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之光: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三十年华丽蜕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使命与梦想

历史是一面镜子!

站在2018年的门口,用观察者的钥匙回到1988年,穿越这30年,以时间为线,借历史的碎片来梳理中国大历史中成都高新区的变迁,你会看到,历史的车辙下,成都高新区的命运是如此地波澜壮阔。

万物在镜子里的呈现,就是历史的影子。

(一)

爬梳历史,不难发现,在中国历史上,西部曾创造了无数的辉煌。这里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这里见证过秦皇汉武的盛世之况,这里亦孕育了水乳交融的中华文明。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西部总是带着一丝神秘气息,孕育出奇异灿烂的文化。西部的繁荣与演进从来都超越西部本身,具有全局意义。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东部成为中国经济的先行者,西部紧跟步伐,新世纪之交,一场被称为“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战略大开发,在占据中国版图三分之二的西部大地拉开了帷幕。

21世纪开启,基于“两个大局”战略思想,中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视角从关注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转变为关注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十余年来,西部在中国现代化版图中的位置不断调整:从“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考虑,到“建设战略后方”的现实需要,从先行后发的“两个大局”战略部署到“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西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今,肇始于新千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彻底拓展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重塑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西部正崛起为新时代的先锋,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惊人转变,从“向东是大海”的外向主导型经济艰难地转型为“向西是高地”的内外并重型经济。在西进步伐中,西部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中后劲十足的方阵,成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活力十足的“中国板块”。

西部富则中国富,西部强则中国强,以前的西部或是“包袱”“短板”,今天的西部却已是“财富”与“潜能”的象征。是时候展现出西部力量了。

(二)

1978年,一代伟人邓小平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1988年,国家“火炬计划”实施,各个城市陆续划分出一片特殊的区域,它们有着特殊的名字——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一年,一份《关于推进成都科技密集开发区建设工作的报告》递交至四川省委、省政府,很快,偏居西南一隅的成都也有了自己的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最初从城南神仙树片区2.5平方公里的农田上起家,历经30年沧桑岁月,经过5次区域拓展,嬗变出613平方公里的发展版图。不难发现,在空间格局的演进之中,每一次区域面积的扩大都和迅猛发展的产业相关,也和时代的机遇相连。

建区30年之际,成都高新区适逢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赶上产业转移的全球浪潮,经历过电子信息产业的黄金十年,在“中国制造2025”的引领下,它抓住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成都高新区走上了西部改革开放的领跑之路,闯出了一条内陆高新区的创新之路。

“产业发展是成都高新区的生命线”,这是每一位高新人的共识。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国家交付的使命就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成都高新区也不负众望,1990年,它交出第一份答卷——1600万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到2017年,这个数字翻了整整一万倍,达到1665.8亿元。

当我们试图解读成都高新区的使命时,必然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崛起这一视角。因为产业视角能折射出一个区域如何融入全球化、如何开放、如何驱动创新等多维信息。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时代的种子已经在世界不同角落破土而出,成都高新区审时度势,极富前瞻性地确定电子信息产业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此后,创新与开放成为高新区的战略思想。21世纪初,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世界产业浪潮的转移,成都高新区开始走向世界,它虽不沿边、不靠海,但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积极招商引资、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已经成为内陆开放的前沿代表。

以往成都因大熊猫而闻名世界,现在成都因高新区备受跨国企业巨头关注而链接世界。2001年,英特尔高层从地球仪上找到成都,两年后,英特尔正式落户成都高新区。此后,成都高新区的产业走上了“裂变”之路,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陆续入驻,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众多产业协调发展起来。

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之下,这个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一方面肩负着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国家使命”,一方面承载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责任”,产业规模从小到大,综合实力由弱变强。2006年,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单位,目前它已是中国内陆发展环境最优,中西部高端产业招商引资成效最显著、创新创业资源最富集、对区域经济拉动最强劲的高新区之一。

回顾这浩浩荡荡的30年,我们不禁击节惊叹——

这是一条筚路蓝缕、奋勇开拓之路;

这是一条敢为人先、突破变革之路;

这是一条科学决策、创新发展之路。

(三)

30年很短,如今回头,浑然不觉。30年很长,在历史的细节中,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历经磨砺。三十而立的成都高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大历史背景下国家级高新区的典型代表——它位居内陆,没有区位优势;它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它敢为人先,在风云变幻的改革开放大潮中,频频探索出具有推广价值的高新实践。它的传奇故事代表着中国40年改革开放内陆城市砥砺前行的一个方向。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对历史的无知使我们诽谤我们自己的时代。人们总是如此。”如何在历史的尘埃中去打开一个内陆高新区的发展史,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成都高新区走过一条内陆高新区的开放创新之路,这30年是开放的30年,是创新的30年。历史有经纬,以时间为经线,30年来,数不清的产业、人文故事,见证了成都高新区的繁华蜕变、勃勃脉动;以空间为纬线,财富的浪潮跨越千山万水,从太平洋彼岸而来的英特尔、美敦力们,成就了成都高新区的产业高地。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力求梳理出成都高新区的发展路径,一探成功背后有着怎样的人和事。每一座城市的营造都是漫长的,有形的建筑或许可以在几年内基本完成,但城市的人口聚集、产业集聚、精神塑造,则需要更长久的过程,或许需要几代人的耐心与远见。这些都值得我们用一字一句认真记录。

历史把使命和梦想同时赋予成都高新区,有其必然的道理。我们无法左右历史,但可以追溯历史,记录历史。让时代之花在尽情绽放的同时,也铭记其绽放之前饱经风霜的历程。然后,再以历史的名义,赋予它应有的荣誉。

本书里,我们对成都高新区的观察视角不断在特写和全景之间来回切换。从创新之魂、产业之城、改革之先、开放之窗、文化之脉、民生之基、人文之蕴的研究维度,到“人推动产,产构建城”的人、城、境、业视角,这些都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和路径启示。

追寻成都高新区一路发展的足迹,叩问成都高新区激起的历史回响,凝视成都高新区冲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身影,我们仿佛看到,它的成长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鸿篇巨制的现实投射,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生动演绎!

你听到了吗?越来越激越的西部鼓点!你感受到了吗?一颗越来越豪迈的西部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