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关于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发达国家的经济可以持续快速发展,并且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拉开收入水平差距,主要是靠技术、产业、软硬基础设置结构的不断变革以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交易费用。物流业转型升级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必然产物,不仅要依赖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产业联动与协调发展的显著特点,并表现出在更高级产业发展形态上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其本质是实现物流业的现代化。现代物流业相对于传统物流业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阔的领域。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理论和相关成果是本书理论分析和路径设计的理论起点,前期研究大体上是从两个角度切入的,即,物流系统等级评价角度、物流业态演进角度。
(1)物流系统等级评价视角
Wood(1995)提出了物流系统等级划分的标准,他从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四个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制定了物流先进国、后起发展国、落后国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James和Chris(2003)比较了亚洲与欧洲的物流体系,然后再根据各国物流体系的完善性划分了级别,通过聚类分析将亚洲与欧洲的物流体系客观地划分为三个等级。裘炜毅(2004)对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社会物流领域已建立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和归纳,并提出我国社会物流评价体系指标的建议。漆莉莉(2005)从物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了系列统计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方法计算不同省份各物流指标的因子得分,对我国东部地区物流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测评。
(2)物流业态演进视角
同传统物流相比,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的概念,突出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强调提供增值服务、主动服务、信息管理、标准化服务、全球服务、整体系统优化等(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2004)。在这种背景下“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成为研究的热点。Robert C、Lieb(1993), Coyle(1996)、Levi(2000)等是研究第三方物流较早的文献,对第三方物流的性质、模式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第四方物流的研究在国内外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外文献对第四方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出现的原因、分类、作用、功能特点(Gattorna J,1998),以及与第三方物流的区别与联系(Simon Roberts,2003),现状与发展趋势(Quinn, John Paul,2003)等方面。国内学者对我国发展新兴物流业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韩立清(2003)对第三方物流的特点和缺点进行了系统归纳,认为这些不足正好可以由第四方物流加以弥补。文海旭、冯兰杰(2003)指出,中国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很多市场条件还不成熟,靠市场的自发发展非常困难。毛光烈(2008)对“政、企、银”互动的第四方物流模式及流程与制度的一体化设计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中国物流业转型发展特别是港口城市物流业转型发展开辟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