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中国临港物流发展实践
2.3.1 上海临港物流发展实践
上海港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和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口岸。目前,上海港由黄浦江上游港区、黄浦江中游港区、黄浦江下游港区、宝山罗泾港区、外高桥港区、杭州湾港区、洋山深水港区和崇明港区等8个港区组成。201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在优化航运集疏运体系、完善航运服务功能、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全港集装箱吞吐量持续保持世界第一。上海临港物流发展特点包括:
(1)综合服务功能的支撑作用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金融、贸易、信息等服务功能在国内首屈一指并向全国辐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由证券、外汇、资金拆借、保险、商品交易等市场支撑的要素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水上交通监管站船舶交通管理(VTS)系统已于1994年开通,为上海港集装箱运输服务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1999年已经开始运行,船舶平均在港停泊时间由1990年的1.5天缩短至2003年的0.6天,港口的货物处理效率提升显著。此外,上海还有较强的修造船、后勤补给和生活娱乐等服务功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强大运输需求,以及上海市完善的金融、贸易、信息等服务功能所形成的支撑作用,为上海临港物流发展提供了保障。
(2)持续改善港口基础设施条件
上海港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掀起了以建设集装箱码头和老港区改造、外移为重点的高潮,先后新建了朱家门、关港、宝山、罗泾、外高桥等新港区以及宝钢等大型货主码头,改造了一大批设施陈旧的老码头,港口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合理,装备更加先进。如1993年上海港集装箱综合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和记黄埔合资56亿元,组建了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企业——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集装箱业务突飞猛进。
(3)打造无可比拟的临港物流服务软环境
在港口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提升软件环境,港口管理、筑港和工程设计、航道疏浚、港机制造、船舶检验、外轮代理等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如1998年,上海航运交易所抓住海关通关制度改革的契机,建立了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将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报关、检验、检疫、船代、货代等集中在一起,直接为航贸企业提供门到门式服务。随着上海港软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航线和箱源向上海港集中的速度加快,全球最大的20家船舶公司纷纷进驻上海,这势必会不断刺激上海临港物流业的发展。
(4)大力开发临港物流园区
为配合洋山深水港开港,上海开发了包括20万平方米的保税和非保税物流仓库、17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的临港物流园区,基本满足了洋山深水港第一期的货流量需求。园区还高标准开发建设了物流技术中心和保税港区管理服务中心等办公设施,实现货代、船代、中介、报关、贸易、保险、银行、信息、国际海事、第四方物流等物流配套产业的空间聚集,为物流增值服务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物流、中远集团、中海集团,国际知名物流服务供应商敦豪(DHL)、联合包裹(UPS)、德国全球货运等一些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纷纷落户上海临港物流园区,从而加速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配套建设。临港物流园区吸引各类大中型项目入驻,涵盖了包括电子、化工、危险品、医疗设备、贵金属、汽车零部件和工程机械在内的诸多领域。为了推动物流园区的功能建设,园区已经与上海市信息投资公司合作,建立信息服务化平台,提供集约化建设的基础信息设施、系统集成服务和海关通关服务等信息增值服务,同时建立以RFID为特色的物流管理综合试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