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化成之道

一、思想政治教育即人文化成天下

人文是人的精神风采,是人的责任意识的自觉,也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就已出现了崇尚人文的意识,就已意识到人文化育的需要。《易·贲》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以人文为尚,以化为用,确立人生的文明向度,形成良好的人文德行,并以人文精神甄陶人心,泽润天下,把人类创造的文明在社会上快速传播开来。这是人的本能,并非只有圣人能为,只是圣人之举。启迪蒙昧,消解无知,不仅是人成为人的追求,更是人对人的关怀。“人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点。正如马克思所说:“文明如果是自发的发展,而不是自觉的发展,所留给自己的是荒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6页。人文化成的意思就是文明传播的自觉意识。人文化成天下是关于人的学问,关于人的事业,是人对人自身的关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最原始的表述,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的本质内涵,使人类早期张扬人文精神、扩散文明成果成为自觉。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种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先进文化的张力作用,都是文化张力场。

“人文”之“文”是古人的一种文明向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这个“文”指的是文化、道德、文明,是人之成人的需要;“物相杂,故曰文”,这个“文”是指“刚柔交错,玄黄错杂”(《易传·系辞下》),是指文化丰富性,生活文明性。王弼注释“人文”曰:“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人之文”是指人的精神力量。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何以谓之“文”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可见“文”即是思想智能的学习交流。人类早期就已认识到,人文情怀是神圣的、庄重的,人应达到“文明以止”的精神境界。人文化成天下思想旨在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所倡导的是精神对生命的超越,以彻底摆脱人的原始蛮荒与蒙昧,以提升人的生存环境的文化品位。

“观乎人文,则化成可为”,这是人类早期的教育理解与教育信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文”,基本方式是“化”,即化万物,化万民,化天下,化是教的最高境界。孟子说:“君子所过者化。”化即思想道德文化的影响力,是君子的社会生活责任。虽然人文化成天下的努力是伴随着人对大自然的伟力的恐惧行进的,人从开始学会劳动,创造物质文明开始,就逐步形成自然崇拜意识、祖先崇拜意识,这是一种泛神意识,也可以说是原始宗教意识。人们正是用这种意识来解释自身及周围劳动与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并意识到把这种意识在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扩散开来的需要,并借此开始对未知世界的追寻。这种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泛神意识的产生、交流与扩散,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努力,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标志,形成了灿烂的人类原始文明,人性在神性的启迪中不断升华,人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祖先崇拜意识、自然崇拜意识无可争辩的是人类早期思想教育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即“赞天地之化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即人与文化的双向建构

“人文化成”的核心是文化,是“文化”一词的源头。

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人类创造了文化,也是文化创造了人。人是双重存在,既都有生物本性,也都有文化基因,人的文化传统比人的遗传基因更能证明人类进化的速度。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文化是人际、代际学习交流的结果,是人的聪明才智传承与发展的结果,人一生下来就接受人类的前识、前见的影响,就接受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早期总是以先人之明教育后人的,可以说人在世上接受的第一个教育是历史合理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文明前后传承的社会需要。

人的文化性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生活模式,人是以其文化性融入社会的,人是在文化性中延续自身的,人的文化性存在才是对动物性的超越,文化是教育的成果,也是解放的尺度。文化即人,人越有文化,则离动物性越远,所以,文化即人的对象化,或对象的人化。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具有共生性,文化的起点就是教育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具有同源性,都是在求生存的劳动生产中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于文化传承的内在需要,是人的本能;两者具有同步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是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在人的交流活动中得到共向性提升;两者具有同构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浑然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即培养人的文化修养,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必须从文化大背景中去理解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对人的人文关怀,人的精神交流是人的一种文化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提升人与社会的精神品格。

古代的那些祖先崇拜、先王崇拜教育,那些传说、神话的流传,实质上都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教育,都是人把过去与未来、我与他联系起来思考。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人类创造的浓厚而丰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我们应该从人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维新角度理解人、理解教育。人类创造与积累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人类文化选择性的前后传承活动,是人类先进思想先进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始终与弘扬民族文化、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出于人的内在需要与本能,而不具有社会强制性色彩。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文化性的体现,也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一种社会性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实质上是“先知觉后知”的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人在人的范围内展开的活动。

三、思想政治教育即人的自我精神培植

在人类早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表述方式是“教化”。在中国,教化是指教育感化、政教风化,思想政治教育即“美教化,移风俗”,其内涵相当丰富。在西方也称教化,但它指的是人的自身精神培植。

教化一词在希腊文中即“教并使习于所教”,后来活跃于中世纪的宗教神秘主义思潮之中,其意是指使人性通过不断的精神转换,以达到神性的完满,是使人的自然存在产生异化的那种精神。启蒙运动使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尔认为,“教化是指通过自身精神培植达到人类的完满”, “人性的提升”。康德则主张以“实践理性”抵御自然的需要与诱惑,使自我精神日臻完善。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看来,个体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取得现实的存在,通过教化,人才能向现实世界发展,人才是自在存在、现实存在,才能使“所是的人”变为“应是的人”,由个别性上升为普遍性,由冲动上升为理性。“它有多少教化也就有多少现实性和力量”,自我教化的目的是对现实的认同,并努力去获得一种支配现实的力量。“教化显然是自我意识按照原有的性格和才能的力量把自己变化得符合于现实。”教化所期待的是:直接从生活感受中得来的“卑贱的意识”,即敌视公共权力与公共财富,变换为与权力与财富相一致的“高贵的意识”,如果国家权力只为少数人服务,就会滋生“卑贱的意识”,甚至演变为反叛行为。

教化是人性的自我完善,是一种有别于现状的更高、更完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而不是外在的教育,是历史过程,是人对具体语境的适应过程,经过教化才能脱离人的直接性、本能性,它追求的是独立性,而非普遍性。但教化也会产生一种变异,教化也会使人的自然存在发生异化,教化的结果是语言与现实的分裂;教化也可能是对现实的颠倒,对别人的欺骗,宗教即是教化世界的信仰。正是教化的这种虚假性存在导致启蒙运动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