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竞争机制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途径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及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凸显了新的矛盾和深层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深化下去?这取决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内涵和本质。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属于典型的服务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态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果的有效途径是形成竞争机制。本文通过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及当前存在的三个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重点论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持续推进市场化,并就如何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市场竞争机制提出了三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市场竞争机制;垄断经营;市场化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缓解后勤压力,减轻高校负担,提高办学效益,为高校的发展和稳定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1999年各地高校陆续启动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时至今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经历十多个年头,取得巨大的改革成效。一方面,高校后勤服务水平显著提供,后勤条件极大改善。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动高校原有后勤实体不断通过完善后勤经营机制和创新管理方式,促使高校后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较大提高。同时,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得到不同程度的开放,后勤服务实体出现多样化,社会化服务力量参与后勤服务与经营,改变单一的后勤投入渠道,改善硬件设施,有效缓解后勤矛盾和加快后勤设施建设速度,并逐渐形成了合理的市场竞争态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使得高校后勤服务水平和师生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后勤服务人员素质逐步提升,高校用人负担大幅减轻。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后勤正式职工自然减少,大量的后勤服务工作逐渐由学校依据需求外聘非在编人员承担。原有后勤老职工多数逐步转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陈旧观念,服务意识逐步增强,而在聘用非在编职工时注重职工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培养,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及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经历了动态、渐变的发展过程后,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凸显了新的矛盾和深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垄断经营
在持续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改革模式。但总体归纳而言,主要分为高校原有后勤实体企业化经营和引入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经营两大类。从数据统计来看,目前已有近50%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已经向社会开放,但仍有近40%的市场依然处于垄断竞争状态。由于体制原因和人员错综复杂的关系,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在某种程度上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在缺乏有效市场竞争的情况下,由于部门利益驱使和监管不到位,高校后勤集团的垄断经营容易导致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差的结果,显然这与整体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初衷是相悖的。
(二)关系经营
引入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到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中,目的在于通过市场竞争和专业化经营提升整体后勤服务水平。因此,谁能进入和以何种方式进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准入机制以及招投标程序,而是某种程度上形成基于隐蔽关系和利益纽带的封闭式经营。这种不是市场竞争经营的结局最终将导致后勤服务水平无法得到根本性提升,师生的利益受到损害。
(三)无序经营
任何市场竞争都是建立在有序的规则之上的。因为涉及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相对比较特殊,对参与其中经营的机构应有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而言,无论对食堂经营还是公寓经营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政府和业界都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资质和进入门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后勤服务市场鱼龙混杂,无序竞争,不能真正意义上负担起高校及市场赋予的职责,削弱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效果。
从实践可以看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果是由计划经济手段向市场经济手段转变推动的。而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点在于两点:一是市场经济性和高校公益性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二是改革形成的既得利益诉求与改革持续推进要求的矛盾。而这些依然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改革不彻底所导致的。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持续推进市场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深化下去?这取决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内涵和本质。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属于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一般市场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首先,作为高校的后勤保障系统,所开展的经营服务工作都是为了保障高校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的正常高效运行,其本质具有保障职能。其次,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处于特定环境为特定消费群体提供服务,与校外市场相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另外,其特定的消费群体及其消费特征也决定了该市场的微利性。最后,高校服务设施的特殊性、市场的相对封闭性决定了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数量有限,大学师生就近、方便的消费行为促使校内后勤服务企业和校园周边商家共同形成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态势。
(一)后勤服务商品化
在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与计划经济色彩下的福利型高校后勤服务有着本质区别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它的提供者不再局限于高校,高校后勤服务生产的目的也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以参与市场交易、换取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根本目的。高校后勤服务的商品化取向,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社会资源,在不扩大基建规模、不增加更多投入的基础上提高了高校后勤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使高校后勤的服务生产能力得到了有效释放,为它们开辟更为广阔的社会服务领域、参与社会服务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
(二)资源配置市场化
在当前高校办学条件下,后勤服务的公益属性和消费特征要求后勤服务提供者保持微利,但这与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投入要素(比如食堂原材料采购和人员工资)的市场化存在矛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表明,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资办后勤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高校只有利用后勤服务项目低成本、低风险、高信用、高回报的特点,在资金市场上形成相对的价格优势,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流入高校后勤服务领域,才能彻底转变传统的单一依靠国家拨款办后勤的“供给制”模式,实现后勤服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后勤服务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三)生产经营专业化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专业化分工。对于高校来说,育人和服务社会是其核心任务,而各项后勤服务的提供相比于社会专业服务机构而言,并非其专长。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和选择后,在高校各项后勤服务所在的细分市场存在一批专业化的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它们对后勤服务具有丰富的运营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服务能力。通常意义上,它们以合适的方式进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四)组织效率规模化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微利性要求促使服务提供主体对规模化有更迫切的需求和寻求动力。无论是企业化后的高校后勤实体还是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增加经营网点,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在采购成本、人员配置等多个方面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从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合分析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市场属性以及其特殊性,其社会化内涵决定其改革的方向是持续推进市场化进程,通过更高的市场化程度和有效竞争化解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三、如何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市场竞争机制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尽管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并不属于完全的市场经济,其部分公益性和公平性、安全敏感性尤为需要被充分考虑,但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无疑对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三个方面:高校后勤服务必须通过高度市场化交易获得;对于市场参与者的准入和服务质量提供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执行体系;采用合适的政府财政补贴方式保证适当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一)通过高度市场化交易获得商品化的后勤服务
众所周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大多数生产要素(例如建材、设备、食物原材料、人员等)必须从现行的外部要素市场购买所得,市场不会因为该生产要素是投入到高校后勤服务中去而给予优惠。而无论是高校后勤实体本身还是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都是对营利有诉求的企业。如果这些企业处于垄断经营或关系经营状态,很难有动力保持微利而提供高品质的后勤服务。解决该顽疾的唯一途径就是打破垄断经营或关系经营,保证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市场优胜者迫于竞争压力而通过专业化能力和连锁化规模降低经营成本,在提供高品质后勤服务的同时实现其营利目的。不得不提的是,部分高校针对自身的某些生产要素(例如建筑、设备)以低租或免租的方式提供给后勤服务企业使用,以期后勤服务企业向师生们提供低价高质的服务,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根源还是在于后勤服务提供还不够高度市场化,市场准入竞争不够充分。
(二)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执行体系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和不完全竞争的特性决定了高校对后勤服务企业加强和完善监管的必要性。目前针对高校后勤服务的监管,从监管主体来看,既有作为首要监管方的政府,又有高校后勤协会和社会监管公司,还有反馈与投诉的师生消费者。各地高校结合实际实行了多维监管模式,取得不错成效,但监管的机制建立、分工协作、执行操作等层面存在不同问题。不管采用何种监管模式,对于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选择和进入要建立起相应的资质认证标准,要建立起高校后勤市场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从宏观上构建竞争有序、监管严密的市场管理体系,并将相关细化内容写入服务外包契约中。另外,高校作为服务对象的代表和最重要的监管主体,承担着对后勤服务市场监管的主要责任,对承包方的服务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保证监管到位的同时避免越位和错位。
(三)通过合适的政府财政补贴方式保证公益性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遇到的一个普遍的质疑是:引进逐利性的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进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会不会影响到公益性?不论高校后勤市场的经营主体是谁,它的基本功能是满足师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其实,公益性服务由谁提供、以何种方式提供并不重要,关键是消费者是否获得实惠。过去后勤经营模式受体制制约,后勤服务难以管理,生产效率低,行政成本高,反而会抵消政策上的优惠,公益性难兑现。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的目的,是意在引进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的优质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实现公益性目标,这恰恰成为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公益性的必要条件。目前高校采用免税政策、资产零租赁、水电气享受居民同等价格或免费,甚至以某种标准直接补贴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后勤服务的公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生产者成本上的补贴并非全部给了消费者实惠。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构建一种直接对消费者补贴的方式可能更能体现其公益性。
四、结束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同整个中国的改革一样,唯有继续深化下去,以持续改革和发展解决当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没有竞争,就没有效率;没有竞争,就没有社会福利的改进。形成市场竞争机制,摆脱垄断经营、关系经营、无序经营,无疑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关键途径。
(作者单位:中快餐饮集团 本文发表于《高校后勤研究》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