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放松论
第一章 放松论的基本思想
生命是放松与紧张的平衡体,生命在于放松,拥有假声就拥有放松,拥有放松就拥有健康,拥有放松就拥有智慧,生命以放松为美,放松是生命的极限追求。
一、问题的由来
我从生物学教育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任教。提出生命放松论,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一方面,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中等师范学校非常重视学生音体美技能的培养,而对理化生比较冷落,再加上条件的限制,要想在生物学教学与科研上取得成绩非常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个人的爱好和主观的努力,我在1994年底发明了半音化连环口琴,由此我的目标锁定在了音乐上。这时候我深感音乐基础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对口琴音乐的炽热追求,于是在1998年参加了成教音乐专业的学习。在我转学音乐时,并没有把声乐放在心上,与同学相比,我的唱歌能力太差了,不光用大本嗓喊,普通话也念不准,因此实在没有什么信心把它学好,只是作为一门主课,我还是认认真真地练了起来,并从中获得了快乐。但一直来还是以练钢琴为主,因为我学音乐就是为了能给连环口琴伴奏。提升钢琴水平,为口琴独奏编配钢琴伴奏,这是我当初的梦,一个期待实现的梦。直至音乐专科毕业,就读音乐教育硕士,我的学习目标还是如此,更深一层的希望是也能当个音乐教师,以便教学与爱好相一致,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
期间,我坚持不懈地练声,认真记录老师的话,课余反复推敲琢磨,并经常请同学指点迷津,私底下也都一一地记录下来,思考其中的缘由。就这样,有一次在教室里,我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时,同学们都说我的歌唱能力提高许多。说实在的,我对声乐一直迷惑不解,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只不过其中的一些道理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如放松、高位置、面罩、靠前靠后、顶天立地腰部用力等,并逐渐领会到其与气功的相通之处,加上歌唱时感受到的忘我的意境,这些都让我对其紧追不舍。后来我看了一本咽音练习的书,在慢跑中加入了张大嘴练习,感觉对我的声乐有所帮助。这时我注意到与学校一溪之隔的独山山顶上天天呼叫的晨练者,他的声音极富穿透力和共鸣,一口气把声音拉得相当地长,这说明他用气合理,省力、省气,心想要是我能把单音拉得那么长就好了,就这样我也模仿起了喊嗓。每天慢跑后的喊嗓成了我的必修课,因为它给了我更多的活力,更健康的心态。每天慢跑、练声、淋浴后精力充沛,富有朝气,郁闷的心情得到了缓解,但在下午或晚上,心境又会变差,抑郁失落的心情总是挥之不去。
直至2002年9月攻读音乐教育硕士脱产学习期间,我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喊嗓练声,声音位置不断靠前。同年的10月30日,在我主观上追求放松练咽音的努力下,在喊嗓的瞬间我发出了一种很高的嘶哑声,非常轻巧,与平时的声音截然不同。以往可能认为这种声音不对,再试一下、两下,还能模仿起公鸡鸣叫声,我没有听到过咽音,我就想这是不是就是咽音?因为很明显,这发出的声音非常高、非常尖,刺耳难听,用平常的方法是发不出来的,而且刚开始发这种音很不习惯,很难发出来,得好好想一想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发出来的才行。但这的确是靠前高位置发出来的声音,完全躲过喉头,下巴不紧也不累,气息畅通,腰腹部、肩背部用了很大的劲。所以虽说是一晃而过,但身心前所未有的松弛感给了我极大的惊喜,那不就是我苦苦追寻的放松之声吗?脑海中深深地感受到那就是最到位的声音,身心放松下来才能发出的声音。我当即断言,以后肯定不会再失眠了。一天、两天……终于发音不再费力,音量逐渐加大,能非常容易地发出这种怪声了。好久以后才确认这是假声,不是咽音。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2002年10月30日,就是在这一天,喊嗓时偶然出现了假声,标志着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迎来了属于我的真正的春天。我非常庆幸选择学习音乐,终于让我获得了意外的收获。放松,放松,放松,一百遍、一千遍说的放松终于在发出假声的瞬间实现了,能不让我狂喜吗?这假声,使我不再畏惧高音,也就不再对声乐迷茫,让我一下子感觉到跨入了声乐的大门。但对我来说,这假声给我声乐上带来的进步已经微不足道,它使我彻底摆脱了10多年来的失眠困扰、20多年来的抑郁心情,这才是我最感兴趣的。长期悔恨、烦恼、压抑的心情已经不知道正确的心理坐标是什么样的了,是假声矫正了我长期扭曲的心灵,是假声一下子让我明白了放松做人的道理:原来人的精神状态可以是这样,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愉快地活。我的内心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有了健康的心灵人好像完全放开了,原本孤独拘谨、孤芳自赏的我也变得喜欢与人交往,较为言谈大方,自信心、自尊心大大增强,一种压倒一切、无往而不胜的感觉主导着心境。拥有假声就拥有放松,我强烈地意识到今后我所从事的已经不仅是音乐,而是假声带来的放松对身心的改造。
整天紧张忧虑笼罩着心头,人怎么可能活跃起来?思维怎么可能发散出去?精神怎么可能不崩溃?当我发现假声放松法后,放松的绝对重要性占据了我的全部,学会放松成了我的人生格言。很快,我把假声放松法联系到心理治疗、健康养生;出于职业的惯性,放松给我极佳的精神状态让我联想到教育,在放松状态下,大脑非常清晰,学习起来毫不费力,教育太需要放松了;因为我坚持慢跑锻炼,放松使我跑步时感到飞一般的轻盈,走路时脚步轻松,骑车时用劲得法非常省力,让我想到把它用于体育训练;同时结合生物学本行,让我很快地揭示出了生命放松的原理,生命是放松与紧张的平衡体,头部是紧张中心,胸部是平衡中心,腹部是放松中心。紧张中心需要放松,放松中心需要用力,大脑放松,腹部用力,就能实现“上虚下实”的放松状态。并由此引申到所有的物质运动中去,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放松与紧张的平衡体,放松与紧张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一步一步地把放松与紧张的辩证法与养生学、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音乐学、哲学、美学、中医、易学等紧密联系起来,甚至整个自然界都通过放松与紧张的矛盾紧紧地贯通起来,因而又概括出松紧平衡论,揭示了自然的哲学原理。
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要把假声放松法的科学性揭示出来,要把假声放松法带给我的好处同样带给其他人。当时我顾不得吃饭、睡觉、走路,利用一切时机,把脑海中闪现的灵感全部记录了下来,对一切与放松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推断。就这样,构建一门生命放松学的念头水到渠成,通过松紧平衡论揭示出生命与非生命、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共同规律,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就是生命放松论构架的基本由来。我经常想,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点爱好能引领你追求事业、探索人生。最初就是出于对口琴的爱好,继而进修音乐、研修声乐,发现假声,豁然开朗,战胜失眠,满怀信心提出了生命放松论。最终融会贯通,心领神会,进一步提炼出了松紧平衡论,为探索自然的奥秘提供了思想武器。
二、生命是放松与紧张的平衡体
(一)生命的“松紧平衡机制”有力地说明了生命是放松与紧张的平衡体
为了解释放松的原理,我提出了生命的“松紧平衡机制”,即:头部是生命的紧张中心,腹部是生命的放松中心,胸部是平衡中心。对于植物来说,根是紧张中心,叶和花(含果实、种子)是放松中心,茎是平衡中心。那么植物的根相当于动物的头部,植物的叶和花相当于动物的腹部,茎相当于动物的胸部。因此,所有生命都是放松与紧张的平衡体。人体也不例外,人体也是放松与紧张的平衡体。为什么这么划分呢?
头部是感觉与调控中心,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是生命的核心部位,因而形态稳定、结构致密、功能最完善多样、反应最灵敏、生理活动最忙碌、最不能用力,也就是最易紧张的部位。
腹部是运动与生殖中心,具有发达的肌肉和生殖系统,处于相对次要的部位,因而形态易变化、结构松散、功能最单一、反应最迟钝、生理活动最休闲、最能用力,也就是最易放松的部位。
胸部是上下连接的枢纽,也就是联结放松中心与紧张中心的过渡地带,处于重要的部位,集结了循环和呼吸两大系统的核心——心脏和肺,因而形态规则、结构规整、功能循环、生理活动最均衡。众所周知,心跳与呼吸的频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保持相对稳定,它们是反映紧张与放松的窗口,紧张性增加,心跳、呼吸加快;放松性增加,心跳、呼吸就减慢,最后达到松紧平衡状态。因此,均匀变化的节律就足以说明胸部是平衡中心。心脏、肺日夜不停地工作,然而它们都能交替地收缩与舒张,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和放松度,一紧一松,最勤奋工作又最善于休养,是平衡工作的典范,达到了紧张与放松的完美统一。再说,呼吸本身上通头部,需要听从大脑的指挥,下达腹部,需要借助膈肌和腹肌的力量,因而是上下连通的桥梁;血液更是贯通全身,滋润每个细胞,气血通畅是先天的平衡之源,气通血通,远离病痛。因此从功能上看,循环与呼吸完全能够胜任平衡的角色。所以,胸部是名副其实的平衡中心。
从头部到腹部,紧张性逐渐减弱,放松性逐渐增强。发达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非常敏感,是紧张性增强的表现,而大脑灵敏的调节与思维是生命紧张性的最高表现。大脑自身痛觉的消失和静止性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颈部、上肢和下肢可以看成是躯干部的延伸,是纯粹的放松性器官。而生殖与泌尿系统是放松性的极端表现,因为自身产生的生殖细胞与尿液需要离开身体往外排泄,是最具运动性的。
所以说,平衡性结构是生命的大智慧。最重要的紧张性器官——大脑位于最具缓冲性的顶端,最重要的放松性器官生殖器位于最具保护性的下端。头尾对应,形成了对称性的生理结构,平衡了生命的紧张性,使放松与紧张趋于平衡。头部小腹部大,这样“上小下大”是非常稳定的平衡性结构,是非常符合自然法则的。所以说,生命的科学性就在于松紧平衡性,松紧平衡性是对生命科学性的最好诠释。
(二)生命的应激和生殖特征也说明生命是放松与紧张的矛盾统一体
笔者认为,生命的基本生理特征有两个:应激和生殖。对于个体来说,应激性是最根本的特征,这是紧张的表现、紧张的结果,最终导致个体的死亡,使得紧张得以化解;对于种族来说,生殖是最根本的特征,这是放松的表现、放松的结果,最终导致后代的繁衍,新的紧张重新开始。后代的繁衍是以个体的死亡作为平衡的,任何生命一头牵着紧张,一头牵着放松,为生存为繁衍,这就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放松与紧张的对立统一。
综上所述,紧张和放松是同时存在,相辅相成的。机体内无不存在着紧张与放松两种生理表现,生命是放松与紧张的平衡体。放松与紧张这两种人体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伴随着生命运动的全过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的感觉与运动处于最合理的放松平衡状态。因此,所有生理和心理现象都可以归结为放松、紧张与平衡三种基本划分,从而理清整个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脉络。
三、生命在于放松:从生命运动论到生命放松论
(一)生命在于运动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首次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呢?笔者以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外在的躯体运动,这是适应环境所必需的,因为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都需要一定的奔跑能力,快速的运动能力是哺乳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二是指内在的生命运动,这是生命存在的表现。生命无时无刻不处于新陈代谢中,新陈代谢一结束,生命也就结束了。生命一刻也不能没有呼吸、心跳和血液的流动。可见,生命需要运动,生命必须运动。
其实,我国历代养生家对运动延寿多有论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就有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即损寿。”清曹庭栋《养生随笔》:“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琅嬛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摇动其身以消食也,故后人以散步为逍遥。”
春秋末期哲学家子华子认为,人体营卫气血流通无阻,运行不已,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若种种原因造成营卫气血循行障碍,留滞闭塞,就会生病损寿。之所以“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故子华子极为主张动以养生,强调用“瀹”,即疏通的方法进行治疗,甚至认为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疏通气血。这一观点,为后世“活血化瘀”“理气导滞”等治疗原则提供了较早的理论依据。
其实子华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论,就是现在流行的“生命在于运动”之意。这比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三世纪提出“生命需要运动”的论点,还要早三百多年。
1.运动增进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的基本活动能力,主要是指肌肉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适应性等能力。这些身体素质是人的生存基础,应维持终生,重要的是防止它失去和减弱。生命在于运动的价值主要就是通过增强肌肉与骨骼的活动能力提高身体素质。所以,运动非常有利于青少年长身体、健筋骨,造就强壮的体魄。
同时,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气血循环,改善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能使一些具有抗动脉硬化的物质如高密度脂蛋白(HDL)、抗衰老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数量明显增加等,这对人类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大有裨益。
研究证实,坚持每天活动60分钟,可以恢复他所丧失健康的20%,使高血压平均推迟10年。有人实验,一个人3天不活动,他的体力丧失5%;一位会计在办公桌前工作1个月,没有参加任何运动,他的体力只有以前的60%。让20~30岁健康男子试验,卧床不动20天后,头晕目眩,肌力极度衰弱,心率加快,站立后血压下降,处于晕厥状态,经2~4天调整后都不正常。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最易使人衰竭,最易于损害一个人的,莫过于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18世纪法国名医蒂索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所有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
现代运动医学认为,步行可使全身血液、骨骼、肌肉、韧带活动起来,且能调节内脏功能的平衡,推进正常的新陈代谢。故民间有“百练不如一走”之说。古人更以“动以养形”为养生之道的一大要旨。
四川省绵竹县有位名老中医,年过114岁,他之长寿秘诀,第一条就是“水腐因不流,生命恒于动”。他年过111岁时,还每天来回走十余里路去街上喝茶。他认为,“要想长生,动骨运筋;要想体健,天天锻炼”,每天如此,生活有节律。
调查我国长寿地区广西巴马,这里的百岁老人仍然生活自理,保持上山背柴、洗衣做饭、下地劳动等生活习惯,看上去只有七八十岁的样子。胡夫兰德在《人生延寿法》中写道:“没见过一个懒汉能够长寿。”有人调查动物也是如此,野外大象可生存200年,关进动物园的大象只能活80岁;野兔在野外可活15年,家兔仅能活5年左右。
2.运动也能增进心理素质
当你置身篮球运动投篮命中时,当你踢足球射中球门时,当你打乒乓球得分时,当你投镖、射箭中靶时,当你爬山到达顶峰时,你都会产生一种快感、一种自我欣赏感、一种相信自己的能力感,这使你高兴、快乐;当你陪着爱人、好友一起跑步、打球时,边运动边谈笑,会加深爱情、亲情、友谊,双方兴奋度都会提高,会有温馨、和谐的感觉,消除了紧张和疲劳;当你忧郁、烦恼时,在公园里或跑步机上剧烈跑步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一切烦恼和忧郁都会跑到九霄云外,头脑变得清醒,欢悦的兴奋将充满全身心;当你参加一场比赛获得胜利时,那种愉快的成就感难以抑制;当你坚持健美运动获得那带棱角而坚实的肌肉块时,你会为自己的健康美而骄傲……
科学的运动,在使人产生轻微疲劳感的同时,也会在脑内产生一种内啡肽,使人镇静镇痛、心情愉快,有舒服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获得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增进我们的心理素质。
适量运动也会使人更聪明。这是因为,在人的大脑侧面,有一个像海马一样凸起的部分,称作海马体,它是大脑中主管学习和记忆的组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索尔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经动物实验发现,喜欢在滚轮上走动的老鼠,其大脑内的海马体会长出新的细胞,而被关闭在普通笼子里的老鼠,其海马体则没有长出新的细胞。由此,研究人员认为,人如果能经常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也能让大脑中的海马体长出更多的细胞,让人的思维、感觉和反应都能更灵敏,从而让人变得更聪明。
生命在于运动已经妇孺皆知,深入人心。运动给你带来健康和快乐,运动提高了你的信心,运动使你生活更有乐趣。运动使你更年轻,运动使你更有朝气。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已经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东亚病夫”的枷锁,对提高中国人民的身体素质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所以说,生命在于运动已经成为一条真理。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对体育运动员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发现,从事剧烈运动尤其是长期大量的运动,会导致组织器官损伤,使体内氧消耗量明显增加,产生自由基,加速衰老,促进死亡。因此,有专家对“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做了修正,提出了“生命在于适度运动”“生命在于科学运动”。
(二)生命在于静养
运动导致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闻名世界的跑步专家斐斯曾写过一本非常畅销的书:《跑步大全》。可他本人却在跑步时死于心脏病发作,终年52岁。据说,美国著名排球运动员海曼,中国篮球运动员韩明山、排球运动员朱刚,还有喀麦隆国家足球队运动员维维安福,等等,都因超强度的运动突然倒在运动场上,原因都是心肌梗死。为什么热爱运动的人,有时反倒不如少运动的人寿命长呢?
运动医学专家研究表明,激烈的、长时间的运动,如跑马拉松时,身体会分泌一种类似鸦片、有麻醉作用的物质,称为因多芬。它可使人在运动中感觉不到痛苦,尤其会失去心脏病发作的前奏感——胸部剧痛。故常有长跑者昏倒或心脏病发作的情况发生。另外,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也会在因多芬产生过多时,失去抵制外来病毒的作用,引起免疫功能失调,使感冒、肿瘤或癌症得以发病。此外,过分激烈的运动会产生许多对身体的组织和细胞破坏性很大的氧自由基,这也是引起细胞衰老和致畸的一个重要原因。剧烈运动还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使运动中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因此,人们不得不对“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重新审视,于是“生命在于静养”的呼声应运而生。医学早已证明:身体发育、伤病康复、消除疲劳都是在睡眠和静养时完成的,都是在机体处于合成代谢状态下产生的。运动训练学的“超量恢复”理论,就是指在前一次身体训练产生疲劳后,经过恢复,及时做下一次训练才有效果,才能提高体能和运动成绩;否则,疲劳的身体再锻炼、再疲劳,疲劳积累,形成病理的“过度疲劳”、局部劳损、急性运动外伤或运动性疾病。日本科学家做过一项实验,让家蝇和小笼中的小白鼠在广阔的空间不停地飞或跑动,使它们的耗氧量明显增加,结果它们的寿命比关在小瓶中的家蝇和小笼中的小白鼠短得多。
有位德国全科医生阿克斯特博士,也大胆地向“生命在于运动”提出了挑战。他的观点是:生命不在于运动,懒惰可以让人长寿。他认为,每个人的生命能量都是有限的,而消耗它的快慢就决定了人寿命的长短。高能量消耗的运动,会加速衰老,并使人因缺乏免疫力而容易得病。
因此,从以上的意义上讲,生命在于静养。你看龟活千年的奥妙就在“静”字上,我们每天都需要的睡眠便是最主要的静养方式。
实际上,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家主张“生命在于静养”。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庄子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管子曰:“修心静者,道乃可待。”
1952年出生的曲兰是一位对中国传统养生法高度重视的报告文学家,她对从古至今的锻炼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抗衰老上最有效的是“以静养为主的锻炼方法,以及运气、内守、导引合而为一的太极拳和八段锦”。
我们觉得正是由于生命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之中,好比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从不间断地运转容易出故障而报废。所以我们要强调放松养生,让生命之心静下来,让机体休养生息才能延年益寿。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生命在于静养。
“静心养生”是有医学根据和心理学道理的。人在入静的意境中,生理机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率降低,呼吸浅而徐缓,全身的基础代谢降到较低水平,免疫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医学认为,当人身心都入静后,脏腑、肌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都处于松弛状态,阴阳相济,气血调和,经脉畅通,内部脏器吐纳有序,眼、耳、鼻、舌、筋、腱、骨髓等得到濡养和滋润,从而起到促活气血、协调脏腑、增强元气、安宁心神、疏通经络、强健筋骨的作用,且有利于避免因精神紧张、压力增大形成的伤害。静心——戒除浮躁,集思——思索人生,弃烦——抛弃烦恼,养神——颐养精神,这些都有利于养生保健,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动能生阳,静能养阴。安心养神,可以降低新陈代谢率,不但能生精,使人精满神足,而且能养气血,使气充血旺,改善内分泌功能,可以延缓衰老,恢复青春活力。据科学检测,当人入静后,提高了大脑兴奋与抑制的协调性,脑电图中α波能量增高明显,说明强化了大脑的功能。许多画家、书法家、作家、学者以静养为主,获高寿者很多,如齐白石、冰心、张大千等。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中医养生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前半句是要求,后半句是结果。“精神内守”就是协调、清静、稳定的心态。中医养生学从动静关系看,主张以静为主。养生之道,养心为上。难能可贵的是身处逆境,尤心安神定,总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所谓“病从心生”“境由心造”“心安病自除”,正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秘诀。
当我们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静静地躺一会,或闭目静坐片刻,什么都不要去想,把一切喧嚣、烦恼统统抛在一边。稍后,就会感觉到是那么的惬意、悠适,一切疲劳、精神压力和烦心的事都会消失得干干净净,重新恢复旺盛的精力,这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如何去寻找静的机会,在静中获得片刻的安宁,在静中获得安慰。佛家主张静能生慧,指的就是在静中获得灵感。我国自古就对静坐养生十分重视,儒家强调“仁者寿”,后人解释是“仁者,无欲,故静,性静者多寿考”, “仁者少思寡欲,常安静,故多寿也”。意思就是说要清心寡欲,只有心性清静的人才能长寿。
静并不等于不活动,它是相对于动而言的。人的生命经常与活动相对等的便是休息,便是静。诸如睡眠,就是人们在休息获得静的机会。生命的功能就是在休息和静中得到充养,不断更新着能量,获得新的生机。一切生命功能都是从静中汲取的,在自然界中,任何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从“静”态中衍生、并充沛它的功能的。人类的知识积累、智慧也都与静有很大的关联。所谓的灵感,就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佛家的禅定,就是以静虑为中心内容并最后获得“般若智慧”的。道家的打坐入定,也是以静为修炼目标获得“清静无为”而最后达“无不为”的。儒家的静坐也是以“静”养“浩然之气”的。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黄帝内经》也要求人们“志闲而少欲,心安不惧,形劳而不倦。”说的也是一个“静”,即“心静”。心静才不会有过分的欲望,才能心安理得。知足者常乐,虽劳其形而不倦。
所以,我们要在繁忙的工作余暇中,寻找静的机会,让我们的大脑休息一会儿、冷静一下,让我们的精神松弛一下,让负荷运行的机器有一个加油检修的机会。调整一下生活的脚步,不要总是忙忙碌碌,到老空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所以,我们不妨修习一下“静坐养生”之术。静坐不但可以使我们极度紧张的身心得到缓解和安慰,使散乱的精神状态得到统一和集中,而且促使心理健康发展,也可使我们的生理功能恢复,使大脑皮层的活动趋于镇静正常,摆脱一切不良的刺激,促进全身各部位的工作运行正常、协调。
静坐的过程,是对精神和毅力的锻炼,可以使我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精神集中,默然澄心,坚定信念,将妄念逐步清除、正念得到提炼,让大脑得到保护性的抑制和休息的机会。过后,顿感全身轻松,大脑清醒,精神爽快,耳聪目明,精神和思想保持在相对最佳的状态中。因为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儒家名著《大学》中也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自然的法则去寻求静的效果,所以说静坐是最基本的休养方式。它既能培育元气,积蓄元气,阳和之气油然而生,阴霾之气悄然而去,使精、气、神得到强化,达到增强体质、抗病免疫、延年益寿的效果,又能在静中获得安乐和“般若智慧”。
因此,我们不妨在生活中寻找静的机会,只要每天坚持那么一会儿,就能让生命之树不断获得新的能源,就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无尽的快乐。
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结论,应该说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生命的过程不可缺少适度的运动,否则组织器官的功能就会衰退;但是也不可缺少休息,因为通过休息能使机体及时地得到调整修复,消除自由基,抗御衰老,有利于生命的延长。
依据生命的松紧平衡机制,头部是紧张中心,胸部是平衡中心,腹部是放松中心。那么按照松紧平衡法则,头脑要静养,身体要动养;头脑要凉,肢体要热。简单地说,心要静,身要动;头要凉,脚要热。所以说,一动一静构成了养生的基本法则,在松紧平衡机制中获得了完美的统一。
(三)生命在于平衡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养?运动与静养都是生命所必需的,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不全面。于是根据中庸之道的逻辑,又出现了第三种说法:生命在于平衡——生命在于动静的平衡,科学地运动和静养。过动则损,过静则废,动静交替,脑体交替才是健身之道。生命在于平衡,虽是中庸之道的逻辑体现,却也包含着生命的哲理。下面就对生命平衡论做一分析:
1.生理平衡是健身基础
(1)酸碱平衡
人在进行物质代谢时,产生大量乳酸、二氧化碳等酸性物质;另一方面,人吃进各种各样的食物,既有酸性食物,也有碱性食物,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分解,最终产生酸性、碱性物质。人体有十分奇妙的“缓冲系统”,酸来碱抵,碱来酸挡,通过呼吸和泌尿进行调节,使“pH”保持在中性稍偏于弱碱性。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内环境pH值应保持在7.35~7.45,这个酸碱度对人的生理功能尤其是神经细胞的生理活动最为适宜。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难免引起体液酸碱平衡失调。酸性物质积聚过多了,缓冲系统也会力不胜任,体液的pH值如经常低于7.35这一“底线”,甚至还守不住的话,就首先影响大脑功能,呈现倦怠、乏力等一系列症状,进一步会导致心脏血管疾病,甚至其他多种器质性疾病。国外一位医学家说过一句言简意赅的名言:百病皆从体液的酸度高引起。
健康人的pH值要保持7.3左右。我们平常吃的肉类几乎都是酸性的,要和碱性食物搭配吃,蔬菜中的卷心菜、芹菜、胡萝卜等就是碱性食物,可以多吃一些。所以我们讲究营养平衡,要求饮食合理、清洁卫生、营养适度。在吃鸡鸭鱼肉生猛海鲜时,青菜水果不能少。营养适度是饮食平衡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有些人营养过剩,患脂肪肝、肥胖症的不少,值得注意。
(2)代谢平衡
“只有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才能保持基因的正常复制,保持细胞的正常分裂,才能获得健康长寿。”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存在于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之中。任何生物从诞生到死亡,必须终生保持着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一方面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构成自身组成(合成代谢),另一方面又要向外界排出自身老化分解的废弃物(分解代谢)。生命就存在于合成与分解的动态平衡之中。如果合成代谢小于分解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生物必然日渐消瘦,生命便慢慢衰老。
2.心理平衡是健身之本
所谓心理平衡,就是时刻保持好心情、好情绪,对毁誉、得失、生死处之泰然,舒适自如。古代医家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说明心态不平衡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多数人的亚健康就始之于心理不宁。人立足于世间,会经常不断地接受来自身体内外各个方面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刺激。最严重的刺激是精神方面的,这种刺激对每个人来说又都是不可避免的。过于频繁、强烈的外界和内在刺激是人体难以承受的,它会破坏人体平衡,危及健康,严重时可以致命。为此,人有必要学会自觉地掌握和运用一些适当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措施,合理宣泄,调整心态,缓解刺激的压力,增强心理适应力,以保持情绪的有效控制,维护心态的平衡与心理健康。
3.阴阳平衡是健身之道
从阴阳二分法看,动为阴,静为阳;松为阴,紧为阳。生命运动的健康之道可归结为动静平衡与松紧平衡两种。这就是养生的大智慧——阴阳平衡规律的运用。
(1)动静平衡
所谓动静平衡,就是动以养身,静以养心,适度运动,松弛神经。我们所说的运动应该是动中有静,连续剧烈运动反而有损身体健康,导致未老先衰;我们所说的静也是相对的静,是外静内动,形体虽不动,但气血运行更加通畅了,特别是在盘坐时,气血集中在胸腹腔中运行,调补了五脏六腑,提高了脏腑功能。而且这种静养,是在日常活动以后的静养,而不是整日不动的静养。所以,这种静养是对一日工作学习活动的调节,是消除疲劳的措施。静养是生命力的加油站,是对生命的延续。但绝对的守静,不利于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人的生命规律是“用进废退”,完全静止不动使机能退化,会影响健康。
因此,动静交替、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才是健康之道。平时轻体力工作的人,如打字员,缺少活动,应多运动;平时重体力工作及运动较多的人,如运动员、建筑工人、搬运工等,应多静养。总之,运动与静养平衡的总原则是:平日活动多者,适当以静养调节,平日不活动者,适当以运动调节;青少年时以运动为主、静养为辅;中年人应动静相当,自我按实情掌握;老年人以静养为主,运动为辅;健康者以适当运动为主,静养为辅;患病者以适当静养为主,运动为辅。总之,每个人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节动与静的平衡,以保持自身健康快乐为度。
(2)松紧平衡
生命是放松与紧张的平衡体,由于神经与体液的调节,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是生命存在的前提,保持一定的放松度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只有两者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中生命才能完好地生存。平时脑力工作的人,应多放松心情;平时体力工作的人,应多放松身体。一张一弛,劳逸结合。
(四)生命在于不平衡
先说一个很简单的现象:在盛有开水的热水瓶中投入一冰块,100摄氏度的开水和0摄氏度的冰块两者温度不同,在热水瓶中形成“热不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冰块融化为水,瓶中水达到一个均匀的温度,形成了“热平衡”。这个过程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如果要问上述从热不平衡到热平衡的过程会不会自动倒过来进行?显然不会!谁见过热水瓶中的温水自动变成开水加冰块?为什么不会呢?这要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与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封闭系统(如热水瓶)中,其总熵只增不减。
不妨回到热水瓶中:冰块融化是由于热量从开水转移到冰块所致。开水减少的熵等于它交出的热量除以开水的温度(均以绝对温度计算,即摄氏度加273度),冰块增加的熵等于它收到的热量除以冰块的温度。在这个过程中,开水交出的热量和冰块收到的热量相等,而冰块温度比开水温度低,因此冰块增加的熵比开水减少的熵来得多,所以热水瓶中的总熵增加了。这个过程符合第二定律,故能自动进行。而其逆过程导致总熵减少,违反第二定律,所以不可能自动进行。这个结论是普遍适用的,在封闭系统中事物的变化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具有最大熵的热平衡,相反的过程不可能自动发生。
熵是什么?简单地说:熵是系统无序的度量。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增熵意味着封闭系统总是从有序自动朝无序发展,最终达到的热平衡是最无序的混沌状态。从有序到无序,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第二定律的增熵只适用于封闭系统,不能孤立地用于生命系统。因为生命机体是开放系统,它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所以,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能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机物演化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的生物体。生物体这个开放系统在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多余的熵排出到周围环境中,使自身的熵减少而保持有序;而周围环境则因接纳熵而变得更为无序——想一想那些垃圾、污水、废气就明白了。将生物与周围环境一起考虑,其总熵还是增加,第二定律仍然适用。
因此,从物理学角度看,生命是高熵的汪洋大海中低熵的一叶孤舟,为了不被大海吞没,就要不断地对抗增熵。我们饮水、进食、呼吸新鲜空气等,固然是为了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吐故纳新,同时也是为了抛弃身体内多余的熵。从饮食呼吸中所获得的熵比通过排泄所抛弃的熵要少,不断抛弃身体内多余的熵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而死亡则是走向热平衡的最终归宿。那么不平衡才是生命生存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在于不平衡,死亡才是最终的平衡。
(五)生命在于放松
由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历代养生实践的探索,我们终于喊出了生命在于放松的理念。笔者通过分析觉得,人的生命观经历了对立统一与否定之否定的思辨,静养是对运动的否定,平衡是对两者的折中,不平衡又是对平衡的否定,但它们都是对运动论的延伸或补充,都属于运动论的范畴,只有生命放松论克服了运动论的局限,超越了运动论,从而最终把它们包容、统一了起来,达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
实际上,运动与静止都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在运动的同时,也时刻不断地休养生息,动养和静养是中华养生的精华,平衡是对动养与静养的调和,不平衡则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唯有放松能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因为运动需要放松,静养更需要放松,只有放松才能引导机体从不平衡向平衡过渡,建立最佳的放松平衡态。所以说生命放松论是对生命运动论的超越,跳出了运动论的怪圈,它必将引导人们向生命的高质量、高境界进发。
因此,我也常常把这个例子作为对立统一、思想创新的典型,启发学生去求异求新,并且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原来提出一个新思维,就这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从问题的对立面去提新观点,从对立的统一或者说折中、中庸的层面上去提新观点,从否定之否定中突破原有思维框架后提出新观点,这就是辩证法在创新中的应用。学会批判,学会否定,才会有创新。
1.从生命的运动观看,放松运动才是健身之道,放松才能养身
连续剧烈运动,会降低免疫力,易发生感冒。职业运动员带伤训练,会发生肌肉、韧带、关节劳损。过度运动还会使女性月经紊乱,甚至发生不育。最近,德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适度的休闲有助于大脑健康,有助于延长寿命。因为过度的运动和压力,会损害人脑细胞,使人健忘和未老先衰。所以,过度运动者高寿极少。博弋莫列茨院士说:“机体中任何一个器官的功能,都不要过度负荷到筋疲力尽,否则必然要未老先衰。”
运动性伤病是经常发生的,运动锻炼也是“双刃剑”。因此,体育科学与运动医学专家经过研究论证提出“生命在于适量的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与静养有机地结合”。那么,把运动与静养怎样结合才是科学的健身之道呢?那就是放松,放松是沟通运动与静养的桥梁,放松是动静结合的最好溶剂。所以说,不是放松的运动就是盲动,放松运动才是科学的健身之道。
86岁的施秀英老太,28年前身患肺癌,可恶的癌细胞肆无忌惮地吞噬着她脆弱的生命,面对死神的步步逼近,她选择了坚强,并用运动创造了生命奇迹,成了当地的“抗癌明星”。近年来,她屡次在亚洲及全国老年运动会上夺金摘银,蜚声大江南北。每天清晨,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她总是雷打不动4点准时起床,绕着城墙根跑15公里。为增大肺活量,她边跑边大声叫喊着:“一、二、三、四。”长跑结束后,再做人体倒立、俯卧撑、引体向上。回家还要洗个冷水澡,冬天也是如此。长期不懈、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使施秀英的体质日益增强,性格更为开朗。她靠运动战胜了病魔,延长了生命。
这是个非常特殊而有价值的例子,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边跑边喊、人体倒立、冷水澡。这三个方面都是放松身心的绝佳途径,有力地说明了运动中和运动后放松的重要性。生命在于运动,生命更在于放松运动。
2.从生命的静养观看,放松才能入静,松静才能养心
静养是放松的表现。运动需要放松,静养更需要放松,精神放松才能入静,思想紧张,静不下来。无松,不能静。
放松是对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和超越。放松就是运而不动,静而不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神态。放松就是清静专一,忘我而机智警觉的状态。所以是生命最理想的心理状态。
我国传统养生术如太极拳、气功,强调的就是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全身放松、呼吸自然,使练习者从精神到肌肉都处于一种松弛反应状态,从而调摄精神、改善生理功能,达到心情舒畅、陶冶情操的养心效果。
3.从生命的平衡观看,放松就是要达到低能耗基础上的阴阳平衡,放松才能致衡
现代医学认为,情绪的失控往往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引起整个机能的紊乱,导致疾病丛生。人体的过度紧张,首先损害的就是人体的指挥中心——大脑,大脑神经中枢兴奋与抑制的平衡状态被破坏,于是,人们常会出现失眠、抑郁、健忘、倦怠等亚健康的症状。人体的亚健康状态,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诱发许多身心疾病。
北宋《太平经》曰:“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人无忧,故自寿也。”清曹庭栋《养生随笔》:“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怒则气盛,气盛则肝举叶张,伤肝也。大怒可使血压骤升,血液变稠,久而久之,会引起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怒还能诱发脑中风,使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增多,加重胃溃疡等疾病的复发。故大怒是人生中一大忌。晋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陶弘景还有言曰:“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中和实为制怒之良策。我们说,“中和”就是一种放松平衡的策略,以平和的心态实现低能耗基础上的阴阳平衡。所以,放松源于平衡又超越平衡。平衡中蕴含着放松,放松是平衡的砝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多多,工作变动大,环境不确定因素多,加上家庭事务纷繁,人际关系复杂,使人们常处于应激、紧张状态,疲于应付。心理失衡,躁动不安,焦急忧虑,纷至沓来,成为生活常态。要在这种环境氛围下保持心理平衡,实属不易。需要涵养、豁达、克制、隐忍,以排除烦恼、郁闷、懊丧、失落、忧伤、愤怒、悲哀等种种坏情绪。这就要求人们具有提得起、放得下的精神境界,具有不攀比、不妄求,自得其乐、知足常乐的宽广胸怀,具有承受挫折、大意、失败的心理准备,具有顺其自然、处之泰然、应对坦然、曲折必然的良好心态。可见,只有具备放松心态——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心态平和、活得潇洒,才能及时纠正不断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这是健康长寿的最重要秘诀之一。
综上所述,紧张的心态是导致心理与生理不平衡的原因,放松就是平衡的法宝,放松才能致衡。
4.从生命的不平衡观看,生命就是对抗增熵的过程,放松才能延年益寿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与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封闭系统之熵值只增不减。熵是一个物理量,它随时间之变化是不可逆的。因为熵是系统无序的度量,熵增加的过程就是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人们早就看到一些自然现象:覆水难收,生米煮成熟饭,生物从生到死……这些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谁见过泼出去的水回到碗里、熟饭变回生米?不可逆性是因为这些均为增熵过程,系统的无序度增加了。水渗透到泥土和米粒中以后,比原来两者分开时更混乱了。这就增加了无序度,使熵值增加。生物从生到死的情形要复杂些,但也是由于增熵,其机体中无序度的增加。
实际上,从放松与紧张的矛盾看,这增熵的过程也是有机体紧张度增加的过程。紧张性增加,系统就从有序到无序。生命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是一个从放松到紧张的过程,最终导致生命的崩溃。因此,生命的历程就是对抗增熵的过程,就是放松对抗紧张的过程,一旦放松对抗不了紧张,生命就瓦解了。所以说,生命在于放松,放松才能延年益寿。生命放松论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符的。
5.从养生实践看,所有的养生功法其本质在于放松,放松才能养生
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寻求各种各样的功法以延年益寿,如气功、太极拳、禅定、冥想、瑜伽,这些功法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生命的放松。以气功为例,从气功练法来看,气功的“三调”(调身、调心、调息)都与放松密切相关。调身,不论是站、坐还是卧式,都是把身体调到最省力、最舒适的姿势,以实现其放松;调心,是要求凝神静虑,排除杂念,心情放松;调息,要求呼吸深长,细如抽丝,不放松是做不到这样的。特别当呼吸与意念、内气相结合时,三者在“松”字上统一起来,难解难分,一种莫名的“快感”会油然而生,把人送入放松忘我的佳境。
实际上,所有的功法主要归结为调身、调精、调气、调神、调力五个方面,以取得独特的放松养生效果。概括地说,调身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舒适省力。调精做到练精化气,养精蓄锐。调气做到气沉丹田,上下贯通。调神做到心静专一,恬淡虚无。调力做到上虚下实,放松用力。
因此,所有养生功法,精神的集中专注、松静入定是精髓,放松才能入静,放松才能入定。一句话,放松才能养生。
6.从生命的智慧观看,放松就是使大脑处于松弛而又高度专注的α波状态,放松才能益智神经心理学证实,人体脑电波中8~12赫频率的α波段是成年人在安静、觉醒状态下的主要活动节奏。在那些正以某种方式入静的放松者中间,脑波α成分有序化逐渐增强,而忧虑者则很少出现α波,代之以频率较高的β成分。
脑波处于α波段时,人体进入“放松性警觉”状态。主观感觉舒适、放松和注意力集中,身心沉浸在伸展想象力翅膀飞翔的幻想、沉思气氛之中,可以取得非凡的记忆力,高度专注和不同寻常的创造力。尤其高振幅的α波在沉思中能产生高效学习效果,是创意思维活动从酝酿到领悟的过渡过程,由此引导脑波频率进入低于α波段的θ状态,使思想处于非常开放、自由流通的创造境界。这就是放松的智慧。
可见,放松才能萌生创造的智慧,紧张忧虑是身心的大忌,也是创新的大忌。而生命的价值在于智慧,智慧是生命的灵魂。生命在于放松的理念由此获得充分的验证。
7.从生命科学看,放松能产生脑内吗啡,放松才能实现生命最优化
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能量。缺乏能量,事业无从谈起;但如果为此不顾一切地激发自己的能量,又会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二者看似二律背反,其实有一条协调平衡的捷径。
这就是要善于利用脑内吗啡。多巴胺大量分泌出来后,由于消耗能量,身体精疲力竭,这时候要是分泌出脑内吗啡,多巴胺就能发挥出平时的10倍甚至20倍的功能作用。也就是说,脑内吗啡具有类似杠杆原理的增强能量效果。不论精力如何旺盛充沛,多巴胺分泌过量总有副作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必定大量产生活性氧。但脑内吗啡不存在这个问题。运用脑内吗啡增强少量的多巴胺的功能效果,可以说是理想的大脑使用法。
善于利用脑内吗啡的唯一办法就是放松,因为放松才能产生脑内吗啡,从而实现以最少的能耗使生命机能发挥最佳的状态。放松地学习,放松地工作,放松地运动,放松地用力。一句话,放松地用脑。放松的本质竟与春山茂雄先生揭示的脑内吗啡增强放大作用不谋而合。生命在于放松的真理由此得到了生理学的验证。
8.从放松的本质看,以最少的能耗使生命机能发挥最佳的状态,放松才能至善至美
放松就是一种使运动趋向静而不止的平衡状态,一种最节能的、智慧丛生的高效理想工作状态。如果是纯粹的静止状态,大脑则停止工作,处于完全的自我保护状态;如果是纯粹的盲动状态,大脑思维则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工作效率极低。唯有放松让大脑处于似睡非睡的清醒状态,把生命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限度,又加强了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联系,使其获得最大的智慧。所以,放松态是生命的最理想状态。
《上古天真论》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名篇。该篇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过程,取决于肾精气的盛衰,若欲延年益寿,就必须善于保养精气、保持精气的旺盛不衰。因此,《黄帝内经》特别重视把调神养生作为养生理论的核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其心理调摄的精髓。
“恬淡虚无”就是要求人们思想娴静,没有过分的欲望。这就应做到心情宽松、平静,少存邪欲之念,不要患得患失,保持思想纯净、情绪乐观的状态。俗话讲“知足者常乐”。人的需求和愿望,应与社会现实和个人条件相联系,不要做过分的奢求,而应知满足,就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得到相应的享受,应该说这就是美好的生活,如果不知满足,就会增加思想负担,损害心身健康。所谓的“知足”,不是指不思进取、消极无为、满足于生活现状,而是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中,都能使自己的心理处于愉悦的平衡状态。美国哈佛大学一项长达6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大约75%的人在75岁的时候还活着,其中多是知足常乐的人。由此可见,“恬淡虚无”而“知足常乐”营造的就是放松的心境。
“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体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然而,在生命活动中,“神”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黄帝内经》特别强调“神安则延寿,神去则形散”。守神,即是要求一个人应保持神气内潜而守持于中,使精神专一,不致外越,其神可养,方能身安寿延。只有精神专一,才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致神乱。其次要善于“御神”。御神就是要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神。人是有感情的,在生活、工作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难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而在精神上受到一定的刺激。善于御神的人,则能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情感,既不使其太过,又不使其持久,做驾驭自己情感的主人。对于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要能善于排解,善于控制。否则,会耗损精气,致“半百而衰”。可见,精神内守是放松调节的根源,只有学会精神内守才能排除紧张之乱,达到放松专一的高界。精神专一才能学业有成,登上成功的阶梯,从“无为”而致“无不为”。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所倡导的“恬淡虚无”,并不是说要人们看破红尘,完全无所欲、无追求,而是说要量力、要适度、要现实。恬淡虚无是一种养生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人们追求的目的。所谓“精神内守”,也不是说精神永远不外泻、神伏而不动,而是指精不妄伤害、神不妄动之意。此外,“恬淡虚无”与“精神内守”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恬淡虚无、心平气和能使精神保持专一,不易为身外之物而扰动心神,脏腑之精也可得以有效守持而功能协调正常。而心理状态的自我控制与调节则能使人做到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达到恬淡虚无的心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心理养生原则,正是生命在于放松的体现。对于我们今天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延年益寿,仍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章乃器在晚年将内功拳修炼概括为三个层次:自我失重、自我催眠、自我消亡。自我失重是指顺着重力,自我放松,“一切放下”;自我催眠是指进入似睡非睡的内功态,进入这种催眠的状态中,人的内部调整进入最佳状态,大大有利于祛病健身;自我消亡就是进入“忘却自我,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道出了放松的本质,也道出了天人合一是生命放松的最高境界。不管从何种层次看,修身养性的思想都与生命放松论相通。
现代生物反馈技术证明,通过生物反馈可以实现机体自我认识与自主调整,把控制焦点从依赖外界环境转移到内部自觉掌握,可成功地对体内某一系统、器官、神经组织,甚至单个细胞实现自主控制,以充分开发身体,高效运行体内机能。当代三分之二以上的人类疾病产生的原因可归根到生活过度紧张、思想忧虑。用生物反馈技术训练松弛身心,调节神经系统,解忧消愁,可以防治许多疾病,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
从理论讲,对于机体来说应当有一个生理唤醒的最佳水平——内稳态。这个水平应该是有机体以最小的生理能量来维持机体各器官组织的正常活动。这就是生命的放松态。现代社会大部分的人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长期处于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即使在平静时也是如此。紧张状态是机体的先天防御功能,其作用是机体在遇到威胁和困难的时候,使机体的各部分充分动员起来,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唤起更大的能量来应对外界事件。这时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高度兴奋。然而,如果机体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就会长期失去生理平衡,轻则精神疲劳,过早衰老,重则造成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肠胃功能紊乱乃至溃疡等一系列器质性病变,直至死亡。
可见,紧张是万病之源,放松乃健康之本,只有放松实现了以最少的能耗使生命机能发挥最佳的状态,放松才能至善至美。
总之,生命无时无刻地处于新陈代谢中,生命是有一定的紧张度的,所以要放松生命才能益寿。生命是运动的,也是要休养生息的,所以要运动生命、静养生命。然而科学的运动与静养都需要放松,放松运动、放松入静才能健身养心。生命是平衡的,也是不平衡的,所以要用放松来平衡生命,实现放松平衡。因此我们说,对于紧张的生命来说,放松就是最佳的减压剂;对于燃烧的生命来说,放松就是最佳的阻燃剂;对于运动的生命来说,放松就是最佳的减少磨损的润滑剂;对于静养的生命来说,放松就是最好的助眠推动剂;对于欲望膨胀的生命来说,放松就是最好的抑制剂。由此可见,放松是贯穿生命的主线,是生命的核心要诀。放松达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对动静养生观的超越,是养生的唯一秘诀。
所以说,生命在于放松,拥有放松就拥有健康,拥有放松就拥有智慧。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四、拥有假声就拥有放松
在我学习声乐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的就是放松,虽然老师和许多同学说,眉心要有吸过来的感觉,下巴不要紧,口里好像含着一个苹果,像打哈欠似的,声音在喉咙好像开水要吞下去又没有吞的感觉等等。但丁是丁、卯是卯,顾此失彼,统整不起一种整体的效果,弄不明白怎么做才能达到歌唱所要求的放松。怎么做才能达到歌唱所要求的状态或感觉?怎么样的声音概念才是正确的?由于我的学校处在山区,依山傍水,每天清晨听到有人在山上呼喊,即使睡在床上也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的呼叫不知有几年了,耳熟能详,有时几个人好像比劲似的,看谁的声音拉得长、拉得响。以前不学声乐时司空见惯,不会去计较,现在学了声乐,好羡慕他们长长的叫声,心想要是有他们这般叫劲,声音能拉得如此之长,我的歌唱就找到路子了。后来,我慢慢地模仿,每天跑步后就这样多了一项呼叫练习。后来又读了林俊卿博士的《“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著作,学到了一些放松的方法,把它结合到呼叫中,心里默念“松、松、松”,把声音的位置不断地抬高,并往面罩挪,结果有一天奇怪的声音出现了,我以为是咽音,因为模仿起鸡鸣声来非常的相似。我感到非常惊喜,因为在怪声出现的瞬间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身心放松的感觉。我马上断定,这就是我所苦苦追求的声音感觉,虽然当时的声音很轻,也很不习惯那样去发声,但发声时那全然忘我的舒畅感已经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心灵。即使是一瞬间,也已经让我欣喜若狂,永远地记住了那瞬间的美妙。第二天、第三天……果真不出所料,那特有的放松感使人心驰神往,一下子正确歌唱的感觉就找到了,马上我的睡眠也得到彻底改善,纠缠我十多年的失眠也全然消散了。我太高兴了,我太幸运了。经过三番五次的探讨,确认那怪声是假声,与平时的说话声相差甚远,而不是咽音。假声获得的放松感能治愈我长期的失眠,这太神奇了,我如获至宝。正因为如此,我确信拥有假声就拥有放松。
从对真声、混声、假声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声音的放松作用是有层次的。真声的位置低,主要是胸腔共鸣,它所能实现的只是横膈膜以下的放松;混声主要以口咽腔共鸣为主,由于混入了一定量的假声,实现了口盖以下部位的放松;假声以头腔共鸣为主,只有全身彻底形成统一的放松体才能发出假声来,因而实现了脑盖以下部位的全身放松。
极度震撼的假声,宣泄抑郁、平衡情绪、引导意念集中专一,即刻进入忘我的境界,起到精神放松的效果。所以说,假声是天然的生命放松的法宝,拥有假声就拥有放松。
五、拥有放松就拥有健康,拥有放松就拥有智慧
原本压抑的心灵就像一个恶魔缠住我,与我形影不离,由于失眠困扰,漫长的黑夜不知何日是尽头。自从发现假声放松法的那天起,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假声放松法治愈了我长达10多年的失眠,从此以后困扰我20多年的自卑抑郁一扫而光,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原本垂头丧气的我变得朝气蓬勃。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健康美丽的人生向我招手,有了放松还谈什么疾病,有了放松还谈什么事情做不成,现在可以有信心、有活力、有精力、有智慧来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了。假声放松法立竿见影的放松效果,终于使我拨开云雾见青天,重燃智慧的火花,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些已经遗忘的英语单词、同学名字、地名、孩时的情境竟历历在目,感到从来不用去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何等奇妙的精神世界,这是童年时代才有的感觉,仿佛就是回到了孩提时代,学习是那么快乐轻松的事,丝毫不会感到有什么负担。这使我相信放松不仅能治愈心理疾病,给人以青春焕发的魅力,而且能把人带到一个最具创造力的童年时代。我的直觉让我坚信拥有放松就拥有健康,拥有放松就拥有智慧。
在1999年到2001年历时3年的“全球大讨论”中,各界人士包括数十位健在的诺贝尔奖得主及各行业的执牛耳者,这些“人类的精英”“智慧之星”以及参与大讨论的科学家、社会名流、医务工作者等都空前一致地认为:健康是新世纪乃至新千年人类最主要的头等大事。
什么是健康?“体壮曰健,心怡曰康”,这是健康的本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残疾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这就是说,健康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身体没有生理疾病,体格健全;二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平衡状态;三是人与社会相适应,达到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完美状态。
当今更为严重的是心理疾患有增无减,泛滥的心理疾病使医学“无奈”。人们反思认为:医学不仅应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不仅应是“治好病”的科学,更应是“使人不生病”的科学;医学的服务对象不仅应是病人,更应是健康人。医学面临着“难以承担之重”。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治病最主要是靠人体自然的康复,药物只是辅助治疗,强调自我保健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自然康复疗法,操纵在心灵,实质是心灵疗法。因为心灵是人体的主宰,可以启动人体的潜能,根据人体的需要,发挥人体自我调节、自我治病、自我健身的作用。
人的心情好坏可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心情乐观愉快,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就会调节到最佳状态,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悲观绝望,则会产生对神经和血管有害的化学物质,降低机体的免疫力。有的癌症晚期病人通过调整心态,克服紧张、悲观心理,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做一些必要的放松功,完全把癌症抛到脑后,结果病愈出院了。而如果心情不好、精神紧张、焦虑,整日坐卧不安,那么病情就急剧加重。这种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坏心情整人的力度有多大,好心情救人的力量就有多大。这就是放松的力量,拥有放松就拥有健康,能帮助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什么是智慧?“智”和“慧”构成了智慧,“智”是脑力活动,“慧”是智产生的效果。那么,笔者认为“智”就是通过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由智而生慧,“慧”就是将万事万物相贯通的能力,主要是创新能力。智慧就是将知识、技能贯通创新的才能。把万事万物相贯通进而引发创新,这是必然的。因为规律就是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找到了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即找到了客观规律。能够把此事物与彼事物相联系、相贯通、相融合,也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共性(规律性)。这就是富有创造性智慧的表现。生命的价值在于智慧,也就是在于创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强,我们就会说这人聪明、有智慧。没有创新的头脑那就与电脑差不多,还有什么智慧可言?
放松其实可以理解为全身上下贯通的能力,全身通畅了,人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放松就是打开普遍联系的智慧之光,是大脑思维从混沌走向有序的金钥匙,是智慧的培养基。试想,烦恼的心态还谈什么智慧,无序的思维还有什么创新?
其实,我国古代就有坚定不移的松静生慧之说了,而且放松的智慧竟然还有现代生理学上的证据。当生命处于深度放松而又高度专注的状态时,脑处于α波状态,意味着脑的各部分投入了协调一致的工作,大脑中的潜意识大门打开,大脑思维可以抓住潜意识中所储存的主观信息,使其上升到意识中来,这就产生了智慧火花一闪间的悟性——灵感,想象沸腾、思维清晰、激情满怀,所以放松态是人的潜能喷涌的状态。拥有放松就拥有智慧的理念就在我脑海中形成并固定了下来。
没有放松在我心灵扎根,就没有今天的生命放松论。生命放松论的成因就是起源于放松的智慧,生命放松论的提出就是放松与万事万物联系贯通的结果。正是放松把科学与艺术贯通起来,把自然与社会贯通起来,把生命与非生命贯通起来,把思想与行为(理论与实践)贯通起来,从而显示了放松的魅力。
放松主宰健康,放松萌生智慧,失去了心灵的放松便失去了健康和智慧,也就失去了一切。由此我们领悟到放松所承载的责任之重大,而我们相信唯有放松能承担起人类健康的重任,唯有放松才能实现生理、心理、社会的和谐完美状态,这种状态是人最完整、最本真、最美好、最快乐的存在状态。因而,放松态就是健康态,放松态就是智慧态。
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都揭示了这样的状态,也许使用的话语不同,采取的方法不同,但都是促使人达到这样的状态。比如禅定、冥想、瑜伽、入静、高峰体验、飘(神驰、涌流)、放松性警觉、静心等,讲的都是相通的状态。我们统一称这种状态为放松态,一种深度松弛而又高度专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是一个整体的人,大脑处于α波状态,脑内分泌脑内吗啡,脑处于全脑状态,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消除了隔阂、融为一体,人感到非常快乐,而且潜能勃发、身心健康,人富有创造性,人真正成为他自己同时也是人类的一员。因而,这是人身心最健康的状态,是人的最佳学习态,也是人的最佳情绪态……所以说,放松态是人的最佳存在状态,拥有放松就拥有健康,拥有放松就拥有智慧。拥有了健康和智慧就拥有了一切,因此拥有放松就拥有一切。
六、生命以放松为美,放松是生命的极限追求
多少年来,我饱尝心情抑郁之痛,从未曾去感受生命之美,出现假声后突如其来的放松让我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当我享受到放松带来的舒心与快乐,当我享受到放松带来的青春活力,当我享受到放松带来的聪慧与灵感,此时内向的性格变得开朗,人际关系变得那么融洽,世界变得那么光明,生活变得那么有生气,每天变得那么新鲜。
这一切源于放松,放松给我带来健康与智慧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放松的智慧与健康是那么平淡又是那么奇妙,原来美就蕴含在放松里,原来放松让生命如此美丽,生命拥有放松就拥有了美。我一直以为美就是好看、好听,从未去深入探讨一下美是什么。放松带给我这么美好的心情,我的第一感觉让我坚信美是放松,放松是美。美就是一种放松的感受,一种陶醉、愉悦的感受,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无畏满足感。生命以放松为美的思想就这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并不断地催我去实践、探索、创造生命的放松之美。放松成了我生命的极限追求。
我看见一条狗,它向我狂叫,为什么?因为它不认识我,对它有威胁,引起了它的紧张,狂叫是为了发泄不快放松自我啊。我进而想,生命是如此简单,生命就是为放松而存在的。肚子饿了,口渴了,我们就难受,那么吃饭喝水就是为了肚子的放松;睡眠是我们身心最深沉的放松;性需要的满足更是极端的放松快感;就连拉屎拉尿都是为了身体的轻松啊。天凉了,身体紧张得发抖,加件衣服就是好的放松措施;买了宽敞的住房,外围还装了防盗设施,住起来稳定、安全、舒适,免除了恐惧和惊慌,这不是给人带来喜滋滋的放松吗?但是这些放松都是生理本能放松的需要。
我们每个人都怕孤独,都喜欢与人交往,受人尊重,那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放松,驱除心理上的不安。而我们拼命地学习上大学考研读博,又是为了什么?那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获得精神上的快慰和社会的肯定。这还不是为了大脑持久的放松吗?因为实现人生价值,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是人生最高的满足,从中获得了最大的放松。所以,人们一直不断地努力,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以便实现最高层次的精神放松。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
那我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想,安于现状,心满意足,还有什么放松可言呢?知足者长乐,这本身就是自然放松的表现啊。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渔夫每天只捕一条鱼,够自己吃就好了。一位富翁问他为什么不多捕呢?渔夫反问:“为什么要多捕呢?”富翁答道:“多捕鱼可以拿去卖,钱挣多了,盖房子,生儿育女,有钱花以后就可以不用捕了,看看大海,晒晒太阳,享受自然的快乐啊。”渔夫说:“我现在不是已经每天享受大自然的阳光,生活得快乐了吗?干吗要以后再享受呢?”这真是道出了生活的真谛,一条路两条路也好,千条路万条路也好,生活的全部就是为了获得放松的快乐。
所以,一切需要归结于放松的需要,一切放松又归结于大脑的放松。紧张是绝对的,放松是无止境的。可想而知,放松是生命的极限追求。
总而言之,社会以人为本,人以生命为本,生命以放松为本,拥有放松就拥有健康,拥有放松就拥有智慧,放松成了生命的极限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