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金融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金融”改变我们的生活——关于金融的财经常识

金融要回归它的本质,它是服务,它服务于实业、它服务于居民、服务于储蓄储户、服务于投资者。金融是一种中介,它是在中介的位置上为两头做服务,这是金融的本质。金融会产生很多衍生工具、产生很多投资和理财的工具等等。但是这个产品如果脱离了服务,脱离了它服务的对象,或者脱离得太远,很多问题就会出现。

——樊纲(北京大学教授,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金融如何创造财富

生活在现代社会,务必要了解一下金融学,因为金融学研究的就是关于金钱的问题,货币就是它的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当你推开金融学的大门,你会发现,金融无处不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知识或金融产品被引入,同时普通民众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关于金融的实际问题。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老百姓日常理财和投资需要的增加,特别是网络这一全方位学习媒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亲身参与金融理财实践,加深了对金融学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这些金融学知识也往往成为他们获取更多财富的重要路径。

以前,企业经济和金融甚至都可以分开,联系还不是那么紧密;而现在,全球经济紧紧地绑在一起,企业经济和金融也无法分开,更重要的是,金融已经和每个人绑在一起了,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影响和渗透,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经营,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都已经离不开金融了。我们说,有投入才有产出,产出就是财富。所有的产业都一样,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是以创造财富为目的的。在早期的农业社会,财富是粮食,是农作物;在工业社会,财富就是产品,生产出多少产品就是创造了多少财富;在服务业发达的今天,财富的创造逐渐从农业和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上,而服务业里面,创造财富最多的,莫过于金融业了。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金融是如何创造财富的呢?财富被产生出来的标志就是用少量成本或者不用成本创造出更多价值来。这种所谓不花成本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资本。资本呢,有些场合可以俗称钱。那么很显然,用钱生钱似乎比用其他两种要素生钱效率更高,这就是金融业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同样是钱,同样是财富,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它们带来的效益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说,同样100块钱,对于一个富人来说可能毫不在意,随手撕掉毫不放在心上;但是对一个穷人来说,100块钱很有用,也许可以为孩子买一罐奶粉,也许正好给年迈的父母买上一盒急用药,也许是家里好几天的买菜钱。这就是资金的效用不同。另外,相同的钱用在不同的地方带来的收益也完全不同。

比如还是那100块钱,有些人可能拿来买吃的,被消费掉了;而有些人则有可能拿来投资,放到股市里从而赚来更多的钱。那么金融就有这么一个作用,在没有金融的时候,人们钱多了只能储藏起来,而有金融系统以后,人们钱多了则有很多选择,可以放在银行里拿利息;可以放到证券市场上去投资,等待股息分红;可以购买保险、国债等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有闲钱的人把暂时闲置的资金拿出来,同时还有一定的收益可能;而另外一些资金可能不足但是有大好商机的人就可以先利用这一笔钱去赚钱,给提供资金的人一些回报就行。当然,金融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则是每个人都需要承担的。但是与风险相对应的就是收益,金融创造出的巨大财富吸引广大资金闲置者将剩余资金放到金融市场里,以便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作为老牌强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发展,股票和债券市场也随之建立起来。英国政府借助债券市场的力量,以较低的利率筹集到大量资金,不仅满足了各项经费开支,还利用这些资金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英国在股票市场上也很有作为,英国的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筹集到企业运营所必需的资金,同时所有的股东都根据投资额度而享有相应的有限责任,因此许多投资者都能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去,全心为企业的发展着想。

美国的金融市场更不必说,几乎可以这么说,美国的崛起与金融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南北战争,也欠下很多的战争债务。在独立战争之后,面对各种债务,财长汉密尔顿很轻松地化解了这些难题,其途径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发行了三只新债,并且进行债务重组,除了化解债务危机之外,还为华尔街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尔街所创造的财富自然不必在这里强调,几乎大部分资本都会跑到华尔街。这充分证实金融对财富创造的一个巨大贡献。另外,几乎人尽皆知的一个人物——股神巴菲特,他的资产几乎都是通过股市这一金融活动所赚来的。再近一点,说我们的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那里林立的高楼中没有工厂,也不生产任何我们能看一看摸一摸的产品,但那些写字楼里坐着的,都是收入远远高于日夜不停劳作的工人的有钱人。这些有钱人都是金融创造出来的,金融不只创造了巴菲特一个,而是创造了千千万万拥有很多资产的人。

从个人来说,重要的就是个人理财。时间往前倒退二三十年,大部分人说起理财恐怕只有一个途径:存钱。而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投资理财有多种途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除了要规避投资风险,同样要注意储蓄的收益可能被通货膨胀抵消,所以很多人会进行股票、债券、保险、国债、基金以及不同期存款搭配选择来进行资产的保值增值。这种选择很显然,全是在金融系统里运作。

所以说,如今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财富是被金融创造出来的,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越来越重视金融的作用,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金融知识。

钱多并未让人感到幸福

钱多起来了,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确实一点也不过分。首先国家很富有,这没的说,我们的外汇储备多得都让专家们忧虑了;从人们的个人财富上来说,也确实比以前多了起来,同数十年前相比,生活水平是大大提高了,同30年前比,那改变更是天翻地覆。但是,如今人们的幸福感,也许还不如30年前呢?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陈志武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以前基于亲情和友情从而实现的互助互惠的经济活动,如今已经是市场化、经济化的东西了,全部都渗透了隐性的金融交易。而现实里显性金融服务,如保险、养老、信贷以及其他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保障不够健全,那么中国人在钱多起来的同时,可能仍旧很不安,甚至更加不安。就像我们古有养儿防老的说法,而现在老子不要养儿子已经很好了,生活压力似乎远超过我们的收入,即使今天能过着富有的生活,但人们对未来总是惴惴不安。这会导致人们的一个储蓄偏好,消费跟不上收入水平,因而会导致内需不足,无法增长,总体的经济增长仍然需要大量依靠外需来拉动,而国人的幸福感也无法提升。

所以,说起来是人们富起来了,但是金融工具没跟上。中华民族是古老勤劳的民族,勤劳一直都是美德,但是中国人历来勤劳却不够富有。因为我们缺少金融工具,没有丰富的产业资本和生产资金。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是没有资金,无法解决发展中需要资金的问题,因此要广引外资,借助外资的力量和技术来带动我们自身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资金也引来了,技术也引来了,制度也开始效仿和创新了,各方面都发展上去了,但是金融的创新还没跟上。

另外,随着经济每年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也是备受瞩目,人们财富增加的同时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很平常的日常活动也需要大量金钱的支持,收入多了,支出也多了,于是总体上人们就感觉不到财富增加了多少。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通货膨胀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通货膨胀预期从来就没有减少,甚至日趋加深。人们的财富因通货膨胀抵消的程度很大,甚至导致了人们不敢消费又不敢储蓄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因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防范风险和意外的需要导致不敢消费;另一方面,储蓄所得收益甚至都比不上通货膨胀率,钱放在银行里不仅没有增值,反而保值都困难,大量储蓄面临贬值的风险。

现在的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保险都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经济活动的广泛导致生活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一些百姓生活最关心最重要的问题仍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所以说个不好听的比喻,即使人们睡觉的时候手中还捏着钱,做的梦也许还是不安稳的,更谈不上幸福感。

在幸福感里面,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房子的问题。在中国的文化里,本身就有一种置业文化,就类似于有房才有家的感觉。没有房子,即使结婚生子,却仍让人感觉浮萍无根,内心始终不觉得安定和充实,总有那么一种空虚感存在。因此,不管怎样,每个人几乎都有这么一个目标:要为房子而奋斗。即使是老年人,也许也还要为下一代操心,为儿女的房子付上首付才算完事。这反映了一个现实:除了房子这个本身不动产不可流通之外,人们的消费力度更加下降,流通性更加减弱,因此更加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美国人那么有钱?为什么他们很乐意全世界到处乱跑去旅游?为什么他们敢于赚多少钱花多少钱,花没了再去赚?这一方面是观念上的差异,东西方消费观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同;另外一个就是西方国家保障比较好,而我们则还有相当的差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系统发达,他们的资金很自由。相对来说,中国金融则没那么发达,这是我们经济和制度需要努力发展和创新的方面之一。

金融家可以玩转世界

掌控世界需要哪些条件?肯定很多人首先想到:要有权。没权,你说话谁听?当然,还必须得有钱。美国选总统要不要钱?要,不仅要,还得用钱砸出来。因此两类人最有可能掌控世界:政治家和金融家。

金融家的重要性究竟有大,下面的两则故事足以说明问题。

对金融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有个神秘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对普通人来说,人们知道拿破仑,知道威灵顿,知道林肯,知道今天的巴菲特、乔布斯等人,但对这个名字和家族却比较陌生。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第一个成员叫梅耶,他是一个投资奇才。1770年梅耶成为法兰克福的皇宫代理人,之后还获得了罗马帝国“帝国皇家代理”的头衔,奠定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法兰克福的金融地位。除了他自己之外,梅耶有五个儿子,同样都是投资奇才。大儿子阿姆斯洛驻扎法兰克福,其他几个儿子则分派到欧洲其他国家。最后形成的家族格局是以法兰克福为中心,所罗门驻扎维也纳,内森占领伦敦,卡尔分管那不勒斯,詹姆斯占据巴黎。

首先来介绍一下内森占领英国的故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政治家忙着战争,投资家也没闲着。当拿破仑和威灵顿将军在前线激烈交战的时候,英国的内森在密切关注战事,他利用自己的间谍在第一时间内打探到滑铁卢战争的胜负,迅速抄底英国国债,一天之内就狂赚了20倍的金钱。而其他人得到前线传来的战争结果整整比内森的情报晚了一天!威灵顿和拿破仑在几十年战争中所赚到财富的总和,都不及内森在这一天里所赚的多!

再来说说所罗门。当时的奥地利四处征战,大家都知道战争不仅仅需要人力,还需要武器,需要武器就需要大量经济力量的支撑。所罗门首先结交外交大臣梅特涅,在取得梅特涅的信任和重用之后,所罗门便向奥地利提供大量贷款,迅速成为王室最大的债权人,控制了奥地利的财权。

在巴黎的詹姆斯也一样。利用家族的关系,詹姆斯大量购买法国国债以哄抬国债价格,价格被哄抬以后他们又大量抛出,致使国债价格急剧下跌,而詹姆斯则财富空前,成为法国名副其实、无可争议的金融寡头。卡尔在那不勒斯建立那不勒斯银行,正好意大利需要大量军用贷款,借此机会卡尔成为意大利宫廷的财政主脉。在法兰克福的阿姆斯洛也凭借在德意志的影响成为德意志的财政部长。

自此,家族强大的金融网在欧洲铺开,缔造了世上强大的金融帝国。所以归结起来,他们的强大财富除了本身的金融眼光和投资才能之外,主要外力都是借助战争。但是他们的获利,却远远超过政治家们,甚至因为经济和财政的原因,政治家也不得不听从他们家族的安排。

另外一个故事是索罗斯狙击英镑。1990年英国打算加入西欧国家所创立的新货币体系,这个欧洲汇率体系会让体系内各国的货币转而相互钉住,而不是像之前各国货币钉住黄金或者美元的机制,这样会导致汇率的浮动比较大。尤其是两年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让很多欧洲货币被高估。索罗斯判断,一旦成员国国家市场发生动荡,如果核心国不牺牲自己利益来帮助欧盟成员,成员国自己是很难渡过难关的。当时英国经济处于低迷不景气的状态,索罗斯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于是就不断加大投资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无力维持高利率,但核心国德国联邦银行又拒绝英国降息的要求,于是英国经济日益衰退。经济的不景气导致英镑疲软,对马克的汇率不断下跌,索罗斯看准时机对包括英镑在内的其他疲软货币进行攻击,大量抛售,使得英镑不断贬值。索罗斯投入的是一场巨大的赌博,仅他一人就动用了近100亿美元。加之其他投机者的力量,最终迫使英镑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至今仍在体系之外。索罗斯也成为打败英国政府,击垮英格兰银行的人。

由此可见,投资家的实力甚至能比一个政府还强大。经济与政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经济与生活也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投资家可以控制政治家。所以真正善于投资的投资家,会关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会关注每一个政策动态,会关注任何一个小小的事故。

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投资家在家看电视,新闻里讲到赞比亚发生战争。于是该投资家马上就决定购买期货,囤积铜。果不其然,之后铜的价格大涨,他狠狠地赚到一笔。看上去这个新闻和这个决定是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独立事件,但在投资家眼里就是机会。正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原来非洲的赞比亚是盛产铜的国家,赞比亚发生战争,投资家判断必然会对世界铜的供应产生影响,一旦供不应求,铜的价格必定会上涨。因此,他果断决定囤积铜以备后续之需。事实证明他这个决策是多么正确。

实际上,不一定人人都能做金融投资家,因为自己不一定具备金融家手中的资源,但是普通人也应该训练自己的金融眼光,着眼于自己的财富升值。

“国富”与“民富”的矛盾

人们常说“国富民强”,这也一直是国家和人民追求的。可是藏富于国和藏富于民是一回事吗?会带来一样的结果吗?为什么负债累累的政府国民过得比较幸福,经济制度比较健全,能真正酿出民主、自由,发展科学,达到全面繁荣?而有巨额财富,拥有强大外汇储备,是别国政府大债主的政府反而不能带给国民幸福,甚至发展不够健全,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为什么不是富有者更加具有民主法制?为什么不是有钱了才更能办事?

综观中国历史,国富民安的朝代多采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这也是儒家思想治国的核心之一。但是今天,似乎真正将此思想发扬光大并运用到实际中。“国富”和“民富”不是一回事了吗?国家富起来难道不等于国民富起来?人民富裕了对国家影响到底如何?

国富,就是财富都集中于国家。比如商鞅时期,鼓励农业生产,但是必须“家不积粟”,农民需要努力耕地种粮食,但是收成必须上交国家,不许自己私藏。出于商鞅的考虑,也许富有的人民不好管理,他们有自己的实力可以和政府对抗,而贫穷的百姓则好管理得多,他们能解决温饱即可。可是再想一想,多少农民起义不是因为赋税严重,苛捐严税,如硕鼠害民?

民富,则是指财富归百姓所有,藏富于民。这种结果多因为国家轻赋税重发展而致。试想,国家如果不大力发展生产,财富无法生成。而百姓即使有大量财富,如果都被征收税赋,则依然没有财富可言。

到底藏富于国有利于发展,还是藏富于民有利于发展呢?经济学家陈志武曾举这么一个事例,如果有两组国家,分别是1600年时国库丰盛的国家,如印度、土耳其以及日本;另一组负债累累,比如英国、意大利城邦、荷兰、西班牙、法国等。但是,从400年前直到19世纪、20世纪,当时负债累累的那组国家如今都是经济发达国家,且民主法制建设都很好;而除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改变命运逐步发展并进入发达国家之外,那些“腰缠万贯”的国家反而都是发展中国家。

财富在民间和国家之间的分配与自由、民主、法制的发展有着相当微妙的关系。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民主、自由、法制的建设与金融市场之间,其实有着依赖的关系。

拿美国来说,通过国债价格的涨跌变化能够对具体政策与制度作出相应评价,可以反映出市场对国家的未来定价。国家需要通过国债来收集资金,则当国债价格下跌时政府就必须对法律或者政策作出调整以让公众满意。也就是说,负债累累的政府对百姓的税收很依赖,只有促进民主制约专制让百姓满意,百姓才愿意缴税。当政府有求于百姓时,他就不得不为百姓做事。政府钱不够用时自然需要金融市场的运作,到市场上去融资,为了能更好地融资,势必就要建设好民主和法治。

在“国富”与“民富”的争执中有一个关键词语:税收。通过阐述,国家依赖税收这个杠杆则依赖于民众。那么税收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是不是越多越好?显然不是。不收税是不行的,国家缺钱也无法发展建设,民主、自由、法治皆为空谈。但是税收超过民众的负担,劳动之后的成果全部被政府掠夺,则再也不会有人愿意劳动了,谁愿意辛辛苦苦却白白干活?所以关于税收,正如拉弗曲线所说,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既不能不收,又不可多收。

对任何一个百姓来说,都是希望国家强大繁荣。国乃家之根本,是家和个人的强大后盾。但是,对于每一个普通百姓来说,生活是具体的,要的是公众温和友爱,善待他人,告别冷漠,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不会不敢站出来帮一把,自己需要帮助时有人愿意搭把手,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帮助,因此没有人不愿意依法纳税。但是同样的,开门七件事,样样都要钱。国家富有之外,百姓也需要富有,这样才能够相互支撑,也才有能力负担税赋,以让国家充实国库,更好发展。

从根本上说,国家的财富也是来源于民众的创造,是无数百姓将自己小份额的财产让渡给国家,才汇聚成国家的巨大财富。就好像一条大河,主干道充足的河水必定是由众多支流汇聚一起才得以形成强大水流的。小河里有水才能保证大河不干涸,而若大河抽干了所有小河里的水,大河离干涸的日子也不远了。

因此,可以说,藏富于民则政府有求于民,有求于完善的金融市场,政府必定要全力建设好才能够让民众心甘情愿让渡出财富,致力于发展的政府才无余力扩张政府的专制权力。

我们的财富会蒸发

有些人能够守得住自己的财富,有些人却失败了。《福布斯》杂志从1982年公布“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以来,到今天,只有50位富豪依然榜上有名,也就是说高达87%的富豪富不过一代,甚至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就像网络泡沫的蒸发,他们的钱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挥发掉了。想当初,他们的财产也是经过千辛万苦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应该说他们很善于理财投资,但是为什么却最后坠落?《福布斯》杂志的调查显示,除因为投资失败带来的财产蒸发,多数失败者并没有在生活上时刻注意,他们的钱时刻被一些昂贵的奢侈品花去,交付巨额物业管理费用,转移财产被爱人或情人侵蚀了。

当大家在拼命攒钱的时候,你是否曾想过,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资产,正在被其他东西无声无息地侵蚀掉?这种你在拼命赚钱,但不断被扯后腿亏钱的感觉实在很不爽。

一提到“资产流失”这几个字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在生活中,一不小心,你的资产便会不知不觉地流失。想让个人财务正常运转,就从找出财务漏洞开始吧!个人因为财务漏洞导致的资产流失的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领域:

1.储蓄流失增值机会

如果你每年的花销超过了资产的7%,那么20年后,你花光所有钱的可能性高达80%,原因很简单,就是“通货膨胀”。很多人经常有意无意地忽略“通货膨胀”的因素,其实“通货膨胀”是财产的强“腐蚀剂”。20年后,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人们手中的钱将贬值20%,这还算是乐观的估计。

因此我们提倡“适度”储蓄,过度储蓄将可能使财产增值机遇流失。经济专家有观点认为,中国人的40万亿储蓄存款,假如相对于同期的国债之间1%左右的利息差(考虑到存款的本钱税和国债的免税因素),那么中国人将会在每年流失掉4000亿左右的资本增值的潜在获利机会。

对大多数居民来说,避免这类散失,最好的办法是将银行储蓄转为同期的各类债券。从目前来看,不仅有交易所市场还有银行柜台市场都能够很便利地实现这类交易,而且流动性也很强。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应该尽力地辛劳工作,也理解节约节俭、储蓄和爱护财富,但咱们不应该只是“擅长”储蓄,还应当“善待”储蓄,合理的储蓄才能将财富发挥到增长的最大价值。

2.股市缩水几千亿

中国股市二十几年的发展成绩斐然,按较保守估计,中国股市的实际参与者至少应在2500万户左右,涉及近亿人群,这其中不乏数量庞大的新兴的中产阶级。根据相关统计,股市中共投入资金约为23000亿元,这些资金换成了股票的资金,因为股价下跌、缴纳各种税费等,如今的证券市场的流通市值只剩下了13000亿~14000亿元。也就是说十几年来股市黑洞共吞噬了近万亿的资金,如果排除其他背景的资金损失,那么中国普通老百姓家庭的资产在股市上至少流失了数千亿元。

3.过度和不当消费

消费的原因多种多样,很多时候你逛完商场时看到手里拎着的大包小包,回家一看却发现,有些东西其实不买也可以。这就是所谓的“过度”与“不当”的消费,它们也会让资产无形流失。所以,花钱买什么,一定要想清楚。

过度消费可以分解为“情绪化”消费或“冲动性”消费。例如,看到打折商品就兴奋不已,在商场里泡上半天,拎出一大包便宜的商品,看似得了便宜,实际上买了很多并不需要或者暂时不需要的东西,纯属额外开支。特别是在对大件消费品上,比如楼盘、汽车、高档家电,一时冲动,往往会造成“过度”消费。这样,不仅造成家庭财政的沉重负担,而且会导致家庭资产隐性流失。

不当消费是指为了“面子”而不是因为需求的消费。在消费上总喜欢跟别人较劲,人家能花的我也要花,不论有没有必要。

4.理财观念薄弱

中国家庭的活期储蓄总是太多,这让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白吃了大把大把的息差,其实只要稍加运作就能有效地减少利息损失。对单个家庭来说,“不当”储蓄的损失可能十分细微,但由于基数的宏大,中国家庭因此而流失的资产就是个天文数字,且仅对单个家庭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累计损失也是无比大的。资产流失很多时候都不显山露水,但只要稍一放松就可能造成大量资产的流失。所以,只有不断地强化理财意识才能成功积累财富。

不注意平日里的财富漏洞,即使你是富翁也不免要沦落到穷人的下场,何况作为平凡人的我们本来就没有多少财产,就更应该提防财富漏洞,对财产的流失防患于未然。

金钱的时间价值

一个虔诚的教徒有一天遇见了上帝,就问:“上帝啊,对你而言,一百年意味着什么?”上帝回答说:“不过一瞬间而已。”教徒又问:“那100万元呢?”“不过1元钱而已。”于是教徒很高兴地说:“上帝呀,请给我100万元钱吧!”上帝给了他一个让人绝望的回答:“没问题,请等我一瞬间。”会心一笑后请认真思考一下,这个小幽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请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相同的1元钱在今天和将来的价值是否相同?

很多人都会说是的,但经济学家说:不同。为什么?回答是,因为人们具有时间偏好——人们在消费时总是抱着赶早不赶晚的态度,认为现期消费产生的效用要大于对同样商品的未来消费产生的效用。因此,即使相同的1元钱在今天和未来都能买到相同的商品,其价值却不相同——因为相同的商品在今天和未来所产生的效用是不相同的。正是人们的时间偏好使货币具有了时间价值。这也正是上面那个小幽默的寓意所在:货币是具有时间价值的。今天的1元钱到明年可能就不是1元钱了,通常今天1元钱的价值要多于明天的1元钱。

本杰明·弗兰克说:钱生钱,并且所生之钱会生出更多的钱。这就是货币时间价值的本质。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个概念认为,目前拥有的货币比未来收到的同样金额的货币具有更大的价值,因为目前拥有的货币可以进行投资,在目前到未来这段时间里获得复利。即使没有通货膨胀的影响,只要存在投资机会,货币的现值就一定大于它的未来价值。专家给出的定义: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指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如果从投资者角度分析,投资就是将目前的消费推迟到将来,把这1元钱用于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投资是要求报酬的,这个报酬就是货币时间价值。当然也可以这样考虑,由于投资者消费时间向后推迟,货币的时间价值就可以理解为对投资者牺牲当前消费的一种补偿。

投资可以获得收入、银行存款可以给储户带来利息,今天收到的1元钱比明天收到的1元钱更值钱。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如果您将现在的100元存入银行,存款利率假设为5%,那么一年后将可得到105元。

这5元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或者说货币的时间价值是5%。假设一年后,我们继续把所得的105元按同样的利率存入银行,则又过一年后,您将获得110.25元。第二年的利息比第一年多出0.25元,这是由第一年5元利息创造的利息。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复利计算或者利滚利。以此方式年复一年地存款,则当初的100元将会不断地增加,年限够长的话,到时可能是当初的几倍,几十倍。通过科学计算,如果将100元存入银行连续50年,假设每年利率维持在5%,50年后您将有1146.74元!

在现实生活中,货币的时间价值有两种计算方式:单利和复利。单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每一次都按照原先融资双方确认的本金计算利息,每次计算的利息并不转入下一次本金中。比如,A借B100元,双方商定年利率为5%,3年归还,按单利计算,则A3年后应收的利息为3×100×5%=15元。

在单利计算利息时,隐含着这样的假设:每次计算的利息并不自动转为本金,而是借款人代为保存或由贷款人取走,因而不产生利息。

复利是指每一次计算出利息后,即将利息重新加入本金,从而使下一次的利息计算在上一次的本利和的基础上进行,说白了也就是利滚利。上例中,如A与B商定双方按复利计算利息,那么A3年后应得的本利和计算如下:

第1年利息:100×5%=5;

转为本金后,第2年利息(100+5)×5%=5.25;

转为本金后,第3年利息(105+5.25)×5%=5.5125;

加上本金,第3年的本利和为105+5.25+5.5125=115.7625。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复利带来的巨大利润。事实上对于财富来说,复利是最大的奇迹。假设您将1元钱投资到股票市场,每次收到的红利都进行再投资,如果每年投资能获得15%的收益率,根据科学计算,1元钱连续投资100年后的收益将近120万元!

无论是从公司还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财务决策的制定主要是依据不同投资选择的收益。例如,如果今天你手中有1万美元想投资,你必须决定怎样运用这笔钱来取得最大的收益。如果你用这笔钱投资,在5年后可以获得1.5万美元的收益,或者是在8年后可获得2万美元的回报,你将如何选择?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决定这两项投资哪项给你带来的收益更大。

从另一方面来讲,早得到的1元就比晚得到的1元更有价值,这是因为1元得到的越早,它就可以更快地进行投资获得收益。这意味着5年期投资比8年期投资更有价值吗?不一定,因为8年期的投资收益率通常高于5年期的投资。为了决定哪项投资更有价值,我们需要比较同一时点上两项投资的报酬率,也就是说,我们要比较所谓的等值货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重新估价来求得上面两项投资的现值和在未来不同时点的预期收益(5年后的1.5万元和8年后的2万元)。

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巨大效应正在于此,货币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后,会增加价值。换句话说,货币用于投资并经历一定时间后会增值,增值部分即为时间价值。今天的1元钱和一年后的1元钱的潜在经济价值是不相等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因为现在的1元钱在一年之后,可以超过1元钱。如果把这1元钱用于投资,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投资会有一个收益,而这个收益就是时间的价值。

时间就是金钱。货币的时间价值对个人理财很重要的启示是:理财要尽早规划,尽早行动,这样才能让您的财富不断增值。

钱太多了也不是好事

钱太多了,乍一听,是件好事,钱多了还不好吗?俗话说,物极必反,金融也是一个道理,虽然有钱是好事,但是太多了,也会带来危机。比如说现在市场上只有价值10元的商品,按道理国家只发10元的钞票就足够了,但是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市场上有20元的钞票,如果大家用这20元买了10元的东西,结果原本值10元的东西其价值就是20元了。

通常意义的“流动性”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即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流动性过剩”一词,是指市场上的钱太多,大大超过了长期资本的数量,至于多到多少才算“过剩”,似乎并无统一的定论。现在研究者对“流动性过剩”的识别,大多是从结果和原因来判断:“流动性过剩”的结果是资产市场泡沫严重,具体说就是股价、房价虚高;“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一般则归结为货币升值预期下的外汇涌入,为控制汇价导致央行大量投放货币,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

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富人获得社会财富的比重将更上一层楼,而穷人则只能获得“做大的蛋糕的更小份额”,而富人的消费倾向很低(因为相对穷人,该买的都买了),让富人获得了更多蛋糕,他们却不会拿来消费。为了追求保值增值,他们只好将资金投向资本市场。根据上面的论述,这会使得投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最终会形成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经济萧条或者“经济危机”。提起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大家应该都深有感触,而这场危机的源头,正是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流动性过剩可由多种原因单个或共同导致。总的来说包括了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手段包括调降准备金率和利率,回购国债以放入资金到市场),经济周期的变化、汇率制度的缺陷,热钱大量涌入等。这些因素皆可大大提高流动性,当过度时,便会引起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也可理解为伴随通货膨胀或者源于通货膨胀,即部分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也可能引起流动性过剩。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因素来看,有经济结构不平衡、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等。储蓄投资缺口,造成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按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与此相关的是,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外资本的流入显著增加。

到2014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经逼近4万亿美元,而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货币超过20多万亿元,这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内部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一度普遍实行低利率政策,导致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空前增长,出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诱导下,大量资金从美国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外部原因。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经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隐患,是影响金融稳定的核心因素。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股市波动,这些都与流动性过剩密切相关。

1.经济过热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外商投资不断加大,再加上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大量资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客观上加剧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而这些多余的资金,必然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

所谓经济过热,是指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资源供给不成比例。当经济的发展速度高于资源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原材料因供给不足而产生的物价上涨,可以理解为商业投资加大导致了商品生产增多,从而使得生产商品的资源供货短缺,并带来原料资源的物价上涨,也就是生产成本的提高,这样一来,成本的提高自然也就带来物价的全面上涨。同时,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社会的需求总量不变,长时间的生产过剩,商品卖不出,投资没有回报,就会产生经济危机。

2.通货膨胀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股票价格和不动产价格急剧上升,但物价指数却相当平稳,因而没有提高利率,紧缩银根。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市场的过度发展激活了处于冬眠状态的沉积货币,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也重返流通领域去追逐商品,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流动性过剩是通货膨胀的前兆,从流动性过剩到通货膨胀只有一步之遥。

流动性过剩不仅能够造成一国的经济危机,甚至能够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点,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股市波动

在股票市场,我们提到流动性就整个市场而言指参与交易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即已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也就是总流通市值)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股票账户里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如果在股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或交易资金增长速度快于股票供给增长速度的话,即便公司盈利不变,也会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这是很简单的需求供给关系,但这种股价上涨是有限度的,受过多或过剩的资金追捧导致股价过度上涨而没有业绩支撑,终难持久,这种资金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钱。

针对于股票投资的个股而言,流动性是指股票买卖活动的难易,也就是说投资者买了这只股票后是否容易卖出,我们常说这只股票流动性很差,就是指很难按理想价格卖出,所以流动性差的股票多是小盘股或高度控盘的股票,是不适合大资金运作的,即便买完之后股价涨上去了,但卖不掉,对于大资金风险更大,所以他们更愿意在流动性很好的大盘股里运作,那里交投活跃,大量买卖也不会引起股价明显变动。不过中小投资者就自由多了,由于资金量少,可以有很多……选择。

货币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代替社会发行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负债。信用货币表明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流通纸币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债券。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货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这表明,持有货币的债权人希望尽快把货币与其他商品交换,实现自己的债权。由于所有的债权人都希望用货币换回其他商品,货币就出现了贬值的压力。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货币贬值压力越大。这时,如果货币持有人手中的债券无法得到等值的偿还,就会发生抢购风潮、物价飞涨的现象,整个社会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物价“疯涨”背后的金融学

继“蒜你狠”“豆你玩”“姜一军”“苹什么”“糖高宗”之后,“盐王爷”终于来了。随着2011年3·11日本本州岛海域地震,掀起了碘盐抢购风潮,盐价开始飙升,流行语“盐王爷”出炉。

“今天你买盐了吗?”“涨到5元一包了”“货架空了?! ”在路上、在超市里时不时能听到关于诸如此类的买盐对话;而在网络上也诞生了诸如“盐如玉”“盐王爷”的热词。

2011年3月15日,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因此引起一些市民疯狂抢购食盐。

无独有偶,从2009年起,大蒜批发价格从4月份的每公斤0.2元,到5月份的每公斤0.3元,到6月份的每公斤1元,到8月份的每公斤2.5元,再到12月份的每公斤4元,直至2010年年初的每公斤19元,一路猛涨。

以前去小饭馆吃顿饭,大蒜可以免费吃,东西不值钱,可现在最起码得要一块钱一个了,最贵时已经飙升到每公斤19元,于是有网友就送给了大蒜一个外号叫“蒜你狠”。同样表现不俗的还有“豆你玩”的绿豆等,它们带来的是新一轮的农产品涨价。平时“老实巴交”的农产品领域,为何一改往日的淳朴形象,同时走上了“疯涨”的路子?

这还得从2009年3月出现的甲流(甲型H1N1流感)疫情说起。那时,国内就盛传大蒜具有预防甲型流感的功效,甚至有媒体称美国专家也把大蒜列为九大消毒蔬菜之首。虽然其间有政府和专家出面解释:大蒜的抗甲流作用并未有临床证明,也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期间,不单是中国,国际上也出现了“一蒜难求”的局面,从2009年多个国家开始加大大蒜进口力度,其中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大量向中国采购大蒜,使得中国的大蒜出口量大幅增加。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出现如此疯狂涨价的局面?物价变动是指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不同于它们以前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物价是商品或劳务在市场上的交换价格,有输入价格和输出价格两种。输入价格是为生产或销售目的而取得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输出价格是作为产品销售的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企业按某一输入价格购买一项商品,再按较高的输出价格售给客户,这种情况不能视为该项商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动,只有输入价格或输出价格同时增高或降低,才算物价发生了变动。

从2007年以来物价就一直走高。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涨幅与1月份持平,大大超过3%的警戒线。粮、肉、蛋、菜等产品上涨幅度较大,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这些问题都直接与民生相关。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物价普涨,不涨价的商品越来越少。消费者会紧盯这些价格低廉和平稳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波动,并随时采取抢购和囤积行动,这其中就包括食盐。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本来并不值钱的农副产品,一夜之间,身价百倍,成为了珍贵的东西,被百姓一路追捧。

物价变动的原因,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某种商品生产率普遍提高,该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则价格就会相应上涨。二是技术革命。技术进步,一方面使有关产品中凝结的人类复杂劳动增多,从而导致其价值增加,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使原有产品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价值受贬,价格下跌。三是货币价值的变动。货币所表现的价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即商品价值量同时发生等方面等比例的变动,商品的价格不变。但如果二者任何一方的价值单独发生变动,都会引起价格的涨跌。如果货币价值不变而商品价值提高,或者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降低,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如果货币价值不变而商品价值降低,或者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商品价格就会下跌。四是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供求情况的影响。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供给就会下跌。五是竞争和垄断。竞争引起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促使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通常为价格下跌。垄断引起商品价格的操纵,使物价发生变动,通常为价格上涨。

防止物价过度变动,保持物价平稳,已经成为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第一要素。确保物价平稳,尤其避免物价暴涨,是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事。

中国古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物价上涨是全球性现象,原因错综复杂。各国为稳定物价,都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日本一直是世界上零售物价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其稳定物价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生活必需品供给的稳定

日本提出,确保市场上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对于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蔬菜为例,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状况极易受气候影响,价格波动的频度和幅度远大于其他生活必需品。因此,日本的各种经济组织,一方面指导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上市有计划地进行;另一方面,当出现菜价一定程度或大幅度上升时,“稳定蔬菜供给基金”等组织,根据市场的有效需要,不失时机地向市场增投蔬菜,扩大供应,保证需求,从而平抑菜价。

2.政府紧握流通的批发环节,调控生产和市场,稳定物价

在日本,农产品批发业主要是经营粮食、蔬菜、果品的批发。农产品批发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考虑到分散交易很难看准市场的动态和价格变动的走向,只有当众多的交易对象聚集在一起时,才能通过“供求竞争”形成合理的价格。因此,政府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批发市场的作用,促进流通,调节供求,稳定物价。为此,大藏省和东京都联合出资兴建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以便于政府对东京整体市场进行有效监督和调控,并促进市场的繁荣,进而为稳定物价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立、健全有效的统计和信息系统,及时公开经济信息,引导消费,稳定物价

日本不仅把统计和信息系统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且把及时公开经济信息作为强化民众监督、防止“搭车涨价”和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加以运用,尽可能迅速地向国民提供有关商品供求、价格变动的正确信息,引导消费者保持合理的消费行为,防止因抢购、囤积等不正当的行为引起物价上涨。在经济企划厅物价局设置“物价热线电话”,倾听消费者对物价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消费者的投诉,解答消费者的咨询等。可靠信息、有效传递,是稳定民心进而稳定物价不可或缺的环节。

金融出问题带来的后果

辛格夫妇都是工厂工人,如今退休在家,拿着养老金,日子闲适。一天在街上散步,听到很多人议论纷纷,说是金融危机来了,金融业许多公司倒闭,很多老板跳楼。二老一边唏嘘,一边高兴地说,我们虽然没什么钱,但这个时候我们比那些有钱人幸福。我们不投资,不买股票,没有债券,有点积蓄存银行里,多安全啊!当初不买基金,那个卖基金的小伙子还说咱们老顽固呢!这下是我们对了吧!

辛格夫妇说得到底对不对呢?是不是金融只对从事金融活动的人有影响,对普通老百姓没影响呢?金融出问题了,到底会带来哪些后果?

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上人尽皆知的几次金融危机。

1929年经济大崩溃,大批银行倒闭,产品大量剩余积压,资本家们把成桶的牛奶倒入河里,企业纷纷破产,工人失业是普遍的现象,每天排队等候救济粮的失业工人不计其数。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自泰国货币危机开始,短短几个月内金融危机很快席卷整个东南亚,甚至波及日本、韩国地区,并且不断在向全球扩散。

更近一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因次贷缘起,波及整个金融领域以致几乎引起全面的经济危机。受此影响,国内股市大跌,股民损失惨重,散户从2007年短暂的股市春天里获利的日子就此成为历史上的记忆。更甚,对外贸的影响至今尚未恢复,就危机爆发的头几个月里广东沿海许多出口加工型的企业都已经纷纷倒闭。

这是国际性金融危机,但是也能波及国民个人,比如造成失业,股市暴跌,金融市场不稳定等。如果是国内金融出现问题,像解放前期国统区的通货膨胀,那种民不聊生的情况相信经历过的人都会永难忘记。

金融危机对我们生活的具体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首先是金融系统层面。既然金融出现问题,那么首先受影响的就是金融系统。基金债券公司倒闭,投行关门,金融从业者失业。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让全球开始瞩目和震惊的就是因为雷曼兄弟破产,随后在同一天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接着美国保险集团AIG也陷入危机,更有“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让许多人艳羡的华尔街金融从业人员顷刻间纷纷失业,并且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很难找到工作。除投行外,与民众联系更密切的银行也一样。如果银行倒闭,除银行工作人员失业外,市民的存款皆付之一炬,如果把全部存款都放在银行,且是同一个银行,则风险更大。现在国际金融系统联系越来越大,在开放系统下,任何一个国家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全球金融,就好像“美国打个喷嚏,全球可能就要感冒”的说法一样。

第二个层面,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使实体经济进入低迷状态。金融为什么会影响实体呢?工人在工厂加工制造衣服、鞋子和帽子,和金融有什么关系?是的,看上去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一个西方国家的人贷款买房的问题居然让一个在东方国家工厂里工作的工人失业了,似乎是不可能关联上的两件事,但它们就是切实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联系其实不复杂。制造的衣服鞋帽需要卖给西方人,当西方发生经济危机时,那边的工人失业,购买力低,银行倒闭或者资金紧缩,那边的企业也无法有贷款,企业也没能力继续购买我们的衣服帽子。工厂里成品卖不出去,无法接到订单,企业无法回收成本,工人工资难以为继,并且也不再需要工人干活,于是东方的工厂里工人也失业了。就从经济体内部讲,金融发生问题,企业融资势必就困难,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会因在金融市场投资而失利,于是企业进行的生产就将萎缩,社会产出减少;大量工人失业,收入减少,购买力进一步下降,有效需求减弱,经济进一步萎靡;如果是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国内需求减少,国际需求也逐渐减少,有效需求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长势必放缓,出现负增长也不是不可能,这时候的GDP,很显然,增长会受到影响。

第三个层面,就是金融危机对金融以及实体经济的影响会逐渐渗透到对人身心的影响,也就是市场信心的问题。当金融低迷时,投资者对市场信心就小,如果持续低迷,则信心越来越弱。如果金融问题影响到投资者信心,则预期收益会减少,投资者宁愿观望也不愿投资,投资需求则减少,投资需求是有效需求的一部分,有效需求不足会造成经济发展失衡,影响产出增长。

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对经济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都会造成经济增长停滞或者放缓。严重的金融危机还会引起金融秩序的变化,很可能需要重新建立金融秩序。

所以,金融出现问题了,不仅仅是国家经济增长和产出变化的问题,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金融危机一旦发生,每一个人的日子都将变得艰难。所以国家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系统。而对个人虽无法控制大环境,但是在理财和投资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将所有资产投资在一个方面,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否则,当发生危机时所有财产都会如水东流。

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

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进了天堂,中国老太太垂头丧气地说:“唉,过了一辈子苦日子,刚攒够钱买了一套房,本来要享享清福啦,可是却来到了天堂。”美国老太太却喜滋滋地说:“我是住了一辈子的好房子,还了一辈子的债,刚还完,这不,也来到了这里。”

但是,进入2009年,这个故事被次贷危机改编了,让我们试着以现在的情况改一下两个老太太的故事:

中国老太太辛辛苦苦存了十几年钱,准备再辛苦十几年存够买房子的钱;美国老太太十几年前按揭买了房子,已经住了十几年了,再过十来年就能还清按揭贷款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金融危机来了!中国老太太不由得唉声叹气:我原来预计存够买房子的钱再上天堂,现在只存一半,就来“危机”了,要我如何是好?美国老太太也唉声叹气:我房子的钱只还了一半,却要面临房子被收回的危险,剩下的日子我要怎么办?

在次贷危机之前,中国人是保守消费,美国人是超前消费。而次贷危机之后,美国老太太青黄不接入不敷出了,中国老太太的消费信心好像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老人家还是不高兴,因为她更不敢花钱,因为她实在是缺乏信心。

受华尔街金融风暴拖累,全球经济陷入泥淖,不能自拔。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曾放出惊人之语,说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造成全球经济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则干脆把美国房地产泡沫归咎于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的高额储蓄。

2008年12月26日,《纽约时报》发表了题为“美元的移动:美国人口袋空空如也的时候中国人口袋厚厚鼓起”的分析文章说,在过去10年里,中国利用规模庞大的对美贸易顺差向美国的安全资产投资。中方花费约1万亿美元购买美国财政部债券和美国政府提供担保的抵押(住宅担保贷款)证券。这使美国国内利息下降、消费扩大和住宅市场出现泡沫。

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曾表示:“如果早点(通过人民币升值)改善国际资金流向的不均衡,就能大幅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仅仅依靠美国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实现。”

《纽约时报》报道说:“美国现在才知道依靠从外国借来的资金无法支撑过分的消费生活,但即便如此也很难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金融危机并扶持经济,现在反而要从外国借更多的钱。”美国现在如同瘾君子一样,正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说:“谁都不想断这个药。”

自美国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后,美国认为是中国纵容了美国的高消费,美国国内舆论企图将制造经济危机的罪名嫁祸给中国。

美国经济研究专家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陈宝森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根本是美国在推卸自己的责任,没有任何道理。美国政府和人民的过度消费观念不是在和中国打交道之后开始的。他们这种消费理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所有发生的问题,都是美国人自己造成的。而且,美国指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购买美国国债过多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都是双方的自愿行为,如果美国认为这样有损其利益可以不卖。

美国《纽约时报》的文章完全可以看出其是在推卸责任,并在为自己找替罪羊。孔子说过:“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使在美国国内学术界,也有观点认为美国的储蓄率持续下降,经常项目长期恶化,是美国自身的原因。在诸多原因中,被人们广泛诟病的就是长期的低利率造成的全社会超前消费的习惯,市场监管的缺失导致的金融衍生品的滥用等一系列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走出经济衰退以来,美国一直以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长期保持低利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很明显,低利率是美国多年前就开始奉行的政策,那时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都还没有多大的贸易顺差,也谈不上高额储蓄。因此,保尔森关于新兴市场国家造成低利率的说法刚好颠倒了因果。

被称为“世上最伟大央行行长”的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恐怕没有想到,在退休两年多之后,对他的“清算”之声来得如此凶猛。

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就金融危机作证时,承认他过去抗拒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做法,有部分的过错。格林斯潘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承认,他任职期间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可能助长了美国房价泡沫。

1992~1995年,在美国经济一片向好的情形下,格林斯潘未雨绸缪,7次提高联邦利率,为经济适度降温。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扩散到全球,格林斯潘又在10周内连续三次减息,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快的减息速度,稳定了经济。同样在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恐怖分子袭击美国后,格林斯潘在短短一年内将利率从6.5%降至1.75%,刺激经济增长。那些悲观论者曾经认为恐怖袭击后,美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将出现负增长,但当年美国经济增长达到了3.5%。

格林斯潘当初奉行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正是当年颇有成效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了房地产泡沫以及次贷危机的爆发。

应该承认,造成这场危机的原因里包括全球贸易和投资的不平衡,但因果关系必须搞清楚,是美元在美国监管层纵容下的过度投放,致使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才最终使得美元低利率政策难以为继。

当一个人陷入困境,如果他诚实本分,就必然会先从自身找原因;而如果他一贯自以为是,就会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

回头看看,当美国的房地产商、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像传销一样玩弄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品的时候,当华尔街的“精英”们把泡沫吹大从中捞取数千万美元乃至上亿美元年薪的时候,保尔森或者伯南克在哪里?号称全球最先进最健全的美国金融体系的监管者又在哪里?

追本溯源,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美国自身造成的,美国不应该埋怨别人,而更多的应该责怪自己。

经济危机带来投资的良机

2008年年初的时候,美国金融市场陷入恐慌,股市接连出现暴跌,美国联邦储备局连续6次降息,希望挽回投资市场的信心。但收效甚微,反而使美林、花旗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投资市场缺少内在的投资动力,只能被动地依赖美联储出台的救市措施,市场随时可能出现大盘探底的局面。小布什政府连夜召集经济学家紧急召开会议并决定向金融机构调拨1600亿美元,而此前的金融机构大多亏损严重,这些资金对经济的缓和作用并不太明显。

到了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保护,这个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倒闭无疑给金融投资界带来不小的地震。

危机的危害性在于它绝对不会按规定的方式出牌,因此危机可以随意地给投资者带来致命的打击,无论是你创办的企业或是你购买的股票,都可能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巴菲特曾经说过:“金融投资中处处都有机遇,市场情况良好的时候,会有投资机会,市场出现低迷的时候,同样也会有机遇,只不过此时的投资者由于过分害怕风险而忽视了这些机遇,从而使自己与投资收益擦肩而过。”

金融大鳄索罗斯曾经这样说道:“虽然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希腊债务危机又接踵而来,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下跌,我所投资的伊朗石油项目也出现了亏损情况。这些虽然让我的投资受到了一些损失,但我及时调整了我的投资策略,下一步我会更加关注于发展中国家,我会把精力更多投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投资者首先是要提高自己认清金融大环境的能力,提高自己应对危机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理性地审视经济中存在哪些可能诱发危机出现的薄弱环节。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助于科学地预测何时会出现危机。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对竞争对手的防范也是必不可少的。竞争对手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对自己造成无法规避的打击,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详细搜集的应对危机的信息。只有在日常就建立起危机的预警机制,做好应急方案,锻炼抵抗危机的能力,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降临时,从容不迫,抓住危急中的有利点,化逆势为机遇。

在生活中学习金融

小麦大学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一年下来工作逐渐稳定,在自己日常开销之余还能存下一笔钱来。跟月光族和啃老族姑娘不同的是,她想学习投资理财,多赚些钱以便将来分担买房的负担,或者留作贴补家用也好。于是,她就学习一些投资理财的知识,从此接触金融市场。第一次跟着别人看股票市场大盘,花花绿绿的数字让小麦头晕目眩,但是最后账户的资金变动让小麦很惊奇,师傅选的那只股票当天就几乎要涨停,两万块的资本在涨势最好的两个小时内就涨了接近一千块!她感觉自己已经深深被金融市场吸引了。

关于对金融的了解,我们可以先来做一个关于金融素质的小测验。假设你要买台价值1000英镑的新电脑,打算贷款来买。你的选择如下:

(a)分期付款,每月支付100英镑,共偿还12个月;

(b)按20%的年利率贷款,也就是说一年后偿还1200英镑。

这两种做法哪种更省钱,还是说应该选(c)“二者一样”?

金融学教授、金融扫盲中心主任安娜玛利亚·卢萨尔迪称,93%的美国人不能答对。她还补充说,金融盲现象在国际上也很普遍。即使比这还浅显的金融问题也会难住大多数人。金融,看似高深,实则并不全然属于机构或专家行为。金融,看似抽象,实则并不超然于日常生活之上,换以“理财”表述,恰与普通民众有着切实关联。正因如此,一年前,美国国会众议院以决议形式规定,把每年4月确定为“金融普及月”,或可称作“金融扫盲月”。

目前,金融市场上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已大大提高,而消费者的“复杂程度”却没跟上。“知识没有跟上现实世界的发展,”卢萨尔迪说,“关键词是‘脱盲’。如果你是文盲,你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中生存,如今,金融盲也没有办法生存。”

华盛顿大学教授刘易斯·曼德尔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金融教育对形式上的金融脱盲指标似乎没有任何影响——尽管令人困惑的是,它的确能够改善人们日后在生活中作出的金融决策。专家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部分原因,在于个人作出非理性金融决定和采取非理性行动,金融扫盲或许有助于防范这类危机再次上演。

对金钱,“人人都想要它,却没有人懂得它”。财务和经济涉及收入,通俗表述即金钱。对金钱,普通美国人时下所持的普遍态度和认识,依照约翰·布赖恩特的描述,可以归结为:“人人都想要它,却没有人懂得它。”为低收入者提供“动手能力,而非施舍”,无异于一场“银权运动”。布赖恩特说,在美国,“金钱是一项大禁忌,大家不会公开谈论它。这就是有人会以次级贷款形式举债的原因。”

次贷举债,一度让不少低收入阶层成员圆了住房梦,时下也让其中不少人面临无力支付高利率分期还款、房产可能遭放贷机构没收的前景。一些美国民众当初为购买住房而举借次贷时,按照布赖恩特的判断,并不了解分期还款额度会随着利率上升而增加,也不明白作为抵押物的房产在交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相当低,因而需要承受超乎正常贷款项目的风险。

美联储发布一份调查报告,揭示一系列数据:

——全美国范围内,高中学生中,能对个人财务和经济问题提供正确答案者平均仅为48.3%。

——同一批接受调查的样本中,认为从出生至就读大学18年间股票市场收益一般高于银行储蓄收益者仅为16.8%。

——依美国法律规定,如信用卡失窃、窃贼透支1000美元,信用卡持有者即使通报信用卡发行商,依然可能分担至多50美元损失,却有将近53%的调查对象不知。能完整、准确作答者仅为13%。

2006年的调查中,能对个人财务和经济问题提供正确答案者平均为52.4%。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恶劣影响波及整个美国和全球金融业,影响美国以至全球经济,看似需由政府“救市”和“埋单”,实际却最终将由纳税人,即普通民众付出代价。布赖恩特认为“排除(放贷机构)贪婪以及金融解释误导因素,”他告诉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记者,“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知识)文盲,存在于广泛层面上”。正因如此,次贷危机之下,金融扫盲尤显必要。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曾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联邦储备委员会大楼内发表讲话,提及向年轻一代普及金融知识的意义。“我们国家的年轻人作好金融知识准备,”伯南克说,“对(改善)他们自身的福利而言必不可少,而对(维护)我们大家的经济前景而言则至关重要。”他强调,“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严重问题,提醒大家意识到,个人从年轻时就熟悉金融知识是何等重要,他们可以更好地作出抉择,纵然金融市场日益复杂,也会有能力驾驭自如”。

经济的繁荣离不开金融的发展,而金融的发展则离不开人们对金融的消费。但目前,我国有许多的“金融消费者”对金融这份“套餐”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搞不清自己拥有诸如“金融获知权”“金融消费自由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资产保密权”等权利,弄不懂自己在消费过程中应知、应会的金融法规常识。

由于金融知识的不普及,近几年来犯罪分子利用假存单、假支票、假货币等形式大肆进行金融诈骗活动,金融案件频繁发生。历史上许多次的金融危机都源于民众的金融盲,使得最初的金融危机,然后变成经济危机,最后成为信任危机。实际上,经济危机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危机。所以“金融扫盲”迫在眉睫。

由此可见,无论是生活还是经营,都离不开金融的力量。金融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个部分,并且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了解金融常识、运用金融学原理,才能帮助我们在金融时代里生活得更加美好、富足。

学会运用金融知识理财

金融是什么?金融是很高深的学问吗?金融学只有进行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吗?非也。金融学无处不在,经济学无处不在,理财无处不在,它们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金融是什么?金融就是理财。至于很专业很高深的术语和专门研究,对普通民众的效益也许不那么大、也不是必要的,但是了解投资理财则对每个人都有好处。说一个简单理财的例子。

张大爷和老伴已经退休,住单位分发的福利房。两老的收入加起来每月也就1800元左右,当然,是退休金。如此算来,年收入充其量也就两万左右,但是目前两老却有很大一笔存款。这首先得益于两老有每月存钱的好习惯。但是近几年CPI一路上涨,在通货膨胀率的作用下银行存款的收益很有限,甚至有时候还不如花掉。对此,张大爷想扩展理财思路。

对于文化程度也不太高的老人家来说,国债是首选。另外,老人家最相信银行,别的都不信,因此其他的理财产品他也只是关注银行里卖的。在理财这个问题上张大爷从不偷懒,非常勤奋。有时候早上还不到5点就开始去银行排队,仅仅是为了能买到国债。在张大爷的坚持理财下,他几乎能保证投资收益能每年提高10%左右,年终还有意外红利。

一个退休的老工人都能学会理财,说明金融理财并不高深,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当然,也有高深的金融投资,比如巴菲特——世界炒股奇才。巴菲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仅仅依靠在股市投资而创造出震惊世界业绩的人。巴菲特说,投资是一项理性的工作,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点,最好别掺和。对于巴菲特来说,金融就不只是理财那么简单,而是投资,不仅仅是投资一个企业,还是投资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甚至是投资世界。也正是如此,所以巴老是独特的唯一的。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金融学,处处都可以接触到金融理财。比如,很多人会接到保险业务员打来的电话,推销保险产品。不用多说,大多数人对此是厌恶的,他能在你上班的时候,开会的时候,上课的时候,锲而不舍地给你打电话,直到你接听为止。接听之后,他能让你没有接话的机会。尽管如此,不得不说,这也是金融理财的一个方面,甚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新婚姻法出台以后,很多全职太太开始恐慌,丈夫的财富不再是和自己共同的财富了,万一婚姻发生意外怎么办?理财专家支招说,可以先给自己买一些保险,即使婚姻发生意外,这些保险还是自己的。另外,给家人都买上保险,多一份保障,也不失为好事。再比如,我们去银行里的时候,只要你留意,一定会发现有很多的业务和理财品种,有的是银行本身的,有的是驻银行办事的。除保险公司有人入驻之外,还有证券公司的员工。他们会介绍你开户,买卖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即使进行简单的存款业务,你也会发现品种多得眼花缭乱。是要定期存款呢,还是活期存款呢,是零存整取呢,还是定期一年、三年、五年呢?哪一种收益最高呢?哪一种最适合自己呢?这些都需要平常留心去观察和研究。

投资的机遇抓住了,确实是财富增长的加速器。比如2006年、2007年股市大好的时候,全民炒股全民获益,垃圾股照样赚钱。当然,这并不是常态。这种机会一过,股民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因此,投资理财,正如巴菲特所说,一定是个理性的东西,需要规划需要研究,如果你不了解,却想一脚踏进去,那无疑是自寻绝路。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基于了解和规划。

小顾和小费三年前相识并结婚,在父母资助首付的情况下在上海浦东购买了新房,目前有约70万元的房贷,典型的80后小房奴。两人年收入约18万,每月需缴纳3000元按揭,算下去约17年还清贷款。因买新房装修,存款用掉大部分,目前活期存款不多。这时候家里又有了小宝宝,这等于是有三座大山: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房贷没还了。于是,两人决定通过理财来早日告别房奴身份。

首先是节流。年轻人对品牌总有一定的追求,这个时候两个人开始控制。当然更重要的是和老人家合计之后,父母搬来同夫妻同住,这样白天小孩还可以由父母照看,保姆就不用请了。另外,父母住的老房子用来出租,又多了一笔收入。

预留好未来半年的开支之后,夫妻二人将剩余的资金都用来投资,购买理财产品了。首先拿一部分进行基金定投,约占3000元左右。其中有一定的股票基金,也有一定的债券型基金,按前者10%的年收益率,后者5%的年收益率,每年收入都能稳定增长。另外,购买保险。夫妻二人拿出结余的6000元为孩子买了儿童医疗保险和儿童教育保险等,为孩子的教育扫清后顾之忧,提供稳定保障。

通过这样的规划,到10年后预期收入能达到70多万,基本上可以提早告别房奴生活了。所以说,金融理财是个好玩意儿,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投资理财做得好,能惠及买房投资、养育小孩以及所有的吃穿住用行。所以,多留心一些,学习理财来源于生活又惠及生活,能对生活经济压力如此大的我们有很大帮助。