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庄子 应帝王(一)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
庄子认为世间的一切变化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是外在、附加的,基于此,庄子的政治主张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这是《应帝王》的主旨。
本篇分七章。仍如《大宗师》篇,在庄子原文的基础上,一步步了解庄子的为政思想。
第一章
通过蒲衣子之口说出理想的为政者,心怀豁达、率真淳朴,不用权谋,不被外物所束。
1.齧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齧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齧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问王倪四次都不知如何回答。齧缺欢欣雀跃,去到蒲衣子处将此事告诉他。
2.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蒲衣子说:你知道吗?有虞氏不如泰氏。有虞氏,布施仁义以笼络人心,虽获得百姓的拥戴,却未超脱物我两分的境地。
3.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泰氏,睡卧舒稳,醒时悠然自适,任人将自己称马为牛;他的智言可信,德行纯真,从未涉入物我两分的境地。
第二章
指出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不可取。为政者当听任自然、顺乎民情、无为而治。
1.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肩吾拜会隐士接舆。接舆说:日中始对你说了什么?肩吾说:他告知我,做国君,要推己及人来制定法度,如此,人们就不会不遵从,从而受到教化。
2.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蚉负山也。
接舆说:这是欺诳的做法,这样治理天下,就好比在大海开凿河道,让蚊虫背负大山一般。
3.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圣人治理天下,难道是用法度治理吗?圣人是先自正,而后感化他人,如此,可以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4.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鸟儿尚且懂得高飞以躲避弓箭的伤害,鼷鼠尚且知深藏于神坛之下的洞穴逃避熏烟凿地的祸患,难道人还不如这两种小动物?
(此寓意提倡当政者无为而治,听任社会与百姓的自由发展。)
第三章
进一步提倡无为而治,顺应事物的自然,是治理天下的方法。
1.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
天根闲游殷阳,来到蓼水边,正巧遇上无名人,遂向他求教:请问如何治理天下?
2.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
无名人说:去吧,浅薄之人,为什么问这一不愉快的问题?我正与造物者结游,厌烦了,又乘坐那状如飞鸟的清虚之气,逍遥六极之外,游于无名之乡,处于广达无垠的旷野。(此为心境的自在逍遥)
3.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
你又为何用治理天下的问题扰乱我心呢?天根坚持,又复问他。
4.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无名人说:你的心境恬淡,清静无为,顺应事物的自然,没有私心,则天下就可治理好。
第四章
阐述所谓明王之治,是师从、效法"道"治理天下。
1.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勌,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阳子居拜见老聃(老子),问说:倘若有这样一人,敏捷果敢,透彻明达,学道精勤不倦。像这样的人,可与明王(上古帝王)相比吗?
2.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老聃说:在圣人看来,吏员治事为技能所累,劳苦形体,扰乱心神。好比,虎豹因皮色而招众猎人围捕,猨猴因跳跃敏捷,狗因捕猎迅猛而招致绳索拘缚。像这样的人,怎可与明王相比?
3.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阳子居好奇地说:请问,明王怎么治理天下?
4.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老聃说:明王治理天下,功绩广盖天下,却不似出于自己的功劳,教化、恩施万物,让百姓自然受教、受惠却不觉有所依恃。
5.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虽有功德却不标榜,使万物各有所得;而自身立于高深莫测之地,游于虚无空缈道之境。
(此为"道"的作为,明王效法大宗师-道,利万物、使万物自然生长而不知"道"的功德。)
备注:此篇写于一九年三月。整理于二0二一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