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企业文化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化学工业的巨无霸——巴斯夫

一、公司简介

巴斯夫欧洲公司(BASF SE)(简称巴斯夫)的缩写是BASF,由公司过去的全名“Badische Anilin & Soda Fabrik”(巴登苯胺苏打工厂)而来,全球最大的化工集团之一。巴斯夫欧洲公司公司的基本数据(见表1-17)在欧洲、亚洲、南北美洲的41个国家拥有超过160家全资子公司或者合资公司。公司总部位于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它是世界上工厂面积最大的化学产品基地。

表1-17 巴斯夫欧洲公司的基本数据巴斯夫欧洲公司.2015年年报[R/OL].(2016-12-31)[2015-09-30].http://report.basf.com/2015/en/.

二、投资中国

(一)投资中国历史及其在华发展战略

1885年,巴斯夫(Badische Anilin & Soda Fabrik,巴登苯胺苏打工厂)刚成立20年,一位名叫西奥多·施普吕瑟(Theodor Sproesser)的经理来到中国。他的任务是说服中国人相信巴斯夫染料的优点。这在当时是充满风险的做法,但是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1897年,雄心勃勃的捷成洋行(Jebsen & Co.)取得了巨大成功,此时距离公司在香港创立才不到两年。银行的创始人是两位叔伯表亲——雅科布·捷成(Jacob Jebsen)和海因里希·捷成(Heinrich Jebsen)。巴斯夫和捷成洋行的伙伴关系持续了80多年,双方都从中受益。

捷成洋行代理的区域覆盖整个华南,最北到福建的厦门。为了销售巴斯夫的产品,尤其是促进苯胺染料的销售,必须建立起销售组织,同时必须调整商业模式以适应中国市场:主要的买家是小型染坊和造纸作坊,因为较大规模的纺织品加工厂在当时的华南还没有出现。要把来自路德维希港的商品运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单个消费者手中可是件费力的事。巴斯夫在华南供应的染料几乎都是专门定制的小罐包装,并装在木箱中运输。

1886—1924年,巴斯夫继续在中国开拓业务,继合成靛蓝染料之后,巴斯夫输入中国的还有不易褪色又耐洗的阴丹士林®染料。

1925—1930年,巴斯夫向中国供应的产品由19世纪的合成染料,变为20世纪后的另一种逐渐占主导地位的产品:1924年巴斯夫第一批50吨矿物肥硫酸铵出口至中国。

1931—1946年,为了重新获得一战后失去的竞争力同时开发新的市场,1925年12月,在巴斯夫、拜耳和赫斯特公司的领导下,6家德国化学公司合并为I.G.(法本工业股份公司,简称法本公司)。公司名称中的“I.G.”系“共同利益集团”一词的缩写。

新化工巨头的法兰克福总部立即决定取消国外代理,自行设立销售办公室。1927年元旦,“德国染料贸易公司”(Waibel & Co.,即Defag德孚洋行)由此在中国成立。德孚洋行总部设于上海,并在香港和其他几个城市设立了分部。

1946—1956年,经过数年关于拆解这个化工巨人的谈判后,1952年巴登苯胺苏打工厂股份公司——巴斯夫重新成立,它是I.G.法本公司的三个继承公司之一。

1957—1989年,巴斯夫董事会早在1962年就表达了在中国建立生产设施的兴趣。1989年12月中旬,巴斯夫监事会任命50岁的尤尔根·司徒伯(Jürgen Strube)为新一任董事会主席。这一任命首次把没有自然科学背景的人推上了公司最高层。司徒伯拥有出色的国际工作经验,为所有前任所不及。他很早就意识到巴斯夫最大的投资潜力蕴藏在巨大的中国市场之中。1994年,司徒伯和他的同事在一张餐巾纸上描绘出南京综合生产基地项目总体规划。随后,他们约定要立即知会各自公司的管理层。1996年3月29日,巴斯夫终于把底牌全部亮出,以新闻稿的形式公布了南京一体化生产基地的计划,题为《巴斯夫与中石化、扬子石化在中国建立大型项目》。司徒伯预计新生产基地在1998年奠基,建设期约为六年。

与此同时,巴斯夫已经准备计划在中国建立另一个大项目。1996年12月,巴斯夫宣布将与中国华源集团公司(CWGC)在上海建立一个基于尼龙6的地毯纤维生产装置。这个生产装置于1999年投产。

1998年2月,南京一体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意向书签订两年后,巴斯夫及其中国合作伙伴迎来了该项目的里程碑——该项目得到国务院的批复,总投资29亿美元。巴斯夫此时已经成立了十家合资公司,员工超过2000人,在中国的化工行业外商投资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009年9月28日,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扬巴公司)生产基地扩建工程破土动工,其总投资额达14亿美元,是中石化和巴斯夫长期积极谈判的成果。

2012年9月,公司制定了新的亚太战略。战略口号代表了所有内涵:“智能成长——我们在亚太地区创造化学新作用。”巴斯夫希望利用新趋势来实现其在亚太地区的宏伟目标:通过开发新业务领域以及进行收购,到2020年预计实现亚太地区销售额20亿欧元的目标,那时75%的销售额将来自亚太地区。与此同时,巴斯夫显著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研发能力。巴斯夫在亚洲的科研网络不断发展,其基石是公司于2012年11月初在上海落成的亚太创新园,位于浦东的大中华区总部共投入了5500万欧元建立这一科研设施。走向未来的下一步也已接近完成:2015年年底,毗邻现今研发大楼的创新园二期投入运营,为另外400名研发人员和200名业务部门的员工提供了工作空间。巴斯夫将拥有更为完备的设施,可以快速、高效地在亚洲为全球进行创新。葛睿齐.拓新之旅: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M].同济大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问题研究所,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

(二)巴斯夫大中华区

巴斯夫与大中华市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85年,那时起巴斯夫就是中国的忠实合作伙伴。巴斯夫最初在中国的商贸活动主要是在蓬勃发展的棉布市场上销售纺织品染料;时至今日,巴斯夫已成为中国化工行业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主要的投资项目位于南京、上海和重庆,其中位于上海的巴斯夫亚太创新园更是亚太地区的研发枢纽。2014年,巴斯夫大中华区销售额超过55亿欧元,截至年底员工人数为8033名。巴斯夫大中华区数据如表1-18所示。目前,大中华区是巴斯夫全球第三大市场,仅次于德国和美国。根据亚太区“智能成长”战略,巴斯夫的目标是到2020年在中国实现120亿欧元的销售额。BASF.News and Media[EB/OL].(2015-01-01)[2016-06-11].https://www.basf.com/cn/zh/company/news-and-media.html.

表1-18 巴斯夫大中华区数据巴斯夫集团.巴斯夫大中华区2015年度报告[R/OL].(2016-04-30)[2016-09-15].https://www.basf.com/cn/zh/company/about-us/publications.html,2016:19-20.

(三)巴斯夫在中国的生产基地

巴斯夫在大中华区拥有一个一体化基地和其他25个生产基地,具体分布在沿长江布局的上海、江苏和重庆地区。

1.上海基地

浦东基地

巴斯夫浦东基地是巴斯夫在德国以外最大的综合基地之一,目前基地拥有员工约2500人。浦东基地成立于2000年,是巴斯夫在大中华区第一家全资生产基地。自2012年起,巴斯夫大中华区总部和亚太创新园也在此落成,根据“一体化”理念,结合全球和亚太地区的经验,与研发过程相关的各部门在同一基地紧密合作。

2014年6月,巴斯夫特性材料业务部三大重点扩建项目在上海浦东基地顺利展开,包括工程塑料Ultramid®(聚酰胺,PA)、Ultradur®(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产能扩建、Elastollan®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产能扩建,以及Cellasto®(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技术中心和产能扩建。同年7月,巴斯夫宣布位于其浦东基地的亚太创新园二期项目破土动工。扩建项目投资额达到9000万欧元,包括一栋新建的研发大楼及附属设施,2015年10月11日竣工启用。

漕泾基地

在位于漕泾的上海化学工业区内,巴斯夫生产装置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这里,巴斯夫与亨斯迈、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共同兴建了两家合资企业,生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同样在该基地,巴斯夫还独立运营着一套用于生产弹性纤维的重要原材料聚四氢呋喃(PolyTHF)的装置,一套用于涂料和家具油漆行业的聚异氰酸酯(Basonat)生产装置。除此之外,还有一套装置主要生产工业用贵金属精炼、盐类及溶液,主要为巴斯夫在上海的机动车排放催化剂生产设施提供支持。

2.江苏南京基地

巴斯夫南京一体化基地

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扬子石化—巴斯夫)成立于2000年,是由中石化和巴斯夫以50∶50的股比共同出资52亿美元建设的一体化石化生产基地。该基地每年为中国市场生产300万吨高质量的化学品和聚合物,满足农业、建筑、电子、医药、卫生、汽车和化工行业高速增长的需求。

扬子石化—巴斯夫一体化石化基地一期项目于2005年成功商业化运行,旨在扩展产品价值链、增产精制化学品,二期项目于2012年投产。2014年,扬子石化—巴斯夫通过增建一套丙烯酸(AcryliAcid)装置、一套丙烯酸丁酯(Butyl Acrylate)装置连同新建的一套超吸水性树脂装置,进一步扩展了丙烯酸产品价值链。所有扬子石化—巴斯夫的装置都互相连接以高效利用产品、副产品和能源,节约成本并使环境影响最小化。扬子石化—巴斯夫2014年销售额为222亿人民币,截至年底拥有1959名员工。

巴斯夫南京基地

巴斯夫水处理及造纸化学品工厂于2012年年底在南京投产。这些装置由巴斯夫全资兴建并达到世界级规模,每年可生产4万吨季铵型阳离子单体和2万吨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crylamide),它们主要用于生产在市政、工业废水处理中有着重要作用的有机絮凝剂,也用作造纸行业中的助留剂和助滤剂。装置使用的主要前体由毗邻的扬子石化—巴斯夫供应。

2014年10月,巴斯夫宣布其世界级叔丁胺生产装置产能将提高60%,达到每年1.6万吨。该装置于2013年7月在南京基地正式投产,此次扩产进一步增强了巴斯夫作为全球橡胶和轮胎行业领先供应商的优势。该装置为巴斯夫全资所有,并与扬子石化—巴斯夫的生产装置相整合。此外,巴斯夫还在同一园区内新建了一座涂料添加剂生产装置,以服务中国和其余亚太市场。该装置于2014年投入运营,有助于巴斯夫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巴斯夫还计划在该基地内新建一个世界级的特种胺生产装置。该装置在2015年年底投产,主要生产二甲基氨基丙胺(DMAPA)和聚醚胺(PEA)。新装置使巴斯夫全球生产网络得到进一步加强。此新装置和巴斯夫在德国及美国现有的DMAPA和PEA生产设施形成了互补。

3.重庆基地

巴斯夫在重庆年产40万吨MDI的项目于2011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该项目投资总额约80亿元人民币(8.6亿欧元)。巴斯夫重庆MDI装置于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进入开车阶段,这一设施将生产聚氨酯核心原料。

巴斯夫在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独资兴建的世界级40万吨MDI装置项目将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该项目占地50多公顷,包括40万吨/年硝基苯、30万吨/年苯胺、40万吨/年粗MDI和40万吨/年MDI分离生产装置。项目投产后创造约300个固定的就业岗位。

思考题

阅读葛睿齐《拓新之旅: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一书,结合网络资源,论证巴斯夫企业文化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助力巴斯夫不断拓展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