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数字杭州、智慧上城与城市治理
第一节 杭州、上城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
一、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杭州市行政区划包括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滨江、萧山、余杭、富阳9个区,另外还有建德、临安2个县级市,桐庐、淳安2个县。总共管辖有190个乡镇(街道),其中乡23个、镇75个、街道92个。杭州市占地总面积为16596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876平方千米。上城区占地面积为18.17平方千米。
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918.61亿元达到2010年的5945.82亿元,年均增长15.3%。2005年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为4448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677元增长为2010年的68398元,年均增长11.5%。到2014年,杭州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了稳中有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1.16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03757元,相比于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而言,年均增长11.0%。
杭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方面,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45.3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96.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77.10亿元。2010年杭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07.9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44.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93.3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0∶51.2∶43.8调整为2010年的3.5∶47.8∶48.7。2014年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274.3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85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067.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3.0∶41.9∶55.1。可以看出,杭州市第一、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杭州转型升级实现突破,杭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43.8%提高到2010年的48.7%,2014年达到55.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符合杭州品质之城的建设目标。
杭州市财政收入在产业升级的带动下增速显著。2005年全年财政总收入520.7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0.46亿元。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245.43亿元,年均增长19.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1.34亿元,年均增长21.8%,增长速度显著。到了2014年,杭州市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20.1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7.32亿元。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杭州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0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55元;2010年,杭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3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86元,年均分别增长12.6%和11.5%。2015年,杭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3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55元,相比2010年,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5.6%。
杭州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人口占比持续增加。2005年,杭州市户籍人口660.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2.91万人,非农业人口297.54万人,非农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比率为45.1%。2010年末,杭州市户籍人口689.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3.88万人,非农业人口365.24万人,非农业人口占比53%。2014年末,杭州市户籍人口715.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1.49万人,非农业人口404.27万人,非农业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比重高达56.5%。2005年至2014年,非农人口占比由45.1%上升到56.5%,提高了11.4个百分点。
杭州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大,按户籍人口统计,杭州200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18.02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为17.87%。2010年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16.88万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6.96%;2014年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2.9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9.97%,4年间,60岁以上老年人增长26.09万人,全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
二、上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上城区的占地总面积是18.17平方千米,现管辖有6个街道、54个社区,该区常住人口总数为35.27万人。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57.2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9亿元。2005年全年完成各业总收入312.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完成166.4亿元,第三产业完成146.0亿元;全年完成各业总利润19.7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完成17.4亿元,第三产业完成2.3亿元。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7.12亿元。相比2005年实现年均增长55.9%,经济转型之后增速极快。按全区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61697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5.36亿元,工业增加值216.9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1.76亿元。二、三产业结构为44.6∶55.4,与2005年相比,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到2014年上城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7.62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445.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702.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57亿元。相比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经济发展增速持续增长,服务业对经济的带动更加有力。
随着上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上城区的财政收入也随之上涨。上城区全区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22.87亿元增加到2010年80.16亿元,年均增长2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12.4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0.22亿元,年均增长32.3%。到了2014年,上城区财政总收入为93.5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03亿元。
上城区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持续提高。2005年上城区全区年末共有6个街道,51个社区,户籍人口31.8万人,其中男性16.1万人,女性15.7万人。据市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0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3438元,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38.4%。食品支出、交通与通信、娱乐文教服务仍是消费性支出的主体,全年人均分别为4682元、2234元、1970元。2010年上城区年末户籍人口32.67万人,其中男性16.45万人,女性16.22万人,据市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1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0219元,人均支出中,食品支出为7790元,比上年增长11.7%,恩格尔系数为38.5%。2014年上城区全区辖6个街道54个社区,32.97万人,其中男性16.52万人,女性16.45万人。2005年上城区全年共开发再就业岗位19100个,帮助17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7100人。2010年上城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4078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666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5270人。2014年上城区新增就业岗位30899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751人次,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960人;全区高技能培训1701人,创业培训138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933人。经济发展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保障。
杭州市上城区是浙江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2011年60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了8.02万人,占总人口的24.45%。
三、杭州、上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
按照IM F 2013—2014年世界各经济体人均GDP排名表,2013年和2014年,中国人均GDP分别为6959美元和7589美元,分别排在世界经济体的85和80位。第一名由卢森堡蝉联,分别为110307美元和111716美元。2013年,杭州人均GDP1.53万美元,上城区人均GDP在杭州13个区县排名第一,高达3.30万美元。2014年,杭州人均GDP达到1.6万美元,如果按照IMP 2013—2104年世界各经济体人均GDP排名表,杭州可以排在世界经济体的46或47位。2013年上城区人均GDP大体可以排在世界经济体的29位,超过西班牙、韩国,仅次于意大利。2014年台湾地区人均GDP 2.26万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在中等收入区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人均GDP 2298~7471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7471~38139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显然,仅从人均GDP计算,杭州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地区水平,上城区正在跨越中等偏上收入地区水平。与此同时,由于近些年地方政府对民生投入明显增加,民生持续改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整体上而言,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愿在强化,他们不希望被看作一个被动的管理者,更希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需要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满足社会居民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服务需要。
(一)经济社会发展为城市硬件建设升级奠定了基础
经济社会的发展显然为城市转型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年来,包括上城区在内的杭州市在城市转型方面变化很快。高楼大厦建设起来了,道路拓宽了,人行道美化了,行道树郁郁葱葱了,凡此种种,无不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从智慧城市治理的硬件设施分析,比如2010年,上城区智能管控系统总投入800万元。其中管控中心硬件设施与系统软件开发投入资金550万元;车载移动视频、固定视频、单兵便携移动视频等三大监控系统采用租赁的方式投入,租用费用共250万元/年(含光缆)。而且,之后每年都需要不菲的维护费用。如果没有强大的财政支持,就城市管理的硬件建设都是难以实现的。
(二)经济社会发展为“参与、共享”型城市出现奠定了基础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居民社会参与程度会越高些,反之,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城市居民社会参与会低些。杭州市以及上城区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地区水平,在这个阶段,由于居民生活水准的普遍提升,他们也更有意愿参与到城市服务与管理中来,有意愿共享城市服务的结果。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参与、共享”,需要每一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在参与中,城市服务才会有真正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