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木雕图形语言与创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东阳木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东阳木雕历史起源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唐朝时,东阳木雕手工艺就初步形成了。它产生于当时的木工活,并主要应用在建筑装饰之中。

现存历史最为久远的东阳木雕实物,是一尊观音菩萨木雕像与一尊善财童子木雕像。这两尊东阳木雕像,是1963年在东阳县南郊西岘峰下的南寺塔出土的。而东阳的南寺塔,是在宋代建隆二年(961)建成的。在这两件从南寺塔出土的东阳木雕文物中,善财童子伫立在雕饰云纹的莲花座上,胸前合掌,面目清秀,栩栩如生。无论是从面部表情的刻画看,还是从衣着的纹路线条来看,都是风格独特,形象生动。由此可知,早在宋朝时期,东阳木雕的雕刻艺术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了(黄小明,2013;娄军委,2004)。

在南宋之前,东阳的经济基本上还是以小农为主,百姓们过着勤劳朴素、自给自足的生活。一般情况下,东阳百姓是不会轻易离开家乡的,也很少会从事工商业活动。然而,在宋廷南迁临安后,大量的外来人口,特别是来自中原的人口,开始涌入东阳,并逐步改变了其原有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南宋后期,东阳县的人口数量就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有将近18万之多。由于人口数量激增,粮食供应极为紧张,令原本勉强糊口的东阳人感到了空前的生存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在东阳人面前的出路,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待在家乡,依靠农田种植及精细耕作所得,来养活自己与家人;第二种是读书考取功名,从而向外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第三种是拜师学习手艺,到外地闯荡,靠手艺谋生。

当时,东阳人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第三种出路,即通过拜师学习一种手艺,外出闯荡谋生。而在当时,从事装修与雕花行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于是,在东阳很快就形成了一批装修木匠、雕花工匠队伍,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东阳帮”。

说到这“东阳帮”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宋廷南迁之后,宋朝名门望族之间所兴起的相互攀比、追求奢华的风气。在早期,外出打工的东阳人主要以帮人造房子谋生,所从事的工种以泥水匠、木匠等为主。后来,伴随着分工与工种的不断细化,又形成了造房子、做家具及雕花等不同的工种(黄小明,2013;金柏松,2009b,2007)。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正是南宋名门望族之间的比阔斗富及奢华之风,为东阳木雕的工匠们创造了发挥艺术天分及聪明才智的机会与平台,并使东阳木雕工匠的雕刻技艺及东阳木雕制品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甚至到后来,东阳木雕艺术被引进了宫廷,成为一种宫廷艺术,而直接为皇家服务了。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明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为迁都北京,就曾经召了一批东阳木雕的工匠艺人进入宫廷,专门为皇室雕制宫灯。

到了清朝,在嘉庆、道光年间,东阳木雕的雕刻风格开始发生变化,逐渐由简至繁、由粗至细,进入了东阳木雕雕刻艺术的极盛时期,东阳木雕从而成为我国木雕装饰中工艺最为精巧、细致的雕饰。在这一时期,大概有400多名来自东阳的木匠、雕花匠长期应召在北京故宫,从事宫廷建筑装修、装饰,以及制作木雕陈列品。直到清朝末期,宫廷之中的龙庭、家具等木雕装饰,依然多出于东阳木雕工匠或艺人之手。(黄小明,2013;娄军委,2004)

不过,东阳木雕艺术的发展能达到如此空前的高度,与“东阳帮”这个群体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东阳木雕艺术是“东阳帮”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古代,在世人面前所呈现的东阳木雕作品,往往都以集体成果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个人成果的形式呈现的。探究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东阳木雕的创作大都以集体为主。一个木雕雕制任务,往往由一个群体来共同完成,在这个群体之中,会由一个大师傅来主持,通过组阁制的方式召集木匠、雕花等各个工种的艺人,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或这件作品。这个群体,就是所谓的“东阳帮”,而这件作品,就对外统称是“东阳帮”的集体作品。

第二,东阳木雕作品创作大都没有署名。在封建社会,手工艺者大都缺少文化,而且地位比较低下,一般的东阳木雕艺人在创作东阳木雕作品之后,大都没有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上署名的习惯。而且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受雇于人的情况下为他人制作的,未经主人同意,也无法署名。

正是上述等多种原因,使得“东阳帮”这个东阳木雕创作群体,在创作过程之中能做到不计个人得失,进行分工协作,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从而让东阳木雕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特色,造就了一种不可复制的艺术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