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社会学
1.1 个人行动、经济结果与经济“制度”
在本书中,我将提出一套与经济行动和制度有关的论述,同时在纯粹的经济因素之外强调对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考量。因此这样的论述可以归类为“经济社会学”,一个在过去30年蓬勃发展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但是更基本地,我希望以一种跨越学科边界的方式来理解经济,不论其中的观念来自哪一个学科。
在本章中,我将对社会科学的性质提出一般性主张,一般性地解释经济行动、结果和制度的意义,以说明社会结构与经济的关系。后续的章节将阐述我的观点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元素:经济中规范与其他心智结构的角色、信任与合作、权力与顺从,以及制度和人类有目标的行动间的相互作用。在下一册书中,我将用这一分析架构分析一系列的经验案例。
我将经济现象分成三个层次加以探讨。第一个层次是个人行动层次。马克斯·韦伯定义这个层次的经济行动为“需求的满足有赖于在个人的判断下,相对稀缺的资源以及有限的行动选择,而这一情境会呼唤起特定的行动。当然,理性行动的关键在于稀缺的存在以及行动因其而生”[Weber,(1921)1968:339]。韦伯继续写道,这样的需求“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从食物到宗教的教诲,只要是相对于需求而言紧缺的物品或服务”(339)。这和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对经济学最经典的定义是一致的,“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探讨了目的与可作他用的稀缺手段间的关系”(1932:15)。唯一的不同是韦伯特别强调了在“手段与目的”的选择中行动者的主观导向性。
采用了经济行动的广义定义后,我探讨了一系列的议题,包括结婚、离婚、犯罪以及时间分配,如同加里·贝克尔这样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者”所设定的议题(Hirshleifer,1985)。但是我还是将我的探索限定在关于生产、分配、商品与服务消费的“经济”议题上——我们也许可以称它们为经济行动的“硬核”。但我的目的并不是相应地建立一个“社会学帝国主义”,而是去整合不同的方法与概念以增加我们对经济的理解,不管这些方法与概念来自哪一个学科。
第二个层次的经济分析关注个人层次之外的经济行动,我称为“经济结果”。举个例子,一件商品如何形成了稳定价格,不同阶级的工人为什么有薪资差异。因此,经济结果指的是个人行动的正常模式。
第三个层次是关于经济“制度”的。这可以与经济结果从两点上区分开来:(1)他们通常会涉及较大范围的复杂行动。(2)个人会视制度为做事情应该遵循的路径。如社会学知识所揭示的,制度传达着社会团结的假象,并不断地固化它,因而被认为是世界加诸我们的外在的客观存在,而非社会建构的产物,事实上后者才是制度的本质(Berger and Luckmann,1966)。经济制度也高度呼应这个社会建构的理论。举例来说,整个经济组织的系统,比如资本主义制度,或低一层次的特定的组织系统,如产业与专业,都是建构出来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将会对制度做更多的剖析。
一般而言,我们把这三个层次称为微观层次、中观层次与宏观层次。每一个层次都会产生一些适用于本层次的理论原则,但如何把这三个层次综合在一个架构内,展现某一层次如何受到另一层次的影响,又不以某一层次为决定性力量,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简言之,本书的主要章节将从第二章开始,会讨论个人的微观行动,然后进展到中观的议题,最后止于宏观的制度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