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部分国家和地区发展都市型农业的经验和启示
一、发展都市型农业的经验
对于上海这样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又相对贫乏的特大型城市来说,随着城市的发展,农业自然资源将日益紧缺,因而在发展中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像以色列、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发展特色农业的经验很值得学习。
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一半以上都是沙漠,人均水资源只有300立方米,自然资源十分贫乏,却创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其根本原因就是依靠科技,发展高效农业,并瞄准国际市场,大抓出口创汇。在农业科研上,他们十分注意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重视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根据本国的资源特点,在生物技术、喷滴灌技术、微咸水利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利用上独具特色。
以色列农业重视经济上的高效益,重视资源利用上的节约型,重视生产经营上的集约化,着重发展高产高效的罗非鱼、鲶鱼、鳗鱼、番茄、西瓜、花卉等动植物的种养。以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节水灌溉。目前以色列的灌溉农业已成为世界上的特色农业。
荷兰也是个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的国家,因此十分注重科学有序地利用国土,先后通过了四个土地开发法案,具体规定土地开发的法律程序和监督机制,有效保证了荷兰国土开发的合理性和有序性。荷兰国土利用是相对合理的,耕地约占26%,草地占34.5%,花卉园艺占3.6%,工业用地仅占1.3%,住宅用地占5.6%,湖泊河流占9.1%,森林面积占8.8%。
荷兰之所以能经过几十年时间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业出口国,主要是走专业化、机械化发展的高效农业之路。由于耕地少,种粮食在经济上不合算,荷兰人就集中力量发展价值相对较高的蔬菜和鲜花等高效种植业。从自然条件上看,荷兰并不适合花卉和喜温性蔬菜栽培,但该国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玻璃温室栽培,严格控制植物生长的气候,成为“世界的庭院”。目前荷兰已建成1.1亿平方米的温室,专门用于种植蔬菜和鲜花,占世界玻璃温室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由于实现了专业化集约生产,花卉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荷兰花卉份额占全球花卉市场的40%~50%,每年出口总额达到100亿欧元以上。荷兰也引领着全球种业,在全球蔬菜种子贸易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种子培育于荷兰,2016年荷兰出口的种子价值达17亿美元。花卉已成为该国的主要支柱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荷兰农业总产值的35%左右。
日本东京是最早正式提出建设都市农业构想的地区。20世纪60年代末,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农业外受经贸自由化、内受农业兼业化的双重压力,农用土地大量被蚕食,农业劳力大量外流。为了制止农业滑坡,在都市圈保留这一基础性产业,日本于是提出了建设多功能都市农业的构想,并采取立法保障。经过近30年坚持不懈地开拓创新,终于保住了占东京都总面积约5.4%的农田,并建成了具有镶嵌式“绿岛农业”和兴建大批农业高科技产业为两大特色的新型都市农业。
如果说日本的都市农业转型带有一定的被迫性,那么新加坡建设都市农业则纯属是主动规划型的。新加坡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国以后,政府在城市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大力倡导花园城市运动,有计划地推进城乡绿化和特色园林建设,并资助创建兼具观光休闲和出口创汇功能的十大高科技农业园区,终于建成具有观光旅游特色的都市农业体系,一举成为享誉世界的东方旅游王国。在这样一个土地资源十分匮乏的港口城市国家,目前还保留着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约10.2%的成片农田,并取得了相当稳固的基础产业地位,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二、国际经验给予发展上海都市型农业的启示
尽管各国创建都市农业的背景不同,开发特色各异,但是,无疑都同经济起飞和农村城市化的推动密切相关。一则经济起飞,诱导农业向多功能转型,以适应经济发展带来的多元需求;二则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促使农业加速与都市的科技、信息、旅游、食品、医药、商贸等支柱产业相联结乃至融合,为都市农业的转型形成新的生长点。
当前上海农业的转型升级,正面临着与日本、新加坡当年建设都市农业相似的历史性机遇。开创一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是为了同上海建设成为“四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相匹配;也是为了协调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重新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同时还顺应了业已兴起的农业多功能化、高智能化的探索潮流,顺应了圈式格局的城郊型农业向网络格局的都市型农业转型的客观形势。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把握都市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展都市型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及产业很广、很多,因此,必须明确都市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寻找突破口。就上海而言,重点发展农业六大支柱产业,即种子种苗产业、温室产业、农机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先进农艺和先进农资产业。
种子种苗产业要采用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多学科联合,以名、特、优、新品种的培育为突破口,实现种子种苗育、繁、加、销一体化。
温室产业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第二次技术创新,使温室工程的总体水平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适合我国南方地区农业生产需要的国产化温室。形成配套全、类型多、软硬件技术综合配套的温室产业。
农机产业是一个大的产业,要引进消化吸收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研制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所需要的机械设备。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要研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加工产品的档次,形成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的能力。
生物技术产业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研制和开发生产急需的农业生物制品。
先进农艺和先进农用生产资料产业要适应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要研制和开发都市型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的先进农艺和先进农用生产资料。
(2)扬长避短,推进上海农业向多功能化、高智能化、外向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农业多功能化,要从上海经济发展和都市建设对农业的多元需求出发,使原先单纯生产供给型的农业,加速转型为集生产保障、生态建设、休闲生活服务、生技载体于一身的“四生型”都市农业。其功能拓展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推进。通过一产向二、三产延伸,使“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进一步发展为“饭桌子工程”。利用我国在食补、食疗、养生领域的传统优势,积极开发功能性保健食品,以提高农业的生产保障功能。生态建设也将由绿化、美化、净化城乡,进一步发展为创建园林化大都市。农业为休闲生活服务,使三产向一产渗透,让城市旅游业向农村、农业延伸,已成有识之士的共识。农业作为生物技术载体,其前景日益被看好。农业生技产品开发,要从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出发,逐步走向世界。
上海农业高智能化已迈出可喜的第一步。目前,四大标志性工程,即种子、种苗、种畜优化工程,生物工程,绿色生态工程以及温室工程已经启动。畜禽生产正向工厂化迈进,园艺生产正向设施化发展。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新一轮支柱产业兴办的机遇,进一步综合运用先进设施、高新技术、高智能人才,带动整个农业迈向智能化更高层次。
上海农业外向化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向全方位的涉外农业发展,不仅靠本市农产品直接出口,而且靠组建内联外延的跨地区农业外贸集团扩大间接出口,并开发涉外宾馆农业、旅游农业以节汇创汇。加大农业企业、物化技术和技术性劳务输出的力度。与此同时,也要用足、用好外资外技,以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中,在加速与国际接轨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启动,电子信息、多媒体技术产业的开发纷纷上马,为上海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此,要大力发展上海农业科技、商贸信息市场,逐步形成集农业信息发布、交流,新产品推销,技术转让、推广,农业物化技术、农业计算机应用软件促销,农业国内外商贸,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信息中心,推动与国际信息市场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