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色彩审美文化形成的原因
一、区域文化的影响
色彩本来只是一个自然现象,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介入,逐渐显现出人化的审美特征。从美学方面讲,单一的、孤立的色彩没有美丑之分,只有把颜色或者颜色组合与具体的主题、物体结合起来后,才能形成具体的审美对象。换一个角度说,如果单从生理角度分析,人类眼睛的生理结构基本一致,对光线刺激的反应也不会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变化。人们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审美差异,是区域文化和民族习俗的独特性在发挥作用,这两个因素对人类色彩感知心理、色彩审美评价以及好恶心理起着关键的作用。
文化对色彩审美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某地区或者族群的色彩行为方面,而服饰色彩、建筑色彩以及家用色彩是其主要构成内容。从服饰配色心理分析,华梅指出:“在所有的人类生存的区域中,所有的由社会的人和服装配饰所构成的着装形象群中,都倾注着明显的社会观念,带有鲜明的社会色彩,无论是处于荒蛮时期的原始人,还是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在这一点上只有程度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差异,只要他们拥有服饰,也就是说已懂得以服装和配饰来装扮自己,就再也不能忽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了。”其他产品也是一样,建筑色彩是比较能够反映历史文化感的。如英国建筑史上几个主要的风格流派,在当今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室内装饰也是体现不同种族色彩神秘性的主要载体。此外,一些经典纹样也是特定文化的结晶。中国的青花瓷、丝绸元素,日本的菊花、鲤鱼元素,西亚的双头鹰、对狮等经典纹样和配色都对人类发展有过显著影响。
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审美观提倡以人为中心的审美理想,强调色彩设计需要突出人的存在,追求个体色彩风格的最大化。以中国和日本为主的东方审美文化则表现出和谐美,强调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协调性。对于中国而言,更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样,不同的文化语境与生存环境孕育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文化。体现在产品的色彩设计中,东方的设计师更加注重人与产品、人与环境的和谐。如日本的三宅一生的服装在色彩创意方面更加注重虚实、动静、意境、禅意等东方美学特色。而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等西方设计师的作品则更加彰显人体符号,如性感、风格、时尚等。东、西方这种文化上的巨大反差,导致东、西方色彩运用的策略性差异。在民间,服装色彩是祭神拜祖、劳动、娱乐、运动乃至婚丧嫁娶等民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服装色彩借由服饰而与民俗发生必然的联系,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文化,也必将因人的存在而存在,因民俗的发展而发展。在建筑方面,中国建筑装饰色彩的创意和设色更多地凸显中国的五色审美观,表达出中国对皇权、五方、五色的认知。与中国紧邻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的建筑则体现出南亚文化的特点。如印度的著名建筑泰姬陵,其用色与风格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也表现出印度的色彩审美特征,优美、高贵、洁净,白色元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样是依水而建的浅色建筑,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的设色风格、特征就体现出西方审美的单纯、节奏、动感的审美特征。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文化对色彩审美的影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系统地搜集和研究这些色彩素材,对于色彩积累、研究和应用都有所帮助。
民俗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一个族群或者民族的生活方式的外化。关于民俗有多种解释。按照通用的解释,民俗包括某一个地区民众的传统信仰或迷信、民间礼仪、神话传说等,有一些人称之为“民众旧传”,当然,这种说法带有一些对农民的偏见。有一些人称之为民间智慧、土民意识。长期以来对那些民间创造、又在民间深受欢迎和盛行的风俗用此类称谓,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才确定为“民俗”的称谓。如中国有本命年的说法,这是中国十二属相轮转所产生的结果,当人处于自己属相年的那一年,人们将这一年称作自己的本命年。与此相类似还有西方的十二星象与运势。按本命年风俗讲,处于本命年的人运势不稳,因此需要身着红色来避一避。这种习俗其实就是迷信。但长期以来中国老百姓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这样就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本命年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本命年经济产业链。其实本命年的红色拜物与中国的红色认同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红色文化或者红色情结并不代表中国人都认为红色是美丽的,或者都喜欢红。只不过是红色被赋予了很多寓意或者功能性内涵。但是,现实中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在一年内连续穿红色,同时,也不是任何场合都适合穿红色,所以,红色的内衣或者配饰便成为消费者的常用选择。由此可见,民俗对色彩文化、色彩经济的影响力。
在现代色彩设计活动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与设计,因为设计产品的文化性和风格特点都与文化分不开。民俗作为一种接地气的区域文化元素,自然成为设计界或者设计师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在时尚设计中,民族风、民族元素、少数民族元素以及原始元素成为深受设计师和消费者喜爱的元素。系统地梳理近十年来流行色趋势及其发布方案,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以民俗为主题的设计风格,民族文化、风俗、风情逐渐成为设计师寻找品牌创意的重要依托。在活力四射的时装产品展示中,中国风、波希米亚元素、非洲元素、印度元素、印第安元素、热带风情,甚至一些曾经失去的、却还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美好记忆的文化碎片等成为设计师倾力追捧的命题。当我们游走在纽约、巴黎、米兰或者伦敦等时尚中心时,在琳琅满目的高级商场中,具有民族元素的精美服饰或者工艺品随处可见,并且深受现代消费者的喜爱。
在以旅游、休闲为中心的产品创意活动中,许多企业或者团队在开发新产品时,会把一些特殊的节假日以及民俗习惯作为专题研究和创意,进行针对性的系列开发。比如,我国的春节、中秋、端午等节日,已经形成独特、成熟的民俗文化和产业文化。还有就是一些新的民俗正在形成。如对于当前的年轻人来说,结婚是一件展示自身、表达爱情的最佳载体。结婚时需要穿漂亮、时尚的婚纱,到室外拍婚纱照,因此,天气既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所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拍婚纱照的时间定在春、秋两季。这样,一个新的习俗正在形成,每年的五月和十月,在风景秀丽的景区,婚纱摄影成为靓丽动人的人文元素,而与此相伴的婚礼产业也自然在那个季节进入产销两旺的时期。
在西方,与民俗相联系的产业创意包括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尤其是每年的十二月和一月,已成为民俗文化和民俗产业的主要展示期。在这个时间段里,人们会发现有大量的民俗新品出现在商店的货架上,为节日增添喜庆祥和的气氛。如今,人类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时期,人类文化、民族习俗和生活方式出现前所未有的交融态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民俗文化对色彩文化、色彩产业的影响力也呈现出快速膨胀的态势。
二、环境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人类生存、生活或者工作的环境,记载着当地居民认识色彩、运用色彩的状态,透射出他们在色彩认知方面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色彩存在和影响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创造和使用色彩语言时,自然环境是其首要倚靠和适用的条件。地球自然环境的资源和光照条件差别很大。不要说热带、温带、寒带的差别是如此巨大,即便是同一个洲,如欧洲,面积并不大,但其南北自然环境的光照条件、温度、植被、水土等的差异也很大。北欧的挪威、丹麦等国家的自然环境潮湿阴冷,其居民用色的习惯整体上倾向于清冷色系。欧洲南部如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自然环境光照充足、气温适宜,其居民习惯的色彩风格要比北欧的色彩对比强烈,用色的纯度也比较高。在热带或者亚热带,如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亚洲的泰国、老挝等国家,居民的用色习惯则偏向于鲜艳明亮的颜色。在同一个地区,城市和乡村的用色习惯差别也比较大。一般来说,城市环境因为人口较为密集、受教育程度较高而喜欢选择更加淡雅、有审美内涵的色系。乡村居民则多喜欢选择颜色新鲜,与环境对比大的色系装饰自己或者美化自己的空间,这可能与在农村经济条件限制下人们的趋新心理有关。
现代城市人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内心的疲劳度远高于农村人,因此,旅游、踏青、农家乐等新型的休闲方式成为时尚。城里人户外活动一般喜欢选择户外装。与城市里或者处于工作环境的正装心理相反,他们选择户外装的色彩时,一般会选择较为靓丽、活泼、对比强烈的色彩系列,也喜欢选择当下流行的色彩。因为,他们走出城市的目的就是想换一下心情,或者说是找一个能够释放自己内心郁闷、压抑等过剩情感的地方。同时,城里人对色彩的认知和选择一般较高,户外装的色彩设计要能够做到艳而不俗、充满活力才会受其青睐。就户外产品开发而言,设计师除了需要在活泼和品位之间找到一种视觉平衡外,还要能够细分休闲装的个性化市场,精准定位每一个目标市场的色彩需求,制订出合理的研发计划,开发出相应的色彩产品。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人的社会性。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无论是生活或是工作。社会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娱乐社交环境等,这些环境无不带有很强的社会化痕迹,并且,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化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对每一个人社会化生存的能力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正是社会性的存在,色彩在环境中约束和认可才显得如此重要。
1.工作环境的影响
工作环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人类对机械化技术的熟练运用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逐渐形成现代化的工厂、产业园等,这样就为人类的协同工作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工作环境的色彩形象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展示自身形象、宣传企业文化的最佳平台。对于员工来说,有设计感的色彩形象是激励员工工作热情、体现企业运行状态的主要途径。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逐渐成熟,企业形象理念、CIS设计理念成为企业运行的核心文化,企业形象设计、企业的标准色及色彩企划、员工着装的色彩创意以及企业运用元素的色彩规划都成为企业文化的一种。对于正常工作人员来说,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工作环境里度过的。同时,为了清晰划分工作人员的身份,需要用色彩对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标识,比如白领、蓝领等。
在工作环境中,如何呈现人们正在工作中的状态和精神面貌,反射出一个企业或者公司的管理水平。员工可以通过服饰色彩形象、服饰色彩行为向外人、向周围其他工作人员展现其敬业态度及个人魅力,从而使其色彩的公众符号被放大。因此,在工作环境中的色彩行为,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都被认定是企业行为,一旦出错,个人损失是小事,给集体荣誉造成伤害是大事。所以,为了营造出和谐而明确的工作氛围,体现企业精神、职业特征以及进行形象识别,现代企业的CI设计中都有明确的形象色及着装管理制度。基于此,一种独特的服装形式——工作服或者说职业装便应运而生。由于识别的需要,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款式造型以及面料选择都有限,且变化不大,因而服装色彩的重要性在这两种服装类型中被提到了首位,成为营造工作服和职业装特殊风格的必要手段。工作环境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工作服和职业装色彩的选择。服装色彩在此时对穿者和观者心理感受起到调适的作用。无论是形象统一的工作服,还是相对有变化的职业装束,色彩的冷暖和明艳程度都能调节职员工作心理温度的杠杆。有些色彩甚至因为长期被使用而成为某种职业的特定颜色。比如稳定而深沉的色彩适合庄重严肃的职业,如法院、税务等;清爽干净的色彩适合讲究卫生的职业,如食品业、医疗机构等;鲜艳明确的色彩适合以安全为首要考虑的职业,如建筑、消防、救护等;柔和淡雅的色彩适合与人沟通的职业,如教育、服务等;多变而艳丽的色彩适合展现魅力的职业,如娱乐、时尚和传媒等。如中国著名服装品牌“白领”服饰,由于其品牌风格和消费人群定位为职业女性,因此虽然每一季的产品都有色彩的显著变化,但都保持着白领人士对职业装色彩的普遍心理审美倾向,大都选择柔和淡雅、端庄稳定的色调,与那些定位时尚而休闲的品牌,在色彩定位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2.居住环境的影响
居住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息休闲的区域。小到房间、住宅区,大到与此相关的景观及各种休闲场合等都统称为居住环境。
处于城市居住环境里的人群一般把居住环境作为休息、休闲或与朋友小聚的空间,这里没有职业环境下的正式、紧张、严肃,但是还要照顾到个人的体面和身份。因此,一般选择轻松、舒适和爽心悦目的着色方式,无论是其景观色彩设计、建筑设计,还是人类的居室设计、服饰着色,都体现出舒适、淡雅、温馨的设色方式。形成这样色彩风格的原因与居民的心情以及其对色彩、面料以及服饰美的认知相关。
处于乡村环境的居民,在色彩选择方面形成两种不同的择色方式。其一是以房子、景观等为主的外部环境,在选择色彩、色调或者色彩方案时,更多的是以周围环境的色彩、色彩民俗、甚至风俗、风水观为主导。室内环境、服饰的配色则更多地体现出个人的喜好和审美水平。就目前我国的色彩消费而言,位于城市近郊的乡村居民的个人色彩认知和消费水平受城市和流行信息的影响较大,整体上与城里人已经没那么明显的不同。但是在户外色彩如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等方面的差异还比较大。因为随着几十年经济的积累,他们的经济基础已经较为雄厚,在消费色彩产品时,价格已经不再是阻碍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阻碍其选择的可能还是处于乡村环境的居民对色彩时尚、色彩审美的认知问题。
就服装着色而言,在居住环境下服饰着色多呈现出随性和多变的态势。以休闲、时尚、活力和舒适为核心的着色策略能使人更加放松、惬意。在工作之余,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应酬,回到自己的居住环境后,一般来说就想使自己的身心彻底放松。因此,在户外,包括大街小巷的行人着装、商店橱窗里的休闲品牌,无不展现出多姿多彩的休闲风貌。休闲装扮随处可见,休闲色彩风格也因此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潮流。在以休闲为引领的居住环境里,不管是设计师的创意,还是消费者的选择,都自然而然地受到居住环境整体色彩氛围的影响。从色彩文化的角度看,放松下来的居民所展现出来的色彩状态,是一个地区居民对色彩认知、消费及运用能力的真实体现。因此,许多色彩研究者喜欢带着照相机、摄影设备到社区或者街头进行抓拍,以取得真实的色彩资料。
3.社交环境的影响
社交环境是一个典型性、主体性、目标性很强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人们的色彩选择与主题的关联性很强。
在高端社交场合,特别是一些世界性的文化窗口,譬如奥斯卡颁奖以及其他电影节的红毯秀、奥运会开幕式、著名品牌时尚发布会以及其他高级别的晚会等,出席嘉宾、特别是女嘉宾的礼服的款式及色彩风格的设计是一个煞费苦心的差事。一般来说,在这些场合的着装应该符合几个要求:具有高端品位、符合时代潮流、展示民族色彩文化、能够充分展现个人时尚和审美品位。因此,在色彩设计方面,追求醒目、大气、时尚、风格化的配色方案。在这个环境里,人们情不自禁地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角色的扮演中,放在扮演者的服饰穿戴上,人们既希望自己的穿戴能与该场合的礼仪规范相吻合,更希望能在众多名媛中凸显出自己的个人魅力。因此,在这些场合中的服饰应显得高级、华贵,风格突出。服装色彩变化多样,有时甚至是个性超过审美。设计师通过自己的大胆创意和精湛的工艺,酣畅淋漓地在演绎着服饰色彩的交响乐,从华丽的宫廷风到古朴的民族风,都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服装色彩基调,极大地丰富了服装领域中色彩的配色类型和手法。从某一个角度说,这样的平台和窗口,往往标示着当年或者当季女装设计的最高水平。虽然开放的文化氛围给予着装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但一般不会出现低级艳俗的着装或者着色行为,除非其是在有意识地借此炒作。
而在较为政治化的社交场合,一般都有明确的着装礼仪规范,色彩以端庄、稳重、大方的正装色彩为主。
如果说工作环境需要人板起脸来扮演严肃的角色,居住环境需要人微笑着演绎真我的话,那么在娱乐社交环境里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则显得十分矫饰、夸张,甚至有些做作。在一般娱乐社交环境,如舞会、酒会、发布会等,着装色彩也与环境主题相关。如舞会、酒会的女士礼服,主要突出性感、活力、热情等符号,着装着色一般都比较前卫、大胆、迷幻,每一个参与者都在恣意享受着流行色、时尚、新潮等带来的刺激感,体验着展现个性的快意。这样的场合,在音乐和酒精的刺激下,被人为地注入了更多的虚幻和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