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思维特性二:理性——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理性,不让思维出轨

理性的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得到的一种结果。不管怎样,理性是一种心态或一种心境,其表现为能够客观、冷静地看待事物,且思维严谨,逻辑性强。而理智的人做出的判断,一般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自身的感觉或惯性思维,而这些恰恰是属于非理性的状态,比如臆想、妄想、梦想和想象。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活动。理性思维的产生,为能够快速适应环境,为物质世界的快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

众所周知,人都有两面性:理智和感性。一个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处在感性状态。比如:看了部电影被感动了;别人说了几句贴心的话,被感动了;别人为你雪中送炭了,你就暗下决心要如何报答了……

不过,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说这些都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谈不上感性或理性。在生活中,我就是一个理性的人,做事有原则。但其实,有些理性并不能被称之为理性,而是一种理智的状态。下面这个故事,说不定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公元1799年,法国的国力鼎盛,法国军队横行整个欧洲,所向披靡。那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派大将军马桑拿率领1.8万人组成的精锐部队进军邻国奥地利。

部队行至奥地利边界一座名叫弗雷其克的小城时,便在城外驻扎,还不停地向城内高声呐喊。当时,恰逢复活节,再加上弗雷其克没有正式的军队,就算城内居民抵抗,也无济于事,那无异于鸡蛋碰石头。

很快,弗雷其克城内的居民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从早上到下午,会议持续了多个小时,一直都没有商议出一个结果。

一位长老忍不住说:“我们从早上开会到现在,也得不出任何结论,这就说明我们也无能为力。今天是复活节,我们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而不是一起来庆祝复活节?我建议立即敲响教堂的钟,召集居民们一起来欢度复活节。至于那些法国军队,就让上帝去对付他们吧!”

众人听后,纷纷赞同。没多久,弗雷其克城内的各个教堂钟声齐鸣,城内居民老老少少都群聚在教堂中,开始唱歌、吟诵,以此来庆祝复活节。

马桑拿将军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当他听到弗雷其克城内传来的钟声及吟唱声,思索一番后,对士兵们说道:“情势不妙,早上我们到这里时,城里哭声连天。现在他们居然有心情庆祝复活节。根据我的经验,应该是城里有援军到了!而且援军的人数应该不少于我们。”

随即,马桑拿下令退兵。

就这样,弗雷其克城的百姓们不费一兵一卒,单靠钟声及吟唱圣诗就让法国退兵了。

马桑拿将军的失败就在于:没有理性对待这件事,而是凭靠以往的作战经验,用想象去判断事情的真假。不管对方的兵力是虚是实,没有经过验证,就下了结论,以至于对方不费一兵一卒,巧妙击退来犯的士兵们。

同样的道理,在工作或生活中如果能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信我们也会减少一些错误的做法,减少损失。

所谓人无完人,人都会有感情用事的时候,如何能在人情世故的社会中活得理性,就成了看一个人是否成熟的评判标准。不是凭自己喜好,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那么,如何能做一个理性的人呢?

首先,要承认无意识的情绪对行为产生的影响。打个比方,当你在购买一件物品时,很容易被颜色、款式、价格所影响。

其次,要聚焦问题本身,排除干扰。在生活中,有很多所谓的真理,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别人可以通过家庭关系或人脉就能成功,那我还努力什么?”可是,别人努不努力跟你有什么关系?别人成功了,别人走了捷径了,跟你没有一毛钱关系。你不会因别人的成功也获得成功,不会因别人的落魄而落魄。所以说,努力不努力,始终还得靠自己。

再次,看到事情背后的合理性。在理性的人眼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合理性消失了,再多人坚持,也没必要做了。而不理性的人就会随波逐流地犯错误。比如:遇到难题,随意发脾气。

最后,不要无视证据。这点看着简单,但做起来却比较难。生活中,有很多人会拼死守卫自己固有的想法,即使你说得再有道理他也不信。而理智人的厉害之处在于:即使我认为这件事是对的,也能接受这件事是错误的事实。

总之,想要成为“王者”,必须摒弃生活中的感性,不被人情世故等因素干扰,而是要做理性的决策者。这样,你才能在事业上或个人塑造上,离完美更近一步。

行事严谨,理性决断

理性思维是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其对事情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方向,且有充分的依据。如果将理性思维运用到生活中,那就是能否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因为一个人的情绪,能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行为,甚至是自己的命运。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不能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是一架破损的机器。”试想,如果一个企业领导在决策时,把个人的情绪放在首位,那企业的命运就要堪忧了。

虽然“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事实上,亡羊补牢,是及时止损。当遇到难题或不可挽回的败局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悲伤、懊悔,而是找出过错,及时调整战术,从而作出一个正确的决断。

这样,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人生苦短,我们不该花费太多时间追忆过去,而是要更加珍惜时间,理性对待,并提高办事效率,才能让我们在大风大浪中不会迷失方向。

因此,要想做一个理性的,做事严谨、有决断力的领队人,就应该懂得如何抓大,而且善于放小。古人说得好:事有大小,有先后,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后,后其所先,皆不可适治。

做事情要从大局出发,要正确看待大事与小事的区别,要将小事放手交给下属去做,而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作决断和选择上。如果一个团队领路人,一个企业领导,事事亲为,不分主次,那么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事、小事都做不好。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看印度尼西亚前首富、印尼林氏集团董事长,被美国《投资家》杂志列为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的企业家林绍良的故事。

为了在事业上大展宏图,林绍良在1952年将贸易公司从古突士镇迁到了首都雅加达,而他的事业也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当时,印度尼西亚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

林绍良首先理智分析了当地的经济形势,快速设定出一条清晰的商业路线——从人们的最基本需求上入手,如衣、食、住、行,要适应当时的经济需要。等打好基础后,再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进入其他领域。比如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穿衣是最重要的。等确定好计划后,林绍良就开始实施计划了。

同年,林绍良在尼默和布拉巴亚先后建立两座独资纺织厂,然后与人合资在古突士和万隆创建了慕利亚纺织厂和达鲁玛纺织厂。

没多久,林绍良又利用印度尼西亚丰富的橡胶资源,开办了一家轮胎厂,以适应当时汽车市场的需要。

事实证明,林绍良具备了一个企业家的眼光和理性,他投资的这些产业都赢了利。成功对他来说,已经算是一个挑战。眼看着,机会越来越多,但他并没有迅速在各个领域投资,而是先冷眼旁观,再一击即中。

后来,林绍良又陆续投资了一些不起眼,但却存在着发展空间的行业,比如花生油、肥皂、铁钉、自行车零部件等等。在当时的市场上,这些都是比较短缺的物资。也因此,林绍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当地人民的支持。

随着企业的发展,林绍良也遭遇了一些难题,比如资金不足。一次次的挫败,让他深刻意识到:无论从事什么领域,想做什么,都离不开金融界的支持。所以,他需要有一个庞大的资金链做后盾。

1957年,林绍良找到泰国金融业巨头陈弼臣。在陈弼臣的帮助下,林绍良在印度尼西亚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并担任董事长。凭借经济实力和人脉资源,林绍良又在印度尼西亚的泗水、三宝垄、棉兰、巨港、万隆等城市先后开设了14家“中亚银行”分行和支行。

有了金融业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无往不胜。随后,他开始向工业、贸易、金融等方面发展,为林氏财团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可惜,好景不长。1960年,印度尼西亚政府颁布了《禁止外侨经营零售商法令》,这使得作为华裔的林绍良受到了很大限制,他的事业开始变得举步维艰。

当然,林绍良并没有被打倒,而是调整了事业规划,在1965年与好友兼同乡林文镜等人合资创办了华仁谊集团。

多年以后,华仁谊集团逐渐发展到了30多家企业,其涉及的行业包括银行、建筑、地产、纺织纤维、水泥、面粉、钢铁、航空运输、贸易服务等,且均有不俗的成就。

在林绍良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决断力的领导者。在他的事业经历中,哪怕是失败,他也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冷静分析,整装待发。即便被外界的一些因素影响,他也能找出最正确的方向。

在领导者的决策过程中,拍板其实是最关键的一步。拍得对,前途无量;拍得不对,满盘皆输。当然了,决定要不要拍板的过程,是极其艰难的,这不仅要求拍板者有充分的积累,丰富的经验,远见的魄力,想要为王的野心,还要求拍板者具备一定的决策技巧。

比如:在设定战略方案时,要从宏观、开放和创新的角度上研究问题,掌握大局,对当下局势了如指掌。与此同时,还要切记一点:控制好情绪,不要意气用事。

别让“外因”影响你的选择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跟朋友去逛街,你看上了一件大衣或一双鞋子,你中意的是物品的基本款,不过时,且好搭配,但朋友建议你买款式新颖,有着流行元素的物品,他觉得这才符合你的年龄或气质。于是,你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回家后,你左看右看,买下的物品都不那么中意。出门时,你因为找不到一条可以搭配的裤子,选择放弃这件新买的物品。你开始后悔,不该听信朋友的建议,他的建议只是他自身的喜好,而不是你的喜好……

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相信在生活或工作中,你一定遇到过很多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的情况。从小了说,外界因素可能只是影响了你一时的心情。往大了说,外界因素可能会因此改变你的命运。

有句话说得好:“正确的决断来自经验,而经验则来自错误的决断。”倘若你真的很难做一项决定时,就该多花一些时间去收集信息,尽可能了解你将要面临的情况,如威胁与机遇。

“二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前一天,艾森豪威尔将军就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在当时,天气变幻莫测,甚至可以说天气十分糟糕。如果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实施登陆作战将是毁灭性的决策。

可是,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登陆作战已经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做了收集情报和准备工作。如果此事放弃,那一切就将前功尽弃。他实在是不甘心!那种纠结让他痛苦不堪。

终于,他还是觉得应该进攻。为了这个决定,艾森豪威尔将军还立下了军令状,如果进攻失败,所有的损失由他一人承担!

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

艾森豪威尔将军已经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收集情报并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如果因天气的原因就让众人的心血付之东流,那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他实在是不甘心!事实证明,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领军人物,还知道何时何地相信自己的理性和直觉。

这也告诉我们,在做决断时,如果遇到一些干扰我们的因素,不要轻易下决定,而是要冷静分析,明确利与弊的大小关系,从而果断作出决定,付诸实施。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被外界影响,从而作出最正确的选择呢?

首先,要懂得筛选。

比如:在你面前有几种可行的方案,先不要急着下决定,而是要用掌握到的信息逐一比对分析。经过比对分析后,正确的选择就会逐渐清晰。

其次,要避免误区。

比如:在职场中,总有一些过于高傲的领导,在他们眼里:“我就是天下第一!谁也不如我!”因为自身的一些思维影响,在无形中损害了自己的影响力。因此,无论你是多大的领导,都应该摒弃一些性格缺点,别让“外界因素”影响到对某件事的决策。不仅如此,这种管理思想根本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团队的团结。

比如:听信他人,作决策就在一念之间。相信在职场中,并不缺乏这样的领导,他随性、自由,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甚至别人跟他说个什么小道消息,他都信以为真,直接让下属去操作,从而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曾经,有一位公司的经理抱怨自己的老板说:“在我们公司,老板在一些重大决策上从不和中高层经理商量,上千万元的投资也是比较随意,不经过考察、分析,就直接下达命令。这为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你做得好,他说自己的决策是对的。你做得不好,他说你的能力有问题……”

其实,像这种把小道消息当真理的决策每天都在发生,也许一个八卦、一个电话就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如果你也是这样随性的领导,就要改变自己,采用“民主”的决策方式,让所有的中高层一起参与讨论,摒弃主观因素,做出不被外界影响的理性选择。

再次,要重视制度,这也是作出理性选择的一个标准。

在联想集团,柳传志反复强调,联想是一个执行力非常强的公司。在联想,开会决不允许迟到。会议不管大小,迟到的必须罚站一分钟。制度就是制度,必须贯彻。只有坚持用制度的强制力,才能解决一些领导者刚愎自用、暴政独断的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摒弃情绪化。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曾经说过:情绪是一种巨大的神奇力量,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最精明的人变成疯子,也能让最愚蠢的傻瓜做出精明之举。

如果你是一个站在高处的领导者,就要明白,你的正面情绪或负面情绪,都会影响到所有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果领导者的情绪是正面的,其号召力和影响力会非常大,传播速度也会更快,范围更广。相反,如果你总是负面情绪缠身,那势必会影响到所有员工的心情,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影响企业的发展前途。

低调处世,大智若愚

老子曾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正的大用看似无用,但实际上抱愚藏拙,能包容人的一切长处。以“无用”的面目示人,最为人知的就是汉高祖刘邦、三国的刘备、《水浒传》的宋江,“无用”之人揽有识之士,天下英雄尽入我囊中,皆是深谙此道。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低调。低调,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是一种平和豁达、超然洒脱的态度,并不是消极的与世无争。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低调,低调才可以成就大事。

在美国总统竞选史上,林肯是一个以低调取胜的人。

当年他参加竞选时,坐在一辆耕田用的马车上,每到一个地区都和选民们亲切地说:“大家肯定想知道我到底有多少财产吧,那么我告诉大家,我有一个妻子和五个女儿,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有一个租来的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五把。我本人既穷又瘦,没有什么可依靠的,我唯一的依靠就是大家。”

凭借真诚和淳朴,林肯赢得了选民的拥戴,成功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可见,低调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智慧。

低调,又是面对种种压力和诱惑表现出的一种精神放松,进而达到拼搏而不被虚荣所累。既能融入社会,又能超越社会。既会工作,又会生活。拿得起,又放得下。

深圳作为一线城市,也是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的城市,这里气候宜人,降水丰富,年平均温度约22摄氏度。在这里,春天可以去鹏城的花千谷里赏花,夏天可以去梅沙的海边游泳散步,秋天可以去羊台山远眺,冬天可以一睹世界之窗。

真羡慕任正非,可以安居在这样的美景中。那么,此时的任正非在干什么?是在飞往世界各地的飞机上,是在华为的会议室中指点江山,还是在为华为人而日夜奋战加油鼓气?

都不是!

此时的任正非正在深圳的家里,身系围裙,与孙辈们嬉笑玩闹着。孙辈们蹦跳着围在任正非身边,把他看作是一个老头,和他玩游戏,说些孩童般的稚气话。任正非的脸上挂满了微笑,一副慈祥老人的样子,话里尽是些长辈的柔情,丝毫看不出这就是一个“霸道”的企业大佬。

这样的情景,好不惬意!任正非喜欢这样的氛围,喜欢这样的天伦之乐,喜欢抛开有关于华为,有关于企业,有关于媒体的休闲和宁静。

当他从部队转业,用借来的2万元钱在深圳创业时,早已过了“三十而立”的他,饱受讥笑和嘲讽;当他喊出“狼性文化”时,饱受其他企业的质疑和猜测;当他提出要将华为打造成顶级国民企业时,多少人说他异想天开;当他执意要与跨国巨头一决死战时,招来多少笑话和“不自量力”。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内心狂妄的男人,带领华为一路高歌猛进,像个勇猛的战士,所向披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神话。

20多年了,任正非终于把华为打造成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和服务商,跻身世界500强,成为许多高科技企业的标杆和立身范本。

今天,不仅华为万众瞩目,就连华为背后的推手任正非也成为万众瞩目的强人——他曾是美国《时代周刊》入选的唯一中国企业家,被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曾被福布斯榜和百富榜青睐;曾获得《中国企业家》杂志评选的“2008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终身成就奖”;曾占据2011年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的榜首。

那又怎么样?

他不在乎,不出席,不领奖,不沾沾自喜,不在他人面前洋洋得意,不喜欢被人推到聚光灯下,像其他企业家一样,对自己的成就侃侃而谈。就算给他冠上“怪人”“土狼”“华为教父”的名号,他也一笑而过,继续保持“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做事风格,极少被媒体采访到。如果他能站在媒体前说上几句话,那简直就是对媒体的莫大恩赐。

任正非太低调了,太神秘了!这是每一个媒体人的叹息。虽然他不怎么在公众面前露面,但其低调做人的神秘风格和成就,在全球大型跨国公司领袖中受到尊敬的程度,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企及的。

从2万元起家,到几百万元的销售额,再到如今的年销售额4万亿元,可以想象到,任正非付出的努力,华为人付出的努力。你能说,任正非不会因此自豪,不想去炫耀吗?

当然不是!任正非也是凡人,也有着七情六欲,高兴了会笑,痛苦了也会流泪。华为的成就,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他不知偷偷笑了多少次。只是,他笑的方式与他人不同罢了。他不敢在别人面前大笑,因为他怕哪一天会哭。他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大哭,因为他知道,活着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是为了华为。

他这样的想法,从懂事开始,就深埋心底。谁也无法想象他经历了些什么,即便他如今把青少年的坎坷经历当作笑谈讲出来,你也能看到一个作为男人的毅力、执着和对家的温情。他说过,兄妹7人曾因家境贫困吃不饱饭。直到高中毕业,他也没有吃过一个白面馒头,没有穿过一件新衬衣。他的母亲会因几块钱的学费东奔西走,挨家挨户去借,还遭人白眼……

所以,他比谁都珍惜所得的一切,比谁都懂得活的意义是什么。他是那么小心翼翼,又是那么耐得住寂寞。

当被问起华为的长项是什么时,任正非依旧保持低调:是傻!华为从上到下都是大傻瓜。

华为人真的傻吗?不傻!一群傻瓜又怎么能和任正非一起打造出华为帝国?他的回答,令人忍不住想起电影《阿甘正传》,阿甘看似是一个智力低下的人,实则是导演在用一种另类的语言向观众昭示生活的智慧之处。而任正非的回答,正是阿甘式的回答。细细品味,不难看出任正非对傻子的自豪。

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谦卑,把它作为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只有懂得低调,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遵循此理能使我们获得一片广阔的天地,成就一份完美的事业。

低调,是一种境界。有内涵、有修养、有本事的人,才敢于向别人低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他更懂得丰满的谷穗总是低垂着头的道理。他也有充分的自信,从不在乎自己低一点而被别人瞧不起。如果用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一切,那么坏机会也会成为好机会。如果用消极颓废、悲观沮丧的心态去看待一切,那么,好机会也会被看成是坏机会。所以,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豁达。

低调,更是一种心态。强中自有强中手,高人背后有高人。世上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高是动态的,抽象的,永无止境的。但谁也不可能总是站在巅峰上,因此何不把自己看低一点,随和一点,自谦一点呢?

富兰克林曾说了一个道理,就是“愚人之心在口中,智者之口在心中”。可见,一个人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钱有多丰,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也都应该低调做人,加强自身的修养,以一个好的姿态生活。

大局为重,懂得为对手叫好

所谓大局为重?可以说是一种全局思维、战略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行为意识。就是从全局的高度、用长远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形势,从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为企业或个人的命运实现全局性、长远性目标而努力。

在大局为重中,有很多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大局思维。其中,懂得为对手叫好,更能贴切地为我们对大局为重的概念作详细的解释。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修养。在你为对手叫好的同时,也是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与此同时,为对手叫好是一种不计较的豁达,也是在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王者。

事实上,为对手叫好,并不会让自己损失什么,而是会让自己得到一些什么。比如:希拉里在中止竞选后,选择支持奥巴马,还请选民们同她一起来支持奥巴马,希望他们像支持自己一样支持奥巴马。在诸多因素的帮助下,奥巴马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为奥巴马鼓掌,这种行为不但对希拉里没有什么损失,还对她的名声有好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一个为竞争对手叫好的女人,她豁达,有魅力。一位成功人士说:“为竞争对手叫好,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博弈规则的妙处在于,为对手叫好,不仅不会损伤自尊心,还会收获友谊与合作。”

可见,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对手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对手叫好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得到的是感激。在为对手叫好,赞美对手的同时,也是矫正自私与妒忌心理、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1991年11月3日夜,美国大选结果揭晓了,克林顿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克林顿在支持者们的聚会上发表演说,他先是感谢了昨天还在互相猛烈攻击的政敌布什,感谢布什从一名战士到一位总统期间为美国做出的贡献,并呼吁布什和对手佩罗及其支持者与他团结合作。在他执政的四年里,将忠诚地服务祖国。

远在异地的布什知道消息后,也打电话祝贺克林顿成功当选美国总统,还不忘调侃一下:“白宫是个累人的地方。”此外,布什还保证自己和团队们将全力以赴与克林顿合作。

这种客气的“为对手叫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付出,一种精神的付出。竞选成功与否,对布什和克林顿来说,哪个结果都是被肯定的。在事实面前,两个对手保持了高度的理智,为双方的成绩表现出超然的风度。

在生活或工作中,总有一部分人没办法做到“为对手叫好”。他们知道,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充满着博弈和竞争,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遭遇强敌,说不定这个强敌就是自己前进路上的障碍,甚至会将自己彻底击败。但是,如果只想着胜败,就很容易变得偏激,固执。

此外,还有一种心理,就是嫉妒和羡慕对手,甚至自卑。认为自己应该达到一个预期,一旦没有达到,就出现了心理落差,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更别说为别人喝彩叫好了。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你失败了,却获得了一个良师益友呢?想把对手变成朋友,就要舍得为他“付出”。他胜利了,就大方地为他鼓掌,对方也会因你的鼓掌而对你刮目相看;当对方陷入困境的时候,你要保持冷静,不能见机踹他一脚;当你成功的时候,不要在对方面前趾高气扬,应克制自己,不要流露出得意的神情。

2002年世界杯决赛巴西击败了德国后,捧走了世界杯。终场结束的哨声响后,德国球员们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失落与悲伤,但是他们还是走到狂欢的巴西球员面前,微笑、握手,说:“祝贺你。”

此时,罗纳尔多走向坐在门柱边上的卡恩,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样的。”在这一刻,相信不少人都会被感动。

失败者向胜利者喝彩,胜利者也向失败者喝彩,难道他们是在作秀,是为了给观众和记者看的吗?当然不是!他们是在彼此欣赏,懂得失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了又怎么样?在这个赛场上,还是有赢家的,这就够了。从他们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一群不怕失败的勇者,他们有着宽大的胸怀和积极的心态。我们不是常听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吗?这简单的一句话,也说明了输赢并不是第一位的。

为竞争对手喝彩是一种美德。每一次为对手的喝彩,都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净化。而那些不敢为竞争对手喝彩,不想为竞争对手喝彩的人,其实是自己过于怯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摒弃这些不好的心理,做一个真正能为对方叫好、喝彩的人呢?

首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向竞争对手喝彩,并不表明自己是弱者;向成功者喝彩,会使我们得到成功的动力;向长辈喝彩,他们会欣赏我们年轻的热情;向晚辈喝彩,他们会欣赏我们成熟的智慧;向朋友喝彩,他们会珍惜我们的友谊;向对手喝彩,他们会尊重我们的人格;向失败者喝彩,会使我们感知失败的坚强。

其次是要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一个人的成功,必然有她成功的理由。无论她升职也好,加薪也好,嫁个有钱人也罢,她总有出色的一面,也许是出类拔萃的工作能力,也许是独有的人格魅力。我们应该学习她们身上的优点,修正自己的不足。只有多一些掌声给别人,多一些喝彩给别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更上一层楼。

总之,无论在生活或工作中,都要以理智的心态对待。只有以大局为重,才有机会获得新的机会或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