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学指向性转型的不懈努力

长期以来一些头脑清醒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早已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滞后问题的凸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片面性的突出,外来思想的干扰波的强大,思维的历史惯性的顽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这“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传统观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政治品格,“文革”期间思想政治教育把政治品性突出到无以复加、令人望而生畏的程度,无限制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作用力,把思想政治教育蜷缩在政治圈子里,实际上放弃了政治之外的开阔的教育空间;同时也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排除异己的手段,把强制性、居高临下性、灌输性都看成是合理的和必要的教育形态与活动方式而加以强化,粗暴地压制人的聪明才智,扼杀人的主体自觉,践踏人的基本权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纯粹成了政治工具,从而产生思想政治育的异化,导致了一个时代的人性扭曲与思想紊乱。

“文革”结束后,我党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的论断,凸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品格,使思想政治教育从政治神学中解脱出来,把科学性追求放在第一位,实现从突出政治性向强化科学性的转换。认清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上的急功近利性的严重后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走向政治上的成熟。与此同时,摒弃了思想政治教育中随意性的干扰、教条性的弊端、经验性的惰性而做探索和尊重规律性的努力,这是对政治绝对性的否定;旗帜鲜明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科学性的要求,这是对经验惰性的否定;做勇于直面新问题,这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的真诚反省,所有这些都拉开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人本性回归的序幕。

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凸现了文化品格,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代表先进文化的人文性质与人文方法,在政治性持守中热情地向文化性拓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重视利用文化资源,以提高人的文化水平、文化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并开始了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性与人文性的关注,在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的层次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同化力,从而激发了先进文化的创造力。这个思路也是中国古代以人文化成天下的原点的回归,有利于矫正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条式、单一式之偏,使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文化层面,深入到心灵层面,把王教、诗教、乐教结合起来,既关注政治价值,也关注文化价值;既关注社会发展价值,也关注人性改善价值。列宁曾郑重指出:“应当不断宣传这样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能提高文化水平。”这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临时性要求,而是战略性把握,政治教育要形成文化积淀才能保证其思想效果的稳定性。

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指向,凸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品格,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高扬。三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对苏联模式的科学审视中,在对传统经验的自我追问中,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新自我、变革自我,寻求新的生命力的勇气,他们渐渐领悟到,只有“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胡锦涛在200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放在“人”上,让人的主体性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让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充分发展。

恩格斯曾严肃地告诫我们:“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5页。这就是说,我们不仅不能重复昨天的错误,更要经常地保持对自身的正确性的审视与质疑。我们不妨站在他人的角度、后人的角度认识自我,保持清醒,及时发现与清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科学性、非人本性的缺陷,这是我们的神圣责任,不回避现实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清醒,回避现实则是科学的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