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国学读书笔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庄子 齐物论 (四)

续第四章

第四章论述事物相通而浑一的观点。提出勿固执己见,通达看待一切事物。

21.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昭文鼓琴高超,师旷精于乐律,惠施弹琴一绝,这三位先生的音乐造诣可谓登峰造极,因此他们至暮年仍享有盛誉。

22.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

正因各有所好,所以彼此不同,也因有所喜好,故彰显表达出对此喜好的热爱。

23.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有人将那些不该彰明的东西彰明于世,因此以坚白之论(坚硬、洁白不能同存于石中,割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陷入迷途。

24.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

而又以文章论述其不合于道的逻辑,偏执己见,故终身迷茫无成。

25.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

如是这样可称作成功,那即使我虽无所成也可说是成功。若是这样不可以称作成功,那天地万物与我都无所谓成功。(辨证论)

26.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因此,迷乱人心的巧说辩言,是圣人所摒弃的。圣人提倡,不用己见辨说炫耀于世,而用事物的本然求得真实的理解,这就是"以明"的认知方法。

第五章

用辨证的言论,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并再次重申"以明",以心观物的方法论。

仍分小点来看。

1.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

现在暂且在这里说这番话,不知其他人的言论与我是相同,还是不同?

2.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无论相同或是不同,既然都是言论,那么彼此没什么区别。

3.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虽然这样,还是容我说说: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同样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

4.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宇宙之初有它的“有”,也有它的“无”,还有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

5.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突然间有了“有”与“无”,却不知“有”与“无”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

6.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现在我提出这一言论,但却不知我说的宇宙之初的"有"与"无"果真存在,还是不存在?

7.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秋毫毛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小的;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

8.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浑为一体。

9.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既然已浑为一体,那还需要辩论吗?既然已经称作一体,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10.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客观存在的一体加上言论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就成了“三”,以此类推,最精明的计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后的数字,何况大家都是凡人。

11.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从无到有,再到“三”,又何况从“有”推演到“有”呢!不必再推演下去(不必再辩论下去),因任自然就是了。

12.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道原本没有界线,言论不曾有过定准,只因各执已见,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与区别。

13.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请容我谈谈那些界线与区别: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级,有分解有辩驳,有竞比有相争,这就是所谓的八种表现。

14.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圣人保留问题而不去讨论;宇宙之内的事,圣人只是论说,而不评议。

15.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春秋史实是以前君王们治世的记载,圣人虽有评说,却不争辩。

16.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故,天下事理有分别,也没有分别,有辨论的必要,也没有辨论的必要。

17.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问:这是怎么说呢?圣人用心默默体认事物的本然,而众人则争辩不休,竞相夸示。所以说:辩论者,愈辩心思愈乱,离道(真知)就愈远了。

备注:此篇整理于一九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