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家池的魅力与价值
华家池风景秀丽,仿佛是镶嵌在杭城东部的一枚亮丽翡翠。华家池历史久远,可追溯至明代之初。1934年浙江大学农学院自笕桥迁此办学,后为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至今已整整80年了。校区环绕华家池,环境优美,风光旖旎,池畔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池中及周围有“小三潭印月”“小平湖秋月”“小苏堤”等景点,素有“小西湖”之美名。故有人谓“北有未名湖(北京大学),南有华家池(浙江大学)”,诚国内高等学府所罕见。
华家池闻名遐迩。据悉,国内首个浮式海洋试验平台的科学考察船就命名为“华家池号”,在宁波的大学校园就有一条林荫道叫“华家池路”。在北京,浙大校友自办名为《华家池》的刊物,已近廿载。著名农史学家游修龄教授94岁高龄时出版的笔记体散文集,就定名为《华池随想录》。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也时有提及华家池。我想,华家池之所以闻名,不仅仅因其景色绮丽,最主要的是,它曾经是浙江大学农科的所在地,在此积淀了浙江大学和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历史,在此创造了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的辉煌业绩,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浙大农科历代师生对华家池怀有极浓厚的感情,把华家池视为母亲、第二故乡。华家池在他们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华家池令人魂牵梦萦,具有挥之不去的魅力。那么,华家池的精神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想就以下三个方面试以探讨。
第一,华家池蕴涵着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华家池及其周围存留古代农耕文化的遗迹,散发着中华农耕文化的灿烂光辉。1934年浙江大学农学院师生在此辟草莱、拓荒地,兴办高等农业教育事业。浙大农科创建于1910年,至今已有104年的历史了。“巍巍学府,工农肇基”,农科是浙大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华家池的老建筑、土石草木,历尽沧桑,无言地记载和见证了浙大各时段历史进程,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华家池校区在浙大诸校区中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中国近现代许多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和教育家曾荟萃在浙江大学农学院,诸如钟观光、陈嵘、许璇、金善宝、梁希、吴耕民、陈鸿逵、蔡邦华、丁振麟、朱祖祥等一大批教授、专家,可谓群星灿烂。其中不乏农业学科的泰斗、奠基人和先驱。他们在浙大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令后人永远尊敬和缅怀,也映射出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谱写了其中重要的篇章,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农业科学和文化教育的财富。
第二,华家池这块土地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
在浙大农科的莘莘学子中曾涌现出陈敬森、邹子侃、于子三等杰出的学生运动领袖及一大批革命进步青年。于子三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被誉为“学生魂”。在八年抗日战争的苦难岁月里,农科师生随校西迁,负笈转徙,颠沛流离,“间关千里,弦歌不绝”,爱国情怀可歌可泣。浙大农科有一大批正直的教授和志士仁人,面对旧社会黑暗拍案而起,为正义奋不顾身,不屈不挠地斗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农科教授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赴奔朝鲜前线,投入反细菌战斗争。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浙大农科师生为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坚忍不拔地为农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卓有成效地工作,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三,华家池这块土地彰显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求是风范。
在华家池这块土地上,农科师生继承发扬浙大求是精神,并形成勤朴、奋进的优良作风。这块土地,既是高级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又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园地。在这片土地上,浙大农科学人严谨治学、呕心沥血,勤劳治事、方正持身,教书育人、青蓝相继,科学创新、学以致用,学农志农、敬业爱校,献身农业、服务人民的风范代代相传,日久弥坚。
华家池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遍布华夏,走向世界,并为欧美亚非的许多国家培养留学生。在华家池这块土地上不断创造出国内和世界领先或第一的农业科技“奇迹”。在华家池这块土地上,有自笕桥时浙江大学农学院迁来、植物学家钟观光创建的我国近代第一座植物园,有国内农业院校第一所同位素实验室(后发展成为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及全国闻名的土壤标本馆等等。在中心大楼前,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苍劲有力的“奔腾”题词,有象征教育、科研的两匹花岗岩骏马腾空奔跃。这块土地浸润着求是科学精神。
今天,浙大农科院系已从华家池迁至紫金港校区,但在华家池这块土地上积淀的历史文化弥足珍贵,不应该也不会因此而消失。今天,用文字记录反映华家池的人和事,记载当年的历史风貌,穿越时间的隧道,重现华家池浙大农科先辈们奋斗不止的场景,再现他们的崇高品德和音容笑貌,对传承发扬浙大精神,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2014年4月26日于华家池
(作者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原浙江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本文原载《环球老来乐》(浙大专刊)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