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庄子 外篇 天道(一)
《庄子·天道》篇,庄子外篇的第六篇。天道,即宇宙万物的运行变化规律。天道篇由十个章节编纂而成。
第一章
论述天道、帝道及圣道。提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本来样貌,道德的实质,修养的最高境界,帝道、圣道皆在此境界。
1.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天道的运行从不停滞,故万物得以生成;帝王之道的运行从不停滞,故天下归顺;圣人之道的运行从不停滞,故四海钦服。
2.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明白自然之道,通晓圣哲之理,兼顾上下四方、春秋四季、了解帝王之德的人,行为自由无束,不觉不知、清静自在。
3.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圣人的清静,不是说清静好,才清静;而是万物不足以扰乱他的内心,所以清静。
4.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水静止则能清晰照见须眉,水平面合乎测量的标准,为工匠所取法。水静止则明澈,何况人的精神。圣人的心清静,可作为天地的明鉴,万物的明镜。
5.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本来样貌,道德的实质,修养的最高境界,故帝王、圣人在此境界里休养心神。
6.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心神休静则空明,空明才可充实,充实才可完备。空明则清静,清静则生动,生动则有所得。
7.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清静则无为,无为,则任事物各尽其责。无为则自在愉悦,自在愉悦者不受忧患所扰,年寿自然长久。
8.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本来的样貌。明白此道理而居于帝王之位,就像尧是明君;明白此道理而居于臣下之位,就像舜这样的人。
9.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以此道理而处于尊上的地位,便是帝王治世的德行;以此道理而处于百姓的地位,则是玄圣素王的道义。
10.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以此道理退居闲游江海,山林隐士也折服;以此道理进而抚慰世间,则功名显著使天下大同。
11.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清静则为玄圣,行动则为帝王,无为也受尊崇,淳厚朴素,天下没有什么可与之媲美。
12.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明白天地的运行规律,就知晓天地的根本,可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此调和天下,可与人和谐相处。与人和谐相处,称为人乐;与自然和谐相处,称为天乐。
第二章
提出何谓知天乐者(懂得自然之乐的人),及知天乐者的涵养特征。
1.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
庄子说:我的大宗师!承载万物而不以为义,恩泽万世而不以仁,生命长于远古而不自以为长寿,覆天载地、雕刻众物之形而不以为巧,此所谓自然之乐。
2.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故说:懂得自然之乐的人,活着与自然顺行,死后与万物俱化。静时与阴气同宁寂,动时与阳气同波动。
3.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故体会自然之乐的人,不怨天,不尤人,无外物牵累,无鬼神责备。
4.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
故说:动时合乎自然运行,静时如大地宁寂,一心定而平治天下;鬼不会作祟,神不会疲惫,一心定而万物折服。
5.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以虚空宁静推及天地,通达万物,此所谓自然之乐。懂得自然之乐的人,是为圣人的心,用以养育天下。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二年一月读书笔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