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分类组织概述
2.2.1 分类组织
分类是根据实物的特征与共性进行的区分和类聚。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类认识实物、区别实物的一种古老的思维方式,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分类的方法不但可以用于具体实物的划分,也可以用于抽象概念的归纳。在现代社会中分类的方法被广泛使用,如分类统计、分类词典、分类广告、分类目录等。
信息的分类组织是依据类别的特征对信息进行属性或特征的分析,为它们赋予分类代码或词语形式的类别标识,然后,再按照类别的不同或分类代码的某种词序,排列组织所有的被加工的信息。我国公元前1世纪西汉时期的刘向、刘歆父子从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到建平二年(公元前6年)21年间,主持编辑整理了西汉国家藏书596家13269卷,并相继编撰了综合性国家藏书目录《别录》和《七略》。他们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首创图书六分法。此后,我国的图书分类法在各朝代中又不断研究和完善,在清朝形成《钦定四库全书》的图书四分法。《四库全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个大类;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近代以来,我国引进国外的图书分类法,编制了多部图书分类法,一般将文献分为十大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广的分类法,初版于1975年,至今已出版5版。
互联网门户网站大多也采用分类法来组织信息,但由于各网站的主题、功能、信息收录范围和侧重各不相同,网络信息分类到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分类法,网络信息增长迅速,网站信息组织主要以面向用户的应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