视频,向学生传授一些辩论的技巧。辩论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分组活动为载体。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开展资料搜集活动与辩论赛,“G20期间工厂关闭,利大还是弊大”(生活资源)、“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书本资源)、“世界那么大,我要去探险”(课外书资源)、“我给母校献计”(书本资源)、“母狼培养狼王,你支持她的做法吗?”(课外书资源)等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通过主题辩论,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与主张,对书本、对生活、对周遭的世界,慢慢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3)观点评论,条理清晰学“评鉴”

在语文课堂的口语交际中,我们常常需要发表见解、说说看法。“T”阅读课堂中,无论是辩论还是演讲,学生都需要对他人的表现和观点进行点评,简明扼要地表明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说起来却是啰啰嗦嗦,不得要领,前后矛盾,中心不明。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言简意赅、话实理明呢?利用暑期学校阅读书单中的“T”阅读课程专项书目,我们在暑期请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如《演讲与口才》,初步了解一些演讲的技巧,为课程开展打下基础。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争取让没有上台的孩子参与点评;同时,教师给予学生点评方法,即“一条逻辑线,长长的话分点进行”,这样学生就大致可以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三)生长化——“T”阅读课程评价体系

1.完备“过程性”评价的措施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实施“走班模式”。在我校,学生喜欢哪本书就进入哪个班级感受课堂,我们的评价制度因为走班模式变得很特别。我校实施“学分制”管理,一个主题课程持续15~16周,学生在一门主题课程中至少需要完成30学分,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目标达成度两方面开展评价,同时对其出勤情况、作业情况、作品情况等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

2.利用“网络化”评价的优势

借助“小思阅读平台”,实现“T”阅读课程评价的“及时性”“灵活性”“互动性”。学生在平台上随时可以查看自己的阅读进度、点数和排名。看完书后,学生可以立刻网上答题,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测。同时,借助网页上的“柱形图”“雷达图”,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本月、本学期、本学年甚至更多年的阅读轨迹和历程,分析自己的阅读类别取向,以便于调整今后的阅读策略。

3.搭建“表现性”评价的平台

根据目前开发出来的阶梯阅读课程,进一步搭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以秀一秀、动一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展现学生的阅读活动成果;同时,把学校开发的几大节日和课程结合起来,学的过程就是展示的过程。

4.丰富“终结性”评价的方式

传统的以“一考定英雄”为主的评价方式得到改变,在语文基础性评价成绩之外,还有一个拓展性评价分数。学生在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论一论、辩一辩等活动中的表现都将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中,从而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完善、更全面发展的自我形象。

四、如何让“T”阅读课程走得更远

(一)“T”阅读课程促进新能力结构形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化趋势日益增强。就像“T”的字形一样,在当今的时代,科学技术成果大都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时代的需求,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现代社会发展对应的是复合型的社会结构的交融,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对人才的要求。

(二)“T”阅读课程促使新阅读课程完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培养综合性人才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与培养“T”型人才相对应的教育课程必会应运而生。

(三)“T”阅读课程促成新时代人才培养

在未来社会,我们的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晓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健康人格和团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