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肿瘤疾病健康教育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胆管癌

胆管癌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段的肝外胆管癌,不包括肝内的胆管细胞癌和壶腹部癌。本病多发生于60岁以上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可分为上段胆管癌、中段胆管癌及下段胆管癌,其中50%~70%的胆管癌发生于上段胆管。

一、病因

胆管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胆管结石。约有30%的胆管癌患者合并胆管结石。

(2)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3)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尤其是行囊肿空肠吻合术后。

(4)其他,如胆道寄生虫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二、临床表现

(1)黄疸:无痛性梗阻性黄疸进行性加重是胆管癌最早、最重要的症状。大部分患者也是因黄疸来就诊。胆管癌早期可无典型症状,仅表现为尿色深、皮肤瘙痒、白陶土样便、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等。

(2)腹痛:半数患者有右上腹胀痛、不适症状。中下段胆管癌患者可诉有右季肋区钝痛,此症状与胆管周围神经被侵犯有关。

(3)胆囊肿大: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胆囊一般不肿大,但病变在中、下段的胆管癌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三、健康指导

1.术前指导

(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掌握患者腹部体征及伴随体征变化,如出现腹痛加剧、寒战、高热等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汇报,积极协助处理。

(2)术前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工作,如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及各项影像学检查,并给患者做好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3)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必要时给患者加强营养,予以低脂肪、富含优质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对于摄入不足或进食有障碍的患者,给予肠内、肠外营养对症治疗。按医嘱给患者输注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输注全血、血浆、血小板等,以改善贫血、凝血功能障碍。

(4)补充维生素K,并给予保肝治疗。

(5)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鼓励患者表达情绪,向患者介绍预后良好的康复病例,鼓励患者战胜疾病。

(6)对症治疗。黄疸患者的皮肤护理:指导家属给患者温水擦身;嘱患者出现瘙痒时不可搔抓皮肤,可用手轻轻拍打瘙痒部位;不宜使用碱性肥皂清洁皮肤;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类药物止痒,或外用炉甘石洗剂局部涂擦止痒;对于瘙痒严重影响睡眠者,遵医嘱予以镇静催眠药物。对于疼痛患者,指导其采取舒适的卧位,以降低腹部肌肉的张力,有利于缓解疼痛,必要时给予镇痛剂。

2.术后指导

(1)术后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神志变化。持续心电监护,了解患者术后呼吸情况,持续低流量吸氧(每分钟2~3升)。患者全麻清醒后如生命体征平稳,则尽早给予抬高床头30°,使患者膈肌下降,以利于呼吸,防止肺不张的发生。

(2)观察切口敷料有无被血液、胆汁浸湿,及时更换被渗湿的敷料,密切观察有无腹腔活动性出血。

(3)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严防脱落、扭曲、堵塞,定期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并及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变化。正常人胆汁每天的分泌量为800~1200毫升,呈黄色或黄绿色,色清,质稠厚。胆管癌患者术后24小时内胆汁的引流量为300~500毫升,恢复饮食后可增加至600~1000毫升,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毫升左右。若胆汁突然减少或无胆汁引流出,则可能是胆管堵塞、受压或引流管脱出导致的,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并及时处理。若引流量多,则提示胆管下段有梗阻的可能。

(4)注意补充水及电解质。应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在患者禁食期间行完全肠外营养治疗,并记录尿量。

(5)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①腹腔内出血:应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敷料情况及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变化。如腹腔引流管有鲜血引流出,且每小时出血量大于100毫升,或持续3小时以上,或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尿少等休克征象,则需及时处理。保持静脉通路通畅,补充血容量,保持腹腔引流管引流通畅,必要时做好开腹止血的准备。②胆漏: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腹腔引流液的状况、有无腹痛及腹部体征的变化情况。若腹腔引流液含有胆汁,切口处有黄绿色胆汁样液体渗出,患者出现腹痛逐渐加重,并伴有腹膜刺激征,应高度怀疑发生胆漏。对于早期胆漏者,予禁食,保持引流管通畅,应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注意补充水及电解质,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并给予营养支持,早期进行胃肠外营养。待患者病情逐步稳定后,鼓励其进食低脂肪、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饮食。

四、出院指导

(1)定期复查,术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如出现乏力、黄疸、进行性消瘦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2)坚持进行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放化疗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现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血常规。

(3)宜进食低脂肪、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油腻及高胆固醇饮食,少量多餐,忌饱食。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适度锻炼,同时避免过度劳累。

(4)对于“T”形管带出院者,告知其如何维持“T”形管的有效引流。注意“T”形管放置的位置,防止引流液倒流而引起胆道逆行感染(见图2-3-1)。定期挤捏“T”形管,防止其堵塞。长期留置“T”形管的患者,应遵医嘱定期来院复查,冲洗“T”形管,更换引流袋。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发生感染。

图2-3-1 注意引流管的位置,防止逆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