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治理?通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中共如何领导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欲了解当今世界,必须了解当今中国;欲了解当今中国,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党,而且是当今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掌握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核心政治权力。那么,在世界政党制度的总体图谱中,中国政党制度有何特点?中国还存在其他政党吗?如果还有其他政党,那么中共与其他政党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其他政党在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处于何种地位?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前景如何?这些都是了解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问题。

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

政党制度是规范政党结构和政党行为的各种政治规则的总和,政党制度一般用来调节同一政治体系内政党与政党的关系、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政党与民众的关系。自人类社会进入政党政治时代以后,政党制度就成为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实行的主要是竞争性的政党制度,包括两党制、多党制,以及多种形式的一党制。在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一党优势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也不同于苏联的一党制,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特点,概括地说就是:一党执政,但不是一党专政;存在多党,但不是多党竞争;形成“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治格局。

1.一党领导,多党合作

按照中国现行的制度安排,中国实行的并非是一党政治,而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党体制。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外,还有8个“民主党派”。它们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它们都创立于抗日战争中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其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始人和主要成员都是老一辈的爱国民主人士。这些民主党派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与中国共产党共患难,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经历了从与中共建立合作、“联共反蒋”到接受中共领导的历史发展过程。1948年5月起,它们积极响应中共关于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参加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建设新中国做出了很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纷纷参加人民政权和人民政协的工作,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发挥过积极作用。

一党领导,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宪法明确规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党领导,意味着不允许其他任何竞争性政党的存在,不允许存在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不与其他任何政党(包括民主党派)和政治团体分享国家的政治领导权。多党合作,即中国共产党同中国现有8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共事,这是中国政党制度中政党关系的另一重要内容。根据宪法规定,民主党派虽然不是执政党,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下也不会成为执政党,但它们在自愿接受中共领导的前提下有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2005年2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该《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多党合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一党执政,多党参政

一党执政的含义就是,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是执掌着国家政权的政党,各民主党派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参加国家政权,同共产党合作共事,但也只是参政党,而不是执政党。多党参政不是多党联盟执政。中国现有的8个民主党派,它们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根据中国现行的制度安排,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应占有适当比例,在各级人大领导班子成员中有适当数量;在全国和省级人大常委会中应有民主党派成员或无党派人士担任副委员长、副主任。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或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在涉及行政执法监督、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紧密联系知识分子、专业技术性强的政府部门领导班子中应重点选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副职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班子中要注意选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担任部长的有2人,担任副部长级官员的有13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绝大多数有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副省长、副主席和副市长,有近万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在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

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一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是由该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国情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个党派或政党领导人主观随意设计的结果,有着历史的客观必然性。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出现巨大转折,发生了两大深刻变化:其一,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比较单一的社会结构变得多元化了,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还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构成也是很复杂,既有大买办大官僚资产阶级,又有民族资产阶级。其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原来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这一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首先,中国近现代社会多阶级、多阶层的社会结构,使中国出现多个不同性质的现代政党成为可能。其次,中国近现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寻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任务的艰巨性,使得不同阶级、不同党派合作成为必要和可能。再次,最终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制度,还由于共产党同民主党派之间的政治目标的一致性以及共产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再加上国民党政府在当时一意孤行实行独裁统治,搞一党专政,对民主党派进行迫害,使其没有独立发展的余地,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迫使各民主党派倾向于共产党、选择共产党,与共产党合作奋斗。

当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合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时,立即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1949年1月22日,各民主党派领导人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谭平山等55人联名发表了题为《我们对时局的意见》的严正声明,郑重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贯彻始终”,认为“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决无妥协与调和之可能”,“务使人民民主阵线之内,决无反动派立足之余地,亦绝不容许有中间路线之存在”。作为回应,当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1949年6月15日至9月2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在北平举行。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胜利召开。会议起草、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历史文献。由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参加和促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

中国政党制度的作用

一定的政治结构必然形成一定的政治功能。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模式,其政治功能有着显著差异。一党执政与多党参政的结合与统一的结构模式,形成了中国政党制度特有的政治功能,主要是:政治稳定功能、政治录用与社会整合功能、政治参与功能、民主监督功能。

1.政治稳定功能

中国是一个有着超过13亿多人口的多民族的大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后发展”特点和赶超性质,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多维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时刻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稳定压倒一切。由共产党一党执政、发挥共产党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就避免了多党竞争体制下因政党间的相互倾轧、政府频繁更迭而容易出现的政局不稳定;同时,多党合作、多党参政,可以在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增加民众利益表达渠道,有助于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化解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党专政体制下因排斥其他党派的存在而容易诱发社会的不满情绪。可见,中国政党制度具有其特定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2.政治录用与社会整合功能

政党的政治录用功能指政党利用自己的组织和活动发现、培养和选拔政治人才。在中国政党制度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党内集中了大量的优秀分子,各民主党派主要由社会各界精英分子组成,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特点,执政党和参政党为国家政权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公职人员。社会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党制度是现代社会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机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组织十分严密和广泛,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具备很强的领导能力、社会动员力和号召力;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社会联系广泛。执政党与参政党亲密合作,有助于将各阶层、各领域群众的要求和愿望经常地、畅通地反映出来,源源不断地输入决策中心,体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中,进而把社会方方面面的政治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

3.政治参与功能

政治参与是社会成员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试图影响国家决策的行为。政党制度是现代社会实现民众政治参与的有效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社会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和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中共就国家大政方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领导人选等重大问题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协商,相互通报和交流情况;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在中国的政治体系内形成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的又一重要的吸纳民意、协调利益的政治机制。

4.民主监督功能

政治发展的实践证明,政治权力是需要进行监督的。离开监督的权力,随时都有被滥用的可能。在对政治权力进行监督方面,最有效的还是政党间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执政地位及其领导的全方位性,使权力的监督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多党合作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这种监督功能。中共在执政过程中,民主党派成员以参政党员的身份参与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机关和司法机关,就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产生进行协商,就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和实施情况以及中共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履行职责、遵守法规、为政清廉方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或批评,这实际上就是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一种监督,是一种同中共党内监督相区别的党际监督、异体监督。

中国政党政治的未来前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属于非竞争性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允许执政党外的其他政党合法存在并分享政治权力,但不允许其他政党竞争执政地位。相对于单一党制,中国现行的政党制度为政治精英提供了多种参与政治的选择,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利益表达的渠道,建立了一定程度上的政党间监督制约机制,为政党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增加了一个便利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体制外政党的产生,对于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意义重大。相对于竞争性的多党制,这种政党制度能够有效避免在民主政治发展不充分的条件下的恶性政治竞争,有可能发展出一种合作性的政党制度和一种新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减少了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不稳定因素。

完善中国政党制度,就是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成为一个得到各种政治力量普遍认同的、有利于组建一个最大多数民众支持的稳定而又高效的政府的政党制度。中国现行的政党制度的稳定和高效不是一个问题,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做到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良性互动和互相监督,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民主党派参政的政府持续获得最大多数民众满意和支持。

权力集中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比较快速地对现有的利益格局做出必要的重大调整,当然权力集中也比较容易犯错误,比较容易滋生腐败,比较容易脱离群众。

在没有政党对等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少犯错误、如何遏制腐败、如何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通过其广纳英才的组织策略、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我批评自我净化的内部治理机制相当程度上克服了权力集中的那些弊端,使得中国的发展和改革总体保持在良好的轨道上。

十八大以来的从严治党正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党制度自我管理、自我净化、自我更新能力的一次集中体现。从严治党能够真正实施表明中国政党制度有足够的能力,在发挥权力集中优势的同时克服权力集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