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还比较尖锐;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经济竞争激烈,阶层分化加剧,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信仰等思想政治意识出现急剧变化和多元化趋势,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当代思潮,提高公民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的新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施教理念、价值取向、结构要素等难以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不断增加,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得以提升。从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角度,用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美的思想、形式、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诸环节,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改善其教育效果,使其更好地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对人的伦理教育或者说善的教育。美善结合不是新的理念,早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提出;但多少年来,其主要论题是美育,主张通过美育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进而培养道德高尚和全面发展的人。借助美学及艺术理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几年才被有关学者注意的一个问题。这种思考得益于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广泛传播,最主要得益于当时实践美学学说的兴起。实践美学是具有中国元素特征的、中西美学发展3000年来的众多学说之一,从发生到发展已半个多世纪,虽然争议不断,但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的逻辑行程。从美学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脉络来说,实践美学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世界宏观层面来看,美学的发展越来越开放并日益体现实践性。2010年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其主题是“美学的多样性”。一些美学家强调了当今全球化时代必将迎来美学与艺术多样性的黄金发展期,也必将迎来美学及艺术理论与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美学的发展机遇期,并且部分西方学者已经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践命题。正是基于以上的启发,结合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笔者具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构建思路。

人们对美学的认识长期以来存在误区,认为审美是超功利的,若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结合,有实用、功利之嫌。但仅从审美的超功利特性,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具有功利性倾向,这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科学的。美学具有超功利性,并不是说审美绝对无功利,而是说这种功利是潜在的功利。它不仅体现现在美的产生过程中,还体现在美的社会效应中。从真善美之间的关系也能看出美的潜在功利性,因为通过美的活动能够产生善的教化,通过美的愉悦能够产生真的启迪。表面上看,美不存在功利意识,仅追求精神的愉悦;但从深层次进行分析,美具有显著的功利性,它的功用是激发人的感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生精神境界,提升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助美学理论,运用审美及艺术手段创造的,富有艺术性、审美性、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方式方法的总和。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始终未被系统研究,但历史上不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及艺术应用。本书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理论和实践应用进行了分期梳理、考察和挖掘,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反思,认为这是珍贵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理论和实践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进一步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提出并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内容构成的“美、艺、情”三重视角,阐述了审美型、艺术型、移情型、体验型、美育方法的五种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相关的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并且阐述了这些具体方法的适用范围、运用条件、实施过程及遵循的原则,从整体上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内容体系。

本书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结构,主张将其分为体系结构、过程要素结构和载体结构,对相关的结构要素进行了阐释,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结构运行条件和运行过程做了分析,力求把美的因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主张把“美”作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发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陶冶、调适和创新的功能和价值。

本书在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对策,提出了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静态教育和动态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实践途径,探讨了塑造施教者的主体美、培养受教者的审美追求、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美、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美等实践手段,以实现方法理论与具体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