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类思维的起源与进化——智慧活动
高级智慧生物人类的诞生
地球上生物众多,生长在同一环境下,为何只有人类可以进化成最有智慧的生物呢?
一、对人类诞生问题的研究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思是说,生物之间会互相竞争,只有适应力强的,才能最终存留下来。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用很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达尔文揭示了人类的起源,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无法解释古猿是如何演变成人的。
1876年,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指出人类之所以能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恩格斯还论述了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最初,古代类人猿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为了寻找食物,部分古猿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被最终解放出来,学会了石块或木棒等工具的使用,最终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称生活在树上的古猿为“攀树的猿群”;称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为“正在形成中的人”;称能够制造工具的人为“完全形成的人”。制造工具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除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人类产生的认识外,目前诸多生物学研究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发现,人类的产生和其他生物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基因变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了新物种的基因变异。人类是一种生物发生基因变异,在自己或下一代立刻变成了最初的新人类。这是产生新物种的重大基因突变。虽然新人类的功能很不完善,但他们却是一种新物种。
2.同一物种的基因变异。环境和人类自身的行为缓慢地改变了基因,改变有大有小,但不会产生新物种。这一点,也在本代或下一代直接表现出来。小的变异,比如子女跟父母有些不同,这就表明基因在本代已经发生变异。大的变异,比如先天性贫血、先天性兔唇、畸形婴儿等。
3.基因都是突变的,都是DNA长链的突然改变。因此,最初的人类是来自新物种的基因变异,而现代人类则是新物种之后同一物种的基因变异不断优化的结果。
二、人脑的智慧光芒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是现代生物学研究,都说明了一个事实:人类的进化过程是一个播种智慧、养育智慧、构筑智慧、创造智慧的过程。
智慧的物质载体是人脑,而人脑是由遗传而来。人脑的早期进化主要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生理功能中枢、运动与平衡中枢的进化;后期进化主要是前期中的大脑进化,是人类的智力中枢区。促进大脑进化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是制造工具、劳动、语言的发明与使用。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自从人类发明了语言,人类大脑的重量和结构便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一点,足以说明语言对于人类进化的重要性。
人脑是智慧的物质基础,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类能够掌握语言和科学技术,而其它动物却做不到这一点。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人类的遗传使我们具有了这种潜在智能。最重要的一种智能就是,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创造的信息体系智能。人类的信息体系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不是空的,包含了形成潜在智能的全部信息。
潜在智能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智慧。在人类进化的漫长时间里,人类的基因中保留下了自然界运行规则的“印迹”或“秩序”。比如,关于时间的一年四季、日出日落等;关于空间的大小、高低、远近等。经过几亿万年的进化,这种印迹慢慢地以遗传基因的方式储存到人类体内的基因中,是智慧进化最原始的开端。同时,人类的智慧进化,是由于大脑吸收了知识信息,注入了社会实践获得的经验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大脑的信息库,还开发了人类的先天智力。没有这些信息,人类的先天智力就无法得到开发,智慧也会被封闭在大脑里,也就不能转化为社会人。
人类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集大成者,确立了食物链最顶端的地位,其它生物也就失去了竞争机会。可是,放眼全宇宙,其他星球上有没有智慧生命?就目前已有的认知来说,每种生物都有着巨大的潜能,人类同样如此,能否开掘出来,主要依赖于生物顺应环境的能力。
智慧活动生物学原理:神经系统应激反应
所谓应激反应指的是,个体对应激源刺激发生的反应。人类的神经系统可以感应和控制整个身体,而人的所有智慧活动都是因为人的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造成的。应激反应既是人类神经系统的反应机制,也是人类智慧活动的体现。
一、人类神经系统应激反应基本原理
人类之所以能感知身体的各个部位,并控制其运动,是因为大脑神经能感应和操控肌肉上的神经。比如:之所以能感觉到疼痛和冷热,是因为各处的神经能感应伤害和温度传到大脑神经;之所以具有情感,是因为大脑神经不断接收外界信息时是时刻运转的。
大脑神经会对多种大脑神经运行事件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继而引发身体一系列反应。比如,情感反应中的悲痛。人类遇到难过的事或想到伤心的事后,大脑神经就会产生应激反应,调动内分泌、情感神经产生忧伤的心情状态,身体也会跟着配合,可能会哭、会掉眼泪。再如,情感反应中的欢喜。如果中了大奖,当事人的大脑神经“明白”这件事的意义后,就会发生应激反应,调动情感神经产生激动高兴的心情,身体也会在调控下心跳加快。
至于神经系统的应激机制,则是记忆和人格的影响结果。对同样一件事,大脑神经会出现不同的应激方式。比如,某人的父亲去世了:第一种情况是父亲很爱他,父子俩关系很好,某人感到很难过,想到以前跟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他哭了;第二种情况父亲很暴力,酗酒嗜烟,时常打他骂他,他害怕父亲,现在终于解脱,他开心地笑了。
人格就是当事人过去遭遇了不同的事,遇到不同的人并和他们产生交集、以及父母遗传的结果。而产生相应应激的原因是,在长期的人类祖先生活过程中,对各类刺激产生不同反应反复训练的结果。
二、个体应激反应下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个体的神经系统应激反应包括两种反应变化:心理的和生理的。
1.心理反应
个体对应激的心理反应存在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积极的心理反应就是,大脑皮层觉醒水平提高,情绪紧张亢奋、意识清醒、注意力集中、思维清晰,反应敏捷,行动果断,能够准确地评定应激源的性质,做出符合理智的判断和决定;消极的心理反应表现为,过度焦虑、紧张,意识不清,认识水平降低,情绪波动较大,思维混乱,失去了判断和决策能力。
(1)在心理反应过程中,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联系的主要是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反应和变化。在情绪反应方面,表现形式主要有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
焦虑是个体预感危险来临或事物的不良后果时的紧张、担忧、急躁和不安的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促使人们采取行动,适当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而过渡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思维和行动,不利于心理压力的排解。
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特定危险而受到伤害或威胁生命的逃避情绪状态。
愤怒是由于个体在追求目标时受到阻碍或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所表现的情绪激动,脾气暴躁、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发泄不满的情绪状态。
抑郁是消极低沉、悲观、失望、厌世、孤独无助的情绪状态。
(2)在行为反应方面,主要表现为回避与逃避、敌对与攻击、退化与依赖、无助与自我放弃。
回避是指,提前知道应激源会出现,立即采取行动,避免与应激源的接触。逃避是指,已经接触应激源后,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两种方式都是为了避免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所造成的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伤害。
敌对指个体表现出来的不友好、憎恨、怒目而视等情绪。攻击指个体的行为举止对他人构成威胁和侵犯。
退化指的是,无法承受挫折和应激反应带来的压力和冲击,表现出来的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获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依赖包括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对人的依赖指,需要别人的照顾和帮助完成一些本因自己能够完成的活动;对物的依赖,主要指借烟、酒、药物度日,麻痹自己,暂时摆脱烦恼和困境。
无助指的是,面对应激情境无法控制的局面,个体表现出来的无能为力、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动状态。自我放弃指的是,面对应激,个体多次努力应对,在无法奏效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再力争的行为状态。
2.生理反应
个体对应激的生理反应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间联系和调节作用来实现的,整个调节过程从三个方面进行:
(1)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调节作用。一旦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比如严重脱水、失血、暴冷暴热以及乏氧窒息等,或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会提高,反应也会变得异常灵敏;血液重新分配,内脏血管收缩、肌肉血液增多,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肝糖原及脂肪分解,血糖升高,游离脂肪酸增加,为机体适应和应对紧急情况或应激反应提供充足的能量。如果应激反应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太长,还会造成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或紊乱,使心率变慢,减少心输出量,血压下降,血糖降低,继而引起眩晕或休克。
(2)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调节作用。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都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当应激源作用于人体感官时,就会引起神经冲动,通过脑干的感觉通路传递到下丘脑,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出因子(CRF);之后,CRF通过脑垂体门脉系统,作用于腺垂体,使腺垂体合成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接着,CTH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在应激状态下,ACTH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会大大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也会增强。糖皮质激素能提高机体很多组织对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因素的反应能力,有抗炎症、抗过敏、抗休克和抗毒素等作用。在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类激素如皮质激素、髓质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等分泌量会增加,而合成代谢类激素如胰岛素、睾丸素等分泌量则会减少;恢复正常状态时,上述激素分泌的变化正好相反。
(3)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一方面神经系统直接支配着胸腺、淋巴结、骨髓、脾等免疫器官,通过羟色胺等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另一方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会通过与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温和而短暂的应激反应不会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而强烈持久的应激过程则会影响下丘脑的正常功能发挥,使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胸腺和淋巴组织退化或萎缩、巨噬细胞活动能力减弱等,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而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会直接引发导致各种疾病,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的正常发挥。
人类思维的进化:思维能力的进化和思维方式的进化
人类的思维活动始于古猿阶段。古猿进化为人以后,进化过程并不会停止,还在不停地进化着,包括肢体和思维两个方面的进化。思维方面包括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体现在人类脑细胞的进化及其对复杂事物的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思维方式表现在思维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上,如分析法、综合法。但二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体现。
一、人类思维能力的进化
人类思维能力的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思维能力继承着古猿的思维能力,是由古猿的简单思维发展、演化和丰富起来的,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有到健全”。人类的形体由古猿的形体变化而来,人类的语言也由古猿的呼唤变化而来。
总体来说,人类的思维过程共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人类的本能性思维
人类的本能性思维(又称为原始思维)是在猿类的早期阶段形成的,猿类依靠这种思维方式进行生活和繁衍,躲避灾难和危险。
猿类为了生存和繁殖而进行的本能性思维,是一种固定模式的思维。犹如电脑的一个程序,设计好程序后,电脑就能照此程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猿类的本能性思维是动物思维进化的一个阶段,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科学的程序,是猿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猿类的本能性思维是自己进化的结果,在向人的转化过程中,猿类也就形成了一套科学程序,同时也为今后的进化保存了一定的空间。形象思维就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
2.人类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的大发展时期是在猿类阶段的后期和人类初步形成的时期,尤其是人类形成以后,继承了猿类的原始思维和初步形成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发展丰富起来。
形象思维打开了原始思维程序的突破口,使猿类开始主动进行思维活动,在已具有的、原始思维指导下的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思维的主动性和活动的自由性,使猿类可以自主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提高生存和生活能力。比如,发明原始的工具,用于猎取食物、打击来犯之敌。这些都在猿类的生活和种族繁衍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形象思维的产生使得猿类进化为人,是猿类进化到人的关键。
3.人类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不同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将思维的事物用一个抽象的符号表示出来,这个抽象符号被赋予了所代表事物的全部性质,以这些性质为依据,对符号实施思维,思维后的判断和结论也要用抽象符号来表达,这种思维过程就是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中,脑细胞中出现的是物象的代理符号,而不是物象本身,所有分系、判断和结论都体现在对事物性质的把握和对符号的运算上。
人们最早发明的、能够代表事物概念的符号是语言,而语言中的语音就是代表事物概念的声音符号,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时所说的和所听到的,都是这种声音符号。听到某个语音时,将听到的语音所代表的事物性质保存在大脑中,进行思维和判断,然后将判断结果用相应的语音说出来,说出来的语音就是判断的语音符号。
人类的语言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中,人类已经出现了少量的语音,这也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萌芽。抽象思维是同语言一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全部过程都伴随着语言发展的全过程。
语言虽然给抽象思维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语言符号是一种声音符号,是依靠空气进行负载和传播的,一旦负载了语言的空气频率和功率发生改变,语言也就随之消失。所以,语言符号是不能长久地保存下来的,语言所表现的抽象思维模式也不能保存下来。因此,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抽象思维只能处于发生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如果想让抽象思维进行有效的传承,将抽象思维发展得更加完善,就必须发明出更好的、有形的、可以储存的符号,并将这种符号纳入抽象思维中,将抽象思维保存下来,传承下去。这种符号就是文字。
文字是人们用笔写出来的符号(最初是刻写在沙土或山石上)。将文字写在纸上,文字所表达的信息就会附在纸上。文字是有形的,只要提前通过学习来认读这些文字,就能接收到文字所表达的信息,同时也能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接收相应的思维方式。由此,抽象思维也就得到了传承。
抽象思维伴随着语言的诞生而出现,伴随着语言的成长而成长。但是语言是一种无形符号,到了一定时期,语言就会阻碍抽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影响到抽象思维的传承。所以在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时代,抽象思维一直都没有得到完全发展,只有到人类发明了文字后,有了文字符号的参与,抽象思维才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进入健康的、快速、有序的发展新阶段。
综上所述,本能性思维主要表现在猿类的整个生活过程中,猿类进化的最后阶段是形象思维的形成时期。猿类进化为人后,语言的产生给抽象思维的萌芽奠定了物质基础。形象思维产生后,原始思维并没有消失,而是和形象思维一起被人类所使用。同理,抽象思维产生后,原始思维和形象思维也没有立刻退出历史舞台,三种思维方式叠加到一起。现在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综合性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原始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
二、人类思维方式的进化
思维方式体现在每一个思维过程中,主要使用到的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
1.分析法,就是将某个事物进行合理划分,通过这种划分,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考察每个部分的形状、功能等性质,最后将部分功能之和作为整体事物的性质和功能。比如,西医和拼音文字等。
2.综合法,就是首先对每一个部分的性质和功能进行考察,然后考察部分与部分之间的作用原理,找到事物整体的性质和功能。比如,中医和国学等。
其实,不论是形象思维阶段,还是抽象思维阶段,分析法和综合法都是被一起使用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为“经”,分析法和总和法为“纬”,一“经”一“纬”共同构成了思维空间。但比较起来,综合法比分析法要更科学、更合理一些。
分析法的基础是解剖学理论,先研究个别部分的功能,然后将个别功能相加作为事物的整体性质,这个过程无意地遗漏了部分功能,且是重要的功能。因为一件完整的事物本身具有事物某一部分的个体功能,也同时具有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共同作用。分析法恰恰是忽略了部分与部分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