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与教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这本书收集的论文,都是本人平生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大都出自20世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的八九十年代。

本人在少年时期就萌生了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初中二年级时,我就当过冬学扫盲夜校的义务教员。初中毕业,年仅16岁的我就加入了教师队伍,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工作1年便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认可。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难忘。1953年春,我响应祖国的召唤,报名参加志愿军。体检合格后到县城新兵集结处等待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当时的县教育科科长突然找到我,说因特殊原因不批准我离职参军,要求我马上回原校任教。原来,学生及家长得知我报名参加志愿军的消息,连夜开会决定向教育领导部门请求留下我继续任教。于是,就有10多个年龄不足13岁的小学生步行30多里路至县教育科,请求教育科科长把我留下来。他们的这一感动人心的举动,也把我从入伍的路上拉了回来。这件事深深地激励着我走向漫长的从教旅程。

1953年秋,杭州师范学校首次单独向全省招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我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申请离职独自前往距家300多公里的省城赴考。录取后在那里毕业,并考入当时的浙江师范学院教育系,该校在我就读期间变更为杭州大学,后并入今天的浙江大学。

我们大学本科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为“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由当时深受广大学生崇拜的具有国际声望的著名心理学家陈立先生讲授。陈立先生曾任杭州大学校长多年,他在给我们授课时,身为教授,又兼任多种社会职务,却每周四节课,整个学年,没有缺过一节课。他在授课中引进了苏联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用以阐述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他还让我们参观了以狗为实验对象的条件反射实验,并安排我们做心理学方面的实验,给我们奠定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记得1959年我写过关于智力测验的评论文章,陈立先生在一次发言中肯定了我的看法,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大学三、四年级时,教育系党组织领导我们师生前往浙江省几个中学开展中学生产劳动课的教育调查活动。这是我首次参加这类活动,它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受到了实践的锤炼。事后我在导师指导下执笔撰写了《关于普通中学生产劳动课的几个问题》一文,并在师生大会上做了报告,并在1959年第4期的《杭州大学学报》上发表。它是我发表的首篇教育论文,可算是处女作,现录入本书“教育篇”中。

1960年秋,本人于杭州大学教育系毕业,在本省的中师和中学任教至1978年年末。1979年春,新诞生的浙江台州师范专科学校(浙江省台州学院的前身)党委和台州市教育局领导指名调我进师专担任教育学科的专职教师,直至1997年退休。

我从事学校教育事业40多年,这一人生历程使我不断地学习、实践、体验和研究教育活动各方面的问题,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我把心得和思考成果撰写成一篇篇论文,并在国内各家报刊上刊登。

本论文集的全部论文都曾在我国正式出版物上发表,发表时有的署以“陈枚”笔名,现将它们汇总并梳理成“心理篇”“教育篇”和“科普篇”予以出版。

“心理篇”以心理研究报告居多,其中许多篇都是与同行协作,通过较大范围的心理调查,然后由本人分析各种数据撰写而成的。

《试论师生交往的社会心理结构》一文,是理论思考的产物。中国科学院心理科学研究所的《心理学报》于1986年第3期全文发表了这篇论文。此文在教育心理学界首次提出了师生心理交往的三层面、三侧面结构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被多次转载和引用,得以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做了点贡献。

“心理篇”涉及的另一个重点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智贤有一项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即“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教育”。两位教授领衔开展了全国规模的重大研究活动。当时,全国师专心理学教学学会担任了这一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的一个子课题——“中国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的研究任务。当时这一学会的领导人为广西玉林师专的李辉贤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的程功教授和河南洛阳师专的周志宏教授。他们几位不仅领导了这项研究活动,还亲自参加了调查研究工作。程功教授是我的大学同窗,对我的科研活动的帮助尤其巨大。本人当时为这个学会科研组的负责人之一,担负着许多方面的课题方案设计、实施、总结和撰写研究报告全过程的具体工作。在朱、林两位教授的亲切指导下,我们顺利地完成了研究任务。由本人执笔写成的研究报告,长达2万多字,通过审查,入选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书中。这一著作后来还在台湾等地出版,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人于“教育篇”中的《学生间自发的人际关系与教育》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学生间自发的人际关系”这个概念。我在中学担任班主任工作近20年,又举办过民办中等学校,这些实践经验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结合,使我深深感受到青少年学生中的各种负面行为与学生间自发的人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间自发的人际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是学生精神生活领域中极为敏感的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智力发展,也影响着班级和学校集体环境的形成,影响着学校甚至社会良好秩序的维持。学校的领导、德育教师和班主任都要研究其中的规律,否则学校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气氛就不可能形成。

“教育篇”中《关于小学学制一些问题的探讨》一文,首次提出了在我国实行弹性学制的主张。我国的学制源于美国。“文革”期间,有些地区把原来的小学和中学的六、六共十二年的学制改为五、五共十年的学制。当时缩短学制是在大大降低了中小学文化知识水准的情况下实行的,因此没有可取性。笔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首先要求确定小学的教育目标,然后制订相应的小学教学计划。而对小学教学计划的实现,则可引入“因材施教”原则。智力发展较早、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较好的儿童,在学校和教师的教导下,无须加重学业负担,就能在五年中达到小学教学计划的要求。国家对他们应施行小学五年学制,而对其他儿童施行六年小学学制。以此类推,中学也可实行并举的五年和六年学制。这样的弹性学制,缩短了智力发展较早儿童的校园学习年限,能使我国新生代早出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做出更多贡献。

“科普篇”中收录了9篇发表在《光明日报》教育科学副刊等报纸期刊上的文章,发表后编辑部曾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让我深受鼓舞。

在本书选编过程中,笔者重新通读了全书,自感仍有很多欠缺。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尚存不少缺陷。心理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性、专业性非常强,对研究者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综观心理学史,多数学者都认为心理学是实验科学。可是除基础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较为客观外,其他分支的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的实验方法还不够成熟,客观性和准确性因而受到影响。本书所有研究资料大都以调查的方法取得,自然要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其研究结果的科学价值也必然存在有待商榷之处。其中,在统计数据时,由于各题目淘汰的问卷数目不同,因年级、性别的处理也不完全统一,因此各报表所列统计结果的人数不尽一致。另在统计百分数时,因四舍五入的问题,导致数据相加不严格等于100%,但不影响客观性。笔者寄希望于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创造出更为成熟客观的研究方法,让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不断趋向完善。

借此书出版之机,对曾在研究和学术探讨过程中帮助笔者完成课题任务的所有导师和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陈仙梅

2017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