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庄子 齐物论 (二)
续第二章
第二章论述百家争鸣,以致众人百态,迷失自我。
接第9小点
10.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
众多的骨节,眼耳口鼻等九个孔窍,心肺肝脾等六脏,全齐备存在于身上,与它们哪一部分最为亲近呢?
11.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
你对它们同样喜欢?还是有所偏爱?如是这样,每一部分是否当成臣妾了?
12.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难道臣妾之间不足以相互支配?或是轮流作主?或有其真君存在?
13.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无论是否寻到生命真正的主宰,都不会对它的真实存在有任何损益。
14.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成形,就要不失其真性,以尽天年。
与物质外境相互对立、消磨,驰骋追逐其中而不停歇,这岂不可悲?
15.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终身劳碌而不见什么成就,一生困顿疲劳却不知自己的归宿,这岂不可哀?
16.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这样的人生,虽不会死亡,却又有什么意义!形体逐渐衰竭,精神与情感也随之衰竭,这岂不是更大的悲哀?
17.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生在世,本就如此迷茫昏昧吗?难道独我一人迷茫,会有不迷茫的人吗?
第三章
论述事物、及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提出莫若以明,照之于天(观照事物本然)的认知态度。
1.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如果依据自己的成见作为判断的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
2.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何必一定是通晓事物变化的智者才有呢?愚人也有其判断标准。
3.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还没有形成主观的思想就有是与非的观念,这好比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已到达了。
4.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这种说法是把没有当作有。如果把没有当作有,即使圣明的大禹尚且无法理解,我又怎能理解呢?
5.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言论并非风的无心吹动,发言的人辩论纷纭(各俱成见),他们所说的话也不曾有过定论。
6.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果真说了什么?还是不曾说过什么?他们自以为所说的言语不似雏鸟的鸣叫,也去辩论?其辩论是有用的言论吗?
7.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道无所不在,会有真伪吗?言论如果是真理,会有是与非吗?
8.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道无所不往,会不存在吗?言论不保留,也未尝不可?
9.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被自以为是的小成见所遮蔽,真理被浮华之词所掩盖。
10.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所以就有儒家与墨家的是非之辩,以自家观点判断他家言论是非。
11.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若要判断言论的是与非,则不如用明净的心去观照事物本身。(去除自我成见)
12.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万物各有其单独存在的特性,万物也存在它自身对立的一面。
从事物对立的一面则不能理解另一面,从自己的这一方面了解就知道了。(以心照物,向内探知)
13.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所以说:事物的这一面出自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这一面。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
14.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虽然如此,而任何事物皆随生随灭,随灭随生;方说可行随即不可行,方说不可行随即又可行;(事物的流变性)
15.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时也遵循谬误的一面,依托谬误的一面同时也遵循正确的一面。
因此圣人不论是非观念,只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是正确的认知。
1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事物的这一面也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是事物的这一面。
事物的那一面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是与非。
17.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果真存在彼此两方面吗?或是不存在彼此两方面的区分?
彼此两方面不相对立,这就是道的枢纽。
18.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把握住道的枢纽,以顺应事物无穷的流变。“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明净的心去观照事物的本然(实况)。
备注:此篇整理于一九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