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
地域系统实证研究是人地关系研究范型之一。在人地关系研究基础上,借鉴系统论的观点,将人地关系置于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中来探讨其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由此构建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吴传钧指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20世纪90年代末,蔡运龙从环境评价与管理、环境感知与适应、自然灾害研究、气候影响评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五大论题对地域系统实证研究范型展开论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实证研究案例地类型主要有山区农业地域系统、城乡地域系统、旅游地域系统。发展到现在,地域系统实证研究内容已涉及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机制、耦合机制、优化调控、演化等方面,其中对地域系统要素,空间结构、组织,功能区划分的探讨是这些实证研究的普遍研究路径。
3.1.2.1 要素
要素是组成地域系统的基本单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部之间、地域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纽带。正是通过要素的有机滚动及其组合,系统内部及系统内与外界环境之间才会产生正反馈与负反馈,才构成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因此,要素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根本。学者们对不同地域系统类型形成要素的研究是探讨地域系统动力机制、优化调控、演化路径的必要前提(表3-1-2)。由表可知无论哪一类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其形成都有“人”的要素、“地”的要素以及人与地相互作用的媒介要素等共同参与。
表3-1-2 各类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要素
① 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② 涂人猛.旅游地域系统及发展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1994, (3):26—28.
③ 张亚林.旅游地域系统及其构成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5(2):39—43.
④ 秦耀辰.山区农业地域系统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7(4):19—22.
3.1.2.2 结构与功能
系统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方式。一个完整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其结构是由基础(客体)结构、主体结构及交互结构组成(图3-1-2)。功能是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行为、能力和功效等,它与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功能又可以反作用于结构。因此,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在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时通常是放在一起讨论和研究的。
图3-1-2 地域系统结构关系
人与地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作用而形成一种动态结构,而这种动态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即不同地域上表现出不同结构。因此需认清不同地域类型人地系统的结构,才能继续深入研究其优化调控、协调途径、制定开发保护方针等。不同地域类型人地系统都具有耗散结构、开放性、动态性、复合性等特点,学者们在研究地域系统结构时,着眼于其复杂动态的特征,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等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构建系统动态演变仿真模型,模拟系统结构要素的变化,由此能找出最适合该系统未来发展的优化模式。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功能可以通过它在自然和社会方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效应表现出来。安裕伦对喀斯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外部结构与时间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功能、承载功能、资源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论述了该类型地域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效应,并指出人地关系的协调必须按地域类型进行,不同结构与功能的地域系统其协调途径和方式大不相同。刘自强认为乡村地域系统拥有城市地域无法替代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其有保证经济腾飞及发展的职能,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的职能,保持区域生态平衡的职能,乡村的居住、社会、文化价值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