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师:林丽 以趣激学,让学生乐学语文
人物档案
林丽,中学高级教师,2013年获正高级职称。现任舟山市定海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舟山市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市、区教育学会会员;市小语理事会副会长、区小语理事会会长。1981年进入舟山师范学校学习,1984年分配到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小学工作。1992年调入舟山小学工作,2001年调入定海小学工作。曾60多次在全国、省、市、区范围内上公开课,40多篇论文、课题结题报告在全国、省、市获奖或发表。2009年开始成立“林丽工作室”,带徒35名,培养了区级骨干教师12名。
从教32年来,坚持“以朴素的教育情怀做最美的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园地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省市优秀教师、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省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市首届海岛园丁奖、市资深拔尖人才、市师德标兵、市新长征突击手、市优秀共产党员、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市巾帼文明示范员,三次被评为区先进生产工作者。
教学艺术
一、以课堂导入的趣味性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设计好的导入,能为孩子学习文本作铺垫,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有效性。
(1)设计情景导入。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景导入新课,使孩子身临其境,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选择故事导入。精彩的故事往往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能引起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抓住孩子的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民间传说及名人轶事,让孩子乐在其中,期盼课堂教学,既可激发孩子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易于孩子领悟教材的内容。
(3)安排谜语导入。充分利用孩子喜欢猜谜语的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某一个知识点编成谜语导入新课,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4)采用歌曲导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孩子喜欢的歌曲导入新课,容易把孩子带入课堂,一方面有利于孩子把握课文的情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实现学科重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5)设置悬念导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带悬念的问题导入,给孩子一种神秘感,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办公室里,常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上课不会听讲,我觉得教师也应反省自己:教学环节安排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语文教学中,常通过采用“教与考”的方法,互换师生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的及时反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兴趣、更扎实有效。
“教与考”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新授结束后,安排一个“考考林小丽”环节,要求学生从“字音、字形、字义、课文内容”以及“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来“考考林小丽”,旨在通过“考考林小丽”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觉地巩固新学的知识,并在这一环节中学会对话的技巧。
(1)如教学《司马光》一文后,继续“考考林小丽”环节。在完成“音、形、义”的考查后,学生小李:考考林小丽,司马光砸缸时,石头砸在缸的哪个位置小朋友才能得救?
师:砸在缸的最上面,孩子就能得救了。
生:林小丽好好动脑筋,石头砸在最上面,下面的水流不出去,孩子还是会被淹死的。
师:小李同学,通过你的启发,我明白了,石头应该砸在最下面,这样水都流掉了,小朋友就得救了。谢谢你的帮助!
生:林小丽还是挺会动脑筋的。继续努力哦。
考查中,师生的对话交流、智慧碰撞,使文本中暗藏的情感、思想得到多元的解读,进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的思想走向深刻。当符合学生内在需要的话题上升为学习活动的核心时,师生、生生之间以语言为媒介的沟通交流就成了一种思想的交锋、情感的交融、精神的际会,从而达成视界的融合。
(2)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孩子们得出“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后,又到了“考考林小丽”的时间。
生:考考林小丽,乌鸦要想喝到水,除了课文中说的办法,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吗?
师: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你有吗?
学生小胡:有啊,可以到乡下水库去喝。
师:太远了。
学生小胡:到肯德基喝可乐去。
师:没有钱。
生:向肯德基店要一根吸管不是能喝到水了吗?
师:你很会动脑筋,我佩服你。大家都来表扬你!(全班鼓掌)
这时,平时最不爱说话且比较木讷的小任同学说:林小丽,杯子里放进那么多的石子,水也不干净了,是不是还能喝呢?
师:(一时语塞)啊,林小丽的确没有大家会思考。是啊,光顾着能不能喝到水,没考虑到卫生啦,原来你不但会动脑,而且做事想得很周到,有很强的卫生意识。我要向你学习。
……就这样,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通过“考考林小丽”,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展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思维的交叉互补修正,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救,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写话配画”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是靠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孩子在感受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就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和形象沟通起来。与此同时,语言及思维也随之发展。而图画是孩子容易感知的直观形象之一,利用图画,可以启发孩子想象,开拓思路,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所以,低年级孩子的写作训练的形式以“看图写画”居多。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每次训练,让低年级孩子动笔写在纸上,正正规规的,孩子觉得单调、乏味。如何让孩子在写作中感到“易、趣、活”?我借鉴课文插图的方法,在低年级写作训练中,进行写话配画训练,让孩子自己画自己写,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写话配画,就是让孩子写话加插画,一般是先写话,再配画。孩子完成写话任务后,教师指导孩子根据主要内容,选取主要人物、场面等,配上图画。画面为单幅、多幅不等,画面的位置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进行安排。但画面内容必须与“话”的主要内容相吻合。如写《下课了,操场上热闹起来了》,让孩子配上课间活动的画面(跳绳、踢毽子、滚铁环、老鹰抓小鸡……);写《我买了一本新书》,让孩子配上书店里摆满了书的书架,或几本厚厚的书,或在书架前选书的画面;写《学校的小花园》,让孩子配上反映学校小花园的几处主要景点的风景画。引导孩子将“话”与“画”结合起来,使孩子在充分感受“画”的同时,产生更强烈的表达欲望,帮助孩子把“话”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先画画后写话。先让孩子创造性地画出自己喜爱的事物,然后让孩子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写成一段话。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画、说、写的东西,所以都很有兴趣。例如,游定海公园回来,先让孩子画自己看到的定海公园,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孩子们画出来的内容也不同,有的画的是小朋友在玩碰碰车、坐“大苹果”、划船的情景,有的画的是平静如镜的湖面、弯弯的小桥,还有的画的是公园里各种各样的鲜花……再让孩子介绍自己的画,孩子兴趣盎然,滔滔不绝,然后要求孩子写下来,这样做就是通过观察,以图画再现情景,引导孩子获取“话”的题材,使孩子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同时,把“画”作为学生“话”的源,为孩子留有广阔的想象天地,使孩子在不尽的“求异”想象中不断迸发创造性。
低年级写话配画,以“话”为主,所配的画为表现“话”的中心服务,为增强孩子的美感,提高欣赏水平服务。在进行写话配画训练时,指导孩子将“话”与“画”相对照,读读“话”,看看“画”,想想“话”与“画”的内容是否吻合,品品“话”与“画”相结合的版面设计是否有整体的美,然后进行修改。实际上,写话配画的过程,是一个“写”与“画”的双重训练过程。
低年级写话配画,能鼓励孩子的写作兴趣,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但作为一种教学尝试,尤其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低年级孩子缺乏整体的美的鉴赏能力,做到图文并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一,让孩子学习课文这一范例,讨论:课文是怎样将图和文结合起来的?课文的插图有什么用?课文插图的位置安排得是否合理?第二,请美术老师指导画画,指导版面设计,提高学生对整体的美感。第三,在“画”与“话”内容相符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剪贴图画。
成长经验
我的成长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引路人
1984年,我从舟山师范学校毕业,很幸运地被分配到普陀区沈家门镇第一小学,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三个教师之一。
校长是个精瘦的老头,他满脸的皱纹让我觉得慈祥。他分给我的工作是:教学一个毕业班的数学,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我问校长:我的师傅是谁?校长听了笑个不停,他摸着我的头说:“孩子,你已经是一个教师了,你得自己学,你的师傅就是你自己啊!”
“你的师傅就是你自己啊”!晚上,我躺在床上,反复地琢磨着校长的话,我明白了,我要自己学,自己悟,我要自己找师傅。
我每天缠着平行班的周晓莉老师,早早地坐在她的课堂里静静地听她给学生上课。她的课清新、自然、朴实,只觉得,才上课怎么又下课了?我学着周老师的教法,再增加一点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一个月后,区教研中心的张老师来听我的课,我看着他胖胖的脸上那一副硕大的眼镜紧张得半死。他说:“小林,你只管自己上,不要在乎我。”他的声音缓缓的,一下子让我忘记了胆怯……下课了,张老师走上讲台,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你是一块教书的料。我看中你了。”我有点受宠若惊。
第二天,张老师来告诉我:去做陈平文老师的徒弟吧!陈平文老师是舟山第一批特级教师之一,能成为她的徒弟,我兴奋得一天都在唱歌。在陈老师那里,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责任”“高尚”“奉献”“严谨”“踏实”。我发现,课前,她总是理清了教学内容,设计好了教学环节,再思考教学方法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她犀利的目光令走神的孩子正襟危坐,她理性的语言令学生思维灵动,看似随意的一个教学环节却是她对教材融会贯通后的刻意安排……
我每天在我的备课本上反思着自己的课堂教学,备课本上写满了我对教学点点滴滴的感悟……
期中的时候,学校领导检查教师的备课本,王副校长在教师会议上表扬了我:小林老师不但备课认真,而且还有自己的课后反思。短短的一句话,让我知道了教师怎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第二年春天,经过层层上课筛选,我被评为普陀区数学教坛新秀。那时,我毕业还不到一年。
3年后,经我再三要求,校长同意我改教语文。我进入了一个更广阔、更灿烂、更情感的教学领域。1988年暑期,教育局推荐我去湖州参加“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培训班。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语文专家,第一次触摸了“教学实验”。我感到:语文,将是我终身耕耘的园地。
我和沈家门小学的翁佩君老师成为“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课题组的实验教师,普陀区赵副区长、教育局唐局长分别担任课题组正、副组长,教研室的王正言、张中根两位老师成为课题组的指导专家。我和翁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的实验中。我们每天早早地来到教室,写好上课要用的小黑板,给陆续到教室的学生进行正音;我们互相听课,交流课后的感想。我常常听翁老师的课,她的课大气、稳重、扎实,给我一种百炼成钢的启示。在她的影响下,我渐渐地形成了自己“严谨、扎实、灵活”的教学风格。教研室的王老师、张老师每隔一周到学校来听我们的课,使我很快从压力中实现了教学水平的一个跨越。教学字母“k”后,听课的刘校长鼓励我说:“小林,只要你继续努力,二十年后,你一定是个特级教师。”我不敢奢望特级教师的称号,却暗暗下决心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
在翁老师、王老师、张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我一次次地在市、区范围内上公开、观摩课,我逐步成长为一个小有名气的语文教师……
1989年,我的第一篇关于“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语文论文出炉,并被评为区优秀论文。我们的课题在中期评估中获专家组高度评价。我们用智慧和汗水浇开了实验之花。我由此步入了语文教学成长的快车道。
那年,我被评为普陀区“先进生产工作者”,并获得市首届“海岛园丁”荣誉称号。
1992年,我被调入舟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现在的舟山小学),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我一下由原来的年轻教师成为相对的老教师(当时附小的老师大多数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面对他们的请教,我开始了更加刻苦的钻研,我利用自己的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的教学经验,对国内外经典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手段进行借鉴、吸收、熔铸。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感悟,如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在不断的学习进取中,我连续被评为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还有幸被评为定海区优秀专业人才、市优秀专业拔尖人才、市资深拔尖人才。在走上校长岗位的几年里,我把在语文教学研究与个人自我进修过程中积累的文化功底与现代学校管理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年轻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感悟转化为办学理念——“育孩子六年,为孩子六十年”,“让校园成为师生终身留恋的地方”成为我工作的永恒追求。辛勤的耕耘,换来丰硕的成果,学校多次被评为各级各类先进单位,如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全国适合学生发展的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先进集体……我个人也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
我是一个耕耘者,但更是一个幸运者。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无数的长者给了我无私的帮助,是领导、同事、家长、学生成就了我,感谢领导给了我施展才能的舞台,感谢同事给了我智慧教育的激情,感谢家长给了我创新教育的信任,感谢学生给了我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结32年的从教经验,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教学要全身心付出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从成为教师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教学要全身心地付出,要用一生来备课”的道理,之后许多老教师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学无止境,教学更无止境。在工作中,我常常听到不同年龄的老师谈论备课的情形,常常参与面红耳赤的研讨活动,常常与同事交流分享实施精品教案后的喜悦。定海小学的老师使用的教案多半是磨课2~3次以后的最后定稿,最后定稿的教案,是全体语文教师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我常常置身于一次又一次的磨课之中,从老教师到年轻教师,那种精心备课后在课堂上展示的淡定自如让我佩服叫好。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令孩子们乐此不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教学环节,闪耀着新课标的理念,把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糅合成一种水乳交融的美丽。我常常感动:是教师的那份投入,才有了课堂的那场精彩。感动之余,那种教师为教学全身心付出的精神,化作了我讲台上神采飞扬的激情。
记得刚毕业到沈家门一小任教两个月,校长要求我和同事Z一起上区级公开课,忐忑之余,我们开始了紧张的备课,教研组老师听,修改;学校语文老师听,再修改;教研员听,继续修改。一遍又一遍,我们挑灯夜战,深入磨课,教案定稿后,在距离上公开课的两个星期里,我和同事Z每天晚上在空空的教室里一遍又一遍地试教,一会儿我当老师,一会儿我当学生,直到把教案烂熟于心。就在这样的深入琢磨中,年轻的我们捧上了鲜花,获得了掌声。时过境迁,今天我依然为曾有这样的上公开课经历而激动。能与教育前辈共同研究教学,是一种何等的幸福。
在一次次的“公开”“淬炼”中,我慢慢地从讲台上成长,当我能相对自如地应对课堂上的生成时,我感谢磨课时老教师的教诲:备课一定要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吃透教材,就是要研究教材,要选择教法,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教;而吃透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环节。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在家里,请儿子当学生,次数多了,儿子知道我在课堂上要讲什么,要问什么,儿子成了我家里试教时最忠实的学生。
有时候,学校搞教研活动,为了与同事研讨教学方法,我常常忘记了下班,直到饥肠辘辘,直到万家灯火。
其实,与一群情投意合的教育人在一起说着共同的教学话题,享受志同道合的乐趣,感受教育的美好,又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2015年下半年,学校的小王老师执教美术公开课,头天晚上,学校行政为她布置教室,美术组同事帮她准备教具,电脑组老师替她检查多媒体设备,保证她使用时万无一失,我跟她说:小王,你享受的是公开课前期的过程啊。这样的过程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回味、珍惜。
为教学而全身心付出,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回归点是学生的成长,因为心中有学生,在教学研究中教师会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情基础,这时教学研究因关注个性,教学目标更具挑战力,“付出”更具价值性。
为教学而全身心付出,教师要敢于向经验“告别”,参与到改革实践中,发现新命题,获得新规律,教学更具研究性,“付出”更具挑战性。
为教学而全身心付出,教师从落实教材,到参与课程建设,研究广度的拓展,让教学研究更具时代性,“付出”更具专业性。
不论时光流逝,那种全身心的付出,是追求教学完美的执着之精神。
不论时代变化,那种为教学全身心的付出,永远是教师职业最美丽的展示。
二、要学着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老师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出自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学记》的古训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孩子往往出于对某一位老师的喜爱而喜欢他所教的这一门课程。要想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从爱孩子开始,从尊重学生开始。
1.尊重与理解学生
平时,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到教学民主,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喜爱和敬重。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应该是朋友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和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如学生穿了一件新衣服给予赞美;出差回来,给孩子们买一点小礼物;平时多使用肢体语言,摸摸孩子的头、脸。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马太福音》说,上帝让富有的人更富有,让贫穷的人更贫穷。我们不能让这种效应出现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自己的真诚和公正无私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去接近、感化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孩子,尤其是后进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叶圣陶先生说的“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应该能给我们以启发。
2.注重师生间的沟通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除了使用规范、生动、准确的语言之外,还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掌握沟通技巧,这样往往能达到神奇的效果。首先是真情的流露,在课堂上我最常用的是“OK”“太棒了”“为你点赞”“厉害啊”“英雄所见略同啊”,有个别学生不注意听了,我会说:“聪明的孩子眼睛会发光,老师走到哪,他的目光跟到哪。”新课程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就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做朋友,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他们交流,用朋友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沟通是双向的,是发自内心的,只有教师真心、平等地与学生沟通,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是注意体态语言的运用与眼神的作用。比如发现学生开小差时,一边讲课一边走到孩子身边,摸摸他的头或者揽过他的头在自己的腰部,使孩子知道老师在提醒他。教师眼神的作用也很大,讲课时,教师要始终把全体学生包揽在自己的视野中,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注意自己,以提高他们听课的效果。面对学生,教师应始终保持目光明亮、神采奕奕。还有一点是承认自己的错。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老师也是人,关键是在做错了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我留给学生的作业多了,学生的作业做得太密了,我会说:“对不起,都怪我。”也有时候字的笔顺讲错了,学生指出后,真诚地向学生道歉、说明,并表示感谢。一个教师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可以接受学生的错误、无知和不完美。有缺陷的老师才是真正和学生平等的人,而教师的自我剖析有助于缩短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距离。同时,教师越是能够接纳自己过去不愿意正视的一面,就越容易放下自我防御的面具,越能够在与人沟通时流露出源自内心深处的真实,也就越有人情味,越能够对学生产生感染。
孩子喜欢我们了,也就喜欢我们执教的学科了,这是千真万确的。
三、教学中要育人无痕
教育回归到原点,就是教书育人。教学过程不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享受教育的过程。“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已被长期的教学实践所证明,是教育人应共同遵循的教学规律。小学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段,教学中教师就更应具有育人情怀。
课堂上要求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要求学生发言声音响亮,要求学生表达清楚完整、表情自然大方,这是教师对孩子学习的要求。我注意到有的孩子右手拿着笔,如果用右手举手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唯恐孩子举手时不小心划破了自己或同桌的脸,我就统一要求孩子用左手举手。一个关注,一次统一,既能排除安全隐患,又能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安全意识。
走进课堂,有孩子夸赞我的衣服漂亮,我抓住时机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表扬她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还能准确地表达出来,是一个赏识别人的孩子,同时鼓励全班同学都能向她学习,并布置作业:每个人每天去发现同学或老师或爸爸妈妈身上的一个闪光点。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赞赏别人,学会了在赏识别人的同时,鼓励自己奋发努力。
孩子有进步了,我想尽办法进行奖励,以奖励改变孩子,以奖励拉近和孩子的感情距离。奖励的方法很多,如:跟自己最喜欢的同学做同桌;跟老师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当一天值日生;去办公室坐坐老师的椅子;跟老师来一次深情的拥抱……
真的,时间会继续,人的年龄会增长,人的眼界会开阔,生活的足迹会延伸,小学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因为每一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的整体。人与人精神相连,彼此依靠,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只要我们以春风化雨的细腻、育人无痕的艺术,为孩子们创造成长环境,孩子们一定会回报我们无限的惊喜与精彩!
经典课堂
《水》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记叙文,原文题目为《饿水》。作者回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水的珍贵。
二、学情分析
1.课文描述的是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但是水的珍贵,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感受不算深。
2.课文非常生动地描写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实际上衬托出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学生对于这种反衬的写法接触不多,需安排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体会。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体会语句“由于缺水,水便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体验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
3.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四、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刚才的音乐课上,我们跟随着作曲家的旋律,领略了长江壮美的风采,感受了长江宏伟的气概。绵绵的长江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幸福、甜美。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水》,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只有带着充沛的感情才能读好它。
1.在荒凉的沙漠你会怎样读课题?(你读出了对水的渴望,大家一起读)
2.走过沙漠,你的面前突然出现了一条河,你会怎样读课题?(你读出了欢喜,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延续的希望,大家一起读)
3.到河边你大口大口地喝了水之后,你会怎样读课题?(你读出了喝完水之后的满足,并在回味着水的甘甜,大家一起读)
(二)布置自学任务,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读正确,将课文中的每一句话读通顺。读后有什么感觉?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三)检查反馈
1.词语:水窖 储藏 钥匙 一勺水 干燥 炎热 风干
2.课文中已经有一个句子写出了水的珍贵,是哪一句?(你读得很正确;你读得很有语感;声音非常响亮,展示了你的自信)
(四)再次整体感知
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缺水的痛苦,有水的快乐)
(五)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节
(1)默读第3节,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词语写出了痛苦?干燥 炎热 风干
重点理解“风干”:靠风吹干,没有了水分。曾见过“风干”的东西吗?人被风干是怎么样的?这时最需要什么?所以作者说: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2)母亲腰上的钥匙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更锁住了我们的幸福和痛快。
回环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学习第2、4、5三节
(1)课文中有两个事例写出了有水的快乐。哪两个?自由读第2节,想想、画画,哪些句子写出了有水的快乐?
【屏显】 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和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吃来自天空的水。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理解“尽情地享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哪些句子告诉我们他们在尽情地享受?
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仰起头,张大嘴巴,吃来自天空的水……
这是一种美妙无比的享受,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那是身体与水的亲近,痛快、幸福、快乐交织在村子里每个人的心中。
师引读:在我们的感召下,大人们也加入进来了,他们可不像小孩子无遮无挡,男人们……女人们……
(2)这上天恩赐的甘霖,给村子里的人们带来了多少的欢乐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水的降临的一种感激,对水的一种由衷的珍爱,所以说……
【屏显】 “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3)这样的下雨天就像过节一样,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所以说……
【回环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去感受了在雨中洗澡的那种痛快,那么母亲用地窖里的水为我们冲凉,又将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快速找出写洗澡时我们感到惬意、舒服的句子。
【屏显】 “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一口气。”
什么时候,你也有过倒抽一口气的舒适感觉?(就如我们酷暑天在街上走,汗流浃背,忽然进入有空调的商场,凉得“倒抽一口冷气”;又如大热天打篮球,流了一地汗,口渴之极,回家打开冰箱,冷气扑面而来,“倒抽一口凉气”,舒服,痛快,幸福!)
【屏显】 顿时……“啊啊”大叫起来。
如果把“啊啊”的叫声变成语言,是怎样的?(好爽,好舒服,好痛快)
这是何等的满足,这是一种怎样的痛快!
请你们轻轻地、慢慢地读第5节,跟着作者去享受母亲的那一勺水。(学生读)
跟着作者的文字,老师也体会到了四兄弟的那份快乐。请大家闭上眼睛,让老师的一勺水也流过你们的全身。我们用心去体会风干的皮肤与水亲近时的那种美妙感觉。(教师读)
【屏显】 那一勺水让我感觉到……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说,也可以自己说。(全身的毛孔都充满了对水的渴望;水就像可爱的精灵在逗弄我们每一个细胞)
师:这是身体与水的亲近,是作者发自内心对水的呼唤,让我们来好好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师适时加以指导。齐读)
作者这样真切的体验、细腻的感受,都来自母亲手中这小小的一勺水,正是这一勺水,从头顶倾注而下(生接着读),正是在这一勺水的滑动中,我听得见(生读),我感觉得到(生读),这小小的一勺水,它不多不少(生接着读),这水流遍全身,多么惬意,毛孔、细胞、肌肤,都在享受水的滋润,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这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它滋润心田、弥足珍贵,让我们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大家。(学生齐读)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了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美妙体验,让我们深切地体验到藏在水窖里的水是多么的珍贵,也让我们感觉到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学生读)
当妈妈看到我们这般享受时笑着说:“你们真的饿坏了。”是妈妈说错了,还是我听错了?谁也没错。一个“饿”字,浓缩了排队挑水的艰辛;一个“饿”字,饱含了只有雨天才可以洗澡的无奈和苦涩;一个“饿”字,写出了一勺水给我们四兄弟带来的美妙体验和不舍得浪费那一勺水来消暑纳凉的日子里无以言表的干燥和苦楚;一个“饿”字,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学生读)
(六)总结
因为缺少,才更显得珍贵,才更觉得拥有时的快乐。但是,缺水的远不止这一村人。全国共有400个城市缺水,110个城市严重缺水。特别是在辽阔的西部,还有近千万的母亲在与严重缺水苦苦搏斗,她们在想水、盼水、哭水、梦水,向五湖四海唤水。为了水,有多少人仍在艰难地跋涉。可喜的是,“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在2000年正式启动,解决了数以万计的灾民饮水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孩子们,当我们有水的时候,想想这句话吧: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