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又称信息素养,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曾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作出描述:“具备信息素质的人,能够识别何时需要信息,知道如何查找、评估和有效利用需要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作出决策,无论其选择的信息是来自计算机、图书馆、政府机构、电影还是其他任何可能的来源。”信息素养强调采取各种信息获取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和读、写、算一样成为人们的立足之本和就业必备能力,信息素质与公民的终身学习(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开始尝试信息素质教育,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十分重视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成为衡量高校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
目前国内外实行的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1.信息素质教育课程
以课程形式由教师专门讲授并指导实践,教师主要来自学校图书馆,也有由专业教师为本院系的学生开设专业领域的信息素质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属于这一形式,它主要向学生讲授各种文献源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信息检索能力。
2.嵌入其他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
这是国外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这一方式由专业教师和图书馆员共同合作完成。
3.在线指导
这是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的一种新的信息素质教育方式。其形式包括文本式的图书馆利用指南,互动式的多媒体教学片和测试程序等,学生可以随时在线浏览和使用。
4.读者培训活动
由图书馆员通过讲座、短期培训、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的常年教育活动,它侧重信息技能的培训,帮助学生解决大量实际问题。
国外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信息素质教育对高等教育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如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自1998年以来连续12年对该校15000多名本科生跟踪研究表明,那些选修了信息素质课的学生比没有选修该课的学生有明显的更高的毕业率;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对英国8所大学33074名大学生调研发现,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借书率、入馆率与他们的学位获得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信息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信息素质教育能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是以快捷、简便、有效的方式获取准确知识、信息,并将它转化为自身能力的才能,包括信息获取、加工和利用的能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在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智力上的差别很小。人与人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后天多方面因素造成,表现在有的人非常善于吸收知识和信息,而有的人则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信息。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欠缺的人,一旦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则他们的学习能力也随着得到提高。第二,信息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就是在实践中善于使用所掌握的知识,并懂得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各种学习和工作问题,驾驭运用知识比拥有知识重要得多。通过信息素质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哪些信息源可以利用,如何迅速检索到需要的信息,如何把所获得的信息写成报告或科学论文等。总之,在当今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素质教育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可终身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