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华家池:探寻浙江大学农科史与校园“乡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浙江大学副校长 罗卫东

“华家池之名,始于明初,有华姓者居此而得名。一九三四年春,浙江大学农学院自笕桥迁此建院。一九三七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农学院内迁贵州湄潭。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回迁,校舍全毁。一九四六年始,于池周陆续兴建校舍。一九七八年于池周筑石坎,添景增绿。今水面计八十四亩,水深平均二米。校园环绕华家池,环境优美,风景宜人,诚学府中罕有。”

对于一个不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的外人或者匆匆过客而言,华家池只以外在的美吸引他们驻足欣赏,流连忘返。人们漫步在华家池宛如徜徉在美丽的园林。

而对于曾经的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的师生而言,华家池所具有的魅力难以割舍,华家池所蕴含的情怀无法忘却,华家池所传承的精神应该被继承。

对于在这里生活的人而言,华家池曾是他们的家,这里的教师宿舍就像是一个社区、一个村庄,“村民们”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他们在这里获得了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归属感。

对于曾在这里求学的莘莘学子而言,这里是他们得以扬帆出海的知识港湾,他们在这里接受教育和训练,这里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试验田里留下了他们求知的印记。美丽的华家池畔,留下了他们的琅琅书声和青春飞扬的激情。

对于在这里工作的老师而言,华家池就像是一片科学的沃土,一个养育人才的摇篮。他们在这里挥洒了辛勤的汗水,倾注了爱的心血,奉献了自己的才智,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在老农学人的心目中,华家池不仅仅是办学的地理位置和生存的物理空间,而且是意味着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还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幕幕难以忘怀的情景。我虽然没有在这里长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做不到对它的故事如数家珍,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知根知底,但是能够体会到这里的师生们对它的爱和依恋之情。

我以为,浙江大学的农学类学科的总体水平长期稳居国内前茅,华家池功不可没。今天,这里已经不再是全日制办学的校区。即便如此,它的故事还是会不断地被讲述,它的历史地位会长期被人铭记。华家池的精神气质和历史文化已经沉淀为浙江大学办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所有浙大人的宝贵财富。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