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基础篇

首先,我们来确认一下自己有哪些思维定式吧。

【例题】

假设上司或客户要求“调查无人机的相关事项并汇报上来”,请在1分钟之内把你能想到的应该采取的措施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目标:10项)。


例如:

● 在网上搜索查询

● 向(公司里可能了解这方面情况的)别人请教

● 购买相关书籍

【解说】

大家都想到了哪些措施呢?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要点,确认自己的思维定式。


首先,请把你所列举的措施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以“调查无人机”的指示为前提,思考具体用什么方式来实行的措施。例如:


● 在网上搜索美国引进无人机的案例

● 阅读电子版的国外入门书

● 自己买一款便宜的无人机来试用


此外,还有另一类措施是对指示提出疑问,思考“为什么要调查无人机”,即确认这项指示本身的目的。例如:


● 向提出指示的人确认“调查结果的用途”

● 针对调查目的提出假设


估计大家列举的大部分措施都属于第一类,可能也有人列举了属于第二类“确认初始目的”的措施。

通过这个例题,大家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是重视具体问题和实施方法的“How”型,还是重视目的的“Why”型。重视目的的“Why”型思维方式更接近本书所介绍的元思维。


元思维是指在面对问题时,不是立即开始着手解决,而是首先针对问题本身进行思考。如图2-1所示,这意味着从更高的视点来看待问题。

图2-1 看待问题的不同视点

总的来说,这两种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一种在面对问题时不假思索地认为问题“就是这个样子”而立即开始采取行动;另一种则先要思考“问题本身是否妥当”,然后再决定如何行动。

正如图2-1所示,不具备元视点,就会完全沉浸于问题之中,错误地认为这就是整个世界。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完全无法洞察到“问题之外的”和“其他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寻找“上层目的”

接下来介绍怎样才能上升到元视点。“元视点”的说法本身比较抽象,图1-1中的“思考上层目的”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具体示意图如图2-2所示。

图2-2 思考上层目的,便可以发现其他方法

上升到元视点,思考上层目的,便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图2-3体现了这种模式。

图2-3 “Why”与其他疑问词的差异

图2-3中,What表示对方提出的指示或问题。

以基础问题(What)为中心,可以通过向上追溯上层目的的Why方向和向下的具体化方向两种方式来思考应该采取的措施。

向下的疑问词是5W1H分析法中除了Why和What之外的When、Who、Where、How以及How long(How much)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通过“Why”来追问上层目的,还可以引发出其他问题(What)。

关于Why与其他疑问词的关系,后文还会详细介绍,除了Why以外的其他疑问词基本上都是为了解决“具体化”问题而提出的。这些疑问词可以在“如何解决问题”方面为我们提供线索,但只有Why才有可能告诉我们“问题本身的问题”。

思考上层目的的两个意义

一般来说,思考“上层目的”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或效果。接下来就根据前文的“调查无人机的情况汇报上来”的例子进行探讨。第一个作用正如前面介绍的,是探究真正的目的,如果发现还有其他应该解决的问题,就要“重新定义问题”。也就是说,可以发现新的问题。

此外,思考上层目的还有另一个作用。即使问题本身没有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思考上层目的,在如何解决问题方面获得线索,例如应该优先解决哪个部分,应该向着哪个方向解决等。

就拿无人机的例子来说,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我们应该重点调查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应该调查技术问题,还是应该考虑其商业用途等。也就是说,思考上层目的还有助于我们掌握How(如何做)。

如果用涂色画来比喻的话,思考上层目的的第一个作用是告诉我们“应该把颜色涂在哪里”,第二个作用则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把颜色涂得更漂亮”。

图2-4 Why的目的1:发现真正的问题

图2-5 Why的目的2: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何“改变战场”

这两种作用的不同,也是“尽快妥善解决问题”与质疑初始问题是否妥当或者“重新定义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不同。在解决问题之前,追溯到发现问题以及明确定义问题的“上游”,从而改变战场,这是Why型思维作为元思维带来的结果。

这也可以理解为“战略”与“战术”的不同。“战略”指“元层面的战斗”,考虑的是要在哪里作战,如何将战场转移到自己擅长的领域等问题。而“战术”考虑的则是如何在现有战场上取得胜利。这种上游与下游的不同,和前文介绍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是一致的。

Why从两个角度 “超越时间”

Why(为什么)的用途非常广泛。面向过去追问“为什么”,可以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探索导致结果的原因;面向未来询问“为什么”,则可以从“方法与目的的关系”出发,思考目前的方法所能实现的目的。也就是说,“Why”能够超越时间的制约,将现在与过去、现在与将来连接起来。

这个特性是其他疑问词所不具备的。

也就是说,只有Why能够“超越时间”。前文介绍了Why的作用是“跨越界限”,从空间上将两个场所连接起来,通过“面向过去的Why”和“面向未来的Why”,则可以上升到元视点,从时间上把两个场所连接起来。也就是说,上升到元视点,就是从更高的层面在下层的事物之间建立关联(如图2-6所示)。

图2-6 “面向过去的Why”和“面向未来的Why”

图2-7 Why可以超越时间的束缚

只有Why可以表示“关系”

用一句话来概括前一节的内容,就是在被称为“5W1H”的疑问词中,只有Why能够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他疑问词则都是为了准确探究事物属性而使用的。

换句话说,其他疑问词,特别是另外4个W(What、When、Where、Who)都可以用一个名词回答,而对于Why则很难只用一个词来回答。例如:


“这是什么?”(What?)……“狗”

“什么时候做?”(When?)……“明天”

“在哪里做?”(Where?)……“学校”

“谁来做?”(Who?)……“我”


与此相对的是:


“为什么?”(Why?)……“因为下雨了”


对“为什么”,无论如何简短,都无法只用一个名词来回答。即使是“因为是家人”这样的短句,最少也必须由“因为是+名词”构成。

这一点也体现了“为什么”的特殊性。

这是因为,如果将其他疑问词比作“点”,那么就只有Why能形成“线”。我们上学时都曾经学过,点是0维的,线是1维的。也就是说,Why与其他疑问词分属于不同的维度。

正如Why作为疑问词的这种特殊属性所体现的,也可以说“元视点就是上升到另一个维度”。

只有Why可以反复使用

很多工厂等经常会要求在工作中“反复追问五次‘为什么’”。发生故障和问题时,如果想找到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表面上的解决方法,就需要反复追问“为什么”。其他疑问词无法做到这一点,只有“为什么”可以反复提问。

因为需要用“在哪”“谁”等疑问词重复提问的,恐怕只有“没听清楚”,也就是重复相同问题的情况。只有“为什么”这个疑问词可以多次使用,从而帮助我们上升到更高的维度(也就元视点)。

每次追问“为什么”,都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元视点。这也是我说“为什么”是个特殊的词语的原因。

Why型思维与What型思维

Why型思维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帮助我们上升到元视点,形成新的创意,不过它也有缺点。反过来说,非元思维(不做更高层面的思考,也可称为What型思维)无法上升到元视点,但它也有其优点。

本书接下来将会从各个角度论述Why型思维的优点,所以这里先简单地总结一下Why型思维的缺点和What型思维的优点。

首先,Why型思维的人在接到指示后不会立即行动,而是先进行思考。从这点来说,“花费时间多”是它的第一个缺点。“思考”这个行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why型思维不可避免会存在这个问题。

Why型思维的第二个缺点是,追问“为什么”往往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特别是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不停追问“为什么”的做法很不受欢迎,所以也要注意提问的方式。相比之下,What型的人因为从来不会违背对方的意愿,往往更能给人留下好印象(例如运动部低年级学生只有对高年级学长言听计从才会受到重用)。

以上是运用Why型思维时的“注意事项”,希望读者们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