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调查研究史
杭州地区地质调查研究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4—1949年)我国早期地质学家对本区地层、古生物、构造、地史及地文等方面进行了概要的研究,主要如下:
1924年,朱庭祜调查了西湖、闲林埠一带地质,将飞来峰一带石炭系灰岩称为“飞来峰层”。
1929年,孟宪民、舒文博对包括本区在内的浙西地区做了调查。舒文博将“千里岗砂岩”分为两部,下部称“唐家坞砂岩”,上部命名为“西湖石英砂岩”,并分别将其划归志留系和泥盆系。
1934年,陈旭对南高峰、九曜山一带石炭纪、二叠纪类化石做了研究。
1946年,朱庭祜等在钱塘江下游的杭州、海盐、萧山、绍兴等地调查之后,创立了“丁家山层”和“之江层”。
1947年,吴磊伯、李铭德在李四光的指导下,通过对杭州、富阳、临安和萧山等地地质构造进行较详细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临安“山”字形和杭州“棋盘格”构造,并编制1∶50000杭州地区地质图。同年,吴磊伯研究了杭州复向斜的发展史。
1948年,陈吉余研究了杭州之地文。
第二阶段(1950—1973年)这一阶段主要开展了地层、地貌和矿产资源调查研究。
地层古生物方面有:
1951年,盛莘夫对杭州石炭纪、二叠系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划分出黄龙灰岩(C2h)、船山灰岩(C3c)、栖霞灰岩(P1q),并肯定了杭州有茅口组灰岩段(P1m2)存在。
1957年,裴文中等对杭州留下洞穴的哺乳动物化石做了研究,认为该洞穴堆积属中更新世产物。
1958年,陆麟黄研究了杭州栖霞灰岩中苔藓虫四属七种,其中中国苔藓虫和多孔苔藓虫康氏克氏比较种为下二叠统栖霞组标准分子。
麦尔库诺夫对之江层的观察得出与黄汲清1936年认为“之江层”属山区河流成因一致的意见。
潘江对六和塔附近沟鳞鱼进行了鉴定,认为其相当于现称唐家坞组的时代,即中泥盆世。
1965年,浙江区测队古生物组研究了浙江泥盆纪、石炭系的几个地层问题,认为现称的珠藏坞组植物群面貌与西湖组基本相同,时代为晚泥盆世晚期。小组在龙井村白云岩顶部获得的原纺锤虫系中石炭世产物。
地貌方面研究有:
1960年,邓博对西湖风景区地貌的考察。
1963年,陈吉余对钱塘江河口沙坎的形成进行了研究。
1964年,钱宁等对钱塘江河口沙坎的成因也进行了研究。
在地质矿产方面:
1958年,浙江省第一地质队普查了杭州西湖一带的泥炭,有上更新统上部和全新统上部两个层位。
1960年,浙江省石油队对杭州市地区第四纪浅层天然气做了普查,杭州附近有四个贮气层属全新统下部。
1973年,浙江石油大队对杭嘉湖、杭州湾地区做了石油调查。
第三阶段(1973—1983)主要进行了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和进一步的地质研究工作。
1970—1973年,浙江省地质局完成了包括本区的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1976年,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实验室完成了西湖1号孔孢粉分析报告。
1978年,叶国梁等对杭州西湖从海湾演变成为湖泊的地质发展史做了详细说明。
1978年,梁文平在概述浙江地层时对述及本区的有关地层做了系统综合。
1979年,周宣森等对杭州西郊岩溶地貌和主要洞穴进行形态测量和研究,系统阐述了本区地貌和洞穴发育的历史。
1982年,张福祥从地质、地貌角度系统阐述了杭州西湖地区山水景观的形成。
1983年,黄泽惠等在龙井采石场黄龙组底部白云岩中发现了空房贝,讨论了杭州龙井中石炭统黄龙组的底界问题。
(注:因本概要编写于1984年,故相关资料收集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