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办学理念概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管理应不断改革,探索最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教育内容、方式和组织形式,寻求最能反映、指导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才能使教育更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对一所学校而言,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首先是办学理念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内涵和深层目标,意味着人们将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学校教育。
一、办学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办学理念是办学实践的内在动力,学校教育的改革和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确立明确、深刻、富有生命力的办学理念,使之符合教育规律与教育本质,符合当时当地实际,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应该孜孜以求、为之奋斗的。
(一)办学理念的内涵
对于办学理念的不同理解,来自校长不同的教育实践,当然,校长对教育实践的不同认识,也影响着、制约着办学理念的提炼。因而,办学理念必须是基于教师认同的、校长发挥至关重要作用这一本质的前提。
1.办学理念的不同理解
从20世纪末开始,“理念”一词广泛出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当中,并成为学校推进教育改革、落实现代教育思想的依据,成为学校促进办学特色、治理方式和发展路径多元化的基础与理由,同时生发出了“办学理念”的提法。随后,陆续有学者基于自身理解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有的认为办学理念是指随时代进步而变化的,影响和决定学校整体发展的,反映教育本质要求的,来源于办学实践又作用于办学实践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有的认为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有的认为办学理念即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所追求的集合体,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教育哲学;有的认为办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它回答的是“学校是什么”“学校具有什么使命”“学校发挥什么作用”等一些基本问题;还有人将其界定为学校成员创造并共享的核心教育观念,集中反映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
也有学者认为,以上界定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办学理念的特征,但也存在思考不周密之处。第一种说法失之于笼统,第二种说法过于强调校长个人的作用,第三种说法将办学理念等同于一般的教育观念,第四种说法缺乏对办学理念涉及诸问题的提炼,第五种说法则没有表达出办学理念的丰富性。综合借鉴上述说法,办学理念是学校成员创造并共享的核心价值,以及在核心价值的统帅下对本校一系列教育教学思想和管理观念的校本化、概括性表述,是一整套指引办学方向和方法的概念和观念体系。
2.办学理念的定义
综合借鉴各方有关办学理念概念的描述,我们把办学理念定义为:被学校成员创造并认同的,反映办学历史经验、学校特色精华的,有关学校人与物及其相互关系、相互发展的概括性、指导性、方向性的表述,是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思想系统。
它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历史与特色
办学理念不是凭空创造的,总是带有学校历史的痕迹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影子,是在成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又能指导今后的办学发展。所以说,办学理念往往要深刻体现学校的历史与办学特色。
(2)是一个思想系统
办学理念不是一句话,一个条目,而是一个思想体系或思想系统。它应该是表达学校价值追求的一个结构清晰、逻辑连贯、层次分明的体系,是对学校各项工作概括性、指导性、方向性的表述。
(3)是学校成员创造并认同的
办学理念是学校成员基于学校历史与特色,基于学校的未来发展在实践中形成的,并被全体教师所认同的。当然在办学理念的形成中,校长发挥重要突出的作用,表现为吸收领导团队的集体智慧,凝聚教师们的共识,提出并提炼办学理念。
(4)对校园人与物及其相互关系、相互发展的指导性
学校的要素是人与物。人包括教师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等;物包括校园及校园设施与校园文化。学校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以及校园物质体系的发展。办学理念就是对学校的人与物及其相互关系、相互发展的指导性的一种表述。
(二)办学理念的特征
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外塑形象、内聚人心,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并具有鲜明的特性。它引领教师向共同的目标挺进,是广大教师一切行动的指南。
1.时代性和前瞻性
总体来说,时代大环境对办学理念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时代,为办学理念的产生提供了不同的土壤。因此,不同时代的办学理念,必然要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纵观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预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样产生的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办学理念,必然具有超前性。办学理念是学校管理未来活动的预期结果。应该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而不能沉湎于当前,更不能拘泥于历史。因此,管理者要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思考,处理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以学校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避免只顾眼前、应付了事的短期管理行为。办学理念反映了校长对教育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因而这种认识不会朝令夕改,必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这也是由办学的历史继承性决定的。另一方面,符合学校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日趋深刻而与时俱进。办学理念的基本点是不会改变的,但在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理念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正是不断充实了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学校阶段性的发展。学校的创新发展也就成为实践办学理念的必然结果。
2.同一性和多样性
在同一时代,办学的一些根本规律是基本相同的,因而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必然会有很多相同的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所处地域不同,学校条件、性质和任务也不完全相同,这样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便也会有所不同。每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还与校长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校长在上述思想上显然也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决定了办学理念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确立办学理念是实施学校战略管理的体现。因此,校长要具有战略思维,从宏观、全局的高度,在分析学校内部与外部、历史与现实、未来关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
3.指导性与实践性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不是空谈,而是行动的指南,其功能在于引领教师朝既定的教育目标努力拼搏,使学生合格并具有特长,使办学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并具有特色。办学理念必须具体化为制定学校管理规划和计划,合理配置学校资源,构建学校组织体系,设计运行程序,并最终转化为教师的具体行为。
4.激励性或凝聚性
办学理念的实质是学校基本的办学理想和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凝聚着全校师生的聪明才智。因此,办学理念是整合学校内在程序并赋予其强大生命力的精神构建,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既是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又是把学校规范、制度变成全体学校成员的共识和自觉行为的力量。
二、办学理念的意义与提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办学自主性逐渐增强,办学理念也逐渐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并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因而更要求学校管理者重视观念、知识更新,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一)办学理念的意义
有改革创新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现代教育理论水平,从而确立起学校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因而办学理念的先导性与独特性不言而喻。
1.办学理念的突破和更新是教育的改革与进步的先导
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意味着人们将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教育现象,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和拓展教育活动。没有理念指引的教育实践,是一种“盲”;缺乏实践的“教育理念”,则是一种“空”。若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就必然会附属于某种现实的力量,就会出现“教育伴着文件转,教育随着会议走,教育跟着形势跑,教育依着领导变”的状况。
2.树立办学理念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任何类型的学校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立一个正确的、清晰的,既富于时代精神,又体现学校特点的办学理念是关键、是前提。校长的办学理念有两个最基本的作用。其一,校长个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其二,在此基础上,学校的整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自觉性表现为行为的理性,目的性表现为行为的指向性。由于教育理念本身是指向教育的“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教育理念能够使具体的教育行为具有一种超越自身、跨越现实的功能,产生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
3.办学理念的建设是一所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是共性明显,个性欠缺,一刀切畅通,多样化难行。这种“千校一样、千人一面”的状况既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也落后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对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追求也应该从对办学理念的追求开始。一所名校,人们之所以记住它,是因为它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些办学特色的形成,离不开这些学校的校长们独特而深邃的办学理念。
4.办学理念建设是建设先进学校文化的需要
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在此过程中,办学理念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
(二)办学理念的提炼
校长的办学理念一方面来自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更多地来自办学实践,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办学实践是校长办学理念产生的源泉,理性思考是办学理念丰富和提升的必然过程。
1.兼收并蓄,思考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的确立,必须先认真学习,兼收并蓄。其一,政策理论基础,办学理念应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指导,在领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现代教育观,思考形成怎样的办学理念;其二,继承传统与创新,以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这是办学的基本思路,因而优良的传统和实践的经验成为办学理念的基石;其三,借鉴各兄弟学校经验,各校都有各自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将会开拓校长的思路,丰富校长的思想,从而使校长的办学理念有更高的思想高度,并且更充实;其四,体现时代精神,在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同阶段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在学校的某一发展阶段,其办学理念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精神。
2.因校制宜,选择办学理念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学校的办学理念的生成也应从各校的实际出发。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善于学习,学习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使办学理念的生成符合法规、符合现代教育观;二要深入实际,明晰学校的历史、特色传统和积淀的人文精神,了解各自学校的优势及薄弱环节,思考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社会对学校的办学需求;三要勤于思考,综合自己所了解到的学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与综合,确定具有鲜明个性的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办学理念。
3.师生参与,生成办学理念
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指导全校师生的行为,激发全校师生的斗志,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办学理念的形成绝不仅仅是学校行政领导的事,而是全校师生共同关注的事。要使办学理念的生成过程,成为学校凝聚人心、增强合力的过程,成为学校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精神的过程。如何真正做到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可分三步来实施。第一步是征集,由学校领导在深入了解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动全校师生思考,向全校师生征集办学理念、“三风”及校训;第二步是确定,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校行政部门结合自己学校多方面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确定办学理念;第三步是宣传,将办学理念在学校教代会上接受审议并正式通过,然后通过全校的各类会议向师生宣传,使全校师生达成共识,让办学理念深入全校师生的心中,成为全校师生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4.认真反思,及时调整办学理念
经过一个阶段各项策略措施的实施,学校要认真对照目标进行检测、思考:看各项分阶段的目标是否实现,是否已达到理想的效果;要反思学校的策略措施是否到位,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在新的情况下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及时调整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或创新实施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办学理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