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除夕前夕,我有幸收到杭州市西湖区文新小学副校长郑雪琴老师的书稿《语文“T”阅读课程——体验、梯度、提升三要略》,真是喜出望外。此书基于课程理念,设计精致,实施得当,效果明显。这是郑老师及其团队多年来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与其说这是一本总结阅读课程的经验之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开发阅读课程的指导之书。初读此书,我有三个感受,先与大家分享。
第一,主题深刻。本书主要涉及小学拓展性阅读课程设计和实施,其主题的确定是至为重要的。书中明确提出:“T”阅读课程,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核心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并对此进行了较全面而深入的诠释。
“T”表示有梯度的阅读,广泛的阅读,有深度的阅读。横向“—”表示阅读的宽度,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吸收各方面的知识,阅读的面要宽广。纵向“|”,代表阅读的程度要深入,要求学生对于有需要的或感兴趣的方面能够加以钻研。同时,“T”也表示“Technology”,指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行信息技术评价,助力阅读开展。
这里的“—”,是要打破壁垒,展开一片知识海。“T”阅读课程的设计立足于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学生从一本教科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系列书、一类书,甚至是图书馆,他们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这里的“|”,是要挖掘深度,寻找一个潜能点。学生应选择自己的潜能点,深入阅读,细致阅读,甚至从专业的角度去探索。“T”阅读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探索,赋予学生更多权利去发现潜能,也给予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找到更多收获的机会。这里的“T”,是要搭建展台,记录阅读生长线。该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实时评价学生阅读情况、记录学生阅读信息、掌握学生阅读动态、测评学生阅读成效;同时,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使其在多维立体的读书交流、汇报、展示、表演、辩论等各项活动中,收获更多的成就感。
郑雪琴老师关于“T”课程主题的构思,是我目前所见的关于小学阅读拓展性课程的主题、目标定位较为深刻的一种解读和表达,这反映了她的一种全局性的上位思考,体现了她对阅读拓展性课程的一种哲理高度的把握;同时,这也折射出“T”阅读课程具有的学术价值和个性品位。
第二,内容丰富。“T”阅读课程作为一个拥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具备独特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安排。课程的本质意义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在郑雪琴老师的研究中,根据每个学段儿童的特点和阅读需求,整个课程由六个“子课程”组成,分别是绘本园、童谣屋、故事营、童剧社、演讲台和辩论团。这些子课程层层推进,梯度上升,“体验、梯度、提升”螺旋式设计推动学生阅读素养的整体提升。
本书中颇有意义的课程形态有:在低段,借助绘本进行的“儿童哲学”启蒙教育;在中段,基于整本书阅读的童剧表演;在高段,基于高阶思维的演讲、辩论等活动。这些课程样式都有明确的目标、翔实的过程,还有效果的分析和教研的探讨等。这是对“T”阅读课程主题的具体演绎和落实,是基于案例的行动研究,提升了其课程的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所以,我相信,此书对广大第一线的老师具有良好的参考、借鉴和研讨意义。
第三,策略得力。课程建设需要实施策略的支持和保证。课程主题不同,其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也是不同的。根据“T”阅读课程,郑老师从三个角度提出“三生”的课程实施策略:一是对于“T”阅读的文本,提出“生态化”策略,主张从“图文”到“文字”、从“单本”到“系列”、从“文字”到“文体”;二是对于“T”阅读的活动,提出“生本化”策略,主张根据各年级的必读与选读书目以及培养方向和重点,确定各年级的不同培养能力点;三是对于“T”阅读的评价,提出“生长化”策略,主张完善“过程性”评价,并积极利用“网络化”评价。
在本书收集的部分课例中,我们可以观测到“三生”课程实施策略的具体运用。这些课例,设计细腻,精彩纷呈,妙不可言,让人动容。更难能可贵的是,课程策略的运用有途径、有方法、有反思,使“T”阅读课程呈现出经验和学理有机联系的态势。
郑雪琴老师是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杭州市劳动模范。她长期潜心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不但语文教学风格初具“板块化、活动化、自主化”的特色,而且在语文教学研究上也获得丰硕的成果。不久前,我曾获得她的个人专著《小学语文实用性文体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新年之始,她的新成果又将出版,可喜可贺。在此,衷心祝愿她不忘初心,再接再厉,心想事成!
无巧不成书,我主编的《语文拓展性课程设计——课程规划与课程实施》一书也将于2月底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27个小学语文拓展性课程设计、实施的典型课例。大家可以进行互文阅读和对比研究,相信会别有一番滋味!
汪潮
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