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健身运动与健康促进
第一节 健康与健康促进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与分类
体质指的是人体的质量,它是人体在先天的遗传性和后天的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发展、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包括人体的体格、体能、生理机能、适应能力和精神状态等内容的发展水平。决定人体质量好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①先天的遗传性,即人体生长发育变化的先决条件,如形态结构、相貌肤色、性格特征、身体素质等,均受先天遗传的影响;②后天的获得性,即社会环境、劳动条件、地区气候、营养状况、体育锻炼、医疗卫生及保健等,构成了人体发展变化的后天条件。从体质的定义可以看出: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乃至延年益寿的物质基础,体质强健则是保证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起码条件。
(一)体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体质的内涵明确地指出人是一个统一的、相互密切协调的有机整体。而体质则是该整体各种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它是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潜能。
第二,体质的内涵强调了体质在身心两个方面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密切联系,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三,体质的内涵在承认遗传因素作用的同时,强调了后天因素塑造的重要性。对不同种族、民族、地域以及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和个体,其体质发展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不应是完全相同的形式。
第四,体质的内涵强调在评价体质状况时应予以综合考虑。
第五,体质的内涵既强调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体格发育与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又强调科学合理的锻炼对促进体格发育和生理功能的能动效应。它对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体质的概念及范畴会产生日臻完善的新见解。任何一个时期的体质概念,往往只是对当时现实的概括,不是人们认识的终结,更不是真理的穷尽。因此,体质的内涵也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
第七,体质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体质的研究过程来看,是无穷尽的,就其研究领域而言,各学科纵横交错,相互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对体质实行跨学科、跨专业、跨区域的综合研究非常必要。然而,也并不排除在某些课题上进行单一学科和局部范围内的深入研究。但应注意与其他科学的联系,应用与借鉴其他研究领域的成果及知识,避免片面性。
(二)理想体质
人体体质在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和阶段性,表现出从一般功能状态到最佳功能状态,从健康状态到功能障碍甚至严重疾病状态等各种不同的体质水平。所以,理想体质是人体体质的功能在不同状态中所表现出来的较高层次和较高水平。理想体质具有明显的人群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和职业等。它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不断地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等努力所达到的全面良好状态。
理想体质的标志主要表现为:
(1)身体健康,主要脏器无疾病。
(2)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形匀称。
(3)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机能。
(4)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劳动工作能力。
(5)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定,有较强的抗干扰、抗刺激的能力。
(6)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因此,评价理想体质,必须进行多指标的全面综合评价。
(三)体质的研究内容(分类)
体质的研究内容包括:体格、体能、生理机能、适应能力和心理状态等。人体体质的内容是从多方面来反映的,所以体质研究所包含的范畴有以下五个方面。
(1)体格:体格是指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水平。它包含身体形态、身体姿势和生长发育三个方面。
(2)体能: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平衡、协调等)和机体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等)两个方面。
(3)机能:机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如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有血压、脉搏等,反映呼吸系统功能的主要是肺活量。
(4)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在适应外界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对不利因素和环境变化影响的应激调节能力和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
(5)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则指人体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过程的状态。包括人体本体感知能力、个性特征、意志品质、情感等方面。
(四)中医体质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现代中医根据临床上的症候表现、脉象、舌苔,提出了以下八种体质:中性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血虚体质、痰湿体质、瘀血体质、热性体质、寒性体质,这种分类以身型脉证为主要指标,对临床辨证、遗方、养生防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中性体质
又称为正常体质,指的是阴阳平衡,气血旺盛流畅,脏腑功能正常协调,身体能力抗病强的生理特征。中性体质的人不仅先天禀赋良好,后天也调养得当才能形成。此类型的人体质不寒不热,形体胖瘦匀称,体格健壮,发茂乌黑,面色有光泽,食欲正常,睡眠良好,耐寒耐暑,精力充沛,舌淡红润有光泽,舌苔淡薄,脉象和缓有力。
2.阴虚体质
具体指体质偏热、机能虚抗等生理特征。大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当,或久病不愈所致,多见于体型较瘦的人。阴虚体质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若患病则上述诸症更加明显,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病,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肾阴虚);或肋痛、视物昏花(肝阴虚)。
3.阳虚体质
经常出现怕冷、肢寒、喜热饮、热食的表现,阳气偏衰、机能减退,且热量不足、抗寒能力低落的生理特征。阳虚体质的人大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不当所致,较常见于体形白胖者。阳虚体质主要表现的症状为: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四肢懈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白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此体质的人患病或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4.气血虚体质
多半是本身脾胃消化功能不佳,或大病久病后气血不足所致。此类型常见面色苍白或萎黄、说话有气无力、四肢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失眠、两眼干涩、舌淡苔少、小腹隐隐作痛、有空坠感,女性经量少颜色淡薄,脉象细弱无力。①气虚体质表现为: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易自汗,且动则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②血虚体质表现为: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5.痰湿体质研究
除身懒、嗜睡、贪食、肥胖等表现外,并呈现水分代谢功能减退、痰湿停滞在体内的生理特征。痰多由于肺脏功能失调引起,以形体肥胖的人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喜好甜食、精神疲倦嗜睡、头脑昏沉,且身体常会觉有千金重,睡觉易打鼾,代谢能力不佳,易积聚废物于体内,进多出少。这种类型的人如果运动又少,很容易发生关节疼痛、肠胃不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文明病。痰湿体质表现为: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儒而滑、舌体胖、苔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泻;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
6.瘀血体质
主要症状是行血迟缓不畅,多半是因为情绪意志长期抑郁,或者久居寒冷地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造成,以身体较瘦的人为主。常见有头发易脱落、肤色暗沉、唇色暗紫、舌有紫色或瘀斑、眼眶暗黑等症状,脉象细弱。此类型的人,有些明明年纪未到就已经出现老人斑,有些常有身上某部分疼痛的困扰。例如: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经,男性身上有瘀青等,身上的疼痛症的造成是由于缺乏运动,而在夜晚更是加重。瘀血体质表现为: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睚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可有头、胸、肋、少腹或四肢等处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内有症瘕积块等。
7.热性体质
主要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宁、烦躁不清爽、腹泻、贫血、体虚、胃冷、食少。实热性体质:嘴巴容易干、爱喝水、四肢温热、常便秘、妇女月经常提早来、小便少且颜色深黄、怕热、喜欢喝冰凉饮料、舌苔多呈黄色。热性体质(阴虚火旺):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喜冷喜寒,多穿一件衣服便燥热出汗,爱喝水、爱喝绿茶、爱吹风、喜空调、爱吃冷饮,口苦、尿黄赤、烦躁易怒、便秘、口咽干燥、目赤、发热、肋痛、失眠,脉搏多较快(80次/分钟以上),舌红苔黄,面色发红,不爱睡觉,体味较重。
8.寒性体质
主要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倦冷痈、病后体虚、贫血、营养不良、四肢冰冷、神经衰弱。寒性体质(阳气不足):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身体的火力不足,表现为畏寒怕冷、喜暖喜热、不爱饮水或只爱喝热水、腹泻便溏、四肢不温、早晨起来就犯困、一到秋冬便咳嗽流清涕、爱吃葱姜、不喜梨藕、舌淡苔白、津液较多、面色多青或青黄、身体稍虚胖、喜安静独处、脉搏较缓慢(70次/分钟以下)。偏寒体质:气血不足、少气乏力、筋骨酸软。
二、健康
健康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on, WHO)指出:“不论人们的种族、宗教、政治、经济或社会地位如何,健康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权。”经济社会水平的持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为人类实现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健康对个体和家庭而言意味着生活的幸福,对社会而言意味着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整体福利的提升。
健康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早期人们主要是从医学角度出发,将健康定义为机体功能正常,没有疾病。而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根据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全面准确地理解健康。1948年世卫组织在其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现代人体健康包含以生理功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三个方面内容,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人类的健康可以用“五快”和“三良好”来衡量。所谓“五快”是指:食得快,即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这说明内脏功能正常;便得快,即一旦有便意时,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说明肠胃功能良好;睡得快,即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说得快;即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说明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走得快,即行动自如,步履轻盈,说明精力充沛旺盛。“三良好”是指: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情感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公正,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对事物的变迁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能保持对社会外环境与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待人接物大度豁达。
1.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也称体质健康,是指人体在形态、结构、机能、体能和环境适应上的良好状态。人的体质因人而异,受遗传、环境、教育、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判断生理健康与否主要有以下几条基本标准:
(1)目光炯炯有神,灵敏,无呆滞。常言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的疾病同时也反映了脏腑的病变。
(2)呼吸从容不迫,不疾不徐。呼吸与人体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经常从事身体锻炼的健康者,安静时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8~12次。
(3)心率缓匀,搏动有力。即人体心脏功能完好,心搏徐缓,心肌收缩有力,工作效率高。从事身体锻炼健康者的心率在安静时每分钟为60次左右。
(4)体格健壮。指人体皮肤润滑,肌肉致密,肌肉线条分明、收缩有力,身体匀称,不胖不瘦,体重适当。
(5)面色红润。面色是五脏气血的外荣。
(6)牙齿坚固且完整。这不仅有助于消化,也反映肾功能的良好。牙齿的松动、枯黑、脱落是人体衰老的表现。
(7)双耳聪敏。耳与各组织器官密切相关,人体的许多病变都可通过经络而反映于双耳。听力减退、迟钝、失听是脏器功能衰退的表现。
(8)腰腿灵便。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腑,四肢关节之筋皆赖肝血以养,所以腰腿灵便、步履从容,则证明肝肾功能良好。
(9)声音洪亮。声由气发,声音洪亮,反映肺功能的良好。
(10)须发润泽。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同时,头发又依赖于肾脏精气的充养。过早斑白,是一种早衰现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11)食欲正常。饮食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
(12)二便正常。大便的排出要靠心神的主宰,肝气的调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大小便久藏于体内,反映脏腑的病变。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人在情绪、意志、平衡人际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对于外界刺激有良好的应激能力,尤其体现在意志品质和思维能力方面;心理状态上表现为平衡和满足。而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有以下几条: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③善于平衡人际关系;④对生活和工作的乐观态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适度发挥个性;⑦能适度地宣泄和控制情绪。
3.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人自身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中处于良好状态。它由以下五个基本要素构成:①承认社会发展的可变性与复杂性;②善于改变自身的习惯以适应环境;③善于学习新知识,接纳新生事物;④把握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⑤不断加强身体锻炼。
三、影响健康的基本因素
人类健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称为健康决定因素,是指那些影响和决定个人与人群健康状态的各种条件变化。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从预防保健角度提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人类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健康与寿命50%~55%取决于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20%~25%取决于环境状况,15%~20%取决于人类生物学中的遗传因素,10%~15%取决于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一)个体生物学因素
个体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父母生育年龄与胎次、自身发育状况、个性与性别、免疫能力等因素。
1.遗传
遗传是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一种生物现象,它为人体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遗传具有先天性,随着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现已查明除了明确的遗传病之外,许多疾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亦包含一定的遗传因素。最近的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在人体健康与寿命问题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抓好上代人的健康教育和健康运动对于提高民族综合素质和健康水平而言至关重要。
2.父母生育年龄与胎次
一般而言,人在出生时父母的年龄大于35岁或小于18岁,对于出生者的身体健康以及寿命是不利的。另外,第一胎也为个体健康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3.自身发育状况
人在出生后发育正常,心智健全,奠定了其健康发展与长寿的基础。而诸如体重超重或过瘦、反应迟钝、智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发展。
4.个性与性别
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诸如性格不开朗、性情暴躁等,都是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另外不同性别的健康状况也有所差别,总体而言,女性寿命高于男性。
5.免疫能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经常生病跑医院,而有些人却不容易得病。这充分说明了不同个体的免疫能力是存在差异性的,而是否容易感染疾病也是衡量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行为是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生活方式是一种受个体特征和社会关系所制约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已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首要因素。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是人们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疾病,则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常见影响人类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主要包括饮食、休息与睡眠、体育锻炼、卫生习惯、婚姻与性行为等。
1.饮食
饮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固定行为,与健康息息相关。主要判别因素包含饮食的规律性、营养的摄入量和结构、饮食量(是否暴饮暴食)、吸烟酗酒情况等。营养不良或摄取热量过多以及营养平衡失调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个体只有做到平衡营养和合理膳食,才能保障机体的正常功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相关研究已经证明,通过饮食结构的合理化可以减少癌症的发病率和冠心病的死亡率。
2.休息与睡眠
人们在开展学习和工作等活动后便会产生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充沛的体力,就需要休息。休息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层面。消极的休息以静为主,如睡眠。睡眠也是人体健康生存与长寿的必需行为,在一定意义上,睡眠的健康生存意义比饮食更为重要。充分的睡眠可以减轻机体的疲劳,增强机体对各种紧张刺激的耐受程度,降低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成年人一般要保持每日7~9小时的睡眠,不要无规律地熬夜、通宵,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积极的休息是指通过变换工作或活动的方式,协调机体各个部位的活动,协调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保持稳定的动态平衡。积极的休息可以消除各种消极的心理因素,使精神更加饱满,身心更加健康。
3.体育锻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生活日益现代化,造成人们体力活动逐渐减少,缺乏体力活动会减缓体内物质代谢的速率,提高肥胖症、心脏病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体育锻炼主要通过改善人体肌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机能,提高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改善人体形态结构(体格、体型、营养状况和身体成分)、身体机能(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各器官机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柔韧性以及跑、跳、投、攀爬等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最后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提高效率和造福后代的目的。
4.卫生习惯
卫生习惯对于人体健康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个人行为,它体现在饮食、生活、心理、运动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讲究个人卫生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若是卫生意识不强、卫生习惯不好,将会严重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
5.婚姻与性行为
婚姻与性行为是人体健康不可忽视的个人行为。婚姻问题上的不顺心和受打击是显然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有了美满的婚姻,一定要有规则的性生活,如果性生活不规律或者纵欲都会严重影响健康生存和长寿,所以,性行为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健康因素。
(三)医疗卫生因素
医疗卫生因素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的健全程度、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完备性、医疗卫生的经济投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水平。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医疗卫生水平就会得到相应提升,药物的种类增多、质量提高,医疗卫生保健系统不断健全,各种疑难病症可以得到有效医治和预防,人均寿命大大延长,人类的身体健康就会得到相应的保障。
(四)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气候的变化尤其是季节的交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气温和湿度的变化能引起人体内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类环境污染如水污染、空气污染、食物污染、噪音、放射线等,往往具有效应慢、周期长、范围广、人数众多、后果严重、多因素协同作用等特点,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2.社会环境因素
在社会环境层面,主要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际关系、工作和生活条件等因素。首先,社会的稳定程度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战争、政治运动或政权更替发生较为频繁,无疑会使民众极度缺乏安全感,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次,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的发展程度与人们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地方,个体可以获得较为充实的物质保障和必要的健康知识,因而精神与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生活在其中人们的身心也越健康。再次,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气氛可以达到一种社会心理平衡的状态,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都是有极大好处的。如果人都在压抑、紧张的气氛中生活,对人体的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此外,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如果工作与生活条件差,或者工作与生活不顺心,不仅仅会造成生理上的危害,更麻烦的是造成心理上的很大危害。因此,要不断改善工作与生活的条件,确保人们愉快地工作、健康地生活。
四、亚健康
亚健康是指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特殊状态。它是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状态:从疾病角度看,此类群体通过系统的医学检查却无法查出疾病的根源;从健康角度看,他们存在精神不佳、机体活力低、效率差、适应能力退化等非健康状态。“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常见的亚健康症状有30种表现(见表2-1)。
表2-1 常见的亚健康症状
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评估,主要可以采用“心理功能衰退指数(mentality function decline index, MDI)健康评估法”。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对威胁人体生命最大的疾病进行逐一检测并据此逐项打分,最终得出总评分的评估方法。检测内容包括对心脑血管疾病及中风预报、恶性肿瘤征象提示、脏器病变提示、血液及过敏性疾病提示、体内污染物测定、内分泌系统检查和肢体损伤探测以及服药效果探测等。MDI健康评估的满分为100分。对应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健康的定义,通过世界性普查,得出的结果是:85分以上是第一状态(即健康),70分以下为第二状态(即疾病),70~85分为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
五、健康促进
20世纪70年代以来,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其在卫生保健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健康促进是指综合运用教育、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等手段来干预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与环境,改善人群健康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以增强民众健康知识技能为主的健康教育活动,更包括那些直接改变对健康有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活动。
健康促进是随着现代健康观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986年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于渥太华举办,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宣言》指出: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1988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第二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会议敦促各国政府协调经济、社会和健康政策,以推进健康促进运动。1991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届大会强调健康和身体环境之间的关系。1997年在印尼雅加达召开的第四届大会提出将健康促进作为世界卫生组织21世纪优先的发展方向,作为各国健康进展的核心。
《渥太华宣言》明确指出,健康促进涉及5大活动领域:一是政府必须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决策,使民众更容易做出更有利健康的抉择;二是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即创造安全、满意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三是增强社区能力,使其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帮助居民认识自身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四是发展个人技能,即通过提供健康信息,教育帮助人们提高并做出健康选择的技能,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五是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由个人、社会团体、卫生专业人员、卫生部门和政府等共同承担,将健康促进和预防纳入卫生服务模式,使更多的人受益。
可以看到,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健康促进运动也随之发展起来。它可以使个人、群体、社会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避免各种有损健康的危险因素,促进身心健康。
知识拓展
既然世界卫生组织已为“健康”的标准做了规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应遵循同一个健康模式呢?
首先必须肯定,目前已被权威机构确定的健康标准,应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健康”所包含的四方面内容,又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因个体遗传、行为和生活方式差异的存在,也不可能要求每个人在这四方面都保持均衡状态。因此,根据“健康”的多样性,应允许个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健康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互补中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例如,后现代健康观就这样认为:“健康”是大家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达到的最适宜的状态。这表明,个体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可以通过参与生活实践,按个人喜好的生活方式,去选择能最大限度挖掘自身潜能的健康模式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