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太极拳训练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杨式太极拳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一、杨式太极拳的历史地位

杨露禅(公元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禅。系河北永年县人,生于清朝嘉庆四年,卒于同治十一年。少年时到河南陈家沟从师陈长兴学习太极拳术。当时从师陈长兴学拳者都是陈姓族人,异姓很少。杨露禅是外族遂遭歧视,但他求学心切,毫不心灰意懒,杨露禅在陈家沟数年毫无所获。有一天夜晚,杨露禅醒来听到隔院有哼哈之声,于是起床爬上墙头,见屋数间,哼哈之声即由此处传出。他从墙缝窥视,看见师傅正教诸徒拿发诸术,十分惊奇。从此以后他每夜必去偷看,看后即回卧房悉心研究,功夫大进。后来师傅命杨与诸徒决斗,众徒皆败。陈大惊称杨露禅是天才,于是将其拳术精华尽传授于杨。杨露禅在陈家沟前后共学习了十八年。杨归故里后,将所学之拳授给同乡,从学者甚多。当时人们称杨式拳为化拳或绵拳,因为其动作绵而能化故名。后杨到北京,清代王公贝勒等从其学拳者很多,被任命为旗营武术教官。因他武艺高强,所向无敌,世人称之为杨无敌。后有文人学者将杨式的绵拳称之“太极拳”。从此,太极拳的称谓就在民间传开。

杨露禅育有三子,长子名琦,夭折。次子名钰,字班侯。三子名鉴,字健侯,亦称镜湖,人称三先生。在二人中班侯独得杨露禅的全部技艺,功夫绝伦。太极拳从古至今已历经千年,因其史料不全,很难对于早期的太极拳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在这里只能作一概述。从现存的文字资料,也不难看出太极拳大致经历了如下历史时期:

(一)太极拳的萌芽初期:

从黄帝观蛇雀相斗而后感太极拳的传说开始,至程灵洗、韩拱月,继而几百年后传至程秘,许宣平传宋远桥再传李道子、胡镜子至张三丰。这期间跨越几个朝代,几近千年,这一段历史过程,只能说是太极拳产生前的准备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第一阶段。

(二)太极拳的创立奠基阶段:

从张三丰确立以武当派为主流的内功太极拳始,应该说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始人。从张三丰开始往下传,又经历了若干年的历史,这段时间没有任何资料可以佐证。直到王宗岳的出现,第二次把太极拳推向高峰。尤其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问世,使太极拳在理论上得以升华。王宗岳,山西人,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在河南洛阳开封等地,以教书为业。其酷爱武术,精通拳法、枪法,悉心研练数十年,颇有心得。著有《太极拳谱》和《阴符枪法》。它所论述的太极拳理论,全面地反映了太极拳的基本内涵,从此太极拳理论独树一帜,使其自身融于儒、道理论框架之内,成为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功太极拳。王宗岳在太极拳理论上的巨大贡献,是史无前例的,也可以说他是太极拳理论的奠基人。

(三)杨氏太极拳的创立——太极拳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首先,杨露禅创立了杨式太极拳,是最为完美地落实了王宗岳太极拳理论的一代大师。据说,杨露禅初到北京时,王府里有一位拳师,嫉妒杨无敌之名,主动提出与杨交手,开始杨拒绝,拳师以为杨害怕,更执意要求。杨露禅推辞不下,只好答应了。他声明如果坚决要求交手较量,可请先击我三拳。拳师听后大喜,于是起拳猛击杨腹部。杨露禅哈哈大笑,笑声未落,拳师已被弹出三丈以外。有一天正在下雨,杨露禅在屋里看见仆人捧盆从外面进来,走到台阶前门帘还没揭,脚下踩着菁苔一滑,将要摔倒,杨露禅一跃而出,一手揭门帘,一手扶仆人手臂。竟然人未摔倒,水也一滴未洒。他功力之神异,由此可见一斑。其次,杨露禅由一普通的平民百姓,以自己的高超武功走出农村,来到京师,将太极拳发扬广大。在他有生之年的三代传人中,人人习武,个个英豪,历经百年,门庭不衰,这也是中华武术史上一个空前的盛况。最后,杨露禅作为第三个里程碑的重要标志,是他及其二代、三代传人,为太极拳创造了一个“太极盛世”。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是太极拳的发展。在五大流派中,有三个与杨姓密切相关。是杨氏父子亲自传承的武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杨、武、吴等太极拳门派的发展,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加光辉夺目,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世界。

二、杨氏太极拳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是杨露禅在杨家内部传承的传统套路。这套拳最能体现出杨式太极拳的独特风格,其特点是:舒展大方,均匀连贯,轻灵洒脱,劲道圆满沉静,大松大软,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虚实分明,阴阳相济。

(一)中正安舒,均匀连贯,开展大方。

是指这套拳的外形体征来说的。内功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最显著的区别是,内外兼修。内运必须与外动协调一致,如果形体动作不能做到中正安舒,均匀连贯,开展大方,那么内里的气就得不到疏导,也就气达不到四肢,也就不能一气贯穿。有的拳家不注意形体上的要求,甚至说“太极拳无形无象,不在外形,”这是对内功太极拳的一种误解。殊不知,形不正,气不顺,劲不整,形与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身形端正,四肢才能舒展开,才能做到“根松摧、中通顺、梢发透。”形体中正与内气畅通运转互相依存。所以,要使拳架舒展大方,从肢体上一定要姿势规范,圆裆开胯,竖腰立顶,平整圆匀。

(二)轻灵圆活,大松大软。“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

久而久之,自得内里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始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乌有矣。”1由此可以看出,修炼内功,首先要修炼放松。松,是内功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松与不松,真松还是假松,一般的松,还是彻底的大松大软,是衡量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尺度,也是内功太极拳与其他拳的最显著的区别,也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一分松,一分功,练到周身松的一无所有是真功。如果有一点不松,一节不松,练到老仍是不通。诚如杨澄甫所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而。”也只有在松的状态下,打起拳来才能做到“轻灵圆活”。在推手时才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三)用意不用力。

它与放松一样,也是杨式内功太极拳的基本特点。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一文中,明确指出“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内功太极拳就是要找“不用力”的气势,练“不用力”的功夫,进而练就神意气为主使的大力神功。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内功太极拳。

(四)内外相合,上下相随。

打拳要在松、稳、慢、匀的基础上,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追求一个“整”字。所谓“内外相合”是指在练拳中,要内气与外形相互配合。《拳论》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与外形动作要配合一致,每招每式都必须先运内气,而后动形,即先运后动。运而知,动而觉,形成内外协调的动作。如果只在外形上下功夫,不注意内气的协调配合,内功是不会增强的。所谓“上下相随”是指在“内外相合”的条件下,一招一式,上下相互跟随,相互照应。手随身动,步随身换,上下一体,四肢配合,一线贯穿,仍然强调一个“整”字。如果没有“内与外”相合的“整”就不是内功。在盘拳时,动静咸宜,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五)虚实分明,阴阳相济。

当拳路记熟以后,在盘拳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品味虚实的变化。如果不把虚实搞清楚,弄明白,练熟练,就永远也练不出真正太极内功。左实右虚,右实左虚。分虚实,首先,“内”体现在意念上,“外”体现在肢体(重点在腿脚)上,只有腿脚的虚实分清楚,全身虚实才能分清楚。分清虚实,是内功太极拳训练的重要一环,也是实际应用的标尺。只有腿脚的虚实分清楚,才能带动手臂的虚实。这里须要特别注意的是,虚并不是完全没有,实也不是完全站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阴阳相济。我们看一下太极图,为什么虚中有一点实,实中有一点虚 就说明了虚实的辩证关系。只有虚实分明,才能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气顺劲整才能练出太极内功。否则,虚实不分,就形成双重之病,就会落入旁门,谬之千里。

思考:

1.太极拳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2.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