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缚住人员膨胀的“长缨”
为了解决CEO李健提出的问题,哲涛和HRBP们搜集了国内外标杆企业在人力效率管理方面的优秀实践,发现这些企业都是通过两类指标的相比关系来实现人力效率的管理。
一是人力资源的指标,主要有人数、工资总额、人工成本总额(工资总额+社保公积金+公司福利)。
二是经营性的指标,主要有销售收入、利润、净利润、毛利、生产产品数。
两者相比,产生多个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值)、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利润、万元工资销售收入、万元工资净利润、万元人工成本净利润、工资总额/净利润、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总额/销售收入)、人工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人工成本总额)、人力资源投资回报率【(人工成本总额+利润总额)/人工成本总额】……基本逻辑是,要用“人加入之后产生多大的回报”来计量。
TD集团以往采用经营指标的绝对指标值(如销售额)或相对指标值(如销售额增长率)。但是人力资源效率指标一定是衡量效率的指标,表现为一种“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人力资源效率一定是一个分式,分子是各类与人直接相关的绩效产出,而分母则一定是人(部门、团队、个体等)。
再结合TD集团的情况,得出几个规律:
(1)经营性指标一定是对所属业务最有可变性、最具牵引性的指标,能够更客观合理地衡量该业务的增长本质,也符合公司牵引的方向,比如房地产行业牵引收入、医药行业牵引利润、物业行业牵引毛利、家电行业牵引产值等。因此,各个不同的事业部选择不同的指标,是有差异的;人力效率指标可以用一个或多个,甚至可以用减亏的指标,也就是改进率,因为减负了也会提供组织价值,比如减人、辞退不好的人、减亏、不出现劳工风险、客户界面良好就会产生正面的价值。
(2)业务部门可以从两个维度做变量:一是经营指标;二是人的指标。如果经营指标可变性大(弹性大),那么人的指标可以稳定不变或小幅增长(低于经营指标增长),就可以提高人均效率的指标,这样并没有严格约束人的增长。如果经营指标的可变性小(刚性强),就需要在人的指标上“做文章”,需要加大调整的力度。
(3)要看各业务部门的人力效率改进率,就是跟自己比。因为每个行业、产品的历史原因,个性化非常大,甚至不具有可比性,所以主要和自己比,如每年改进6%。鼓励用尽量少的人实现更多的产出,只要今年业务增长比人的增长速度更快,就有可能满足人力指标的改进。
(4)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给业务部门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比如人力资源部门提供各部门的月度人数、人工成本总额,财务部门提供月度销售额,并监控各业务部门月度人力效率指标的达成情况。
(5)调整人的指标,越早越好。越早,年度产生的人工成本总额越小、越主动,时间越晚边际效用越小(因为涉及人员离职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