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文化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极具发展潜力。在当前我国整体经济下行、环境倒逼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压力下,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发挥好其在稳增长中的引擎作用至关重要。环太湖五市,自古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山水相依,语言相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特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环太湖地区可以“太湖明珠”这一品牌,突破行政区域分割束缚,通过市场方式或行政手段将区域内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一、环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机遇
旅游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拉动作用突出,是区域合作最容易起步、最容易实现的领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既是环太湖城市群转型腾飞的共振点和共赢点,又是环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当前,环太湖城市群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临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叠加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强劲
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指出,今后5年,全球旅游业年增速预计将进一步上升至5.2%,高于全球经济2.3%的年增速,旅游业在世界经济持续疲软情况下表现出强劲活力,加之“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的实施,入境市场广阔。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假日制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得到快速释放,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观光主导向观光度假、文化休闲综合体验升级,注重高品质的深度体验和综合类体验,旅游方式多元化,从门票消费向综合体验消费升级,这些消费需求会衍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将加快全面发展,旅游业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旅游业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融合,旅游业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的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文化旅游将迈入“大旅游”“全域旅游”新阶段。
(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文化旅游产业是动力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低碳产业、朝阳产业。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产业。2009年出台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2016年发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推动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四个维度的发展目标: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同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促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供给结构。国家将加大对旅游领域的投资和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市场配置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三)“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中国推进“全域旅游”的步伐将更加务实、坚定。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实施旅游品牌驱动战略和创造旅游发展新引擎。全域旅游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美丽生态环境,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全域旅游模式的推进,有利于把环太湖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打造成为“休闲度假最佳旅游目的地”。
(四)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提速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地区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增长极点和核心支点,具有将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汇聚与扩散的功能。相比过去的区域发展战略,现在的区域发展更加注重跨行政区域的、大区域的协同发展。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政策,都是旨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宽的范围内优化配置。这种空间组织模式,既能发挥各区域自组织、自协调、自调整的能动性,加强相邻各省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又能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消除区域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在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中,沪宁杭处于三个重要支点,形成了一个大三角,支撑起了以上海为龙头、宁杭为两翼,其余城市为腹地的城市网络体系。随着长三角地区的竞争与发展,一个新的概念诞生——“环太湖经济圈”,它是以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这五个城市构成的一个小三角,由于地缘优势,接受上海辐射,其经济发展日显突出,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腹地”。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提速,必将推进环太湖经济圈的协同发展。
二、环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势
环太湖五市地域相接、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具备协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和条件。作为集中连片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环太湖五市之间基本建成以高铁、城际、轨道、高速、航空等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在国家“两横三纵”战略中,利用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发展机遇,环太湖五市强强联手,有望把太湖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中国经济脊梁”的重要一环。
(一)文化资源集聚度高
环太湖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以太湖山水为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以吴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太湖风景名胜区是天然湖泊型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长江三角洲生态圈中具有核心地位。吴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太湖之滨即是吴越文化的中心,经济富足,文化繁荣,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环太湖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种类全、品位高。该地区不仅拥有苏州园林、中国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草鞋山遗址、鸿山遗址、春秋淹城遗址、钱山漾遗址、马家浜遗址等国家级文化遗址,还拥有苏绣、江南丝竹、金坛刻纸、湖笔、海宁皮影戏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国家5A级景区达16处,深化区域合作的资源基础雄厚。环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势头较快,目前已有度假区6个,其中,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旅游度假区2个(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江苏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吴江区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常州市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总之,该地区旅游资源集聚度高,规模优势明显,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为区域旅游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二)区域经济发达
五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沿江产业带和运河经济带的核心地带,紧靠都市圈,是全国经济最繁荣、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都比较发达,经济实力强。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较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使其不但拥有自身丰富的客源市场潜力,还领导着国内市场和入境市场,这就为本区域进一步的旅游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基础。环太湖城市群综合实力雄厚,2016年,环太湖五市GDP总值36462.19亿元,人均GDP达到13万元。环太湖五市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认识深刻,创新驱动发展态势良好,文化旅游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且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早,旅游接待能力强,饭店、购物、娱乐等旅游设施齐全,档次较高。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发展区域文化旅游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三)“一核多特”具有互补性
环太湖五市围绕太湖这一共同的核心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具有互补性和优势叠加性。苏州以古典园林为标志、千年古城为依托、水乡古镇为特色,强化遗产文化游、苏式生活文化游、苏式MICE、水乡古镇休闲度假游。无锡围绕太湖风光打造了太湖鼋头渚风景区、马山度假区灵山胜景、三国城、水浒城景区等名胜,近年来又先后建成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荡口古镇、华莱坞影都、灵山拈花湾禅意小镇等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和旅游景区。常州则建成了以茅山道教文化、天目湖度假休闲、中华恐龙园科普求知为标志,以旅游节庆为纽带的集科普求知、休闲娱乐、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推出“激情之夏”常州旅游节和环球恐龙城、春秋淹城旅游区、环球动漫嬉戏谷四大夜公园旅游活动。湖州以人文资源为特色,特别是其丝绸文化、笔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共同构成了湖州独具魅力的人文旅游资源,创新推出了“以艺换宿”“航拍南太湖”“舌尖上的安吉”“玩水联盟”和“长兴旅游惠民卡”等特色旅游产品。嘉兴以市区的南湖、湘家荡、海宁的钱江涌潮、海盐的南北湖、嘉善的水乡古镇西塘、桐乡的历史文化名镇、平湖的九龙山海滨风光以及南湖革命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硖石灯彩文化等,构成了嘉兴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潮、湖、河、海水文化旅游特色(详见表1)。
表1 环太湖地区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目的地类型
(四)区域合作基础较为坚实
2007年,环太湖四市(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召开“环太湖地区旅游局长同盟峰会”,发表《环太湖旅游合作组织共同宣言》,为环太湖区域旅游合作奠定初步基础。此后,为了更好地整合环太湖旅游资源,提升太湖旅游整体形象,四市旅游局(委)成立“中国环太湖城市旅游推广联盟”。苏、锡、常、湖四城市携手合作,整合共享太湖旅游资源,“同唱太湖美、共打太湖牌”,致力于提升环太湖地区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推进长三角旅游经济一体化。2011年,江苏省与浙江省联合编制了《环太湖风景路规划》,并于2012年动工建设,大大促进了环太湖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2015年7月18日,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四市联手成立“中国环太湖城市旅游推广联盟”,旨在整合环太湖地区的旅游资源,加快环太湖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促进环太湖城市旅游的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合作,共同打造环太湖精品旅游线路,整体提升环太湖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把太湖旅游作为一个整体,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从发展历程上看,虽然这些年的协同合作一波三折,但这些探索和尝试为环太湖城市群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环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环太湖五市不断优化文化旅游产品体系设计,加强文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但该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尚未形成,还存在一些瓶颈:
(一)同质化和碎片化问题突出,同质性竞争激烈
环太湖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同质性较强,各城市文化旅游多围绕太湖山水、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吴文化以及主题公园等主题展开。各城市为发展本区域文化旅游,不同程度地存在截断历史、断章取义以达到排斥周边竞争城市的目的。这样,既不利于发挥文化旅游的实质功能,也不利于特色文化的传承。如吴越文化中,苏州古城、无锡三国城、常州淹城、嘉兴乌镇、湖州莫干山之间既具有历史的关联性,又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由于传统行政区域思想束缚,各市仍倾向于维护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有损历史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各自行政区划内,文化旅游的政策制定、规划建设、市场促销等都围绕与本地相关的历史文化进行策划宣传,容易不顾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展开激烈竞争。在具体旅游项目上,如京杭大运河旅游、主题公园开发、园林旅游、乡村旅游等方面都存在高强度竞争。
(二)一体化协调联络机制不完善,集约开发利用不够
早在由无锡滨湖区旅游局牵头组织的长三角一体化论坛(2003)上,就提出了建立“环太湖旅游合作组织”的组织领导班子和常设机构,确定了理事会成员,明确了各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拟定了“环太湖旅游合作组织”章程,以推动环太湖区域旅游一体化,真正把太湖沿岸城市的太湖旅游“串珠成链”,避免各自为战、各自使劲和重复建设,共同创建环太湖旅游精品体系,但囿于现行旅游行政管理模式的分割,地方旅游业发展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状态,各辖区内旅游仍归属于各自的旅游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管理。对于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各地为争夺开发权和收益权互不相让,极易造成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个别城市“急功近利”,不惜大肆掠夺式开发旅游资源、争夺旅游资金、开建雷同旅游项目,甚至制定不合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抢占旅游市场,争夺客源、互筑壁垒、画地为牢,人为割断旅游经济联系,形成行政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格局。这样,城市群的旅游资源不能优化整合,规模效应难以实现,城市群区际之间有序整合、协同发展流于形式和口号,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虽然环太湖四个城市探索成立过区域旅游合作组织,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高层次的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旅游经济一体化尚未形成。
(三)宣传促销没有形成合力,整体品牌尚未形成
目前,环太湖五市分别进行促销,各自宣传自己的主题口号、各自推广自己辖区内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各自宣传自己的旅游线路。宣传促销上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整体性,没有形成统一的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促销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旅游线路也未能很好地实现整合。旅游宣传推介和营销方式还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旅游市场影响力仍需进一步加大。此外,环太湖地区的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多年来形成的华东观光旅游线路,成为该地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精品较少,旅游发展方式粗放,缺乏深度开发,缺少参与性和娱乐性,文化型旅游产品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对回游客市场吸引力不足,与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四)旅游强企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产业集群程度不高
环太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较好,文化旅游企业很多,存在着“小而散”的现状,大型现代旅游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较少,旅游强企的支撑作用不太明显。美国迪士尼乐园,围绕其核心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开发和融合,涵盖影视、出版、游乐、纪念品等多个领域,组成了文化旅游产业体系。而环太湖五市的主题公园长期以来依靠单一游乐消费,缺乏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有些园区扩张就是同类主题公园的异地建设,偏重于发展房地产,而非文化本身。因此,太湖文化旅游发展要从注重硬开发向注重软开发转变,既要加大硬件投资,更要注重创意和服务,要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型发展,追求质量;要从注重开发旅游产品变成注重培育旅游品牌,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要大力发掘引进懂企业管理、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环境景观、外语交流等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环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战略
(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目标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指区域内各旅游区单元(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和共生,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实现区域内各旅游区单元“一体化”运作的区域旅游发展方式。协同发展的旅游区域体系有统一的联合与合作旅游发展目标和旅游规划;旅游区区际之间有高度的协调性和整合度,共同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市场,旅游资源优化整合,旅游产品优化组合,具有严谨和高效的组织协调与运作机制;内部各旅游区之间是平等和相互开放的,同时也向外部开放,使协同发展的区域旅游体系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旅游系统,既有利于内部旅游区子系统的发展,又有利于与外部旅游区系统的对接和互动。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首先要以“地方利益为基础,协同发展为目标”,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交易为协同方式,政府机制为协同保障”。“以市场交易为协同方式”主要包括旅游企业联营、促销联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网络共建、客源市场共享等方面的内容;“以政府为协同保障”主要包括制度一体化、会展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管理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发挥协同区域内各旅游区的比较优势,最终实现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目标,即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三大效益的全面实现(见图1)。
图1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示意图
实现环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就要推进环太湖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政策设计和统筹规划,消除区域壁垒,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在更宽的范围内优化配置;既能发挥各区域自组织、自协调、自调整的能动性,又能加强相邻各市的联系与合作,使环太湖地区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旅游系统。也就是要以太湖山水文化为依托,整合都市风情、江南水乡风情、运河古镇文化、吴越历史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围绕“一个中心”“多个旅游集散地”“多条特色旅游带”构建环太湖文化旅游大格局。一个中心即把太湖文化作为环太湖五市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突出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山、水、城”的江南韵味和人文魅力;多个旅游集散地,即把环太湖五市主打的旅游客源集散地作为支点或分中心;多条特色旅游带是诸如大运河文化旅游带、苏南红色文化旅游带、吴越历史文化旅游带和现代创意旅游带等独具特色又有协同基础的文化旅游带。
(二)协同发展战略
1.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以太湖文化旅游资源为切入点,把环太湖地区视为一个大系统,全面创新和完善协调机制、制度和组织,形成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整体性。环太湖各市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定位,以产业互补为原则,发展各自的特色品牌。苏州市作为环太湖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应承担起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利用交通枢纽的地位,建设区域的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利用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加强各地区合作力度,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建立区域内的统一协调机制,实现环太湖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性。
2.差异化发展战略
环太湖五市拥有太湖这样的共同文化旅游资源,又拥有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各地区应本着构筑地域大文化、谋求区域联合的原则,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指导思想,按照“平等互利、自愿参加、优势互补、各得其所、逐步发展”的原则,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共享与重组、旅游产品的更新与开发、区域旅游功能的划分,共同参与相互旅游市场的开拓,以及旅游企业的共同经营管理,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联动发展战略
现代旅游业综合性强、横向联系广,具有新兴产业多层次、全方位、网络状的特点,涉及文化、交通、工业、农业等许多部门和行业,前向、后向和侧旁带动效应明显。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发展,其他部门和行业又为旅游业提供了发展条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补效应明显,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文艺演出、音像、娱乐、培训、艺术品、出版、会展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以旅游产业为先导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用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金以各种方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合力,联动发展。
4.可持续发展战略
文化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唇齿相依,文化旅游发展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生态环境变化也会影响文化旅游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文化旅游发展的根基。太湖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口严重制约着本区域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太湖地区应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协调联动机制,构建统一的环境预警体系,提高综合治理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环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举措
(一)加强统筹规划,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
江苏、浙江两省发展改革委、旅游局等职能部门应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环太湖五市协同创新,做大做强太湖文化旅游品牌,并建议由文化旅游强市如无锡发展改革委、旅游局牵头协作,通过会议研讨、考察调研、专题论证等方式,抓紧编制环太湖五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均衡发展三国文化和吴越文化等旅游项目,防止近距离重复建设,注重形成区域统筹、产业互补格局。这就需要环太湖五市在协商的基础上制定一体化的旅游发展规划,把对抗下的恶性竞争转化为共生下的良性整合,避免由价格竞争引发旅游服务质量下降。同时,要建立环太湖五市跨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对包括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如适时举办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协商会,共商区域旅游发展目标和战略,共同推进区域重大旅游项目和产品建设,明确旅游市场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发展目标,通过有效整合,构建多元化旅游板块,实现互补协同发展。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要加快一体化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完善旅游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加快一体化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逐步实现交通、民航、出入境、公安、旅游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建立覆盖五市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二)完善协同机制,加强资源集约开发利用
强化环太湖五市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协同的区域旅游一体化组织机构,统筹五市旅游政策、行政监管、发展战略和对策措施。如五市政府领导成立环太湖旅游发展合作协调办公室,办公室设置采取轮值制度,当年举办地的省级旅游管理部门承担办公室职能,协调办公室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工作磋商会,由主办联席会议的省(市)旅游部门负责召集。每年召开一次由五市政府分管领导出席的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实行轮流主办制,每次联席会议结束时,确定下一次联席会议的主办省(市)。五市旅游主管部门建立产业发展、市场推广、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研讨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好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先导作用,破除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政策障碍,推进旅游公共服务的有机衔接。联动探索和制定政府间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实行区域文化旅游调控模式的转换;联动培育区域旅游产业群落,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联动实现区域旅游、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协调。各市分别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促进旅游产业统筹协调、综合发展。强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在引领产业发展、推进部门合作、深化管理改革、制订规划计划、审议重大事项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快区级旅游管理机构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发展壮大旅游行业协会,建立旅游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定期沟通机制。旅游行业协会要积极发展会员单位,规范自身工作,依法开展活动,扩大覆盖面,树立权威性,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和行业自律作用,为会员提供市场拓展、市场推介、交流合作等服务。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联动,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努力创建国家级太湖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环太湖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增添新契机、新动力。
(三)创新营销策略,构建协同宣传大格局
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三个阶段后,目前环太湖各城市之间的旅游竞争已进入第四个阶段——区域竞争时代。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国内区域性合作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单凭一己之力,任何地区都不太可能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有更大作为。环太湖五市必须携起手来,以人才为基础,建立完善旅游人才评价制度,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强乡村旅游、智慧旅游、市场营销、创意策划、酒店管理等新型旅游业态领域的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坚持环太湖地区“互为客源地、互为目的地”的理念,五市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联合开发具有吴越文化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设计通用的环太湖文化旅游年卡,共同策划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探索建立环太湖五市主要景区产品联动优惠机制,打响“畅游太湖,乐享品质旅游”的整体品牌形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并且,环太湖五市要大力开展区域文化旅游联合宣传推广,借助和利用好“互联网+”的现代传播方式,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策划组织旅游宣传活动,联合参加旅游展会,联合举办旅游节庆,以及共赴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开展联合促销,形成一体化宣传格局。着力打造精品项目,在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基础上,打造“环太湖假日体育圈”,建设“特色体育小镇”,以“体育+旅游”及“特色(体育)小镇”产业发展建设为核心战略目标,环太湖国际自行车赛为产业链布局方向,同时通过引入环湖马拉松、徒步等赛事IP,共同参与环太湖区域、泛太湖区域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带动融合江苏及周边地区体育、健康、旅游、休闲、养老、文化等多种功能的快速发展,并同步开展体育旅游线上电子商务平台开发、技术推广及项目商业运营等相关工作。塑造堪与美国五大湖、日本滨名湖等世界名湖胜景相媲美、具有国际知名度和较高美誉度的环太湖文化旅游胜地。
(四)打造产业集群,提高文化和旅游融合度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旅游建设的新形态和“文化旅游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领域的一种探索创新。它是以某种文化为主线,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从产业、商业、旅游、地产、景观等多种维度打造的,具备旅游、产业、城市多重功能的文化产业空间。环太湖五市应以建设大项目,搭建大平台,打造大板块,培育大企业为导向,推动环太湖全域文化旅游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要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旅游大项目建设,切实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后劲;要把文化旅游功能区、旅游度假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作为主平台,全面推动文化旅游度假功能、资源环境整合功能、旅游产品培育功能和开发管理服务功能提升发展;要按照产业集聚、要素集约、产城融合、功能集成的方向,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大板块;要支持环太湖地区文化旅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以组团式发展、集团化运作的方式,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优势互补、实力强大的文化旅游企业体系;坚持“内扶外引”策略,实行“一企一策”,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旅游集团,支持企业跨出国境,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参股兼并方式,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构筑起跨国、跨地区经营体系,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探索通过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渠道,加快环太湖地区文化旅游类企业上市交易步伐。
(五)科学设计发展政策,联合打造区域旅游联盟
文化旅游发展政策设计是实现文化旅游空间集聚和一体化的前提。为加快实施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环太湖五市要在文化旅游发展政策、文化旅游用地政策、投融资政策、文化旅游产业政策、资源开发政策等众多方面尽快形成共识,继续巩固好由苏、锡、常、湖四个城市旅游管理部门负责人、分管营销负责人等组成的推广联盟,同时把嘉兴纳入其中,共同做好各市文化旅游政策的衔接对接,推动联合协作机制向纵深发展。环太湖五市文化旅游发展政策关联度高,对建设文化旅游空间集聚群影响深远(见图2),必须树立“地方利益为基础,协同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理念,从大局出发,以大局着眼,从政策、机制、产品设计、交通等各方面整合环太湖城市群内文化旅游资源,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各市(区、县、镇、村)的资源特色、文化底蕴,以市场化运作机制为协作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协作途径包括企业跨区联营、各市联合促销、共享信息资源、共建网络平台、共推旅游线路等方面的内容。在“中国环太湖城市旅游推广联盟”的基础上,联合打造区域旅游联盟。借鉴“一卡通”服务模式,推出“环太湖一卡通”,规定明确的使用期限,在游览过程中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多项优惠服务。
图2 环太湖五市文化旅游发展政策对区域文化旅游空间集聚的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亚轩,肖鸿燚,张文霞等编.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5年中国旅游年鉴(上下册)[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
[3]曹诗图,孙静.旅游文化学(第2版)[M].西安: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4]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侯兵,黄震方,陈肖静,范楚晗.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认知分异——以南京都市圈为例[J].旅游学刊,2013(2).
[7]肖萍.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耦合与协同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8]原群.旅游规划与策划:创新与思辨[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中共无锡市委党校 肖新岳 黄磊 吴文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